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夕從小身體較弱,一家人對夕夕悉心呵護,覺得只要孩子平安健康,比啥都強。
夕夕上了初中後,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想法也多,課外上習班,看起來很勤奮,無奈功課還是一般。父母認為孩子身體好,學習盡力就行。
夕夕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覺得父母不鼓勵自己是不愛自己,是看不起自己,他總發脾氣,總是對父母大吼大叫。
大吵之後,夕夕和父母都很受傷,那麼如何改善他們的親子關係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博士,為了尋找一種能夠改善人際關係方法,經過漫長的20年,研究眾多家庭,得出結論:唯有情緒管理訓練,才是父母向孩子傳達愛意的最好方式,並寫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這本書中。
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戈特曼博士發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接納和認同時,也較易於感知和接受他人的情緒,不僅能夠建立圓滿的人際關係,同時在自信心、集中力、學習能力、健康等諸多方面也有較優異表現,成年後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感。
夕夕的焦躁日益增長的原因,不是夕夕父母不夠愛他,而是沒有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沒有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解決問題。
一、為什麼孩子會大吼大叫
由於孩子大腦發育不成熟,往往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情緒。孩子的苦惱、發脾氣或大聲喊叫等各種形式的情緒表達,其實都是為了讓他人讀懂自己內心的掙扎和努力。
如果情緒未能引起他人重視,孩子會做出更激烈的行為,大部分家長也會同樣激烈回應孩子,非打即罵,孩子沒如願得到大人理解,反而挨了打或挨了訓,情緒只是暫時得到壓制。
被拒絕、被忽視的情形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越低,無法信任、尊重他人和自我,變得我行我素,或過於消沉,或言行極端,從而招來更嚴厲的訓斥。甚至會被貼上"注意力散漫""多動症"的標籤。
因此,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是:情緒沒有被真正理解,自己也不知用什麼方式讓別人理解。
夕夕大吼大叫的原因是對學習的焦慮,他想上進,但是父母沒有站在他的角度給予認同,理解,幫助。
二、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大吼大叫
戈特曼博士將父母情緒表達分為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容忍自己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種種負面情緒,孩子沒做錯什麼只是莫名其妙煩躁或發火,他們也會懲罰孩子,他們認為生活中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則認為,孩子負面情緒是正常情緒的一部分,他們會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還會給孩子解釋情緒的不同種類,並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情緒。
因此要做情緒管理型父母,這類父母對待總是大吼大叫的孩子的方法是:接納情緒,引導行為。
當夕夕大吼大叫時,父母不用吼叫去制止他,而是接納他的憤怒,不滿,耐心聽他發洩完,然後一起探討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有沒有別的表達方式,進一步去找背後引發情緒的原因。
三、3步讓孩子不再大吼大叫
具體可以這樣做:
1、包容孩子的一切情緒,不說傷害孩子的話
我們不會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當回事兒,認為消極情緒會自然消失,過段時間孩子就會忘了。但事實上,沒有得到疏導的情緒,在不知什麼時候還會發生。只有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到被人理解時,消極情緒才會逐漸消融。
理解孩子所有的情緒,讓孩子更加信賴自己的父母,同時他們也會接受自己的情緒,只有接受了自己的情緒,不去對抗,才更容易去管理情緒。
2、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給情緒貼標籤
首先,父母一定要細心,覺察出孩子的情緒變化,然後告訴孩子他出現了什麼樣的情緒。比如當孩子生氣了,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現在生氣了?」,這樣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情緒是生氣。
為情緒貼上標籤,讓孩子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情緒,研究表明這對神經是具有安撫作用的,能讓孩子的心情更快地平復下來。
要注意的是:為孩子的情緒貼上正確的標籤,而不是給孩子的性格貼標籤。避免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說出以下的話:「你怎麼總是這副模樣?」「小氣鬼!」「你有沒有腦子?」「多大點事兒,就知道哭……」"你真自私"
還有,孩子同時感到沮喪、困惑、或者空虛、鬱悶,也就是說,情緒有時候不以單一形式出現,而這對孩子來說,解讀起來更困難。父母就需要幫他們分清情緒,只要說"你現在主要是感到焦慮,同時還有些困惑?"
夕夕大吼大叫時,含有多種情緒,父母需幫他認識這些情緒都是什麼,而不是說"你怎麼又這樣,你不會好好說話嗎?"當理清頭緒,孩子冷靜下來時,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負面情緒的原因,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3、在有情緒的時候,教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父母可以接受孩子所有情緒,因為情緒沒有對錯,但不是說要接受孩子所有行為。因為行為有對錯。
父母在引導孩子表達情緒之後,還要告訴他哪些做法是合適的,哪些做法是不合適的,對行為劃定是非界限。比如夕夕,生氣可以,扔東西罵髒話就不行。
這三步多次嘗試後就能熟練做到,雖然看似簡單,但卻包含了父母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包容,理解,引導,還有行為的界定,久而久之會讓家長和孩子關係更加親密,父母穩定、理性的做法直接影響孩子,孩子也會知道如何表達情緒,越來越理性。
我們都希望孩子美好健康幸福成功,去做情緒管理型父母,毎個家庭都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