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日本地產備受海外投資者關注的一年,即使在全球投資業都逐漸呈觀望狀態的時候,日本地產仍然備受青睞。
這是為什麼呢?其中最重要的是原因之一,就是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的新冠疫情控制相對得當。
先來看看日本最近的疫情情況吧!
據日媒報導,12月16日,日本東京的新增感染人數單日為678人,大阪單日感染人數為396人,神奈川單日感染人數為287人,愛知單日感染人數為248人,以上幾個地區感染情況相對比較嚴重。
圖源:LINE NEWS
對於日本第三波疫情高峰,日本政府也在加強對策,往年日本除夕夜的全天運行的公共運輸,也在16日的時候,宣布今年稍有變化。
圖源:yahoo Japan
東京都知事小池表示:東京都內和埼玉、千葉、神奈川各縣的JR東日本和東京地鐵等6家公司的路線在12月31日夜間中斷運營。
同時此前日本政府採取的「決勝3周」措施也已經結束,但其結果並不樂觀,新增新冠感染人數以及重症人數並沒有穩定或者下降,反倒更嚴重了。經濟再生大臣西村也誠實宣布:「決勝3周」計劃失敗了。
圖源:NHK NEWS
對於相對嚴峻的情況,日本政府近日也終於叫停了全國範圍的GO TO TRAVEL活動,再次希望廣大日本民眾可以在居住地區自肅,儘量減少異地走動等行為。
雖然日本目前的疫情不甚樂觀,但是日本政府管理力度逐步加強,各年齡段的人流量都有所減少。
但相較於全球的感染情況來看,日本地區的感染人數雖在增長,但仍然處於可管控範圍內。這恐怕也是各海外投資者在今年的嚴峻形勢下仍青睞日本地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上班族居家時長變的比以往更久,日本大都市以及周邊地區的住宅房產開始變的緊俏起來,同時由於RCEP協議的正式籤署,聯盟國之間的商貿往來逐步進入正軌,日本的大型物流產業也逐漸抬頭。
那麼之前也極其受到青睞的日本寫字樓已經無人關注了嗎?絕對不是的。
此前就預計投資日本地產的加拿大BGO集團,瞄準的就是日本的寫字樓。
圖源:Google
對於為何會選擇日本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也毫不避諱的表示:日本的房地產市場與歐美相比,受到新冠疫情打擊較小,預計回報相對較高。
「日本恐怕是現在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市場。」BGO的執行長如此表示。
#BGO更關注日本寫字樓區域#
加拿大BGO計劃對日本進行的投資裡,更偏好日本寫字樓區域。
面對目前的居家辦公模式,BGO執行長表示:並不認為居家辦公的模式會一直持續下去,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雲工作狀態有不可避免的弊端,雖然在疫情期間為了個人安全不得不居家辦公,但是對於從日本今後的發展展望來看,這樣的工作方式不會成為長期趨勢。
在BGO此次計劃2-3年間陸續投資的1萬億日元中,其中將近7成左右會用於日本寫字樓的投資,其次1成用於日本酒店的投資,除此之外,BGO也同樣關心物流設施,正在考慮收購日本的物流設施以及數據中心等區域。
據悉,現在BGO已經開始著手項目規劃中,正在進行幾個數百億日元規模的收購計劃。
東京麴町 圖源:Google
目前已經駐紮在日本的BGO亞洲事業負責人表示:日本極具魅力的地產項目正在持續增加,同時BGO目前已經收購了東京麴町的一些寫字樓,合計投資約1000億日元。
#居家辦公並非長期選擇#
聯想日本公司今年7月份發表了一項國際調查,認同居家辦公的生產性比辦公室工作低的回答率在日本為40%,遠高於歐美、中國等10個國家的13%平均回答率。
除了節省公司的辦公室租賃費用、員工的出勤時間以及費用外,居家辦公的確有以下幾個弊端必須承認。
相較於企業來說:
①自覺性差的員工不好管理,工作效率低。
②員工缺乏歸屬感,責任意識不強。
③遠程溝通,多少會有疏漏情況。
④考驗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相較於員工來說:
①在節省路上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溝通成本。
②工作時間靈活的同時,也是工作時間無限延長的開始。
③遠程會議可能會造成理解上的誤區。
日本是一個對待工作極其嚴肅嚴謹的國家,從日本整個社會文化來看,如果新冠疫情穩定後,企業還是會將員工召回辦公室一起工作。也就是說,日本的寫字樓不會一直空下去。
對此抱有相同看法的亞洲PAG(太盟投資)集團也已經決定在日本投資8000億日元,可見各海外投資者對日本地產的關心程度。
目前,已經有不少海外投資基金在日本設立了分部,比如同樣來自加拿大的Brookfield,在日本設立了分部之後,宣布正式進軍日本市場。
其實,不只是海外投資者對日本「虎視眈眈」,日本國內的投資機構也開始著手大面積擴大房產投資。而對於海外企業來說隨著投資者數量的增加,企業更容易找到讓手中物件快速升值的出口。
而一些投資者也表示:日本的地產魅力中,除了是投資環境良好的經濟大國之外,相比於發展中國家,已經有較為完善的物件流通市場,無需承擔從零開發的風險。
日本不管是從人文、居住環境到工作環境,與亞洲其他同等國家相比較,都可以說相對的完善並且優於管理。
從投資家長遠的眼光來看,日本不光是住宅房產,寫字樓乃至未來的經濟發展都仍然有很大的可塑空間。日本的投資市場未來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