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溺愛孩子的人越不接納孩子的情緒,越做不到如其所是的允許。我們提到的允許不免讓人想到溺愛,但什麼是真正的允許?是無底線地給孩子自由?是啥都不管?是放養不設規矩?是泛濫的愛嗎?好像都不是。
那天在一個媽媽群裡,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有人說,放養好,孩子的天性要充分釋放;另有人以轉發的文章予以回擊:「今天你不管好你的熊孩子,明天社會給他教訓」管不管?管松點、少點還是管嚴點、多點?其實,這些問題不過是把我們引入了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中。事實上,不是管, 也不是不管:不是嚴,也不是松:不是多,也不是少;不是溺愛,更不是不愛,而是堅持一個重要的態度;溫和而堅定。我們可以把規則、自由與愛同時給孩子,在被充分允許後變得自律、自信的孩子眼裡,規則是來保護他的,而不是來限制他的,他不需要依靠「他律「中權威製造的恐懼感與人為設定的獎勵和誘感行事。
我們還可以把溺愛理解成給予物質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壓迫。因為我為你好,給你想要的所有,所以你要聽話、要服從。無條件的愛不是無條件地滿足,無條件的愛是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力量去自我滿足,讓孩子帶著愛與勇氣出發。無條件的滿足是無視孩子的真實需求,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 孩子背負著擔心,在眾星捧月的關注下憐憫著自己的弱小與無助,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恩典與希望。
眼前的孩子明明四肢健全、活力四射,溺愛孩子的父母看到的卻是一個走路要抱、吃飯要餵的弱者。眼前的孩子明明需要體驗規則與邊界感帶給自己的踏實,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內在深處那個被過度壓抑、匱乏可憐的小乞丐。看似父母傾其所有的付出,不過是他們內心深處那個受傷的、不停地吶喊卻又見不得陽光的自己在貪婪地渴求愛。眼前的孩子不過是這一切的投射,成了替罪羔羊來療愈父母那需要無度滿足的匱乏。
被溺愛的孩子沒有機會做事和為自己負責,他身體裡蘊藏的大量阻塞的能量只好轉化為激烈的情緒和出格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恰恰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彼此的信任感被磨得越來越少,父母便更加認定個事實, 這個孩子不懂事,真的是啥也做不了,甚至為了省事兒,而越俎代庖。於是,家長不信任、孩子不負責,親子間的對抗與較勁的循環便成了家庭關係的常態。
孩子在習慣於被幫助(幹涉)的過程中,把怒氣不自覺地轉化成懲罰式的隱形攻擊,變得不願為自己負責,他們心底在吶喊:「你不是覺得我不行嗎,那你們替我做吧,我坐享其成!好歹這是我唯一能控制你們的方式!」其實,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有他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深層動機,我們需要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成就感和尊重,而不是通過負面暗示利奪他的勇氣和力量,讓他覺得自己弱小無助。
溺愛孩子的人常常有憐憫和補償心理。比如孩子生病了會格外關注、興師動眾。而其實經歷病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孩子的身體素質通過與疾病作鬥爭會逐步提高。生病也是一個孩子與自己身體連接的過程。過度的緊張和補償心理只能讓疾病更長時間地在身體裡駐留。
溺愛孩子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地把「關心」變成「擔心」,把「他好」變成了「為他好」,把「期望」變成「要求」,這樣悄無聲息的概念偷換無形中為成人的焦慮和控制欲披上了華麗的外衣,冠冕堂皇地綁架了孩子。而「為他好」和「他好"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前者的標準由成人決定,後者才是把生命的權利交還給了孩子。我們在做父母的過程中說了許多正確的廢話。是的,孩子應該懂事、聽話、正確,但如何溝通才有效卻常常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內,因為很多父母自身處於掙扎、混亂和矛盾中。
溺愛孩子的人常常強調了溫和而忽略了堅定,這常常是因為他們自己有一顆玻璃心。內心有力量的人才懂得拒絕,才有能力帶給孩子安心,才能有一顆豁達的心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是的,除了飢餓,寒冷也是那一輩成長起來的人 人生經驗中的主旋律啊!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這種冷裡面是痛惜和關懷,也是一份掩蓋在愛下面,歲月殘留下的匱乏與恐懼。它正一點點吞噬著人們的心而不自知地蔓延!「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冷,穿上!」「來,吃一口,就吃一口嘛!」「再不吃媽媽要生氣了!」記不清在哪一年,這句流行的廣告語席捲了大街小巷。「不餓,我不吃!」「胡說,早上就喝了一杯牛奶,怎麼可能不餓。」「別跑啦,休息會兒,腿都累斷了吧」「我來拿,你拿不動!」是啊,有無數個媽媽覺得孩子冷,爸爸覺得孩子餓,姥姥覺得孩子累,但到底孩子的感覺誰說了算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足夠了解自己,收回這些虛無的投射,才有可能看到一個真實的孩子。
溺愛孩子的人往往內心缺乏力量,責怪孩子「不聽話」和辱罵孩子是發洩管教無方的挫敗感和無力感的途徑,他們時常正是那個最不接納孩子的人。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或是從未真正接納過自己。他們一面嚴苛地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無法處理被孩子情緒勾起的內在焦慮:另一面,他們又忍不住地憐憫心中弱小無助的自己,藉助孫輩盡情地嬌寵那個總是不被看到的陰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