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烘焙的人都遇到過這種過程:尋找食方-發現不同-往上求解-理解差異。
比如,我最近迷戀並一周內做了三次的丹麥Brunkager(丹麥聖誕餅乾的一種),丹麥人寫的方子裡是:
Potaske i(碳酸鉀)是個什麼鬼?
搜索一下,在中國食物製作中似乎有一個東西與之對應:鹼;而在英語國家似乎對應的是:Soda。
不過今天我不講它,來談Sirup這個鬼。
Sirup(糖漿)一詞,總不能是川貝琵琶止咳糖漿吧,哈哈!
同樣是做這款餅乾的三個方子,同樣性質內容的部分出現了三個不同的原料。
Maple syrup(楓糖漿)、
Light syrup(明糖漿?!)、
Golden syrup(黃金糖漿)、
Corn syrup or molasses(玉米糖漿或糖蜜)
看到這你蒙不蒙?
了解了這些方子中的選擇原料和他們在其中的作用,集中匯集到一個新的詞彙上:轉化糖漿 ,讀完這篇文章,一切疑問豁然明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轉化糖漿的用途
轉化糖漿 (Inverted Sugar Syrup) ,聽著陌生的名詞,在很多日常食物和許多甜點中它是很關鍵的成分,轉化糖漿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黃金糖漿(Golden Syrup)。
日常中果醬、氣泡酒裡有它的存在;廣式月餅皮必不可少轉化糖漿;烘焙中製作果凍、軟糖、甘納許、餅乾.很多製作都用到,也可以簡單地淋在麥片、酸奶、冰激凌甚至燒烤醬料裡。
什麼是轉化糖漿?
轉化糖漿=葡萄糖+果糖+水的液態甜味劑
轉化糖漿是還原糖漿 (Reducing Syrup) 中的一種,英文食譜用 Invert syrup來書寫,糖與水混合熬煮時,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質,破壞糖漿冷卻後析出的結晶,變成不易結晶的單糖,所謂的轉化,指的就是這個過程。
它可以使廣式月餅皮烤好後色澤金黃,柔軟而不幹硬。
轉化糖漿的製法原理
轉化糖漿的製法原理是把甘蔗或甜菜提煉出來的蔗糖,跟水一起加熱產生水解反應,分解為50%的葡萄糖和50%的果糖,通常會用酸性物質做催化劑(果酸或塔塔粉),又或者以酶為催化劑。
加熱加酸的還原效果並不能如意的控制為50%的葡萄糖和50%的果糖,也會有部分蔗糖沒有被還原成葡萄糖或者果糖,還原的比例40~70%都有可能,通常轉化糖漿中的糖會有蔗糖、葡萄糖、果糖三種。
果糖在高溫下會產生焦化 (105℃),顏色會比較深一些,我經常去烘焙店買轉化糖漿,店裡的人會遞給我一個英文名字叫Golden Syrup的糖漿,你可能會想,他們給錯東西了,實際上這就是轉化糖漿。
烘焙食譜中會有一種簡易糖漿(simple syrup),就是砂糖+水一起煮,沒有酸的催化,轉化的比例就更低,應該比 40% 更少),這也是一種轉化糖漿的替代方式。
中式轉化糖漿 vs 西式轉化糖漿的差別
市面上的轉化糖漿大概有兩大類——中式與西式。
兩種糖漿成分比例上不同,50% 葡萄糖 / 50% 果糖的,可能是酶催化製作成的西點轉化糖漿,顏色透明淡淡黃色;另一種約 50% 蔗糖 / 25% 葡萄糖 / 25% 果糖,傾向於中點轉化糖漿,色澤較深,琥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