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中國式家庭關係的另類展現,反思背後的親子關係問題

2020-12-17 滿星說

《包寶寶》是《超人總動員2》的貼片短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包寶寶》也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

這部動畫短片在短短8分鐘之內,就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依戀及霸道管控,凸顯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矛盾,引人反思。

但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看這部片子覺得特別觸動人心,甚至由此引發對兒時經歷的回憶和對父母的想念。但在西方人眼中卻無法理解這部短片是在講什麼,完全當成了一個喜劇來看。

《包寶寶》時間不長,8分鐘的電影卻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元素,笛子、琵琶各種中國古風樂器,配上爸爸媽媽的造型、家裡的陳設,雖然是皮克斯動畫出品的電影短片,都讓人一眼看出描述了一個中國家庭。本文將從親子教育關係方面來解讀這部奧斯卡獲獎短片,從由領悟自己的一點哲思。

01 媽媽的過度溺愛與霸道是孩子反抗的根本原因

中國的媽媽總是習慣給予孩子全方位的保護,生怕孩子受一點傷。於是乎出現一些上了大學,離開了媽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導致退學的孩子。而中國的媽媽往往習慣於去掌控於孩子的人生,學校的選擇,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乃至愛人的選擇都會有著媽媽們的影子,並且把這樣的掌控稱之為「為你好」,但卻從來沒想過這些是否真是孩子需要的。

過度的霸道與溺愛帶來的則是孩子強烈的反抗,就像電影中的包子寶寶,從小被媽媽揣在心裡,360%全方位保護,怕他受傷不準和孩子一起踢球,嚴格掌握他的一切行蹤,忽視了孩子成長中對朋友的渴望。

《包寶寶》中的包寶寶長大後終於忍受不了媽媽這樣的控制,打電話不再讓媽媽聽到,自己拖著行李離家出走,然後帶回了女朋友,讓媽媽無比吃驚,在包寶寶準備和女友一起離家的時候,媽媽不想孩子就這樣離開自己,居然一口吞掉了包寶寶。呈現了電影的高潮,這是多麼細思極恐的一幕啊。媽媽控制欲已經強到寧願吞了孩子,也不願放它去尋找自己的人生。

現實中這樣的媽媽也不少,我孩子班裡有個同學,初中三年,媽媽從來不讓她與其他小朋友單獨外出遊玩,生怕她出事。每當同學約著周末去書店看書或者去看一部好的電影,她永遠被排斥在外面,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裡,漸漸的也變得不愛說話了。

對於過於溺愛和霸道的母親來說,結果會培養出兩種孩子,一種就是「媽寶」,什麼都聽媽媽的,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另一種就是完全反抗型,媽媽說東就偏西,媽媽說左一定往右,不論哪種情況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這也是《包寶寶》帶給我們的反思。

02 親子教育中父愛的缺失也是霸道媽媽形成的重要原因

無論電影還是現實中,媽媽的霸道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父愛的缺失。在《包寶寶》中爸爸只出現過兩次,一次就是開篇爸爸吃了媽媽做的早餐後,就去上班,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對包寶寶的陪伴與教育的責任全落在媽媽一人身上,這也暗示了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情況。

在現實中,很多家庭裡都是媽媽承擔著照顧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而爸爸就負責工作賺錢就好,這一點不僅僅局限於中國,在日本等很多國家也有著這樣的問題。社會分工的原因,導致大家對家庭管理的分工不同,尤其像一些國家,女性基本都是全職在家帶孩子,丈夫外出工作賺錢養家,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孩子教育過程中父愛的缺失屬於正常現象。

但這種缺失會讓媽媽覺得孤獨,育兒路上一個人在行走,於是把所有的希望與壓力全加在孩子一人身上,以彌補這種孤獨感,所以造成了霸道媽媽。

《包寶寶》爸爸最後出現是媽媽真正的兒子回來了,媽媽也理解了兒子的選擇,一家人樂融融地聚在了一起吃飯,這也是導演給大家的一個溫暖,爸爸的加入才是家庭和睦的關鍵所在。

而這時觀眾也才知道,之前的包子變成的包寶寶不過是媽媽的一個幻想,因為她的霸道把真正的兒子逼得離家出走,孤獨的她只能幻想出一個包子變的寶寶來陪著自己,但她又再一次把對兒子的霸道強加在包寶寶身上,同樣的結局也出現,逼著包寶寶也要離家出走,只是對於包子變得寶寶,媽媽可以一口吞下強制它不離開自己,而真實的兒子卻不可以。

兒子的回歸也表示了親情剪不斷,爸爸的回歸才能讓家庭重新溫暖起來,媽媽從霸道變成了溫柔。導演在這也點明了解決中國式霸道媽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親子教育中爸爸的回歸。

03 從《包寶寶》中獲得的一些人生哲思

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永遠是所有父母最為關心的地方,《包寶寶》導演雖然是華裔,但卻能深刻理解到中國式家庭的問題,過於關愛有時候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適當放孩子獨立成長才是我們每個家長應學會的。

1、孩子與父母之間都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彼此多一些了解

孩子與父母都有著不同的思想,都要學會互相尊重,換位思考。孩子體諒父母望子成龍、成鳳的心情,所以對自己嚴格要求,父母體諒孩子學習辛苦,也渴望與朋友交流。

父母催婚是因為在他們心中孩子結婚成家才是走向幸福的所在,孩子不願意結婚只不過沒找到自己願意共度一生的人,互相體諒,別讓逼婚成為不願回家的藉口,每一個父母都盼望著能多見見自己的孩子。

父母有時候嘮叨,嘮叨的背後是他們對孩子的不放心與愛,順著父母的心意也讓他們開心,父母要的並不多,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2、父母學會讓孩子放手成長

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性,而非父母的附屬品,所以我們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放手,讓他們學會獨自面對外面的風雨,才能健康成長。

小侄女就被嫂子養得很嬌氣,讀到高中都不敢自己一個人坐公交車,不管去哪裡嫂子都要讓哥哥接送,不得離開父母的視線,小侄女馬上高考了,全家人犯愁了,因為她要是考上外地的高校要怎麼辦呢?一個已經年滿18歲的孩子,被照顧得完全沒有一絲生活自理能力,未來的路真不知道她要如何去走。

父母的過度保護有時候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面對社會的一天,有成家立業的一天,如果連自己都不懂得照顧自己,如何去承擔起家的責任,工作上又如何能獨當一面呢?

學會放孩子獨立成長,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3、除了孩子,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孩子只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我們的全部。作為父母自己本身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不應該天天圍繞著孩子轉,而應該尋找自己的天地,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

好友的媽媽剛退休,好友沒有結婚,她媽媽從來不催她,直言女兒啥時候結婚都沒所謂,只要她高興就好。然後這位媽媽天天參加各種合唱表演團四處演出,有空的時候還約上一堆好友到處旅遊,自己過得很開心,從來不會把自己綁在女兒的身邊,更不會把生活所有重點都聚焦於女兒,而是懂得追尋自己的快樂。好友也很高興媽媽這樣,媽媽開心,身體好,她也安心,母女關係非常和諧。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別為了孩子忘記了自己的初心,除了孩子,我們的世界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我們去挖掘。

總結:

《包寶寶》雖然只有短短8分鐘,卻道盡了親子教育的矛盾,引人深思,父母孩子從來不是對立面,而應該是和諧的一家,出現矛盾父母、孩子都應該思考,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彼此,才是最溫暖的家。

相關焦點

  • 自私又綿長的母愛:《包寶寶》,中國元素講述中國式母子關係
    榮獲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皮克斯歷史上第一部由女導演創作的短片,而這位女導演是一位在加拿大長大的華裔女孩。在這部8分鐘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大量熟悉的中國元素,而短片的主題,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可愛小包子背後卻是中國式教育的反思
    而導演石之予出生在中國,2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雖然移民,但卻也是生長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所以才能在短短8分鐘之內,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依戀。在短片中,以可愛的包子寶寶為核心,講述了包子化身的寶寶,與媽媽在成長過程中愛與束縛的矛盾衝突,最終媽媽與兒子走向和解的過程。雖然只有8分鐘,全片沒有任何人物對白,卻觸碰了很多人心底最柔軟的弦。
  • 《包寶寶》,讓人窒息的愛,一場親子關係的警醒之旅
    2019年,年僅29歲的華裔加拿大籍女導演石之予導演的《包寶寶》一舉奪魁,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這部短片將夢境插入現實生活,在濃鬱的中國文化氣息背後,又隱喻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引起觀眾的探討。影片只有短短的7分鐘,講述的女主人公是個典型的空巢母親,終日鬱鬱寡歡。
  • 奧斯卡佳短片《包寶寶》:可愛的小包子背後是中國式教育的反映
    導演石之予出生於中國,當他2歲的時候,他和他的父母加拿大多倫多一起移民,雖然他移民了,但他在中國人一家長大,因此他能在8分鐘內說出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依戀。在短片中,以可愛的饅頭寶寶為核心,講述了寶寶包子化身,成長過程中愛與束縛的衝突,最後是母子和解的過程。
  • 《包寶寶》:一隻包子走紅給中國動畫帶來什麼啟示
    《包寶寶》用隱喻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並具有當代性的反思《包寶寶》為中國風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案例——所謂的東方元素、本土元素,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塵封的歷史符號中。
  • 重親子、不重夫妻關係,讓多少中國式婚姻無疾而終?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近年來,關於中國式教育焦慮題材的電視劇被頻頻搬上螢屏,電視劇《小歡喜》、《小別離》、《少年派》一經播出,收視率居高不下。然而,在這些中國式教育焦慮的背後,也映射了中國式婚姻關係的痛點:重親子、不重夫妻關係。
  • 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父母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後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板。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夫妻關係的重要性不及親子關係,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兩代甚至三代的長輩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是現代很多家庭的常態。媽媽更會被社會和文化鼓勵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至於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從《包寶寶》看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們需要有邊界感的愛
    《包寶寶》上映於2018年4月,是一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短片。影片由華裔女性石之予導演,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影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石之予是皮克斯史上首位女性導演,這部短片的故事根據她的親身經歷改編。
  • 張德芬空間獻禮父親節,助力成就更好的自己,突破「中國式父子關係」
    近日,關於「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問題,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其中知乎上的一個觀點引發了網友的熱論:中國式家庭教育=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這是中國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其作者觀點: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更多的是情緒的流通,而不是情感的流動。
  •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為什麼總是相愛相傷?
    在我讀了心理學之後,卻看到了親子關係的另一個「故事版本」。比如,心理諮詢中經常嘗試:通過理解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改善當下的心理問題,而父母常常是成長經歷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其中不乏負面影響。比如:自卑可能源於從小遭受父母的貶低,退縮的性格可能與父母的過度保護有關,等等。
  • 中國式養育的危險關係: 父母越專制, 孩子越反叛
    如果說中國式養育的效果與父母的初衷南轅北轍,那麼,我們首先要反思的,不是後果本身,而是導致後果的做法及其背後的觀念。作者:彭小華,國際註冊高級婚姻家庭指導師;本文來源:公眾號「樂見島」(ID:lepingfoundation)。
  • 《包寶寶》戳中國家庭痛點:多少家長以愛之名對孩子「情感勒索」
    父母"情感勒索"的問題,一直都困擾很多中國式的孩子,尤其是隨著電視劇《小歡喜》的播出,很多父母也都在反思自己是否像電視劇當中的父母一樣常常以愛的名義去"道德綁架"孩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孩子情感的過度依戀也是對孩子一種情感的勒索,下面給家長們詳細的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精彩內容,希望家長們看完這部詼諧的動畫短片也可以對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進行深度的思考。
  • 從《包寶寶》的臺前幕後,看中國式親情的「吞噬」之愛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中國媽媽因為兒子的離家而鬱鬱寡歡,喪偶式的婚姻也讓她倍感窒息。突然有一天一個包子變成了活潑可愛的包寶寶,媽媽由照顧、呵護這個寶寶而重燃了新的希望。當包寶寶一天天長大,想要去獨自探索世界時,媽媽又本能地阻止。在一切辦法都不管用的時候,媽媽一把抓住了包寶寶,把它給吃了,此時的她淚流滿面,痛苦萬分。
  •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2018年公映的《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題材電影作品,反映了一位13歲青春少女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成長淚痕與心靈陣痛,展現了長輩對於「聽話」、「懂事」、「長大」的迫切呼求與孩子真誠、友善、單純的心性之間的矛盾衝突。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說:"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深以為然。其實,孩子出現叛逆、拖沓、情緒失控、沉溺於電子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 這些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
  • 解讀央視紀錄片《鏡子》:中國式親子關係,比起改造不如培養逆商
    中國式親子關係總被認為成是最不合理、最不科學,誤區最多的親子關係。也的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在親子教育這方面,儒家思想影響比較深厚。顯然,當家長們開始重視親子關係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弊端。所以,家長開始追求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子關係。最後發現,弊端更多。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 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前兩天,一部七八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感人的劇情,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戳中了不少中國家庭的痛點。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晚我們來聊一聊這部短片。   這部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的短片,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
  • 從《包寶寶》到《發之戀》,健康幸福的家庭關係,離不開愛的流動
    我們亦能從這對比之中,得到有關家庭和親子關係的啟發。01、控制式母愛VS鼓勵式母愛:懂得適時放手,積極鼓勵引導孩子才是最好的母愛《包寶寶》和《發之戀》中的兩位媽媽表達母愛的不同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①《包寶寶》詮釋錯誤的控制式母愛包媽媽對包寶寶的愛是典型的控制式母愛,她對寶寶的愛密不透風式,她將寶寶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稍有片刻脫離,她都會馬上將孩子拽回,絲毫沒有意識到她的愛已經讓孩子脫離同齡人的正常生活軌道。
  • 一隻包子走紅給中國動畫帶來什麼啟示
    這也點出了《包寶寶》何以驚豔國際:傳統的中國形象之中包裹著純正的中國式情感結構。「《包寶寶》用隱喻的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一種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與具有當代性的反思,這種當代性立場,是十分可貴的。」
  • 被「假性親密關係」毀掉的中國式婚姻
    莉莉的這些話,讓我想到了心理諮詢師史秀雄的《假性親密關係》。書中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親密。婚姻,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朋友小麗跟丈夫很長一段時間感情都很不順,尤其在婚後。丈夫覺得她太獨立。前些天,她出差回到深圳,已經是凌晨2點。但是她沒有告訴丈夫,而是自己拖著疲憊的身軀打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