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每個組織:毛髮、皮膚、肌肉、骨骼、內臟、大腦、血液、神經、內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所以說飲食造就人本身,指的就是蛋白質的架構作用。
缺乏蛋白質時,人體的初步表現是代謝率下降,疾病抵抗力減退,如果蛋白質長時間持續缺乏,會出現器官損傷,兒童可能出現生長發育不良,成年人則出現蛋白質性營養不良的營養性缺乏病。
每100g食物(可食部)蛋白質含量
優質蛋白質
食物蛋白質的胺基酸模式越接近人體蛋白質的胺基酸模式,則這種蛋白質越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稱為優質蛋白質。例如,動物蛋白質中的蛋、奶、肉、魚等以及大豆蛋白質。
常見食物
有魚,瘦肉,牛奶,蛋類,豆類及豆製品.動物蛋白質中魚類蛋白質最好,植物蛋白質中大豆蛋白質最好。白蛋白不屬於優質蛋白。
一般說來,動物性食品,如瘦肉、奶、蛋,魚中的蛋白質都含有8種必需胺基酸,數量也比較多,各種氮基酸的比例恰當,生物特性與人體接近,即與人體蛋白質構造很相似,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植物性食品中,只有大豆、芝麻和葵花子中的蛋白質為優質蛋白質,其餘的如米,而所含蛋白質就差一些,多為不完全蛋白質。
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
理論上成人每天攝入30g蛋白質即可滿足零氮平衡,但從安全性和消化吸收等因素考慮,成人按0.8g/(kg.日)攝入蛋白質為宜。我國由於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以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16g/(kg.日)。按能量計算,蛋白質攝入量應佔總能量攝入量的10%~20%,兒童青少年為12%~14%。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成年男子、輕體力勞動者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75g/日。
為改善膳食蛋白質質量,在膳食中應保證有一定數量的優質蛋白質。一般要求動物性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應佔膳食蛋白質總量的30%~50。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健康倡導者?
蘋果生吃好還是煮熟吃好?
如何製作建立自己一個網站?
網站打不開了,如何一步步排查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