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梵雲!我們作為成年人,其實都明白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被我們運用到了日常的工作、社交和人際交往中,但唯獨沒有或者說最不重視,運用在生活中。
可能家長會說又在賣關子了,其實不是梵雲故弄玄虛,而是這種狀況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太普遍了。
是什麼呢?感受!對方的感受,接納對方的情緒。
我們很多時候都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用在了工作和人際交往上。
可回到家後面對親人、面對生活,尤其是面對孩子,我們又是怎麼去做的呢?
梵雲既然是講兒童心理學的,那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享一下,接納孩子情緒感受的重要性。
接納感受從聆聽開始
我們說孩子學習不上進、做事會馬虎、遇事很膽小。
我們在對孩子橫加指責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我們想讓孩子開心、想讓孩子快樂,變得優秀,處處能勝人一籌。
我們的種種期許想讓它實現,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願望,按部就班的發展,就要讓孩子有動力、有激情。
只有他們有了這份熱情,那麼你再予以施教就會顯得輕鬆,孩子也會和你配合。
那靠什麼?靠感覺,靠孩子內心的那份愉悅感。
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難,跑過來向你傾訴。
可你呢?一臉的不耐煩低頭刷著手機,連正眼都不看孩子一下。
您說孩子此刻的內心感受是什麼,肯定不會是愉悅的。
長此以往,你指望孩子還會對你說心裡話嗎?
又比如,孩子考試考差了回來跟你說。
您是不分青紅皂白,先來個一頓臭罵,然後就開始了沒完沒了的說教。
此時孩子內心的感受又是什麼呢?還是不可能愉悅。
所以,接納孩子的感受,首先需要的是聆聽。
聆聽之後的積極回應
聆聽為什麼是最關鍵的?因為只有孩子覺得我們能夠理解他,他才會願意把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告訴我們。
我們只有知道了他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我們才有可能去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
當孩子說都不願意說或對你採取敷衍,可想而知教育孩子的成效會有多少。
除了聆聽,我們還需要積極回應孩子的感受。
人與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孩子也不例外,他們更希望、更需要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互。
比如,當你傾聽完孩子遇到困難後的傾訴,平和的告訴孩子,自己小的時候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告訴他當時你是如何解決的,哪怕告訴他因為沒有處理好的窘態,都比你教訓或一堆大道理來的實用。
因為孩子的內心是愉悅的,因為你們的心與心是相通的。
孩子不僅把你當成他的父母,更把你當成他的傾訴對象,他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所以我們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按部就班的快樂成長,就應該充分接納孩子的感受。
接納孩子的感受,首先要學會聆聽,其次是聆聽之後的積極回應!
希望梵雲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啟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一枚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是三個娃娃的母親。多年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倡導兒童心靈撫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致力於通過兒童心理學,幫助更多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的更健康、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