館藏清末民初漢族傳統服飾中的特色裝飾藝術賞析——妙筆生花話彩繪

2021-02-13 民族服飾博物館

繪,又稱「繢」,傳統服飾設彩工藝,指在衣物上描畫或刺繡圖文。繪繡二事,古時統言設色之工。《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服裝中就有用畫筆描繪花紋的實例,1975年福建宋墓出土文物中也有大量描繪花紋的衣邊。【1】古人使用的顏料多以礦物質、植物材料與粘合劑混合後製成,其附著能力不及印染或刺繡的紋飾牢固,易隨時間流逝及磨損而脫落,故通常要選用如綢緞、棉布類平服、光滑、易著色固色的面料做底。在裝飾位置上,衣身大面積裝飾較少,邊緣小面積裝飾居多。除服飾邊飾外,彩繪工藝也常用於民間荷包、門帘等飾品的裝飾。

館藏編號MFB001928清末漢族紫色榨蠶絲彩繪袖邊女棉襖,其袖口背面黑棉布鑲邊上的花鳥紋樣即是用筆彩繪而成。紋樣中兩隻練鵲於樹枝上相互探望,練鵲的上下繪黃色菊花紋三組:綠葉枝脈用墨綠色單色繪製;花卉用黃、紫、藍色層疊鋪就;禽鳥用黃粉色鋪底,淺綠、淺粉、淺黃色漸變暈染,黑色點睛並勾畫出翅膀、尾部的輪廓和肌理,非常生動。彩繪所用顏料細膩均勻,色彩層次乾淨分明,線條圓潤流暢,筆觸精緻有力。精巧、細緻、明亮的袖口彩繪裝飾與衣身面料的粗獷、質樸、沉穩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繪製者深厚的繪畫功底。

正視圖

背視圖

袖口細節

彩繪紋飾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紋飾微距

館藏編號MFB009212清末漢族淺青色提花綢彩繪袖邊女單襖,其袖口藍色緞料上的彩繪紋樣為花卉禽鳥紋:仙鶴被視為羽族之長,有「一品鳥」之稱,亦為長壽的象徵;蝙蝠諧音「福」,與鶴紋組合有「福壽」之意;蘭花造型清雅,香氣幽遠,菊花則因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以素雅堅貞的傲骨形象深得人們喜愛。多種吉祥紋樣組合到一起,亦有「福壽久居」的美好含義。彩繪紋樣設色以綠、白、黃、紅、紫為主,枝脈莖葉直接採用綠色顏料勾勒描繪,菊花、禽鳥、奇石紋以亮白色顏料打底,紅、黃色顏料點綴細節,筆觸流暢細膩,表現仙鶴、蝙蝠、鵲鳥等動物神態生動自然,蘭花紋樣亦與衣身面料上的芝蘭紋協調呼應,紋樣布局十分考究。

正視圖

背視圖

袖口細節

彩繪紋飾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彩繪紋飾細節三

紋飾微距

館藏編號MFB000544清末漢族深毛藍色柞蠶絲彩繪繡邊女襖,其袖口棕色棉布上的水禽花卉紋樣似為印染與彩繪的結合。水禽應為鴛鴦或水鴨,成對在水中嬉戲;花卉似菊花,花瓣層層綻放;花叢上蝴蝶翩翩,畫面充滿生氣。因棕色底布顏色較深,推測其繪製紋樣時用亮白色顏料統一印出紋樣的輪廓,後在其上複印綠色枝葉莖脈,彩繪點綴紫、藍色花瓣及動物紋羽等,既豐富了色彩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又強化了色彩的亮度和飽和度。

正視圖

背視圖

袖口細節

袖口細節

彩繪紋飾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紋飾微距

這三件服飾袖口上的彩繪邊飾,其紋樣所用顏料均濃稠、厚重,色彩覆蓋力強,繪製手法上多通過不同顏色的層疊來增加色彩的豐富性。紋樣的表現方式上也多以線條勾勒為主,小面積平塗塊面為輔。紋樣題材為花卉禽鳥紋,以豎向分段小景的形式呈現,與服飾本身所呈現的典雅、大方的氣質十分相符。

館藏編號MFB009102漢族清末民初油布彩繪童子戲鳥紋學童包、MFB009101油布彩繪荷花紋學童包兩包體正背兩面的裝飾紋樣均由彩繪工藝完成。相較於前面三件服飾上的彩繪紋樣來看,這兩件童包上的紋樣設色更輕薄、通透,紋樣的造型更質樸飽滿,繪製方式上線面結合變化多樣,色彩暈染也更為細膩。推測是因為童包底布為白色細棉布,其面料光滑易繪,而白底更容易顯色的原因。因為裝飾主體為單件小飾品,紋樣題材的選用及組合上也更靈活多樣。

油布彩繪童子戲鳥紋學童包正視圖

打開圖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彩繪紋飾細節三

紋飾微距

油布彩繪荷花紋學童包正視圖

打開圖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彩繪紋飾細節三

紋飾微距一

紋飾微距二

注釋: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P652.

 

參考文獻: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劉正,高春明,袁傑英.《中國織繡服飾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61

網    址:http://www.biftmuseum.com/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傳 真:010-84250852

微信號:biftbwg

 

相關焦點

  • 時代浪潮衝擊下的服飾改革:清末民初服飾變化「那些事」
    服飾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就開始用獸牙、骨針、骨蚌做成裝飾物品帶在身上,雖然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但是中國人愛美的天性卻顯露了出來。服飾與服裝不同,服裝是人們為了遮蓋身體,而服飾則是在服裝的基礎上加以修飾,更加突出個人品味,發揚人們愛美的天性,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發展的產物。
  • 客家服飾 | 漢族服飾藝術的一朵奇葩
    你了解客家服飾嗎?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中原漢服為基礎,吸收了生活在贛閩粵邊區的畲、瑤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並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而發展起來的藝術結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服裝形制寬大,追求服裝的整體性而不求剪裁精確,將大量功夫用在縫紉與裝飾上有關。對裁剪技術及技術的傳承方式的手藝人化,使得裁剪技術沒有能夠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
  • 海南周刊 | 海南民俗博物館館藏各類小酒壺
    &nbsp&nbsp&nbsp&nbsp館藏以民間日用瓷大係為主,也有少量官窯藏品,約有3000件之多,碗、盞、盤、碟、壺、杯、瓶、罐、燈、爐、盒、枕等品種基本齊全,尤其「壺」之支系酒壺裡的幾十把小酒壺頗具海南特色。筆者鍾愛它們形形色色,小器大雅,特地遴選若干與讀者分享。
  • 清末民初,這些女子「顏值逆天」,卻被滿清難看的服飾給耽誤了!
    這是一組清末民初罕見的女性照片,每一位的容貌都是非常好看的,五官精緻。可惜毀在了服裝上。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單色釉瓷質彩繪的轉變
    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缺-不可,沒有內容的藝術就如我們常說一個人沒有內涵的「花架子」,內容是一件作品 至關重要的因素。通過對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內容與形式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不斷地互補延伸,因而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華服一棉袍
    因此,在此樣本中為什麼把拼接部分放在接裡襟的襯裡中,因為它幾乎在整個結構中是最隱蔽的部分。由此不難看出,我們通過對清末民初長袍結構的初步研究,就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甚至與今人完全不同的設計理念,尤其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長袍在它的每個細節中都包含著視技藝為生命,節儉必須先行,原料儘量完整的人類「造物」特質。這將對我們樹立當代的節約設計觀和科學的創造財富意識產生深刻的啟發。
  • 華服時課|清代服飾
    中國歷代服飾系以漢族固有的傳統文化為主體﹐並不斷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進而繼承、發展與創新。清代建立後﹐對傳統的冠服進行了重大變革。將北方民族便於騎射的服飾傳入﹐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服飾﹐可以說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精巧細緻的朝代。
  • 明朝服飾
    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褶紋裝飾十分講究。
  • 贛州市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服飾習俗
    「定南客家服飾習俗」是江西省定南縣傳承了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傳統服飾習俗項目,因獨具人文特色,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遺名錄」。獨具特色.內涵吉祥的定南客家服飾形式「客家」為我國北宋末年,因中原戰亂、漢民南遷形成的漢族支系,是贛粵閩客家區域原土族居民對南遷漢民的統稱,中原古漢服飾傳入後被稱「客家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 主體紋樣,另一類是 輔助紋樣。主要的裝飾紋樣有龍、鳳、蟠螭紋、八寶紋、八吉祥、暗八仙、蝙蝠、梅蘭竹菊、福壽紋、松鶴紋以及明清時期的官員服飾上的補子紋樣等。
  • 【愛美甲】獨具中國特色,彩繪臉譜美甲素材推薦
    馬上就要假期了,今天小澤君給大家推薦一下難度稍微高一點點美甲款式,今天我們來聊聊臉譜(各種類型風格的彩繪美甲)美甲款式
  •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壺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壺 2019年09月19日 11:26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劉燃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如何重塑社會生態?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是為學界熟知且已有「定論」的話題,其中討論的問題多已「解決」,詮釋的取向趨於「穩定」,總體上來看似已挖掘甚深,剩義無多。趙妍傑博士的最新力作《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憧憬》,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時人言說為重心,剖析處於大變革時期的中國家庭由舊轉新過程中湧現的種種問題,以相當全面的視角再論清末民初的這場家庭革命,揭示了其中長期為人所忽略的複雜性和深刻性。書中展現的研究視角、整體思路、學術關懷亦極富啟發性。這是一本正本清源、重審家庭革命的著作。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陶瓷彩繪雕塑,藝術表現形
    陶瓷彩繪雕塑和其他材質的雕塑一樣,都可以表現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種事物。所不同的是,它還得經過泥、釉、火等工藝程序,這就使它必須考慮造型的尺寸、線條的處理、動態重心的把握等問題,甚至在處理形體的凹凸起伏方面還要考慮最後施釉和彩繪的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蒙古民族本來最尚武力和實用,其服飾也多以儉樸實用為主,但當忽必烈實行漢法以後,他們的服飾也開始從漢族服飾中逐漸學來許多體現高貴和華美的成分。服飾形制多以長袍為主,體量比遼時要大,盤領大袖呈右衽,長及腳面,多以羅為之,等級地位是以色彩及紋樣區分。蒙族男子多戴用藤蔑製成的瓦楞帽,也有戴棕帽及笠帽的,漢族男子多戴襆頭。蒙族婦女以左衽窄袖袍服為主,配兩條褲管,漢族女子則多穿襦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連裁見後文)這個樣本中貼邊分布在領口、大襟和左側縫位置,寬度在2.20 ~4. 40釐米之間。毛樣的測量與復原,毛樣是指在衣片結構確定之後加上加工用縫份的裁片。因此從衣片、裡襟到貼邊等都要追加縫份。縫份的大小根據部位和面料情況有所不同。這時縫份和連裁貼邊要通盤考慮,縫份和貼邊的使用都很緊湊說明清末民初在服裝用料的節儉意識很強。
  • 透過《絹衣彩繪木俑》:看大唐服飾特色,喚醒服飾文化自信
    此情此景,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中也曾有過,唐朝的長安就是這樣的一個時尚中心,它開創服飾制度,生成時尚風氣,輻射全國,波及到海外,從初唐到盛唐,審美的標準不斷變化,對美的不止追求,帶來豐富的時尚流變,引領世界的時尚風潮。看《國家寶藏》裡的國寶——娟衣彩繪木俑,似乎透過千年,可以嗅到那股來自大唐的時尚氣息。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圖中八國騎士身著戎裝,手持長矛、兵器,神採奕奕,反映了當時龜茲國騎兵的風貌。騎兵戎裝展示出多種文化因素色彩。兵士們頭戴波斯式尖頂盔帽,連領護頸,威武豪放。穿著大翻領窄袖緊身戰袍,袍身著綠。赭。黑三色橫道紋,色彩裝飾趨於繁複,充滿了濃鬱的地域性風韻。腰束帶,穿大口褲,足著烏皮靴,胸前織有魚鱗狀橢圓形左右各一的護心圓。下體護有甲裳(腿裙),分左右兩片,為出徵尚武時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