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又稱「繢」,傳統服飾設彩工藝,指在衣物上描畫或刺繡圖文。繪繡二事,古時統言設色之工。《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服裝中就有用畫筆描繪花紋的實例,1975年福建宋墓出土文物中也有大量描繪花紋的衣邊。【1】古人使用的顏料多以礦物質、植物材料與粘合劑混合後製成,其附著能力不及印染或刺繡的紋飾牢固,易隨時間流逝及磨損而脫落,故通常要選用如綢緞、棉布類平服、光滑、易著色固色的面料做底。在裝飾位置上,衣身大面積裝飾較少,邊緣小面積裝飾居多。除服飾邊飾外,彩繪工藝也常用於民間荷包、門帘等飾品的裝飾。
館藏編號MFB001928清末漢族紫色榨蠶絲彩繪袖邊女棉襖,其袖口背面黑棉布鑲邊上的花鳥紋樣即是用筆彩繪而成。紋樣中兩隻練鵲於樹枝上相互探望,練鵲的上下繪黃色菊花紋三組:綠葉枝脈用墨綠色單色繪製;花卉用黃、紫、藍色層疊鋪就;禽鳥用黃粉色鋪底,淺綠、淺粉、淺黃色漸變暈染,黑色點睛並勾畫出翅膀、尾部的輪廓和肌理,非常生動。彩繪所用顏料細膩均勻,色彩層次乾淨分明,線條圓潤流暢,筆觸精緻有力。精巧、細緻、明亮的袖口彩繪裝飾與衣身面料的粗獷、質樸、沉穩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繪製者深厚的繪畫功底。
正視圖
背視圖
袖口細節
彩繪紋飾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紋飾微距
館藏編號MFB009212清末漢族淺青色提花綢彩繪袖邊女單襖,其袖口藍色緞料上的彩繪紋樣為花卉禽鳥紋:仙鶴被視為羽族之長,有「一品鳥」之稱,亦為長壽的象徵;蝙蝠諧音「福」,與鶴紋組合有「福壽」之意;蘭花造型清雅,香氣幽遠,菊花則因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以素雅堅貞的傲骨形象深得人們喜愛。多種吉祥紋樣組合到一起,亦有「福壽久居」的美好含義。彩繪紋樣設色以綠、白、黃、紅、紫為主,枝脈莖葉直接採用綠色顏料勾勒描繪,菊花、禽鳥、奇石紋以亮白色顏料打底,紅、黃色顏料點綴細節,筆觸流暢細膩,表現仙鶴、蝙蝠、鵲鳥等動物神態生動自然,蘭花紋樣亦與衣身面料上的芝蘭紋協調呼應,紋樣布局十分考究。
正視圖
背視圖
袖口細節
彩繪紋飾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彩繪紋飾細節三
紋飾微距
館藏編號MFB000544清末漢族深毛藍色柞蠶絲彩繪繡邊女襖,其袖口棕色棉布上的水禽花卉紋樣似為印染與彩繪的結合。水禽應為鴛鴦或水鴨,成對在水中嬉戲;花卉似菊花,花瓣層層綻放;花叢上蝴蝶翩翩,畫面充滿生氣。因棕色底布顏色較深,推測其繪製紋樣時用亮白色顏料統一印出紋樣的輪廓,後在其上複印綠色枝葉莖脈,彩繪點綴紫、藍色花瓣及動物紋羽等,既豐富了色彩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又強化了色彩的亮度和飽和度。
正視圖
背視圖
袖口細節
袖口細節
彩繪紋飾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紋飾微距
這三件服飾袖口上的彩繪邊飾,其紋樣所用顏料均濃稠、厚重,色彩覆蓋力強,繪製手法上多通過不同顏色的層疊來增加色彩的豐富性。紋樣的表現方式上也多以線條勾勒為主,小面積平塗塊面為輔。紋樣題材為花卉禽鳥紋,以豎向分段小景的形式呈現,與服飾本身所呈現的典雅、大方的氣質十分相符。
館藏編號MFB009102漢族清末民初油布彩繪童子戲鳥紋學童包、MFB009101油布彩繪荷花紋學童包兩包體正背兩面的裝飾紋樣均由彩繪工藝完成。相較於前面三件服飾上的彩繪紋樣來看,這兩件童包上的紋樣設色更輕薄、通透,紋樣的造型更質樸飽滿,繪製方式上線面結合變化多樣,色彩暈染也更為細膩。推測是因為童包底布為白色細棉布,其面料光滑易繪,而白底更容易顯色的原因。因為裝飾主體為單件小飾品,紋樣題材的選用及組合上也更靈活多樣。
油布彩繪童子戲鳥紋學童包正視圖
打開圖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彩繪紋飾細節三
紋飾微距
油布彩繪荷花紋學童包正視圖
打開圖
彩繪紋飾細節一
彩繪紋飾細節二
彩繪紋飾細節三
紋飾微距一
紋飾微距二
注釋: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P652.
參考文獻: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劉正,高春明,袁傑英.《中國織繡服飾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61
網 址:http://www.biftmuseum.com/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傳 真:010-84250852
微信號:biftb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