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友們,大家都出來說說,這個世界上,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教育者的責任,是不是培養更多的好人?
您是不是一定覺得好人多?
想起寫這樣一篇文章,純屬偶然,緣於近期一個困惑:
一位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百年難得一遇的完美好老師,在有關部門、個別人那裡卻成了「德不配位」的渣,據說還要永久「封殺」,無論評職稱還是各種優秀,對不起不叨叨。
哥於是就覺得十分納罕百分奇怪。
「人之初,性本善。」家長和學校都教孩子要「先做人後做事」。所以,大家以為好人多,大約未必十分錯。
好人多,還有一個心理原因:每個人都自認為是好人,包括秦檜,也包括和珅。所以,咱們全家都是好人,全世界都是好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為什麼好人壞人轉換如此之快,而且不同群體竟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想一想日月盈虧晝夜交替,再看看太極圓轉,大家好好看看
如果看不出所以然,再看看這個
這個太極圓轉告訴我們:好人壞人不過是人性中的兩極。他們表現出來的,並不是數量上差異,並不是誰多誰少的問題。因為,他們一直在相互鬥爭相互轉化。
什麼意思呢?對個體來講,好人會做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兒。
這個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美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只是替自己想得多一些,還是替別人想得多一些。
所以我們既要相信,英雄也會犯錯;同時也不要懷疑,勞改犯會改頭換面。
如果認為英雄犯了錯就是壞人,而一日勞改則「終生勞改」,其實是自己陷入偏執狂和死心眼兒。這一點,在管理部門中持有「生殺予奪」話語權的朋友尤其要當心。
前兩天,有朋友留言:現在的教育,也這麼黑暗?
現在我可以這樣回復他了:光明與黑暗,就像是好人與壞人之爭,無處不在。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不是培養好人,而是讓孩子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善良,並引導他們起身前往。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令人絕望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看不到光明。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暗黑多一些,先生都不曾絕望;而當今這個時代,還是光明更多一些,我們當然應該充滿希望,對不對?
人世間的事兒,分為三大類:自己的事兒,別人的事兒和老天的事兒。我們能決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兒,至於別人怎麼評價,老天厚我還是薄我,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