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紫蘇葉,真的可以經常吃嗎?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
只要不是天天的吃、頓頓的吃,身體健康的狀態之下,摘其嫩葉烹飪食之其實並無大礙。紫蘇,別名蘇葉、紫蘇葉,唇形科,塔花族,雙子葉植物綱,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米左右,莖方形,紫色或者是綠紫色,食用為葉、莖,栽培分布全國。
紫蘇嫩葉營養非常的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可溶性糖、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鉀、鈣、磷、鐵、錳以及硒等相關的成分。
此外,葉中還含有一定的揮髮油,內含紫蘇醛,紫蘇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以及白蘇烯酮等,具有特異芳香,有防腐的這一作用。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理氣等相關的的功效。比較適用於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等相關的病症。紫蘇主要是以食用嫩葉為主,可以生食或者是做湯。
紫蘇不僅僅可以食葉,而其種子也由於含有一定量的高蛋白、谷維素、維生素E、維生素B1、亞麻酸、亞油酸、油酸、甾醇、磷脂等相關的成分從而可食用,並且對咳逆、痰喘、氣滯以及便秘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而且紫蘇之中含揮髮油(紫蘇油),油中含有紫蘇醛,紫蘇醇,二氫紫蘇醇,薴烯約,芳樟醇,薄荷腦,丁香烯。
另含香薷酮、臺薷酮、紫蘇酮、異白蘇酮、欖香脂素、肉豆蔻醚、蒔蘿油腦以及α-蒎烯、β-蒎烯、薄荷酮、丁香酚及其他的呋喃酮衍生物。
紫蘇味辛,性溫,歸肺、脾經。
主要治療:發汗解表,行氣寬中。本品辛溫芳香而善行散,歸於肺行於表則散在表風寒,入於脾走於裡則行脾胃滯氣而寬中焦。
藥理的相關的作用:擴張身體的皮膚血管,刺激汗腺神經,有緩和發汗解熱的這一作用;可以減少支氣管的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而祛痰止咳;可以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身體的胃腸蠕動;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用量以及用法:3-10克,水煎服,不宜久煎。
臨床上面的運用:
1、打嗝:紫蘇梗、橘皮各6克,生薑3片,水煎溫服。
2、 習慣性的流產:紫蘇梗10克作用,陳皮6克左右,蓮子60克左右,將蓮子給去皮、蕊後放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煮八成熟的時候,然後加入紫蘇梗、陳皮,再煮3-5分鐘左右,食蓮、喝湯,每日1-2次。
相關的毒性:紫蘇的成分紫蘇酮等酮類化合物均為3-呋喃類化合物,對小鼠實驗顯示的是毒性的作用,紫蘇醇具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但是目前並沒有任何的證據證明上述物質對我們人體是有害的。
使用注意:氣虛、陰虛以及溫病患者需要慎服。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需要禁服。
經過相關的研究數據發現,紫蘇各個部位均勻具有非常好的抗癌作用,尤其是以葉片中的作用會更強。
其中的齊墩果酸既是一種非常強的天然抗癌劑,具有預防腫瘤的作用,又具有消炎、鎮靜、強心、利尿、增強自身免疫力、降血脂和抵制癌細胞生長的相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