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精髓,那就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四川某小區,一位小學生跳樓輕生,父母在一旁悲痛欲絕。
在小學生的遺書裡,字跡潦草地寫著:"我活得太累了""為你們我早已絕望""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最後的籤名,是"恐懼並絕望著的 黃XX"。
這位小學生的遺書裡,除了對父母的控訴,還有無盡的絕望。
無獨有偶,2020年的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名14歲的初中男生也跳樓自殺了。
這位花季少年自殺的起因,是他和同學午休時在教室打牌,被班主任請來家長配合教育。結果,他被母親在教室走廊扇了兩耳光。
幾秒鐘後,他縱身躍下教學樓,只留下了驚恐的母親獨自悲涼。
我們的孩子都怎麼了,要以死來對抗父母?
《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說:"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深以為然。
其實,孩子出現叛逆、拖沓、情緒失控、沉溺於電子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 這些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當他們感到痛苦和不安,卻又無處宣洩時,才會想方設法地來與父母對抗。
無奈的是,很多時候,父母沒能聽見孩子的心聲,也體會不到他們的痛苦。
為了讓更多父母能夠得到幫助和支持,心理學家趙玉萍老師精選了自己從業多年的諮詢案例,編寫了這本《親子關係的重建》,系統地梳理了大部分家庭都會遇到的親子關係問題。
1. 親子衝突的分類
趙玉萍老師的團隊在通過硬碟裡5000G的素材進行梳理後,在本書中將親子衝突劃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這導致父母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並進行不合理的管控,在被這麼對待之後,孩子要麼反抗父母,要麼自我否定、自我價值感低、缺乏安全感。
文章開頭四川跳樓小學生的遺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
這便是父母對孩子認知上的偏差。沒錯,現在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乖、懂事、聽話,甚至能像成人一樣反過來照顧家長。
殊不知,多大的年紀就幹多大的事,要求小孩子像"成人"那樣,也必然會讓孩子覺得"太累了"而產生不良的情緒,造成不良的後果。
第二類是父母與孩子在相處中缺乏情緒管理能力。這使孩子漸行漸遠,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可能會開始厭煩父母,和父母發生爭執。
武漢江夏區被母親當眾扇耳光而跳樓的14歲男生,就死於母親不良的情緒發洩。
可能,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被叫到學校,都會覺得沒面子,也會覺得孩子不爭氣,生氣是難免的。
但這位母親在學校也沒能按耐住自己的怒火,簡單粗暴地就給了兒子一耳光,明顯地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
正是這一耳光,扇涼了孩子的心,造成了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
第三類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的行為問題。這是指父母把孩子當作"籠中鳥",不肯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導致一提到做作業,家裡就雞飛狗跳,而孩子要麼奮起反抗父母的管束,要麼破罐破拌,逃避現實活在網絡虛擬世界裡。
在熱播劇《小歡喜》裡,小陶虹飾演的奇葩母親,就對女兒英子的生活進行了牢牢的管控,壓得女兒喘不過氣來,只能以死來反抗。
在生活中,英子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不能玩自己喜歡的樂高,不能有一絲的懈怠,就連每餐進補的食物也有嚴格的規定。
這樣的生活讓女兒窒息,曾幾度離家出走對抗母親,最嚴重的一次也是差點兒跳海來反抗。
第四類是父母與孩子的人格不健全。父母的人格會直接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受到了打擊和傷害,不敢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父母如果人格不健全,必然會反噬到孩子的身上。比如,在本書中的案例裡,有位強迫症的父親,每天要求孩子必須按照他列出的順序完成作業,不容絲毫偏差。
除此之外,他還不斷地在一邊對著孩子指手畫腳,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最後,孩子除了跟父親有一樣的強迫症,還具有自卑、拖沓、不安全感等等性格缺陷。
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會感到非常不舒服,親子關係自然也越來越糟。
第五類是父母與孩子的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這是指親子關係不斷觸碰人際邊界,比如父母缺位以至於孩子充當父母的角色,父母反過來被孩子照顧,使孩子要麼變得早熱,要麼和父母上演非得分出輸贏的大戰。
在這些有問題的親子模式下,孩子是痛苦的,只能用逆反來對抗。
2. 正確的愛,是化解親子衝突的良方
說起教育孩子,有這樣一個故事。
陶行知在當校長時,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另一個孩子,趕緊制止後,請他放學時到校長室。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
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守時。"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後,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更驚疑了。
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
男生感動,流著眼淚:"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
陶行知笑笑,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你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問題,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這才是教育。
針對孩子打人這件事兒,可能許多父母都會大聲呵斥,告訴孩子這是壞事兒。還有的父母,可能還會反手把自己孩子打一頓,讓他長長教訓。
可是,事實證明,挨打只會讓孩子學會暴力、冷漠和對抗,還會讓他們變得自卑內向膽怯。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是家長的鏡子。"所以,要想改變孩子,家長首先要做出改變。
要想化解親子衝突,也需要父母徹底轉變自己的育兒觀,重新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因為,重建親子關係是解決親子衝突問題的最佳藥方。
通過20餘年的心理教學和諮詢經驗,趙玉萍老師總結出一個秘訣:要想保持長期、良好的親子關係,"愛"是唯一的秘訣。但一定要愛得對、愛得恰當,溺愛、寵愛不是愛,而是傷害。
溺愛往往會毀了孩子的前程,但是,控制、不給孩子自由飛翔的空間,也同樣會斷送孩子的一生。
那麼,應該如何愛護、教育孩子,如何改變目前在許多家庭中都存在的不恰當的教育模式,如何從源頭解決親子關係的衝突,如何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在孩子的青春期前建立穩固的親子聯結?
每個想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的父母,都在思考這些問題。
3. 重建親子關係的五個方法
關於如何解決與親子關係相關的問題,作者直截了當地總結了五個方法:
①父母重塑合理的認知,看見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不再把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從而減少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及控制。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孩子並不買帳,不願意聽,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在自己心情平復後,可以好好想想剛剛衝突的原因是什麼。作為家長要意識到孩子反抗的背後的需求,是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與理解。
近幾年,"雞娃"這個詞在網絡上流行起來。意思是,通過給孩子打雞血的形式,讓孩子考上名牌大學。
誠然,有的家長有過北清夢,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圓夢。於是,就拼命雞娃,想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夢想。
可孩子在做作業之前,總想偷玩手機、偷看電視。家長看見後,就會無比氣憤地說:"你怎麼還在偷著玩?!"
其實,孩子在學校緊張地學習之後,也想通過娛樂活動來得到放鬆。這和家長下班後就刷手機是一樣的,都想通過適量的娛樂活動,達到休息、療愈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表示理解和尊重。當家長能夠釐清每次衝突時孩子的需求,能夠尊重理解孩子,很多衝突可以避免。
②父母和孩子學會正確地表達情感,馴服身體裡的情緒小怪獸。
當發生親子衝突的時候,父母和孩子都已經產生了情緒。當情緒大門被打開,任何的溝通都是無效的,所以家長們要比孩子更快意識到這點,馬上停止教育和講道理,可以自己主動離開現場(如到陽臺等地方),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
③培養父母和孩子的意志行為,調整已有的家庭互動模式,讓孩子跳出慣有的行為模式。
遇到問題,討論解決方案要孩子一起參與,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就更願意執行。
例如,和孩子一起討論約定玩手機的時間與次數,這樣會比家長直接命令式要求孩子看多少時間與次數來得更容易接受和執行。當孩子執行後,家長也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④讓父母與孩子的人格更加健全,讓父母接納並尊重孩子的特性,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做自己,以父母的改變和成長影響孩子。
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快速成長,積極與孩子形成相互支持、互相尊重的合作關係,一切以孩子心理發展的需求為宗旨,幫助孩子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歸屬感、尊重感和愛,讓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讓他以積極的心態適應學校與社會生活,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⑤是讓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雙贏的人際關係,父母學會親子之間相處的技巧,找到真正能夠通往孩子內心的路。
父母尊重孩子,儘量不以指責教育的口吻和孩子溝通,而是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探討問題,這個時候,孩子反而能夠得到能量,消除親子隔閡。
《親子關係的重建》正是通過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案例,讓大家看到重新構建親子關係是怎麼讓叛逆、與父母對抗的孩子變的懂得理解父母、心疼父母。
相信每個父母都能從這些豐富的案例中,看見日常親子關係的雷區,以及破解衝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