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又綿長的母愛:《包寶寶》,中國元素講述中國式母子關係

2020-12-17 有夢想的唐糖

榮獲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皮克斯歷史上第一部由女導演創作的短片,而這位女導演是一位在加拿大長大的華裔女孩。在這部8分鐘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大量熟悉的中國元素,而短片的主題,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一個中國老婦人在家蒸包子,其中一個包子忽然變成一個萌翻天的小娃娃,老婦又驚又喜,把它當做孩子一樣精心照顧,對他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但隨著包寶寶的不斷長大,兩人之間也開始出現裂隙,包寶寶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而是越來越熱衷於外面的世界,這讓老婦人倍感落寞。兩人的矛盾在包寶寶找了一個洋媳婦並準備遠走高飛那一刻達到了頂點,老婦人攔在門口不讓包寶寶離開,情急之下竟將包子一口吞到了肚子裡,待反應過來後,她癱倒在地上崩潰大哭。

鏡頭一轉,老婦人從噩夢中醒來,這時老婦人真正的兒子出現在畫面裡,原來包寶寶不過是真兒子的意象。在短片的最後,兒子和母親實現了和解,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又包起了包子。

這部短片故事簡單,色彩豐富,包寶寶的形象呆萌可愛,親子矛盾也刻畫的栩栩如生,但它在獲獎的同時也飽受爭議,其豆瓣評分只有7.4。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們將從這部短片的藝術解析、主題分析和文化衝突三個方面,對它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1.藝術解析:中國元素+細節描繪+鏡頭語言

這是一部在藝術上頗為考究的短片。在短片一開頭,伴隨著京味十足的配樂,出現了一雙胖胖的手靈活的擺弄麵團,切下劑子,包上包子的畫面,這個畫面,彰顯出濃鬱的中國元素。而縱觀整部短片,中國元素隨處可見,讓人感覺既熟悉又溫馨。除此之外,導演對細節的描繪和鏡頭語言的熟練應用也頗彰顯功力,短短的幾幀畫面,在濃暗相間之間,便把人物剪影輕鬆的勾勒出來。

① 中國元素:用「吃」寓意家庭文化

從客廳中倒貼的福字,到門廳裡擺放的拖鞋,從廚房裡的鍋碗瓢盆調料盒,到客廳裡中式景泰藍的盤子擺件,從公園裡的太極拳,到多倫多的菜市場....中國元素在短片中隨處可見。在這麼多中國元素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吃」。

中國人愛吃、會吃,美食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導演都會用這個元素來寓意中國的家庭文化,比如李安的《喜宴》、《飲食男女》就是箇中翹楚。在這部短片裡,年輕的女導演也將它運用的爐火純青。

電影的主人公包寶寶,就是一隻又白又軟的包子。包子是中國人常用的食物,而「包」又與「寶」諧音,所以用包子象徵寶寶,可謂是一語雙關的絕妙構思。

在短片中,有關「吃」的話題可謂貫徹始終。比如小包子突然變成小娃娃,讓老婦人驚喜不已,她把包寶寶捧在手裡親了又親,接下來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其帶到廚房,用勺子餵了一大勺食物塞進他的嘴裡——「餵飯」和「滿滿一大勺」都是極具意象性的表達,它們生動的將「總怕你吃不飽」的填充式母愛展現的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短片情節的發展和衝突的展現,也常常是用「吃」這個元素來表現的。比如老母親對包寶寶的愛,就是用不遺餘力的去市場挑選食材、衝突之後精心炮製一桌子飯菜、用包寶寶小時候愛吃的點心示好等情節獲得展現。而包寶寶和老母親的衝突亦是如此——老母親不讓他踢足球,他便用拒絕吃她遞過來的點心表達不滿;比起老母親精心炮製的飯菜,他更願意和小夥伴出門聚餐;小時候吃飯津津有味,長大後卻寧願喝碳酸飲料,吃膨化食品....

從某種意義上說,「吃」是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另一個代名詞,媽媽對孩子的愛多是用「吃」來表達的,在孩子印象裡,媽媽也總是和廚房密不可分。相比較西方文化,中國文化中對「吃」的重視充分浸透進家庭關係中,成為親子關係的重要紐帶

除此之外,吃還有另一重內涵,即「精神食糧」——這同樣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顯然,在短片中所顯示的親子關係中,老母親對於包寶寶更多的關注在於物質層面的「吃」上,對於其精神內核的撫育,則十分有限。而這一點,恰恰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重點。

總而言之,用「吃」來隱喻中國文化下的親子關係,這個切入點既讓人感覺親切熟悉,又頗具深意,可謂一箭雙鵰。

② 細節描繪:2個「四次」,內含深意

一部作品中打動人心的往往來自於細節,這部小短片也不例外。我們以短片中兩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細節描繪來對其藝術特色進行解析。

短片中,老母親的眼睛似乎從來沒有睜開過,這種「眯眯眼」的描繪,被一些觀眾認為是歐美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甚至將其上升到「歧視」的層面。拋開這層爭議不說,老母親在全片中有四次從習慣性的眯眼到睜大雙眼的鏡頭,這幾次睜眼的細節,頗值得回味。

第一次睜眼,是小包子變成了小娃娃——也可以理解為是在包寶寶出生時,老母親睜大雙眼,驚喜交加

第二次睜眼,是包寶寶把女朋友帶家後,待看清了金髮碧眼的洋媳婦手上戴的鑽戒時,老母親驚訝又難過

第三次睜眼發生在她吞下包寶寶之後,這一次的睜眼,同時伴隨著淚水,是震驚,也是悔恨

第四次,發生在包寶寶變成了一個人的時候。從噩夢重回現實,老母親看到一個人形,她睜大雙眼,又使勁揉了幾下,終於確定,是自己真實的兒子來到床前,這一次睜眼,是內心願望被實現時的不可置信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充滿了糾纏和矛盾,母愛濃鬱,但也充滿羈絆,這四次睜眼的鏡頭,我們似乎可以窺見一個母親的心路歷程:孩子出生時的驚喜——離開時的焦慮——母愛的自私與矛盾——綿長與真切,細節的刻畫在表達電影主題的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與母親的四次睜眼鏡頭相對應的,是片中另一個沒什麼存在感的「主角」——父親,也就是老婦人的丈夫,在短片中的四次出境。

第一次:開場時妻子把包子端上桌子,老頭頭也不抬的看著電視,看時間不多,他迅速的吞下包子,拿著公文包轉身離開,沒有任何表情。老婦人眯著的眼睛更低了,神情孤獨。

第二次:老婦人做了吞吃包寶寶的噩夢,坐在床上抽泣,老頭出現在房門口,看了一眼,轉身離去。

第三次:老婦人真正的兒子出現了,站在門口,躊躇不前,這時,他身後的老頭推了他一把,並把門帶上,將空間留給母子。

第四次:大結局處,母親和兒子和解,鏡頭裡,一家四口並排而坐,其樂融融,但其餘三個人都在包包子,只有老頭依然置身事外,扭頭看著電視——和短片的開頭一樣。

這四個細節鏡頭的刻畫,把中國式家庭中父親(丈夫)缺位、在家庭中存在感不強、只在關鍵時刻出現等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從某種意義上說,父位的缺失與母愛的羈絆共同施力,造就了充滿矛盾的親子關係。

動畫短片中受片長所限,更考驗導演用精準細節來表現創作主旨的功力,很顯然在這一點上,導演交出了優秀的答卷。

③ 鏡頭語言:沒有臺詞的「視覺故事」

這部短片通篇沒有臺詞,這種創作方式實際上增加了創作的難度。談及這種創作手法,導演石之予解釋說「很多中國人是用行動、而不是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愛,我希望這是一個「視覺」的故事,人物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情感」。

在上一節中,我們談了老母親的四次睜眼、父親總是看電視,而不參與家庭生活的畫面,這正是如導演所說,通過表情和動作來傳達情感的體現。除此之外,短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表達。

比如,老母親多次忍不住的把包寶寶捧在手裡,貼住臉龐上親吻,這個動作將一個孤獨的老婦人將孩子視為唯一精神寄託,內心中有無法自控的濃鬱母愛,表現的淋漓盡致。恐怕只有發自內心,幾乎要流淌出來的愛,才能如此柔情蜜意,但與此同時,濃烈也常常意味著危險。

比如,包寶寶想去和小夥伴踢球,老母親怕他危險,飛身衝過來一腳鏟飛了足球,這個鏡頭把彪悍的母愛一展無餘——都說為母則剛,柔弱的母親在對孩子的「保護欲」面前常能迸發出驚人的力量,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必然會造成驚人的傷害。

再比如,故事最「驚悚」的一幕是老母親情急之下將包寶寶吞進肚子的畫面,這個畫面讓很多人產生了不適感,但同時也將缺失邊界的母愛對孩子的吞噬展現到了極致。

除了用表情和動作刻畫人物,短片中還多次使用了色彩語言來表達故事。在短片的開頭,老夫妻吃飯的情節,以冷色調為主——冷清的家裡,很少的交流,整個畫面流露出冷清之感。在老母親不讓包寶寶踢足球,包寶寶賭氣的場景中,媽媽做一桌菜討好包子時,使用的是暖色調,而包子拒絕老母親跑出去和朋友玩則使用了冷色調,導演將兩種色調來回切換,進行對比,同時也暗示了老母親與包子之間矛盾的加劇。除此之外,在短片中,導演還用運用了大量冷黑色調,來展現老母親的孤獨與無奈。尤其是媽媽吃掉包子之後,更是將這種氛圍渲染到了極致。

總體而言,導演使用了豐富的鏡頭語言來展現主題,寥寥數筆,頗見功底。

2.主題分析: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依賴與控制、共生與吞噬。

這部短片的主題非常清晰,導演呈現出一種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關係:羈絆的母愛+缺失的父愛+逆反的兒子,並引發觀眾對這種親子模式進行思考。

中國式親子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很多電影的主題,今年春節期間熱映的電影《囧媽》,也讓很多人感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在這部短片中,母子關係之間的權力之爭以老母親吞掉包兒子的結局達到頂峰。

「吞」這個動作極具視覺刺激,在這個鏡頭中,包寶寶被還原為一隻可以吃的包子,被媽媽吞進肚子,意指將一個人還原成子宮裡的嬰兒——過分強大的母愛,會將孩子吞噬。

所以,這就引出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問題所在:親子共生。我們常常認為,孩子比父母更弱小,所以孩子比父母更恐懼分離,但事實上,在畸形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實際上才是離不開孩子的一方。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孩子成長最大的阻礙來自於與父母親的分離。孩子只有走出與父母的共生圈,才能順利的開始他的個體化與獨立自主的過程,也才能更好地成長和社會化。他還說:人格越健康的父母,越能夠忍受分離的焦慮

如果父母缺少獨立的自我,沒有獨立的人格,孩子就會成為父母唯一的希望與精神寄託,在這一類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某種角色的錯位——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內心的弱小,父母對孩子的百般溺愛,本質上是在滿足自己的「內在小孩」

在這種畸形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形成共生關係互相依賴——父母對孩子的依賴,表現在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獨立帶給自己的 「被拋棄感」而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則是無意識的迎合了父母對自己「不要獨立,不要長大」的潛意識期待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為數不少,甚至成為一種比較典型的親子關係。這樣的父母因為沒有自我,自然也就沒有作為「人」的邊界意識,他們會犧牲自我來滿足孩子,同時也會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依賴與控制,從來都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不可分割

雖然非常殘忍,但是仍然不得不說:人格不夠成熟的父母,並不能夠給到孩子真正的愛,哪怕他們付出再多——真正的愛,是將孩子視為獨立人格個體,能夠尊重其心理邊界,願意放手讓其獲得成長。在畸形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唯有通過「背叛」這種方式強迫父母的心理斷乳,給自己製造成長的空間,同時也讓父母得以反思並獲得成長

在短片的最後,母子之間實現了和解,這種和解,本質上是各自完成了自我精神內核的獨立和成長的產物

3.文化衝突:小家庭的中式思維vs大環境的西式理念之間

這部短片上映後口碑二級分化,一方認為該片符號化嚴重(比如東方面孔的眯眯眼),有歧視之嫌,對於大團圓結尾也頗感失望,而另一方認為短片深刻而真實的刻畫了中國式家庭關係,從中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相處的影子,也有助於自己和父母的和解。

這部短片是作為《超人總動員》的貼片放映的,據說在放映時東西方觀眾的反應也差異明顯,比如面對「老母親把包子一口吞下」這個場景,西方觀眾笑成一團,而東方觀眾卻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觀眾們對同一部電影有著如此極端化的反饋,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海外亞裔家庭中普遍存在親子衝突的現象:小家庭的中式思維和大環境的西式理念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從而造成了文化斷層

在傳統的中式思維下,孩子是父母創造出來的產物,孩子永遠是孩子,所以,亞裔家長很容易把自己置身於高位,不能平等的對待孩子。而西式理念則崇尚平等、民主和自由,更強調尊重孩子的自我獨立意志。所以,從微觀層面,短片反映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權力之爭,從宏觀層面,反映的則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衝突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部短片,導演並沒有對某一種文化進行批判或者褒獎,而只是利用符號化的電影語言和快剪的電影手法,對海外亞裔家庭——實際上也是中國很多家庭的典型的親子關係做出了如實的呈現。所以我並不能認同對於該片是「有目的的種族歧視」這種觀點。

在中國,關於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話題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反應了現實中親子關係並不順暢的現象,不得不說,短片中反應的現象在很多中國家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隨著人們對科學育兒知識的普及和對傳統育兒理念的反思,現在的國人,越來越認識到科學育兒理念中關於愛、自由、尊重和接納的意義。

中國式的父母,含辛茹苦,付出所有,但唯一缺少了自我,而真正的愛不是把我認為最好的留給你,而是能夠「如其所是」,父母在一邊做的僅僅是一個引領者而非監督警察的角色。

我的心理老師曾經有一段關於父母的比喻,非常精彩,他說:「所謂父母,對於孩子只不過是類似於排球手,你能做的僅僅是接一下、墊一下、推一下,除此之外,均屬犯規」。

中式理念或者是西式思維,其實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我想這部短片也未曾想要批判誰、打倒誰,而只是引發大家的反思,當我們能夠打開自己,進行反省,而不是被因為被」戳中痛點「而憤怒、惱火,也許我們就能在文化差異面前更加自信,在親子關係當中也更富智慧。

相關焦點

  • 動畫短片《包寶寶》諷喻中國式母愛
    7分鐘動畫短片《包寶寶》講述中國母親對孩子長大離開她獨立生活的事實難以接受之痛。一位喜歡包包子的中國媽媽,難以接受孩子長大要獨立的現實。在包包子的過程中,虛幻出包寶寶,將其撫養成人,結果再次上演包寶寶要獨立離家結婚的難忍之痛。媽媽拒絕孩子離開家裡,一口將包寶寶吃下,然後夢醒了。全片以母子最終團聚,一起包包子結束。除了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國母子(女)關係外,全片還充滿中國元素,如包子和掛曆,連音樂亦極具中國風,不過沒有臺詞。
  • 包寶寶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
    包寶寶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原標題:《綠皮書》斬獲最佳影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附獲獎名單)北京時間今天上午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勇奪最佳動畫短片。華裔戶外名將吉米·金(金國威)拍攝的《徒手攀巖》,斬獲最佳紀錄長片。本次頒獎典禮的入圍作品可謂異彩紛呈。其中,中國元素的集中出現,更是為頒獎禮增添一抹色彩。在提名作品中,《綠皮書》拿下五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輯。
  • 《包寶寶》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中國式教育的溫情與殘忍
    由Pixar首位華人女性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Bao》)奪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動畫在7分鐘的時間內,傳達了一個極具奇幻色彩的故事。整個故事沒有一句對白,全靠細膩軟萌的人物表演和濃鬱的畫面色彩,通過鏡頭語言,描述了一個中國式家庭生活的縮影,以及中國式母親熾烈和高控制欲的母愛。
  • 奧斯卡佳短片《包寶寶》:可愛的小包子背後是中國式教育的反映
    導演石之予出生於中國,當他2歲的時候,他和他的父母加拿大多倫多一起移民,雖然他移民了,但他在中國人一家長大,因此他能在8分鐘內說出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依戀。在短片中,以可愛的饅頭寶寶為核心,講述了寶寶包子化身,成長過程中愛與束縛的衝突,最後是母子和解的過程。
  • 奧斯卡動畫片《包寶寶》展現東方母子相處狀態
    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飽含中國元素的短片《包寶寶》摘走最佳動畫短片「小金人」,也讓「中國式親情」再次喜提熱搜。細膩感人的鏡頭語言,既展現東方母子的相處狀態,也讓人反思。 《包寶寶》全片沒有臺詞,用8分鐘講述一個包子變成的「包寶寶」,為飽受空巢之苦的中國媽媽重新帶來家庭歡樂,也讓她明白孩子終將長大的故事。片名「Bao」既指中國傳統美食「包子」,也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故事設定在唐人街。
  • 《包寶寶》:中國式家庭關係的另類展現,反思背後的親子關係問題
    《包寶寶》是《超人總動員2》的貼片短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包寶寶》也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短片在短短8分鐘之內,就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依戀及霸道管控,凸顯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矛盾,引人反思。
  • 《囧媽》這部講母子親情的電影,卻戳中了不幸的中國式婚姻的痛
    從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講述母子親情的電影。其實,大多數中國式的母子關係,用「相愛相殺」來形容是最恰當的。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她可以為你獻出一切,不要說是金錢,時間,甚至是生命,她都會毫不眨眼,可是,這樣的犧牲卻換不來孩子相應的感激和尊重。
  • 從《包寶寶》看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們需要有邊界感的愛
    《包寶寶》上映於2018年4月,是一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短片。影片由華裔女性石之予導演,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影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石之予是皮克斯史上首位女性導演,這部短片的故事根據她的親身經歷改編。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可愛小包子背後卻是中國式教育的反思
    當我看到《包寶寶》的時候,有點驚異,因為如此濃厚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居然是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所製作,而當我看到導演是石之予也就能理解,為何這部動畫短片卻包含了如此之多的中國元素。這部斬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
  • 《包寶寶》:一隻包子走紅給中國動畫帶來什麼啟示
    《包寶寶》用隱喻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並具有當代性的反思《包寶寶》為中國風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案例——所謂的東方元素、本土元素,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塵封的歷史符號中。
  • 母愛,是一種忘我的自私
    就像木心曾說的那樣:「母愛,是一種忘我的自私。」今年國慶節有個朋友因為工作原因回不了家,她媽媽在電話裡跟她無所謂地說:「不回家就不回家嘛,有啥的,你先安排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不用管我跟你爸……」結果後來才聽親戚說,那天掛了電話,她媽媽就掉眼淚了,一邊抹眼淚,一邊委屈地嘀咕:「哎……我都大半年沒見著閨女了啊……」每個母親都明白「孩子大了留不住」的道理,就像龍應臺在《目送》裡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 從《包寶寶》的臺前幕後,看中國式親情的「吞噬」之愛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中國媽媽因為兒子的離家而鬱鬱寡歡,喪偶式的婚姻也讓她倍感窒息。突然有一天一個包子變成了活潑可愛的包寶寶,媽媽由照顧、呵護這個寶寶而重燃了新的希望。當包寶寶一天天長大,想要去獨自探索世界時,媽媽又本能地阻止。在一切辦法都不管用的時候,媽媽一把抓住了包寶寶,把它給吃了,此時的她淚流滿面,痛苦萬分。
  • 《喜福會》:中國式母女關係
    作者通過描寫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衝突,反映了華裔母族文化和異質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與兼容以及兩種文化在碰撞中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艱難求索。移民美國的華裔母親們,背負著離根落葉的痛苦,艱難地掙扎於中西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的衝突中。華裔母親們竭力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她們的女兒們,以期守住她們的根。
  • 中國式父母,貌似最無私,其實最自私
    ▣ 作者公號:火養讀書時間(ID:huoyangdushu)今年有一則新聞,「賣房送女留學卻嫁老外 父母崩潰大哭 女兒就這樣拋棄了我們倆老」:工人張勇今年結果幾年書讀下來,女兒留在了美國工作,還在沒有與父母商議的情況下,直接打算嫁給外國男友,定居國外。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帶來的啟示
    日前,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英語原名為《Bao》,一語雙關。一部滿滿中國風的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卻惹人淚目。戳中無數媽媽的淚點,也點醒了無數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 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原標題: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 睡前聊一會兒 前兩天,一部七八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感人的劇情,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戳中了不少中國家庭的痛點。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晚我們來聊一聊這部短片。   這部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的短片,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
  • 包寶寶,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一部中國式家長的短片
    這部由皮克斯和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短片部充滿中國元素。內容只有短短的七分多鐘,全程沒有任何對話,但卻引起了無數的共鳴。故事的開始故事開始於一位母親,她平凡地準備著早餐。快樂的成長在接受了新生命的誕生之後,母親帶著包寶寶快樂地成長。這一段母子兩人相處的其樂融融。孩子圍在母親的身邊為他帶來了無窮的快樂。量身高,帶著包寶寶出門買菜,一起打太極,精心地保護著包寶寶,不讓他受到一點傷害。
  • 《包寶寶》,讓人窒息的愛,一場親子關係的警醒之旅
    2019年,年僅29歲的華裔加拿大籍女導演石之予導演的《包寶寶》一舉奪魁,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這部短片將夢境插入現實生活,在濃鬱的中國文化氣息背後,又隱喻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引起觀眾的探討。影片只有短短的7分鐘,講述的女主人公是個典型的空巢母親,終日鬱鬱寡歡。
  • 《囧媽》:中國式母子親情電影
    《囧媽》更想是一部純粹探討中國式母子親情關係的情感片,並沒有商業化。影片中徐伊萬母子觀念上的差異,控制欲的作祟,最終情緒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終究爆發。但在共同經歷了諸多的困難險阻,他們終於懂得:愛不是控制與索取,而是尊重和接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完整的個體。
  • 《愛的釐米》徐秀蘭為了徐清風母愛無處不在,看似偉大,實則自私
    劇中講述了多個家庭存在的典型問題,也反映了當下社會中確實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佟麗婭扮演一位工作出色的女機長關雨晴,年輕有為的她卻沒能擁有一個好家庭。她的父親重男輕女,母親卻在家中沒有地位,說不上話。佟大為扮演的青年醫生徐清風,是位醫術高超的心外科專家,品德高尚,在醫院頗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