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83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第83回 曹丕伐吳(下)
第一次伐吳雖沒有取得進展,曹丕自己還是有很大收穫的。首先臧霸和泰山諸將的忠誠可以不用再懷疑。後來青徐兩州的將領都換了防區,被調入洛陽的臧霸卻得到了曹丕的重視,特別授予了護衛京師安全的「執金吾」一職,並且經常就軍務問題諮詢臧霸;其次曹丕認為廣陵戰場大有可為,將之定為了自己伐吳的主攻方向,之後兩次伐吳都是由廣陵進軍。
廣陵之於襄陽、廬江兩郡的最大優勢,是有水道直通長江。理論上曹丕可以從洛陽坐船直抵長江。夏侯尚和臧霸用輕舟都能和吳軍打得互有勝負,使得曹丕認定只要打造出足夠多的戰船,抵消東吳水軍的數量優勢就能夠一舉踏平江東。為此,回到洛陽的曹丕馬上就著手準備下一次伐吳。
開國伊始就連續進行對外戰爭,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賈詡就對這事有不同看法。曹丕曾經問過賈詡應該先伐蜀還是先伐吳,後者的意見是應先修內政再動武。說起來賈詡對這種連續作戰向來是持反對意見的,覺得過於消耗民力。赤壁之戰前就勸過曹操先別南徵,那次曹操沒聽,這次曹丕也沒聽。曹丕這次無功而返後不久,賈詡就過世了(公元223年),享年77歲,算是難得的高壽。
黃初五年,也就是首次伐吳後的第二年,曹丕抵達許昌準備再次伐吳。賈詡雖然不在了,但還是有人站出來勸阻,比如當日從袁譚那投奔曹操的辛毗。他認為曹操幾次南徵都只打到江北無功而返,如今天下初定,最起碼還得要休養生息十年再作徵伐。曹丕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在他看來自己與父親好比周文王、周武王的關係,文王把徵伐紂王統一天下的大功留給了兒子,這件事也會應在自己身上。
曹丕之所以信心滿滿,除了急於證明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認為已經找到了克敵之法,那就是由廣陵伐吳,而這條路徑是曹操之前沒有嘗試過的。黃初四年八月,曹丕親領水軍由許昌出發,沿潁水而下由壽春入淮水,九月進抵廣陵。東吳這邊應該也沒想到,這才隔了一年,曹丕又來了。這幾年連續跟蜀、魏兩國交戰,東吳的消耗很大。曹丕這次是有備而來,重點打造了水軍,看起來難免有一場惡戰。
船抵泗水與淮水相交的「泗口」,準備沿中瀆水轉入廣陵前線時,曹丕命令荊、揚兩州各處駐軍齊頭並進,再次營造出全線攻吳的態勢。然而如此興師動眾的伐吳,最終卻沒有打起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見曹丕南徵,徐盛出了個主意,那就是用木頭、蘆葦做材料,從建業的石頭城一直到長江口,沿線修築圍欄,圍欄上面再廣布假樓疑城,同時把船隻都擺到長江沿岸以壯聲勢。
說起來徐盛這個人出身雖比潘璋還低,卻真是有勇有謀,有膽有識。當初孫權不得不向曹丕稱臣時,曹丕派出使者刑貞出使江東為孫權加封吳王。上國天使到下國去,臉上難免有跋扈之氣,入宮門時還不肯下車。被張昭堵住質問,威脅要斬了沒規矩的人才下的車。徐盛見狀淚流滿面的跟身邊同僚說,我們不能為國家併吞天下,卻讓主公要去跟刑貞這種人談盟約,實在是太屈辱了。刑貞看到張昭、徐盛的表現,跟同去的人說「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久居人下這句成語就是從這齣來的。
雖然東吳諸將對徐盛的膽識、武力很認可,但這次都認為這種做法也太兒戲了,肯定沒什麼效果。見徐盛很堅持,反正都是面子工程也不講究質量,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孫權也就同意試一試。等到曹丕的水軍到了之後,這些都已經做好了。魏軍從江中放眼西望,一百多裡的長江南岸都是城牆樓櫓,宛如一道長城矗立於江邊,江岸還泊有大量戰船,包括曹丕本人在內一下子就被震憾到了。
見此情景,曹丕感嘆道「魏遂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彼有人焉,未可圖也」。本來曹丕對這次渡江很有信心,見一道百裡長城擋在面前,頓覺自己就算渡江成功,己方的優勢騎兵也派不上用場。東吳那邊實有人才,這次不可圖謀。說起來,如果兩軍對峙的時間稍長,或者像上次臧霸那樣,渡江攻襲幾次,東吳這百裡疑城的把戲肯定也就破了。這也是東吳諸將都覺得這事不靠譜的原因所在。
說意外又不意外的是,長江口又起大風了。老天爺是公平的,上次把呂範吹到北岸差點喪命,這次江風則差點把曹丕的龍船給吹翻。這絕對不是一個好兆頭,反正也覺得東吳這次準備充分不可取,於是這次聲勢浩大的伐吳只能戛然而止,次月曹丕便北歸了。東吳這邊見障眼法真的奏效,自然是是紛紛拜服徐盛。當然這個把戲曹丕回去後,過不了多久就會知道,那些為伐吳準備的船隻、軍隊如果不在戰場上驗證一下,曹丕肯定是不會死心的。回去之後就又開始準備伐吳了。
黃初六年三月(公元225年)曹丕親臨許昌之南的召陵(河南省郾城縣東)。召陵地理上介於汝、潁兩水之間。汝潁兩水雖然可以通過淮河相通,但現在曹丕為了伐吳,會更重視水路交通網的建設。曹丕到召陵,是為了監督打通汝、潁兩水的運河工程修築。為了討個好彩頭,這條連通河南省漯河市、周口市的運河被命名為「討虜河」。
結合討虜渠的位置,這條運河的修築應該並不是為再徵廣陵作準備的。如果是想把汝水流域的資源,調到廣陵乃至整個江淮前線,大可順天然河道入淮之後轉運。這條運河真實的目的,是為了荊州戰場。通過討虜渠,許昌及至整個華北平原的資源,都可以很方便的送抵位於荊、豫兩州邊界的方城夏道。
方城夏道所處的是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相接處,地理上是由一些斷續丘陵所組合而成,中間間隔有平原通道。南襄盆地整體為漢水水系所覆蓋,再用一條運河把漢水和汝水連接起來,曹丕為伐吳準備的船隻,就有可以直抵襄陽進攻江陵。考慮到曹丕的坐船去年差點在長江口被吹翻,如果就此把攻擊方向改換到荊州,看起來會更安全些。曹丕所認定的破敵之法,是利用自己更為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發展水軍,對衝東吳的水軍優勢。至於戰場擺在哪,並不是一定。
這裡面還有個不太為人知的小細節,上次御駕親徵對曹丕來說還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沒能跟孫權一決勝負。當日曹操臨江時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做父親的嘴裡說出這種話,哪個做兒子的都不會舒服,何況曹丕一直就知道曹操有點瞧不上自己。伐吳而不是伐蜀,有一個原因就是想親自跟孫權在戰場上鬥上一鬥,證明給曹操和世人看。至於蜀漢的那位阿鬥,應該也沒誰把他本人當成對手。
曹丕到了廣陵之後,還召集群臣討論孫權會不會親自來。大家都說陛下親徵,孫權惶恐,肯定會舉全國之兵來的。只有當日曾勸魯肅北投的劉曄,認為孫權一定會派其他將帥來前線,自己呆在後方觀察事態發展再做決定,事實果真如此。說起來劉曄在夷陵之戰時就曾勸曹丕攻吳,臣工們都覺得應該坐山觀虎鬥。等夷陵之戰結束後,劉曄認為戰機已失,不應該這麼急著再伐吳,曹丕還是沒聽進去。劉曄是九江人,與蔣濟一樣都是江淮問題專家,在這方面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話說回來,要是孫權當時親抵廣陵前線,曹丕估計還不會馬上退兵,最起碼也得打上一仗,百裡疑城說不定就會被識破。戰略上看,孫權不在第一時間進抵廣陵前線也是對的,曹丕兩次伐吳都是全線攻擊的態勢,誰知道哪個點是主力攻擊點。形勢不明,呆在武昌城做戰略後援是最明智的,真到江東這邊撐不住,順江而下也是很快的。
有了這諸般原因,於公於私曹丕都會有開通入荊水道的動力。按曹丕自己的說法,以後他就在長江之北蓋個宮殿,看哪個點有機會就攻哪個點。他是萬尊之軀不可能真一直呆在江北的,真要是有通荊水道,召陵絕對是個可以兼顧雙線的好選擇。然而這條溝通襄漢的水道在當時並沒有下文,一直到800年後的北宋時期,才由宋太宗趙光義下令修建,史稱「襄漢漕渠」。只不過水道雖成,卻受制於水位問題難通漕運,建成後就被放棄。歷史上類似情況的還有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溝通南北水系的運河就是這樣,能修運河的地方,選定的分水嶺之處都是肉眼看不太出的,但多出幾米的高差就能難倒設計者。
不管曹丕有沒有著手準備下一條運河,這一年他最終都還是打算再徵廣陵,這條路已經走過一遍,再走的話成功概率更大,而且不用等。曹丕是真的太想擺脫父親光芒,證明給世人看。黃初六年五月(公元225年)曹丕沿渦水抵達譙縣。特別選定這條線路,也是為了告慰下曹氏列祖列宗。
曹丕八月起兵入淮,十月抵達廣陵前線。這次準備比上次還充分,水軍戰船數千,一字排開後首尾能延綿數百裡。僅進抵廣陵的兵馬就達十幾萬。到達江都之後,曹丕還組織了盛大的水上閱兵式。上次東吳弄出來的是百裡疑城,這次曹丕可是實打實上旌旗百裡,就是要示威給東吳看。興奮的曹丕現場寫了篇《廣陵觀兵》的五方詩,詩中有雲「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在曹丕看來,長江已無天險,這陣勢嚇都能把東吳嚇降。
然而在這如虹的氣勢背後,卻有一絲隱憂。蔣濟就認為這一年不宜出徵,最大的問題是降水比較少,水道通行起來會比較困難。中瀆水始終是一條運河,在那些人工開挖的節點上,受降水的影響始終要比天然河道更大。為了勸說曹丕,蔣濟還特別寫了篇《三州論》。不過曹丕是八月出徵,時值深秋正是水深之時,還感覺不到這個問題,並沒有聽進去。
不管回軍時會不會被蔣濟說中,再次臨江曹丕跟東吳打上一仗的願望總歸是能實現的吧。無比悲催的是,這次又沒打成,因為這年天氣特別的冷,水面結冰了。倒不是長江結冰,而是淮河結了冰。真要是長江能結冰倒好了,魏軍的騎兵直接就可以殺到對岸去。長江不會結冰,便是淮河結冰也是難得一遇的稀罕事。儘管大軍主力已經抵達前線,但淮河這麼一結冰,後勤補給能力必將大受影響,十幾萬人在前線斷糧可不是開玩笑的。
史載曹丕見長江波濤洶湧(波濤洶湧這句成語出自於此),精心準備的船隊卻不能入江作戰,只能感嘆道「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五年之內,三次南徵,寸土未得,曹丕都懷疑是老天想讓他和吳國劃江而治。無奈之下,曹丕只能乘前線軍糧還沒耗盡率軍北歸。至於期盼的孫權本人,自然還是沒有看到。
本來見曹軍勢大,吳軍這也已經嚴陣以待了。現在見曹丕主動退軍,雖是鬆了一口氣,曹丕自立朝以來三次伐吳,這口氣著實也是有點咽不下去。最不服氣的是東吳二代宗室將領中的代表人物孫韶。孫韶是孫河的侄子,孫河在媯覽之亂被殺後,孫韶站出來收攏他的軍隊,駐軍京口穩定丹揚。孫權有一次回江東,曾想試試他的本事,故意裝成叛軍夜襲京口。孫韶調度有方,守軍全數上城用箭射住城外,不讓敵軍靠近,孫權派人告知後才停止。
孫權很欣賞孫韶,把丹徒、曲阿都封給他做食邑,同時授予廣陵太守之職。換句話說,曹魏三次伐吳,次次都是在孫韶的轄區裡興風作浪,這讓他非常不能忍。見曹丕撤軍,大仗是沒法打了,斬首行動性質的特種作戰還是可以一試的。孫在此經營多年,熟悉兩岸地形,遂派出部將高壽領五百敢死之士偷偷渡江,尋小路夜襲魏軍。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曹丕本人。曹丕沒有想到吳軍居然敢用小股部隊襲擊他,很受驚嚇。雖然未能斬首成功,不過高壽等人還是取了曹丕的車蓋而歸,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對於曹丕來說,這次南徵所要遭遇的磨難還未結束。南下江都前線藉助的是陳登當日開鑿的邗溝(中瀆水)西道。比起當年吳王夫差開鑿的東道來說,這條經由樊良湖、精湖(津湖)、白馬湖連接江淮的水道要更趨近於直線。現在的問題不是路程遠近的問題,而是讓蔣濟說中,入冬之後水道窄淺,船隊的先頭部隊行至精湖就走不動了。無奈之下曹丕只能棄舟陸行。
先頭船隊堵在津湖,後面的船隻就算有水也走不動。從長江口到津湖邗溝水道將近三百漢裡,魏軍有幾千艘船,單線排列擁擠不動是很危險的。身在中軍的曹丕只能早早棄舟登陸,乘車陸行去精湖查看情況。若非如此,也不至於被吳軍的敢死隊突襲,連車蓋都失於敵手。棄舟陸行倒也沒什麼,畢竟小股吳軍偷襲也拋不起大風浪,但這些船堵在邗溝問題就大了。
光把船扔這人走了,春水一漲,吳軍肯定順水而上把船都奪了。於是有人建議索性留軍屯田駐守。一是反正屯田已經是國策;二是下次總歸還要來打的,留軍在此守船一舉兩得。對這個建議蔣濟表示反對,他告訴大家這一帶又是大湖又靠近淮河,水勢一漲不光屯田的將士有危險,而且很容易被吳軍侵擾。這意味著你不留人,這些船會成為吳軍的戰利品;留人屯田,大概率連人帶船都沒了。現在曹丕已經完全相信蔣濟就是江淮水文專家,於是在精湖看過情況後,就把蔣濟給留下來善後。按曹丕的意思,等水漲之時逃出多少是多少。,實在不行就把剩下的船都給燒掉,好過留給東吳。
好在蔣濟想到了個好辦法。具體來說就是在精湖和樊良湖之間開鑿四五條平行的河道,把原本一字排列的船隻,疏導到這些新河道裡,然後樊良湖北端堵住。這樣從津湖和淮河方向的來水沒辦法注入樊良湖,很快就把這四五條河道及精湖水位抬高。搶在春水再起,吳軍可以發動攻擊之前,將所有的船隻順利駛入已經融冰的淮河。曹丕本來已做好損失一半船隻的打算,現在蔣濟居然把全部船隻都救了回來,自然是非常高興。高興之餘也感嘆一直以來蔣濟的預判都是對的,以後再對東吳用兵,一定要多長計議,多跟他討論。
雖然這次又是無功而返,幸而船都還在,人員也沒遭遇損失。不出意外的話,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的曹丕,肯定還會再卷土再來的。無奈意外終還是發生了。天不假年,曹丕是在黃初七年正月(公元226年)回到洛陽的,五月就病逝,享年四十歲。雖按年號來說是做了七年黃帝,但真細算下來其實只做了不到六年的皇帝。
舉傾國之力伐吳,本來在朝堂上就爭議很大。新帝登基,內部又要時間重新調整。日後便是再伐吳,亦不會有這麼大陣仗。繼位的是曹丕與甄氏所生的兒子——魏明帝曹叡,時年二十三歲。雖已成年,但畢竟還是年紀太輕。曹丕為他留下了四位顧命大臣,包括最受重視的宗室將領曹真、曹休,以及非宗室的司馬懿、陳群。
司馬懿的情況大家都很熟悉了,以他和曹丕在潛邸的關係,以及本身的才智來說,成為顧命之臣絲毫不讓人意外。大多數人不太熟悉的陳群則出身於潁川陳氏家族。黃巾之亂後和很多中原士人一樣避難徐州,劉備入徐被安排在小沛做豫州刺史後,延攬陳群做別駕。陶謙死後,徐州官員恭迎劉備做州牧,陳群覺得袁術和呂布都覬覦徐州,接了這個位置結果肯定不會好。劉備沒經住誘惑去了,後來果然被呂布奪徐。呂布奪了下邳城,陳群又變成了呂布的屬官,再後來便又成了曹操的下屬。陳群有知人之明,像陳矯就是他推薦給曹操,也能看出誰不合適。另外在制定法度上陳群有獨到之處,魏晉之世用以選擇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他創建的,用來打理內政是再好不過。
這些說到底都還是外臣,魏國的天下終還是要姓曹或者姓夏侯的將領掌握兵權。前面我們為曹丕羅列出了:曹真、曹休、曹彰、夏侯尚四個二代宗室的皎皎者,怎麼這次顧命之臣只見到兩人呢?這是因為天不假年的不只是曹丕。曹彰在黃初三年就病逝了,夏侯尚也先於曹丕一個月病逝。只能說在那個時代,想像賈詡那樣活到七老八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曹真在顧命大臣的排名比曹休要高,最終在曹明帝時代獨挑宗室大梁的是曹真,因為兩年後曹休也死了,怎麼死的後面會有交待。要是以武力值來說,曹真看起來倒是挑得起這副擔子的。前面不是留了個伏筆,曹真為什麼會受到曹丕青睞,力壓夏侯尚成為江陵戰場主將的嘛。這是因為在吳魏二戰江陵之前,曹真立了一個驚天大功勞。
曹丕代漢之後,雖用張既鎮撫了河西那些蠢蠢欲動的新新涼州軍閥(包括把韓遂給賣了的麴演),但河西走廊一直是羌胡混雜。很快有以盧水胡為代表的各路胡部聯合起兵,試圖乘曹魏江山未穩之機控制這片可農可牧的土地。黃初二年十一月(公元221年),曹丕以曹真為鎮西將軍統軍,張既為涼州刺史,率夏侯尚的弟弟夏侯儒等將攻入河西平叛。
由隴右進軍河西可以由鸇陰塞或四望峽渡過黃河。這兩個要點在地理篇,我們曾將之與祁山、蕭關並稱為「隴右四塞」。魏軍當時先假意要鸇陰塞渡河,待對手以騎兵七千在此嚴防後,轉而從四望峽渡河,溯莊浪河谷而上翻越烏鞘嶺,攻入河西走廊。諸胡大驚以為神兵天降,遂退入張掖郡,再被西徵魏軍擊敗。
這場勝利的戰果是非常驚人的,光斬首就有五萬餘級,生俘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可以說自黃巾之亂以來,一場戰役斬俘那麼多還從來沒有過。西域諸國亦是因為這場勝利太過震憾,打掉了那些一直侵擾他們的遊牧部落,才放心歸附曹魏,使得中央帝國得以重新恢復在西域的控制力。
曹真作為戰役總指揮,自然是獲得了最高的褒獎。回到洛陽曹丕特別為他設立了「上軍大將軍」和「都督中外諸軍事」兩個職位,並隨即在接下來的伐吳戰爭中,壓倒有收東三郡之功的(實際是兩郡)的夏侯尚成為主將。很多人認為這場大勝更多應該記在張既頭上,戰役的過程在張既的本傳裡亦有較詳細的介紹。不管到底誰的貢獻更大,曹真因為宗室將領加分是肯定的。這也是為什麼,蜀漢雖然名將的整體數量要較魏、吳兩國更少,但故事卻更吸引後人的原因之一。
曹丕一死,魏國這邊的徵伐終於可以停一停了,而三國第三階段的主角——諸葛亮也將正式登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