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溺愛孩子的人,往往最不接納孩子

2020-12-13 楊海燕講故事

越溺愛孩子的人越不接納孩子的情緒,越做不到如其所是的允許。我們提到的允許不免讓人想到溺愛,但什麼是真正的允許?是無底線地給孩子自由?是啥都不管?是放養不設規矩?是泛濫的愛嗎?好像都不是。

那天在一個媽媽群裡,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有人說,放養好,孩子的天性要充分釋放;另有人以轉發的文章予以回擊:「今天你不管好你的熊孩子,明天社會給他教訓」管不管?管松點、少點還是管嚴點、多點?其實,這些問題不過是把我們引入了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中。事實上,不是管, 也不是不管:不是嚴,也不是松:不是多,也不是少;不是溺愛,更不是不愛,而是堅持一個重要的態度;溫和而堅定。我們可以把規則、自由與愛同時給孩子,在被充分允許後變得自律、自信的孩子眼裡,規則是來保護他的,而不是來限制他的,他不需要依靠「他律「中權威製造的恐懼感與人為設定的獎勵和誘感行事。

我們還可以把溺愛理解成給予物質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壓迫。因為我為你好,給你想要的所有,所以你要聽話、要服從。無條件的愛不是無條件地滿足,無條件的愛是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力量去自我滿足,讓孩子帶著愛與勇氣出發。無條件的滿足是無視孩子的真實需求,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 孩子背負著擔心,在眾星捧月的關注下憐憫著自己的弱小與無助,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恩典與希望。

眼前的孩子明明四肢健全、活力四射,溺愛孩子的父母看到的卻是一個走路要抱、吃飯要餵的弱者。眼前的孩子明明需要體驗規則與邊界感帶給自己的踏實,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內在深處那個被過度壓抑、匱乏可憐的小乞丐。看似父母傾其所有的付出,不過是他們內心深處那個受傷的、不停地吶喊卻又見不得陽光的自己在貪婪地渴求愛。眼前的孩子不過是這一切的投射,成了替罪羔羊來療愈父母那需要無度滿足的匱乏。

被溺愛的孩子沒有機會做事和為自己負責,他身體裡蘊藏的大量阻塞的能量只好轉化為激烈的情緒和出格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恰恰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彼此的信任感被磨得越來越少,父母便更加認定個事實, 這個孩子不懂事,真的是啥也做不了,甚至為了省事兒,而越俎代庖。於是,家長不信任、孩子不負責,親子間的對抗與較勁的循環便成了家庭關係的常態。

孩子在習慣於被幫助(幹涉)的過程中,把怒氣不自覺地轉化成懲罰式的隱形攻擊,變得不願為自己負責,他們心底在吶喊:「你不是覺得我不行嗎,那你們替我做吧,我坐享其成!好歹這是我唯一能控制你們的方式!」其實,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有他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深層動機,我們需要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成就感和尊重,而不是通過負面暗示利奪他的勇氣和力量,讓他覺得自己弱小無助。

溺愛孩子的人常常有憐憫和補償心理。比如孩子生病了會格外關注、興師動眾。而其實經歷病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孩子的身體素質通過與疾病作鬥爭會逐步提高。生病也是一個孩子與自己身體連接的過程。過度的緊張和補償心理只能讓疾病更長時間地在身體裡駐留。

溺愛孩子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地把「關心」變成「擔心」,把「他好」變成了「為他好」,把「期望」變成「要求」,這樣悄無聲息的概念偷換無形中為成人的焦慮和控制欲披上了華麗的外衣,冠冕堂皇地綁架了孩子。而「為他好」和「他好"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前者的標準由成人決定,後者才是把生命的權利交還給了孩子。我們在做父母的過程中說了許多正確的廢話。是的,孩子應該懂事、聽話、正確,但如何溝通才有效卻常常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內,因為很多父母自身處於掙扎、混亂和矛盾中。

溺愛孩子的人常常強調了溫和而忽略了堅定,這常常是因為他們自己有一顆玻璃心。內心有力量的人才懂得拒絕,才有能力帶給孩子安心,才能有一顆豁達的心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是的,除了飢餓,寒冷也是那一輩成長起來的人 人生經驗中的主旋律啊!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這種冷裡面是痛惜和關懷,也是一份掩蓋在愛下面,歲月殘留下的匱乏與恐懼。它正一點點吞噬著人們的心而不自知地蔓延!「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冷,穿上!」「來,吃一口,就吃一口嘛!」「再不吃媽媽要生氣了!」記不清在哪一年,這句流行的廣告語席捲了大街小巷。「不餓,我不吃!」「胡說,早上就喝了一杯牛奶,怎麼可能不餓。」「別跑啦,休息會兒,腿都累斷了吧」「我來拿,你拿不動!」是啊,有無數個媽媽覺得孩子冷,爸爸覺得孩子餓,姥姥覺得孩子累,但到底孩子的感覺誰說了算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足夠了解自己,收回這些虛無的投射,才有可能看到一個真實的孩子。

溺愛孩子的人往往內心缺乏力量,責怪孩子「不聽話」和辱罵孩子是發洩管教無方的挫敗感和無力感的途徑,他們時常正是那個最不接納孩子的人。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或是從未真正接納過自己。他們一面嚴苛地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無法處理被孩子情緒勾起的內在焦慮:另一面,他們又忍不住地憐憫心中弱小無助的自己,藉助孫輩盡情地嬌寵那個總是不被看到的陰影自我。

相關焦點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 他媽媽不滿意地說: 「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沒經歷爬行階段的孩子,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手腳靈活。」
  • 孩子成為「無用人」,都是溺愛惹得禍,認識3點培養優秀的孩子
    我們感受到了生活之中的壓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卻不曾想孩子最後會變成這樣的人。 那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或許這就是我們的溺愛。
  • 慣子如殺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西安孩子學畫畫哪裡好
    演員劉濤說:「不管男孩和女孩,都要從小懂得規矩,不能過於隨性妄為。孩子不能一味遷就,必須要有一個能管得住他的人。」以嚴為愛,就是要對孩子嚴格管教,促使其奮發圖強,從而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對孩子的愛。反之,對孩子嬌生慣養,百依百順,這是所謂的溺愛。過分的寵愛,就會讓父母對孩子的愛變了質。每一個有恃無恐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過於溺愛的父母。慣子如殺子,溺愛孩子的後果往往是葬送了孩子的未來。3歲以前,兒童對自己畫出的線條會聯想到並說出自己偶然想到的形象,但別人很難辨別出畫的是什麼。
  • 孩子太混怎麼辦?每個混小子背後都有段溺愛,要相信孩子本性不壞
    這句話,就像是陽光一樣溫暖了震雷的心,當出車電話再次響起震雷臉上露出了淡淡的不自覺微笑,這一笑也給觀眾們留下了「這孩子本性不壞、就是被寵壞了」的印象。每一個「混小子」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同故事的溺愛我的外婆有四個孩子,兩個女兒兩個兒子,這樣的家庭在外人的眼裡肯定是完美的家庭組合,但是外婆卻過得並不幸福、也失去了外人認為的美滿家庭,因為外婆天生好強的性格和外公的婚姻分道揚鑣,各自重組家庭之後受傷最大的還是屬於兒女們。
  • 接送孩子是從搖籃到墓地的溺愛?專家: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
    對於中國式育兒很多育兒專家表示,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中國式上學和日本孩子上學的對比圖。從圖片能夠感受得到中國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是有父母接送上下學,而日本的學生們從上學那天開始,就獨立上學,沒有父母陪伴在側。
  • 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導讀英國的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 寶媽:我幫孩子背書包怎麼就成了溺愛了?沒背過的人根本不懂
    最近一位媽媽將自己背著孩子書包領孩子上學的圖片發到了網絡上,本來是很溫馨的場面,結果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在評論區中有的網友說:孩子的媽媽這是在溺愛孩子,孩子的書包應該讓孩子自己背,儘早地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獨立生活和自理的意識。
  • 孩子膽小懦弱?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試試這4種方法
    由於知道自身的情況,所以孩子在面對外界怪異的目光以及他人的排擠之下,奧吉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的父母、姐姐、老師也並沒有放棄他,他用著一往無前的溫柔與堅強去面對這個世界,最後擁有了完全接納自己的交心小夥伴。性格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慢慢地做出改變的。
  • 家長給孩子買玩具要注意四個原則,不能溺愛也不能不愛
    現在的父母總是溺愛孩子們的各種玩具。如果孩子被寵壞了或脾氣不好,父母會心軟地給他們買玩具。於是,家裡的玩具越來越多,但孩子們繼續購買玩具的欲望卻一直沒有停止。玩具越多,孩子就越幸福?玩具越多對孩子好嗎?
  • 溺愛和真愛,你以為的一字之差,孩子的人生卻天差地別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當年的神童魏永康,他兩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並碩博連讀。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神童卻被中科院勸退了,而造成這一切的卻是因為媽媽的溺愛。
  • 馬雅舒混血女兒遭到幼兒園退學,媽媽的「溺愛」,影響孩子一生
    在一檔節目中,馬雅舒教育孩子的方式卻讓人感到非常詫異,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過分在意了。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馬雅舒基本將家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撤掉了,只留下吃飯的地方,雖然家裡面非常大,但看起來卻是光禿禿的。
  • 專家:接送孩子是「從搖籃到墓地安排好的溺愛」,媽媽怒懟:無知
    電影《親愛的》中有這麼一句話:有時,只一瞬間沒回頭,生命中的最重要就消失不見。電影中,由黃渤扮演的田文軍在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尋找後發現找到的孩子竟然不是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淚流滿面地說:「找了這麼久,為什麼偏偏是你的孩子?我真的找不動了……」孩子的安全一直都是每一位父母心中最為牽掛的事。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地長大。
  • 前有蘇明成,後有關震雷,溺愛孩子要不得啊
    2018年年末至2019年年初,家庭倫理《都挺好》火遍螢屏,雖然電視劇迎來了大團圓結局,但是電視劇中的蘇明成卻被人貼上媽寶男的標籤。蘇明成絲毫不為妹妹的人生考慮,而蘇媽媽又是一位極其溺愛孩子的女性角色。當蘇明成索要費用時,蘇媽媽寧可犧牲女兒的房間也要給兒子湊錢。
  • 只因沒買貴球鞋,兒子一碗粥潑媽媽臉上:溺愛,養不出孝順的孩子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不孝順。網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某某虐待自己的母親,不給母親飯吃,甚至還有殺害父母的案例。其實之所以會出現不孝順的孩子,主要原因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問題。
  • 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情緒?接納、共情、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們已經知道,孩子嫉妒的原因是因為家長愛比較,那孩子有了嫉妒情緒,又該如何做呢?1、接納嫉妒情緒,給予共情接納並共情,就是對孩子的嫉妒情緒表示理解。舉個例子,妹妹看到哥哥在玩電腦,就會產生嫉妒,生氣的說:「為什麼哥哥可以玩電腦而我不可以?」
  • 孩子上學,家長背書包?專家:背書包不會背「傷」娃,溺愛才會
    最重要的是,家長們這種看似幫孩子的溺愛舉動,其實是一種更隱喻的傷害。 想要從真實意義上幫助孩子減負,家長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代替「溺愛」。 於是她女兒,即使是不願意,還是無限的被她媽媽洗腦,去上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整個人看著就像個被操縱的「書呆子傀儡」。
  • 留白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不放手孩子怎麼成長?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寵愛。但有的時候寵愛是很奢侈的。當然這裡提到寵愛並不是過分的溺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該放手的時候還是要放手。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比不上鄰居家的孩子,說他們不優秀、不獨立。但有的時候,家長應該也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之前過分的溺愛,讓孩子缺少了很多的鍛鍊的機會。本應該是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家長嫌麻煩便代替他完成。事實上,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能完成,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可以。
  • 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性格彈性差」的孩子,往往來自這些家庭
    這樣看來是不是覺得家長就不用理會孩子「愛哭」這件事情了?其實不然,如果小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大人可能馬上就會去哄這個哭得委屈巴巴的小孩子;但是長大之後,這樣愛哭的孩子受挫能力差,遇到點事就容易玻璃心,在成人世界似乎是不太受歡迎的。
  • 幫孩子背書包不是溺愛,不背才是危害!你還在嘲諷家長這些行為嗎
    從出生開始到高考倒計時,似乎童年除了在上課便是走在去輔導班的路上,這一屆的孩子,已經很辛苦了。最關鍵的是,除了繁重的課業任務,還有沉重到壓彎脊梁的書包。「我的孩子我心疼,你的嘲諷我不聽。」「孩子都這麼大了,還要你背書包啊?」;「孩子從小要培養獨立能力,讓他自己背書包,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長大了還能幹什麼。」鄰裡總是這樣說彤彤的爸爸,覺得他太過溺愛孩子,每天接送上下學不說,還要背書包,再這麼慣著,孩子啥也不會做。可是,爸爸仍然我行我素。
  • 如何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3個方法,讓你和孩子受益終生
    一、給予適當的愛,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信弗洛伊德說過,「一個在媽媽懷裡受寵的孩子,終生都會保持一種徵服欲,那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帶來真正的成功。」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更自信,那我們就要做到第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愛孩子,相信孩子。我們愛孩子,相信孩子,孩子才能會相信自己,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