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是開啟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如何做其實不難

2020-12-18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梵雲!我們作為成年人,其實都明白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被我們運用到了日常的工作、社交和人際交往中,但唯獨沒有或者說最不重視,運用在生活中。

可能家長會說又在賣關子了,其實不是梵雲故弄玄虛,而是這種狀況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太普遍了。

是什麼呢?感受!對方的感受,接納對方的情緒。

我們很多時候都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用在了工作和人際交往上。

可回到家後面對親人、面對生活,尤其是面對孩子,我們又是怎麼去做的呢?

梵雲既然是講兒童心理學的,那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享一下,接納孩子情緒感受的重要性。

接納感受從聆聽開始

我們說孩子學習不上進、做事會馬虎、遇事很膽小。

我們在對孩子橫加指責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我們想讓孩子開心、想讓孩子快樂,變得優秀,處處能勝人一籌。

我們的種種期許想讓它實現,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願望,按部就班的發展,就要讓孩子有動力、有激情。

只有他們有了這份熱情,那麼你再予以施教就會顯得輕鬆,孩子也會和你配合。

那靠什麼?靠感覺,靠孩子內心的那份愉悅感。

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難,跑過來向你傾訴。

可你呢?一臉的不耐煩低頭刷著手機,連正眼都不看孩子一下。

您說孩子此刻的內心感受是什麼,肯定不會是愉悅的。

長此以往,你指望孩子還會對你說心裡話嗎?

又比如,孩子考試考差了回來跟你說。

您是不分青紅皂白,先來個一頓臭罵,然後就開始了沒完沒了的說教。

此時孩子內心的感受又是什麼呢?還是不可能愉悅。

所以,接納孩子的感受,首先需要的是聆聽。

聆聽之後的積極回應

聆聽為什麼是最關鍵的?因為只有孩子覺得我們能夠理解他,他才會願意把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告訴我們。

我們只有知道了他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我們才有可能去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

當孩子說都不願意說或對你採取敷衍,可想而知教育孩子的成效會有多少。

除了聆聽,我們還需要積極回應孩子的感受。

人與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孩子也不例外,他們更希望、更需要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互。

比如,當你傾聽完孩子遇到困難後的傾訴,平和的告訴孩子,自己小的時候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告訴他當時你是如何解決的,哪怕告訴他因為沒有處理好的窘態,都比你教訓或一堆大道理來的實用。

因為孩子的內心是愉悅的,因為你們的心與心是相通的。

孩子不僅把你當成他的父母,更把你當成他的傾訴對象,他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所以我們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按部就班的快樂成長,就應該充分接納孩子的感受。

接納孩子的感受,首先要學會聆聽,其次是聆聽之後的積極回應!

希望梵雲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啟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一枚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是三個娃娃的母親。多年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倡導兒童心靈撫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致力於通過兒童心理學,幫助更多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的更健康、更優秀!

相關焦點

  • 楊俐容:孩子的情緒感受 沒有對錯
    比如規律性低的孩子,雖然在常規上經常不會遵守規定,讓大人感到困擾,但這樣的孩子通常也比較有創意。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父母比較不會為一些生活細節生氣。良好的溝通,是打造優質親子關係的基礎。在這本書裡,楊俐容提供了幾個情緒教養的方法幫助父母,讓溝通更容易:如何讓孩子「聽話」?
  • 職場父母如何把握好關鍵的親子時間,平衡好事業和對孩子的愛?
    那麼,如何在事業與父母角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呢?其實,重要的是年輕父母本身對親子時間關鍵內容的重點把握。1.閒談時間與孩子隨意交談,重點在於傾聽孩子的聲音。 閒談最重要的是儘可能少發表意見或評價,少指導、建議,尤其不能批評。也不要對孩子的觀點加以評論,你的重點是感受他的經歷,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他應該有他的思想,他的感受和他的標準,雖然這些想法很幼稚,甚至是錯誤的。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其實,孩子出現叛逆、拖沓、情緒失控、沉溺於電子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 這些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當他們感到痛苦和不安,卻又無處宣洩時,才會想方設法地來與父母對抗。
  • 親子情緒養成最被忽略的關鍵,信任
    此時,負責自我保護機制的杏仁核掌管一切,面對突發的危險、威脅等刺激,會產生恐懼、生氣、難過、缺乏安全感等情緒,反射性地判斷後馬上決定攻擊或閃避。這種『生存直覺』能保護自己的安全,但強烈或不理性的反應,也很容易對人際關係造成傷害。如果孩子總是一不順心就哭鬧、生氣、尖叫、或拒絕溝通,其實是沿用嬰兒時期的方式,將直接表現情緒作為滿足自己需求的手段。
  • 董潔和兒子「結婚照」火了,錯位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失去童真
    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錯位的親子關係,董潔在孩子的身上索取過多,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之前董潔也曾經帶兒子頂頂參加過親子綜藝節目,她的某些行為一度引發網友的爭議。她經常和兒子撒嬌,要求孩子體貼她的情緒,照顧她更多一點。導致頂頂看上去完全沒有孩子該有的天真,表現得異常懂事,時刻都要關注著媽媽的情緒。
  • 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情緒?接納、共情、向孩子表達愛意
    如果孩子常常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好,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會自暴自棄。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做得更好,不要拿他和別人比,而要讓他和自己比,「寶貝,今天你做得比昨天好啊!」,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不斷進步,表現得越來越好。
  •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家長說了孩子不聽?七個方法幫你搞定親子溝通
    但是現在不同了,父母雖然工作也忙,但是我們都更加重視下一代的教育,也更加重視親子關係的培養,更希望和孩子之間有一個良好的溝通,並通過和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孩子彼此尊重、合作,創造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氛圍。親子溝通日漸成為飯桌上的一個重要話題。父母究竟要怎麼跟孩子說話,才不被當成耳旁風,孩子說的時候,父母又要怎麼去做一個合格聽眾才能讓孩子更願意說?
  • 二胎家庭,如何化解孩子間的嫉妒情緒?
    二胎家庭,如何化解孩子間的嫉妒情緒?,如何化解孩子間的嫉妒和情緒?如果同胞之間會有一些嫉妒的小情緒,可能他們會有一些爭吵,所以我們儘量提醒二胎家庭的家長們,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從這件事情本身來做,而不是從年齡的規則來說。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他也要學會道理是怎麼樣子,我該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還要去看到對於哥哥或姐姐來說,如果他們有這種嫉妒的小情緒的話,我們要考慮它跟愛的主題有沒有關係?如果這個問題是孩子他自己提出來的,那麼我們就要看是他所感受到的愛不夠嗎?
  • 良好親子關係是成功家庭教育的起點
    猶太畫家畢卡索曾說過,作為父母,必須拿出全部的愛以及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能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成功的人。家庭人際關係中,親子關係的質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最為重要,此外,父母婚姻關係的質量對兒童心理發展也具有深刻的影響。
  • 認真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這樣一來,父母自然無法做到了解孩子的成長節奏、洞察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親子教育也因為頻繁陷入誤區而面臨尷尬的境遇。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告訴人們,在砍柴之前,哪怕花時間準備鋒利的器具,也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做可以大大提升砍柴的效率。同樣的道理,父母要想讓教育孩子事半功倍,也應該多多了解孩子,感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指引和有效的教育。
  •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
    心理學家說:中國父母最缺的就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這個能力指的是日常溝通中,家長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以父母的身份去提問或者單一的拋選擇題。好好說話,其實並不像字面用詞那麼簡單。你看,溝通的小船說翻就翻了~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總是愛講道理的大怪獸,家長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說是一個小巨人,家長沒有養成蹲下來與孩子平視說話的習慣,總是高高在上,也讓孩子養成了依賴順從,而不是溝通。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就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 【連載】沉迷遊戲、事事作對,這樣的親子關係還能改善嗎?- 情緒管理 15 青禾旅讀
    情感帳戶結餘越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越富有越親密,孩子越有可能與父母配合。 當父母指責、威脅、說教、評判、挖苦、懲罰、嘮叨、發脾氣、不信任、對孩子最喜愛的事不聞不問、甚至強烈反對時,父母便在親子情感帳戶裡取款。當父母對孩子有要求執行制度時,也是從情感帳戶取款。親子情感帳戶結餘越少,親子關係越差,孩子與父母的抵抗情緒便遞增。
  •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呢?聰明父母這樣做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非常糾結,孩子年齡小總不能打孩子吧,也不能罵孩子,害怕影響親子關係。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這種形式來發洩情緒,甚至罵人。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想避免孩子養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關鍵,聰明的孩子都這樣做。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呢?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不全是心理脆弱,請排查親子情感連結是否缺失
    親子情感連結對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那麼一旦親子情感連結缺失的話,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呢?1.孩子變得脆弱而敏感。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所長大的孩子,他們容易陷入到自己所營造的圈子當中,會認為父母是不愛自己的,認為父母不在意自己的感受,這樣也就會讓孩子情緒處在爆發的邊緣。如此,家長要是想調節孩子的情緒,讓親子關係更為緊密的話,是一定少不了建立親子情感連結的。那麼家長又應該如何去建立親子情感連結呢?
  • 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
    如今,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父母為孩子做很多決定,即使是對他們生活中最關鍵的問題,如教育、工作甚至婚姻,都要做很多決定。儘管許多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但他們對如何最好地處理與孩子的關係缺乏足夠的知識。
  • 7.溺愛孩子的人,往往最不接納孩子
    越溺愛孩子的人越不接納孩子的情緒,越做不到如其所是的允許。我們提到的允許不免讓人想到溺愛,但什麼是真正的允許?是無底線地給孩子自由?是啥都不管?是放養不設規矩?是泛濫的愛嗎?好像都不是。被溺愛的孩子沒有機會做事和為自己負責,他身體裡蘊藏的大量阻塞的能量只好轉化為激烈的情緒和出格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恰恰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彼此的信任感被磨得越來越少,父母便更加認定個事實, 這個孩子不懂事,真的是啥也做不了,甚至為了省事兒,而越俎代庖。於是,家長不信任、孩子不負責,親子間的對抗與較勁的循環便成了家庭關係的常態。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找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感到委屈和生氣,因為父母看不到他的內心需求。所以,他用鬧脾氣的行為來表達他的內心感受。而父母往往是沒有「看到」,他們錯將孩子的情緒忽視,只看到了憤怒不懂事的行為,這樣,很可能只需要安慰和擁抱孩子的一個行為,演變成父母的情緒也會激發出來,雙方鬧得不歡而散。
  • 面對總是大吼大叫的孩子,做情緒管理型父母,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大吵之後,夕夕和父母都很受傷,那麼如何改善他們的親子關係呢?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博士,為了尋找一種能夠改善人際關係方法,經過漫長的20年,研究眾多家庭,得出結論:唯有情緒管理訓練,才是父母向孩子傳達愛意的最好方式,並寫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這本書中。
  • 5款親子遊戲讓孩子擁有優質情緒
    「我家孩子情緒波動很大」「我家寶寶脾氣很急」「我家孩子是個慢性子」……我在周末的親子課上,聽到不少家長在談論自己孩子的情緒問題。在親子領域研究多年,我很早就發現,家長們往往會以自己的情緒標準來判斷孩子的情緒是否正常,但要追問他們孩子是什麼情緒?什麼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如何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可能大部分家長答不上來。優質情緒的形成是一生幸福的基礎,孩子的優質情緒可以在親子互動中形成。
  • 和孩子溝通的要素:聽、看、感受
    在孩子的教育中,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必定會困難重重。很多父母反應,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感覺自己和孩子越來越難以溝通,親子關係越來越差,為此很苦惱。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更加容易做到的是先改變自己。而科學的傾聽,便能夠幫助父母們更加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和產生變化的原因,自然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事半功倍了。那麼我們如何運用傾聽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