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2021-01-07 澎湃新聞

導讀

英國的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西方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在中國的文化裡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但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

這個世界喜歡善良的人,更喜歡用他人的方式讓別人覺得舒服的人。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我們希望世界是善良的。然而,相比升學和工作,善良有什麼用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說一個跟教育有關的新聞。

英國王室第三順位繼承人喬治王子念書的學校叫做Thomas's Battersea。它是一所受到本地中產階級,尤其中上層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據說家長主要是銀行家、律師、醫生、記者等在英國社會高收入的專業人士。

而這所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什麼呢?你也許會猜是「優秀」、「全面發展」、「尊老愛幼」等等。

都不是。校長說,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善良。

小王子即將就讀的學校Thomas's Battersea

善良不是簡單的助人為樂。英國精英的善良教育,包含幾個層次:

善良,意味著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學校領導舉例說,善良意味著,孩子們不允許擁有最好的朋友,而必須跟所有孩子都成為朋友。

聽起來有點誇張:作為一個有正常情緒的人類,怎麼可能喜歡所有人呢!

但學校認為,行為上的尊重是必須的。如果孩子故意疏遠一些人,製造不公平,會傷害他人的情感。

英國精英教育重視培養人的情商,甚至勝過學業。孩子要從小學習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包括了解不同的社會階層、種族、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須在行為和禮節上,對他人表現出接納和尊重。

老師也一樣,不能在行為上親近一些孩子,疏遠另一些孩子。英國人認為,孩子們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師處理不得體,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

我倫敦同事的孩子在另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那所學校也有嚴格的教育。比如,如果孩子想慶祝生日,必須邀請班裡所有同學,不能只邀請自己喜歡的朋友。生日聚會可以採取野餐等簡單的慶祝方式,不能太奢侈。

這樣做的原因是:要避免在精神或物質上,給其他孩子帶來情感傷害。

前天看BBC的一個紀錄片,拍攝了以培養學霸精英著稱的伊頓公學,伊頓的校長也講了類似理念。他說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當孩子們長大進入職場,一定會面臨一個複雜的人際圈。裡面不僅有自己的同鄉和校友,還會有不同地域、語言或種族的人,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

如何讓你的工作夥伴信任你?對他人在行為和言辭上表現出接納和尊重,一定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這聽上去很容易,做到卻不容易。

在國際公司,中國的員工,往往更喜歡跟中國人打交道。而小圈子文化,往往影響了我們升職。

很多人是出國後慢慢悟到:Be nice,學會在禮節上尊重別人,自己的世界才會變得寬廣。

善良意味著尊重自己,敢於表達意見

英國的這個理念,跟中國不太一樣。

傳統中國文化評價一個人善良,往往是說這個人懂得隱忍,即使有想法,也不會當面說出來,而是藏在心裡。

但英國人(以及美國人)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為,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麼是冒犯別人?如果你因為一個人的收入、婚姻、家庭地位、種族、習慣或外表,對他進行評論和質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屬於不夠善良,沒有禮貌。

什麼是委屈自己?就是你明明對某個決策、提議或者做法有意見,但是沒有提出來,而是一邊抱怨,一邊執行。

中國的孩子在國際公司升職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對於領導或同事的提議,既不提問,也沒意見,而是沉默的執行。這很吃虧。

當你對一個組織沒有意見,選擇沉默,別人會以為,你在這裡做的不開心,懶得表達意見,可能正默默尋找新的工作。

同樣作為華人,我覺得好冤。並不是我們正謀劃跳槽,懶得提議,而是中國式的善良,讓我們不太習慣當面質疑別人。

西方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在中國的文化裡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

但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他們會認為,你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不好;同時沒有解決問題,對別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在彼此壓抑的環境下相處,最終容易導致關係破裂。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贊成這樣。他們鼓勵有意見要說出來,有效展開溝通,這樣才能增進了解,分享智慧。讓一段關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良性發展,減少問題,彼此都開心滿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內心,但更是一項高級的技術

英國的善良教育背後,是關於公民素養的一系列技術培訓:包括安全常識、溝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沒錯,尊重也需要手段!)。這些在小王子的學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英國人致富早,他們在百年財富積累中發現:原來金錢是買不到一切的,比如生命、愛和尊重。所以,一個社會長久富裕,需要人們不僅能想到別人,而且能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護,產生安全和信任感。

於是在英國,當一個人倒在路上時,不僅有人救,而且路過的一些人具備基本的救援常識,這些常識往往在兒童時期就學習過。

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是那種既有善心幫助陌生人,同時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當一個社會的陌生人既有愛心、又有常識,既有行善的動力,也有行善的技術,這份保障才是善良帶來的巨大財富。

同樣的保障,還體現在溝通智慧層面。英國精英特別注重語言溝通技巧。他們雖然鼓勵表達意見,但是在表達方式上,要體現出對人心靈的尊重和保護。

前面提到的伊頓公學的紀錄片裡有一個細節。小男生們早晨出門上課,必須穿西裝打領帶。有個孩子忘了領帶,被教務人員看到了,老師攔住他說:「Hey,小紳士,你有沒有發現,你忘記什麼了?」

孩子低頭一看,哎呀領帶忘了。趕緊回宿舍打好了跑出來。教務人員再看到他時說:「太棒了,謝謝你!」

這是很典型的英國式溝通。老師或家長不會直接說:你怎麼沒戴領帶!讓孩子覺得很反感:你怎麼又來管我!

兩邊不開心。

英國的家長老師,傾向於通過一個疑問句,讓孩子自己來回答。儘量避免他人逆反,造成衝突和對抗。當孩子發現並改正了問題,父母和老師會對孩子說謝謝你!

英國人認為,尊重的前提是把對方當作和自己一樣有情緒的人。每個人都反感別人指手畫腳,但同時又希望自己不斷進步,成為很棒的人,讓自己的行為有價值。當他聽到一聲感謝,意味著他的行為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他做的很棒。

這種溝通方式延伸到職場,就被稱為領導力。

比如,我的英國老闆就是典型接受英國式精英教育。當他希望我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報告時,他不會直接說:「你按照我的框架,帶領大家重新做。」而是會說:「我幫助你把框架搭好了,這樣也許可以更容易一點?」聽上去好像是說,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滿意,並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而是任務太難了。這讓我覺得接受起來很愉快,他沒有命令我什麼,反而幫助我搭了框架。

但傻子也知道,事實肯定不是因為任務太難,而是我沒有達到他的目標嘛。只不過,傻子也喜歡聽好聽的話。

每當任務完成,老闆會非常禮貌的說,謝謝你們。這種有立場,但聰明委婉的溝通方式,正是英美所說的領導力。它的背後,是英美精英教育希望未來領導人學習的技巧,即:如何通過恰當的語言,讓你對他人的指導和管理,被別人接受,甚至心懷感激。也就是說,你的善意,無論針對組織還是個人,可以成為一種動力,而不是製造衝突。

英國人認為,聰明的溝通,最大限度保護人們心靈不受傷害,更加容易建立長遠的關係。

當然,說這些並不代表我認為,英國關於什麼是善良的評判和教育,一定比我們好。還是那句話:每種文明都有優缺點。借鑑別人優勢,發揮自己長處,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中國的文化是指向內心的。所以,我們關於善良的教育,往往傾向於注重內心的修為。比如,當對方的語言不中聽,方式不得體時,只要是為我們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過內心力量圓滿接受的。

而西方文明是外向的,他們認為人在面對世界時,需要尋找恰當的解決方式。一個人的善良,體現在能夠恰當處理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有技巧的面對世界和別人。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準備走向國際的中國孩子,請你一定要看到這些差異,學習西方人認可的善意和與之匹配的領導力,讓周圍的各種關係良性發展。

這個世界喜歡善良的人,更喜歡用他人的方式讓別人覺得舒服的人。

當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別人時,它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既有物質價值,也有精神的意義。

善良,有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本文來源:成長無國界。作者Shasha,英國外交部志奮領學者。28歲獲英國記者協會紀實報導獎,32歲任華爾街投行項目經理。本科復旦,碩士英國,工作生活了3個國家6座城市。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標題:《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學會接納自己,接納別人就好
    讓他變得更好,誠實,正義,善良,溫柔,舍己的人最討人另一半喜歡。其次,當男人和女人結婚,他們就有自己的小家庭,這個小家庭應該是兩個人共同建立維護,而且是一個健全的家庭。作為男人,自身在家庭中本就該承擔一定的責任,更別說把自己的小家庭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混雜,聽從原生家庭安排而忽視自己的本身責任意識。媳婦是你的媳婦,你孝順的前提下,需要尊重理解你的媳婦。
  • 《回憶中的瑪妮》讓我們明白,只有學會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別人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在我們久遠的記憶中,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給予我們很多溫暖,即便已經記不清,但是曾給過我們的鼓勵和勇氣,我們從未忘記過,我們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自卑,所以對於別人的友好,總是感到害怕,害怕別人將自己努力維繫的面具打破,但其實我們只是因為沒有接納自己,所以才不去接納別人
  • 鈦媒體視頻號 | 耿樂:多元性別教育是學會愛別人的一種教育
    趙何娟視頻號推薦: 同性戀不是別人的事,可能隨時發生在你的身邊。多元性別教育,是學會如何接納別人愛別人的一種教育。前陣子我和全球最大的同性社區創始人耿樂的一期特別對話,對我有很多啟發。也可進視頻號評論區說說對「多元性別教育」的看法哦。
  • 接納他人,學會包容與愛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彼此的差異,尊重、接納對方的行為,然後理性協商解決方案,所有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但是往往我們知道,卻做不到,這裡,就給大家分享接納他人的6個具體方法,幫助我們學會包容,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基於承認差異、尊重、接納的愛,而不是基於自我中心、控制的愛,基於控制的愛,本質上還是自私,希望對方,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小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完美的,而在家長眼中,孩子都是有缺點的,十全十美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 他媽媽不滿意地說: 「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沒經歷爬行階段的孩子,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手腳靈活。」
  • 接納和尊重,勝過一千次說教,爸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幸福指數。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不滿爸爸誇別人家孩子離家出走:不比孩子,是為人父母的最大的修養
    而自己的孩子不管做得怎麼樣,都不能讓爸爸媽媽滿意,得不到肯定和表揚。 慣用比較式教育,想激勵孩子、表達對孩子的期望。卻忽視了這種方式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總是被父母比較、挑剔的孩子,反而容易變得與優秀越來越遠。
  • 善良的人心底有光,是母親善良的教育,喚醒了李仁志心底那道光!
    《少年說》這檔節目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敞開心扉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太多來自父母和孩子的吐槽,父母這一代人和孩子這一代人的觀念差異,教育方式的迥異,以及少男少女的叛逆問題都被展露無遺,這也引起了人們對家庭教育和愛的深切反思: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到底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 教育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小妙招
    孩子:封閉的環境裡面。父母:假如比你強,比你厲害的人向你求救,你應該怎樣做?孩子:拒絕求救。父母:走路要走什麼路?孩子:大路,不走小路並且走有攝像頭的大路。孩子:自己的直覺來判斷。父母:背心內褲覆蓋的地方自己要怎麼保護?孩子:不能讓別人碰。父母:陌生人給你食物你應該怎麼做?孩子:不能看,不能碰,不能吃。
  • 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是開啟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如何做其實不難
    對方的感受,接納對方的情緒。 我們很多時候都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用在了工作和人際交往上。 可回到家後面對親人、面對生活,尤其是面對孩子,我們又是怎麼去做的呢? 梵雲既然是講兒童心理學的,那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享一下,接納孩子情緒感受的重要性。
  • 教育孩子,這個特長可以錦上添花
    近年來,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對美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加深,因此許多家長也對孩子培養上增加了更多的特長要求,因為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為各方面均衡發展的人才。特長有千萬種,給孩子選哪種?書法這個集美感與技巧為一身的才藝,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共同選擇,是教育孩子錦上添花的熱門項目。一、學習書法,能夠培養孩子「靜氣」當前的社會發展迅速,許多孩子的日常就是與手機做伴,與遊戲為伍,遊戲中的種種事物,可能會令孩子更加的暴躁。學習書法,可以讓他能夠安靜的坐下來,體會文字之美,感受墨在紙上的變化與舞蹈。
  • 我們迫不及待的需要一場善良教育,這才是養犬時代的未來.
    而在養寵家庭越來越多的今天,有多少爸爸媽媽在看了「別人家的狗」怎樣溫暖陪伴孩子想給自己的寶寶也選個伴的時候,會有孩子和狗狗要怎樣相處才能健康、安全長大的疑慮。對此,我們迫不及待的準備了一場<善良教育>。專業的老師會針對當今社會的寵物福利與寵物安全教育兩個方面進行講解,希望幫助大家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家庭想養一隻寵物,但很擔心孩子與寵物的接觸問題;我的孩子很怕狗,我只能不斷告訴他狗會咬人,躲遠一點。不知道該怎樣正確避免散跑的犬只給孩子帶來傷害;想了解關於流浪動物領養的問題。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家長不用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關鍵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三種對孩子最沒用的教育方式。」這個認知是幾百年前的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但恰恰這三種方式,也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運用最得心應手的教育手段。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挫折教育讓孩子活得通透自然
    這話有點兒道理,「臉皮厚」現在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代表著一個人超強的心理素質,不怕受打壓,不把別人說的話放在心上,內心強大。李玫瑾教授和馬未都老師,在圓桌派中指出:孩子從小就應該養成一個「厚臉皮」的習慣。李玫瑾教授補充說就是「挫折教育」,「厚臉皮」三個字更通俗易懂。
  • 請讓孩子學會真誠讚美別人
    對孩子來說,學會讚美和欣賞別人就是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能讓孩子在無形中看出自身的差距,這是一種潛在的激勵自己的動力,也是人際關係升溫的有效途徑。我們期待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讚美,同時也要有一顆溫暖的心,去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辭。現在有很多孩子,沒有讚美別人的習慣。作為媽媽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從小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多讚美別人,這樣會讓孩子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廣闊,有更多的朋友和合作夥伴。
  • Manners Makyth Man | 英國紳士教育:教養全在細節裡
    我們在英國的「紳士教育」中應當可以找尋到答案。英國紳士教育為歐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始於17世紀晚期。其倡導者、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紳士」,這種「紳士」必須擁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即便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一傳統教育觀依舊被英國人所重視。讓孩子學會獨立,「紳士教育」的第一課。
  • 3女孩天台玩極限遊戲,稱不會摔下樓:生而為人,請教孩子善良
    生而為人,請教孩子善良。如果趙某善良,就不會偷偷下藥,傷害朋友;如果藍衣女孩善良,就不會放任2個小女孩在天台邊玩極限遊戲,而自己牢牢地抓住欄杆;如果貴州安順墜湖的公交司機心懷善良,就不會帶著21條鮮活的生命來陪葬;如果河南考場的女孩內心善良,就不會撕毀別人的答題卡,傷害別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莎士比亞說過: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人們內心的善良,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柔的光芒。
  • 既能接納妻子生下別人的孩子 為何接納不了妻子這個人?
    原來,這孩子並非阿國的親生,而是阿嬌背著阿國與別人生下的,但對於這一切,阿國說自己都能容忍,甚至如今也將女兒撫養成人,可他終是受不了,阿嬌的為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未經允許轉載視頻,本欄目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阿嬌:如果兩個人不能在一起的話,你寫離婚手續,我立馬走人。我讓他寫,他不寫。
  • 中西文化各有其優點,「英國紳士」教育值得學習
    帶著寶寶參加公司的家庭日活動,幾位家長聚在一起談孩子的教育問題。得知我們從國外回到學校,一位女士說:「我認為英國教育是世界教育中最好的,尤其是那種私立學校的紳士教育。這位女士列舉了英國紳士、高貴和有禮貌的優點。坐在旁邊陳姓爸爸反駁道:現在幾歲了?他不是貴族,但美國教育在競爭中更有用。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孩子哭,父母常常會趕緊制止,教育他們「不要哭,要堅強、勇敢」。「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固有觀念會因此讓男孩子們遭受更多的批評。人們對於哭,似乎天然地想要迴避。然而,很多人並不接納哭這件事。有人會在哭完之後,向他人道歉,或者感到羞愧,覺得自己軟弱無能。甚至有人在哭完之後自責:為什麼要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