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娛導讀:
在親子類真人秀井噴的今天,一大批流於不同帶娃模式的親子綜藝此消彼長,自有明星帶娃、素人帶娃、親爸親媽帶娃等多種不同的帶娃模式,皆將目光鎖定在直接聯繫的兩代人之間。正是基於此,親子類綜藝急需全新的思路的湧入,為觀眾打開一種全新的視野。
這檔由芒果TV打造的原創隔代親子綜藝真人秀《寶貝的新朋友》思路新奇聚焦於隔代教育,通過性格迥異的爺孫組合去探討隔代親子關係,為觀眾提供了三代同堂的最佳相處模式,並藉助本期溫暖收官,給觀眾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多的回憶。
芒果TV聯合媽媽網發起的「隔代教育現狀調查」顯示 : 在社會大形勢下,隔代教育問題已然成為家庭生活的第二大鴻溝。帶娃主導者也逐漸由父母為孩子養育的第一責任人向隔代教育傾斜,爺爺成為孩子成長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隔代教育也無意中將孩子的生活半徑與文化圈子擴大化。
但囿於代際差異,父母與老一輩的教育理念不同,三代同堂的矛盾頻出,據聯合數據統計,僅有4%的媽媽覺得相處「非常和諧」,而感到「不和諧」的也達到34%。基於兩代人育兒觀的不同,年輕父母也應理性認識和對待隔代教育問題,隔代教育也並非洪水猛獸,理應還隔代教育一個清白。
爺爺這個家庭角色有兩個功能是「直接聯繫的親情」不可替代的。首先,老小孩和小小孩這兩類群體有著相似之處,人老益發童心未泯,爺爺與孩子的心理特徵是相似的。「爺爺+萌娃」這樣的組合有著天然的優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爺爺謝賢會完全忘記年齡限制,陪孫子小慶譽玩飛行遊戲瘋到底。而相似群體在同一圈子內構建同一種生態,且互相依賴更能激發孩子熱心、樂於分享等情緒的加強。 因而在收官一期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爺爺與寶貝互換禮物,交換心事的情景頻頻出現。其次,隔代教育滿足老人和小孩的雙重心理需求,也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爺爺會將日常相處中,將老一輩氣質突出的傳統美德耳濡目染到寶貝的血液裡去。
在過往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寶貝的新朋友》除了對隔代教育和價值觀念多層次輸出外,也折射出對於獨居老人的關注。爺爺張雙利與四爺也曾在節目中吐露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隔代親子關係並沒有那麼親密,謝賢的一句「我和他們不熟」讓觀眾聽了未免錯愕,自己與親孫的疏離,正是反映出爺爺對寶貝的陪伴不夠,而上了節目後反而增加了他們參與社會分工的機會,在現實三代同堂的家庭裡,能夠更主動的去獲得與孫兒的情感連接。
子女成家立業後,不在老人身邊,為減少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獨感,他們更渴望在生活上予以照顧與幫助,就像謝賢在節目中就直白向小慶譽吐露「我是最老的爺爺,你要照顧我哦!」老人同樣期望在情感上能夠得到溫暖和關懷,對於獨居老人的關注是這檔節目與同類親子類節目最大的區隔。
開啟各式祖孫相處模式,折射不同輩分之間教育風格的差異
綜觀整季節目,主要通過老與少的親情、真與切的陪伴、聚與散的緣分這「情感三重奏」,通過打動和溫暖觀眾的全方位的旅行式生活體驗,細緻入微觀察三代同堂的相處模式、討論隔代教育,將家庭教育與社會關係深植節目骨髓,潛移默化地向家庭灌輸最受推崇的隔代教育方法。
節目主要通過爺爺帶娃和寶貝帶「娃」的特殊任務設置,反映不同隔代教育理念進行差異化滲透。姚安濂爺爺面對因為情緒而不想吃飯的蟲蟲,認同「慎用懲罰、善於鼓勵」的教育方式,在「村花」姐姐用嚴肅的口吻和蟲蟲商量:「不吃就餓著,中午再吃,但在吃中飯前不會有任何零食吃。」的解決方法時,姚爺爺表示贊同,在顧及孩子情緒的層面上,讓孩子自己選擇,並將事情的結果擺在孩子面前,讓她自己思量,而不是以一種懲罰的方式去抑制孩子。另外,當姚爺爺在面對軟萌小公主農田抓泥鰍的狀況下,供給蟲蟲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其跪在泥塘裡走」,當蟲蟲邁出自己的第一步時也正採取鼓勵式的教育。
每個孩子有性格差異,教育方式也大不相同,老頑童張雙利爺爺在面對不善言辭的俊俊,則採用熱情、主動出擊的態度和孩子構建起橋梁,並經常教育俊俊要照顧弟弟,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只有善於經營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他的教育方式更側重於「溝通」,這對祖孫從性格上講也是互補的。
玉玉與俊俊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孩子,在第一期節目中玉玉對爺爺就發起了開懟模式,嶽躍利則對玉玉採取有限的自由度,並打破傳統隔代教育「遷就、順從」的詬病,在不限制孩子天性的情況下對缺點進行改造。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改變,我們明顯會看到玉玉對人的態度改,更加溫和友善。
與其他幾組爺孫有所不同的是,四哥謝賢、主張「無為而治」的教育法,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二人的相處模式更多是以互幫互助為主, 這樣也不會讓爺爺的身份主觀盲目而流於形式或表面化,在輕鬆平等的狀態下謝賢會告訴小慶譽「要多學東西,什麼都不要怕」以普世的思想和方法教育引導孩子。正因為二人站在對等的關係上,所以在寶貝帶「娃」的過程中毫無違和感,同時也提供給了寶貝們換位思考的機會,以言傳身教,共同成長。
親子類綜藝的破冰嘗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家庭文化精髓
節目始終緊抓情感這一關鍵因素,通過爺爺寫告別信這一環節洋溢出對美好時光的追溯,直抵心靈、溫暖動人的情感力量,有效激發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用愛和真情深深打動無數觀眾,成為贏得觀眾的「心靈捕手」把觀眾帶入過往的故事情境中。節目通過「環保、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幾大主題旅程的貫穿,但卻並沒有做走馬觀花式的單線旅行,而是通過社會化的生活體驗,支撐起整個節目的內容骨架。「扮年代人物穿越」「大洪山國學禮儀課」「給爺爺準備晚餐」這些情景都構成了觀眾的記憶點。
爺爺姚安濂將路過的每一站做成一個小相冊,帶觀眾回憶了蟲蟲在張家界的農田裡面抓泥鰍、回憶蟲蟲送自己的第一個禮物祝其早日康復,無數溫情時刻盤根錯節,勾勒出寶貝與爺爺連綿的記憶。四個月的五次旅行中每一次都帶有歡笑和淚水,勾連起爺爺與寶貝的隔輩情。
張爺爺在節目中說道「依賴就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刻,總是第一個想到你」,而爺爺的每一次教導就像種子般種在寶貝心裡,最終成為大樹,從開始到陌生到現在得到孩子們的信任,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爺孫組合的溫情,傳播寶貝家規的正能量。而最後一期的寶貝家規,更是對精髓進行總結和歸納,從飯桌上的家規、禮儀觀、安全防範家規、到最終環保觀的養成與建立,都形成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和精神上的交流共通。
看似是關於「別人家爺爺或寶貝」的故事,其實映照著現實隔輩親情、折射不同輩分之間教育風格的差異。並站上大眾話題中心上,引起網友關於隔代教育親子關係的反饋,以及三代同堂的最佳相處模式的討論。
芒果TV這個思路清奇的隔代教育創作方向,不僅把脈了當代教育的需求,也洞察了多數家庭的痛點,打開一個極創造力的多元共生場景。這包含在血緣與親情間游離的骨肉情,而告別只是節目中的一個段落並不代表爺爺和爺爺之間,爺爺和寶貝之間不相往來,友誼永遠會保留。從《爸爸去哪兒》佔據親子綜藝制高點,到如今轉型聚焦於隔代親子關係的《寶貝的新朋友》,可以說,芒果TV每一檔親子節目都包裹著溫情,解構著普世情感,用柔軟的手法表達有溫度的內容,並深入社會價值,對持久發展進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