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親子關係就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能量棒
人們常用:「血濃於水」「一衣帶水」,比喻割捨不斷的親子紐帶,親子關係是生命之中存在最普遍的關係,是不容分割、不容選擇促進生命延續的紐帶。一個新生命降生於世,他「赤條條」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帶來任何財富、不帶任何主觀思維意識,但是他們自降生之日起就帶上了與父母親子關係的紐帶,也就是說人類嬰兒是從割斷臍帶換上親子關係紐帶開始學習成長的。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如果將生命比作一項運動。那麼,親子關係更像是一場關於生命成長的接力賽,父輩將成長技藝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真正的直至萬世。
親子延續生命力量
親子關係是生命的基礎
什麼是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父母與直系子女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是血緣上最近的直系親人,親子關係是家庭關係最為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一切社會生活關係的基礎。一個人可以與世界上其他同伴兒不存在任何其他關係,但是人一旦出生親子關係就被「上天」註定了,親子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中唯一不可逆、不能經過雙方約定同意之後才發生的關係。親子關係起始於誕生新生命,終止於親子關係中一方生命的離世。
正所謂:「你育我小、我養你老」「養兒防老」,親子關係是建立在生命成長互助基礎之上的,父母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無私的養育他們成長、成才、成人,最終唯一的訴求就是當父母老了能夠有子女陪伴、照料,能夠有子女養老、送終。生命最圓滿的結局就是自己養育的兒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們能夠延續建設社會未來的重任,能夠在父母終老的時候送別最後一程。
親子關係傳承家族、血脈,這就是中國人普遍有重男輕女思維的癥結。雖然,男女平等已早已成為社會共識,但是男性仍然不失為社會的主導者,男性相對於女性擁有更多工作時間、更強的體魄。稍早時候,某些生活技藝遵循傳男不傳女,如今也仍然遵循男娶、女嫁的婚姻傳統,新生的孩子多隨父姓等等。
關係是成長活動的基礎
親子關係是成長教育的基礎
父母是引領孩子學習成長、成才、成人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2019年春晚小品《佔位子》講述了幾位家長為了給孩子佔到最好的學習位置引發爭執的故事,在父母那裡一切都「為了孩子好」,似乎只要給孩子佔據了有利的學習「位置」,孩子就能自然而然成為 「優等生」、就能贏得學習成長路上的「起跑線」,從此駛上學習成長的高速公路。
《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象塊寶
投進了媽媽的懷抱 幸福亨不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象塊寶
投進了媽媽的懷抱 幸福亨不了
沒有媽媽會苦惱
沒媽的孩子象棵草
沒有了媽媽的懷抱 幸福哪裡找
沒有媽媽會苦惱
沒媽的孩子象棵草
沒有了媽媽的懷抱 幸福哪裡找
人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現實生活中,只有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才真能做到有淚不輕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就是是堅強不屈的代名詞。父母對孩子的愛,真的不計較回報、得失、無條件,再頑皮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優秀的寶貝疙瘩。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事務都在情理之中,都是心甘情願、不計成本的。有人說:「養育孩子是真正的逆周期投資,孩子各方面成長優秀,父母在孩子成長方面的精力和物質投資就少,如果孩子各方面成長都不如意,那麼父母為孩子成長所花費的精力和物質資源就會更多。」
家庭是生命成長的起點
1、家庭教育是個人學習成長的起點
家是人類活動的起點,一切生產活動最終為的也是家庭的幸福生活。家庭教育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古老、最基礎的教育活動,也是人生成長過程最早接受、終身接受的教育活動。家庭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組織單元,開展好家庭教育就是落實好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言傳身教」,也就是傳承和示範,家長用自己切身的生活實踐指引孩子成長、進步。家庭教育的主軸是傳承德育,核心內容是教導孩子融入社會生活的禮教、民族風俗習慣等,也就是教導孩子習得適應生活生產分工、協作的「規矩」。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真、善、美、醜認知世界的「有色眼鏡」,給予孩子從社會中過濾、汲取成長精神營料的第一「過濾網」。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生活中家長【核心是孩子的父母】通過自身言行示範對子女施加的成長教導,也就是家長根據自身已有成長經歷從生活中潛移默化、細緻入微對孩子施加的示範成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特點:
① 家庭教育領域沒有統一施教大綱和考核標準、沒有政府統管部門、沒有絕對權威機構和真」專家」,只有無私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父母,每個家長都按照自有的成長、生活經歷為孩子成長指引方向。家長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成員分布最廣泛但從未有機構進行認證的職業,人生之中需要經歷很多身份,如學生、農民、工人、教師、公務員,但是人真正的成長是在成為家長之後,成為家長意味著您不在「個人吃飽全家不餓」、意味著一個人真正開始走向成熟;
② 家庭教育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先。人生之初首先是成長生活在家庭之中的,接受來自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就是「一泡屎、一把尿」的將孩子撫養長大,等到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後才送入學校接受學校教育、才能逐步融入社會接受社會教育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 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是從家庭生活中開始的,是從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開始的。為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做好家庭教育意味著為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夯實了基礎;
③ 家庭教育教授內容包羅萬象,核心是引導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習慣。孩子要成長、成才,必備條件就是應該具備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具備積極、向上、堅韌不拔做人做事的成長習慣,家庭教育就是通過生活實踐培養孩子懂得生活、學會生活的習慣,這些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等等。
家庭是最小的股份制企業,每個股東【家長】對事業【培養孩子】的發展方向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這是最正常的。因為,每個人擁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成長經歷,也就必然對世界擁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和理解。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國家不可一日沒有國君,家庭之中同樣不可沒有主心骨。家庭教育中需要梳理出相對的教育「大綱」,明確對孩子成長教導的大方向,以避免很多家長之間因如何教導孩子成長而「大動幹戈」.......這個大方向簡單的說就是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成長問題上採取「我們都是為你好」,進而避免家長之間因「我認為」而爆發無謂的「戰爭」。國有國法、企業有企業的規章制度,家庭同樣需要簡明扼要的家規,這個家規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在關於孩子的成長教導方面相互補臺、彼此相互協作,共同踐行「我們都是為你好」。
2、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是指:① 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② 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③ 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知識來自於生活實踐,並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為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所以,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家長以自身的行為示範引導孩子掌握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成長行為。
家庭教育言行習慣的「言傳身教」,CCTV那則感人的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著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老師!父母是當今社會中唯一沒有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的職業,但它確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自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作為父母,好壞並不以學歷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寡來界定,界定父母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培養的孩子是否能夠超越他們自身、成為為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3、家庭教育就是培養成長習慣
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家庭生活中家長【核心是孩子的父母】通過自身言行示範對子女施加的成長教導,也就是家長根據自身已有成長經歷從生活中潛移默化、細緻入微對孩子施加的示範成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是每個人從出生之時的「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逐步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啟蒙教育,家庭教育貫穿個人學習成長的一生。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生產、生活更有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長方式與眾不同,那麼就必須明白一點:童年所養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孩子成長的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通過父母的言行示範所承繼的成長習慣,這些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孩子學壞容易學好難,個人的成長習性一旦養成,想要扭轉、改變會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為困難。父母是孩子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啟蒙老師,啟蒙教育就是從培養孩子成長學習的行為習慣開始,只有從小養成了樂觀積極、勤奮好學的學習成長習慣,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促進孩子學習成長就是在孩子行為習慣上「逼」他們一把,引導他們養成好閱讀、勤思考、愛探索、善合作的積極學習成長習慣。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童年是人一生之中最易被教導的時期,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學習「專家」,他們天生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抗拒之心,遊戲就是孩子們最樂於接受的啟蒙教育方式。「諾貝爾獎」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獎項,「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一直被人們所崇敬。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關係為生命塑形——為摯愛而歌
親子關係塑形人性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親子關係是滋生幸福人生的土壤。親子關係,是生命之中第一層關係,此後的人際關係,大都是親子關係之上的衍生。和諧親子關係,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① 關係先於教育。我們常常說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可影響力從哪裡來呢?沒有接納、尊重和理解的關係,就沒有生命之間的連接;沒有連接的生命,就無法構建穩固的關係;沒有好的親子關係,就沒有影響力;沒有影響力,就沒有好的教育。孩子不會向自己討厭的人學習,他們只會被自己尊敬、信賴的父母滋養、喚醒、影響和薰陶,通過模仿、追隨來吸收、內化父母的言行習慣,最終實現自我成長;
② 關係包含教育。人們生活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愛呈現的過程,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秉持什麼樣的信念和原則,就會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伴侶、朋友和生活。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構建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其它人際關係,不僅向孩子呈現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傳遞了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人格品質;
③ 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關係包含教育,良好的關係是教育教學開花結果的基礎前提,且看眾多粉絲因喜愛某人而模仿他們他們的言行、購買他們代言的產品,學生同樣會因為崇拜某位老師而學好某項技能。哈佛大學曾經花費70多年時間追蹤,找到佔據「幸福」密碼第一位的就是基於家庭、朋友和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個人所擁有的財富、權力或名望。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