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可愛小包子背後卻是中國式教育的反思

2021-01-13 奈奈姐姐

當我看到《包寶寶》的時候,有點驚異,因為如此濃厚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居然是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所製作,而當我看到導演是石之予也就能理解,為何這部動畫短片卻包含了如此之多的中國元素。

這部斬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而導演石之予出生在中國,2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雖然移民,但卻也是生長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所以才能在短短8分鐘之內,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依戀。

在短片中,以可愛的包子寶寶為核心,講述了包子化身的寶寶,與媽媽在成長過程中愛與束縛的矛盾衝突,最終媽媽與兒子走向和解的過程。

雖然只有8分鐘,全片沒有任何人物對白,卻觸碰了很多人心底最柔軟的弦。從影片中看到媽媽以愛為名義的綁架,對包子寶寶的過度保護,回憶起自己成長經歷,多少都有點感同身受。最後的和解,溫馨之餘卻讓人想念自己的媽媽。是啊,無論成長過程有多少問題,媽媽對我們的愛,我們對媽媽的愛是永遠無法割裂的,有時候需要的只是彼此之間的理解。

01 雖然是皮克斯出品,卻將中國元素與短片內容很好結合,展現了中式親子關係,引人思考,一個好的動畫短片背後必有內涵

影片開場就讓觀眾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中國風,伴隨著中國樂器背景音樂的出現,一個婦人在擀著中國人都熟悉的餃子皮,旁邊放著和好的包子餡,並且非常嫻熟地包著包子,畫面一轉出現婦人的面貌,一個亞洲人的面孔,爸爸出現也是如此,隨著鏡頭的遞進,展現在大家面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家庭。牆上掛著全家福,裡面有個兒子,可是在吃包子的時候,卻不見兒子的出現,而這一點為之後包寶寶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影片總的來說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描述了包寶寶與媽媽相處的過程,後一個部分卻是媽媽與兒子最終和解的溫馨場面。而兩個部分卻代表了不同的含義。

前一部分,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爸爸在吃完媽媽做的包子後就離開了家,媽媽獨自一人在家裡,看起來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很久時間,媽媽的孤獨可想而知。所以當媽媽發現自己做的包子變成了可愛的小人之後,她的驚喜可想而知,而這個可愛的小包子也代表了她的兒子。

在包子成長過程中,媽媽萬般小心呵護,從最開始給買吃的,帶包子逛街,從狗嘴裡搶下包子;到長大後禁止包子和小夥伴們玩,怕它受傷,如同武林高手般踢開了小夥伴踢向包子的球,用自己的方式嚴密地「保護」著包子,卻忽略了包子本人的意願。

包子長大後,開始叛逆,不再聽媽媽的安排,自己和小夥伴打電話,外出遊玩,甚至最後帶回了一個外國女朋友回家,收拾東西準備離開這個家,這一切全都脫離了媽媽的管控與保護。媽媽意識到包子要離開了,無法接受這一點,直接把包子吃了。

影片到這可以說是全片最為恐怖的地方,一個媽媽吃了自己的兒子,怎麼想怎麼不可思議,然後這個背後不正是很多中國媽媽的行為映射嗎?在中國很多小孩,從小就受到媽媽的保護,生怕孩子被風吹,被太陽曬到,隨時隨地監視管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還美其名曰「為你好。」

我有個小侄女上小學5年級了,學校每個學期都組織外出郊遊,而我小侄女僅去過一次,再也沒能去過,原因居然是媽媽覺得她去了會不安全,萬一冷到感冒、熱到中暑怎麼辦。每當同學開開心心坐著學校大巴外出遊玩,回來興致勃勃交流著路上的所見所聞,小侄女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默默聽著。這不正是影片的包子真實的再現嗎?而我們身邊這種媽媽卻也不少。

在這樣嚴密管制下,媽媽覺得包子就像兒子,就是屬於自己的東西,生怕別人搶走,當掌控不了孩子的時候,只能吞了他,讓他永遠和自己副為一體,這種愛不讓人覺得可怕吧?保護孩子是對的,但過度保護,甚至剝奪孩子遊玩、正常成長的權利,這種所謂的愛已經超越了正常的界限,變成了束縛,讓人喘不過氣來。《包寶寶》之所以受中國觀眾喜愛,就因為它引發了觀眾們的共鳴,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包寶寶相同的成長經歷。

這種愛的方式正確嗎?當我們看到媽媽最後吞子,引起了每個人的反思,而這種反思卻往往是一種力量,推進我們向更好方向前進的力量,這也許也是《包寶寶》帶給我們的價值所在。

電影的後半段,則是媽媽吞了包寶寶後,後悔痛哭不已,結果她長得很像包子的真正的兒子出現了,帶來了小時候最愛吃的銅鑼燒,和媽媽一起吃。媽媽也接受了他的外國女友,並教女友包包子,一家人變得和和睦睦。

這種和解對比前面媽媽的恐怖掌控讓人覺得很溫暖,很多觀眾看到這裡會想念媽媽,因為不管怎麼樣,雖然媽媽愛我們的方式表達不當,但卻無法抹去她愛我們,我們也愛她的情感。

導演石之予在前半段可以說是深刻展現了媽媽過於霸道的獨佔欲,而在後面卻進行了一個和解的設計,一方面展現了親情不斷的含義,另一方面也為可憐的天下父母心保留了一份溫情,更為中式親子關係憧憬了一個更理想的結局。

因為這樣才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希望的結局,和媽媽和睦相處,也是影響的畫龍點晴之筆。

02 「包子」與「兒子」之間的切換也是一種寓意,表示媽媽終於願意承認兒子長大了,從此放手,兒子也領悟了媽媽的愛,和解的基礎是互相理解,同時暗喻爸爸也是親子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片子中包子也同樣是媽媽的孩子,只是它更像是因為媽媽空虛、寂寞幻想出來的一個幻影,只不過它以短暫的時間重新經歷了媽媽真正的兒子成長過程,讓觀眾看到媽媽過度保護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導演則用吞子,來把這種傷害推向最頂端,虎毒都還不食子呢,這種過度的控制孩子,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而這個時候展現的是媽媽對包子的控制、母子之間的隔閡、孩子的叛逆、反抗,直到離家出走,這是矛盾的刻畫,而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只是母子兩人之間的無法溝通,互不理解。媽媽以愛的名義綁架著孩子,孩子也從不想去理會媽媽在其中的愛,矛盾只能愈演愈烈,不斷升級。

而到後半段媽媽之所能和兒子和解,只是因為對於歸來的兒子,他們終於肯靜下來一起吃銅鑼燒,而非像之前一樣吵架、互不理解。媽媽也終於肯承認兒子長大了,也願意對孩子放手,而兒子也在離家時期也開始想念媽媽,體會到媽媽的愛,畢竟是母子啊,如何能割捨。

他們都懂得了換位思考,去理解了對方,而正是因為這種理解,才會有電影最後一幕,全家和睦。導演用前後對比,包子和兒子的切換,來為引發觀眾反思的親子教育給出了答案:我們只有懂得去理解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讓他學會獨立成長,擁有自己的世界,各自獨立而心心相依,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影片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點也是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地方,導演用非常隱晦的方式來進行展現,那就是父愛的缺失。

在影片中,爸爸從一開始吃了媽媽做的包子後就拎著公文我離開,明顯是去工作了,然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媽媽養育包子的過程,只有媽媽一個人,爸爸已經成為了隱形人。這也是很多家庭在親子教育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孩子教育只有媽媽一人,爸爸只負責賺錢就好,很少甚至是甚至不參與到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只憑媽媽一人折騰。

而且爸爸不但不參與孩子教育,也未曾出現陪伴媽媽。如此孤獨的媽媽,自然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想緊緊抓住,這也是造成媽媽過度管控孩子的重要原因。

到真正的兒子歸來時,爸爸出現了,最後合家歡吃包子。這一幕正是給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法,爸爸的加入,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孩子的教育也才能更好。導演有這種方法來隱喻了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在呼籲所有的爸爸們都加入到其中,讓孩子能健康成長。

03 中國傳統樂器與短片內容的完美結合,烘託了故事的氣氛,增加了中國風的韻味

在《包寶寶》短片中,人物沒有任何對白,氣氛完全靠人物動作及音樂來進行烘託,而劇中中國傳統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等樂器的完美運用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開場悠揚的琵琶聲把觀眾帶入了中國風的感覺中。媽媽挨麵團,包包子時候配以歡快的二胡,笛子合奏,展現了媽媽嫻熟的手法。之後媽媽與包寶寶相處過程都是歡快的音樂展現了母子之間的愉快心情。包子要和女朋友離開媽媽時候,音樂變得緩慢起來,表達了媽媽的哀傷。媽媽拉住包子不讓他離開時,音樂節奏更是達到了高潮,烘託氣氛。全劇中音樂有兩次停頓,一次是夫妻兩吃包子時,不用音樂,表現了平淡如水的生活。第二次是媽媽吞下包子後的悲傷流淚,不用音樂更能凸顯媽媽的哭聲、後悔與悲痛,為她思想的轉變打下基礎。

音樂在影片中基本上是媽媽內心情緒的表達,隨著媽媽的情緒起落,高興時音樂輕快,低落時音樂低沉,悲傷時音樂傷感。而在結局又回歸到了二胡的主旋律,與片頭的二胡形成了首尾呼應的感覺。

音樂在全片的巧妙使用不僅烘託氣氛,更彌補了電影沒有對白的問題,讓影片在聽覺方面達到飽滿。

可以說如果這部影片採用普通流行音樂的配樂,完全達不到這種效果,離導演想要塑造的中國家庭的氛圍相去甚遠,導致中國元素的缺失。

04 國外很多觀眾看不懂這個短片,卻也反映了中西親子教育文化的差異,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文化不同,但同樣都需要互相理解

中國原生家庭的常態能在北美主流媒體上以皮克斯動畫短片的形式呈現,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但影片所蘊含的意義十分有針對性,導致很多西方人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而中國人卻覺得十分觸動人心,甚至淚目。

所以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中國觀眾感覺是「最後我哭了,因為太感覺身受了。」「看完太感動了,這是我媽和我弟。」而對於西方觀眾則表示「我很認真地看了,但還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人生中最莫名的10分鐘。」

為何中西方觀眾對於這部短片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根源於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異性。

在中國,對於大多數父母而言,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無論孩子多大,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辛苦一輩子存下的錢,創造的財富,最終都是為了孩子。而孩子因為永遠是孩子,所以可能犯錯,就需要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指導著他,甚至是掌握著他,幫助避免人生中的錯誤,用自己的愛「囚禁」了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方式能行得通,但是當孩子長大後,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不再需要被人控制,而中國父母大多不習慣與孩子做深入交流與溝通,總喜歡以家長式權威來壓迫孩子,兩者之間不可避免造成了矛盾與對抗。

就正如電影中,包子媽媽與包子之間的對抗一樣,因為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長大,永遠覺得是對孩子好,所以孩子要聽自己的,而孩子卻對父母的依賴漸漸減少。但這種對抗背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又會慢慢理解父母,父母也開始試著了解孩子,到達最終的和諧。這種模式一直在不停循環著,所以當中國觀眾看到《包寶寶》時那種感動身受的體會,西方觀眾是不能理解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子女從來都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並不因為生了孩子,就要把孩子捆綁在自己身邊。他們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父母與孩子都是平等的關係。因此在他們心中誰也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尊重父母的個性與選擇,父母也尊重孩子的個性與選擇,父母只會提建議,而最後的決定都由孩子自己抉擇。這也與西方人信仰有關,對於西方人大多信仰的基督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同是上帝的孩子,所以所有人,包括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是西方親子關係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西方人無法理解《包寶寶》所蘊含的內涵自然也是常理之中。

所以當我們看到媽媽抓起包子一口吞下的時候,中國觀眾感覺到的是驚恐、不安,而西方觀眾甚至是哈哈大笑起來,他們單純就覺得吞個包子這個畫面好好笑。這就是文化差異性的不同,對於孩子教育,沒人敢說哪一種最好,也許在我們眼中會覺得西方式教育又缺少了必要的親情感。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我們都是在用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教育著孩子,沒有對錯之分。而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些溝通,多些理解,不要讓這種溝通延遲到孩子長大很多年以後才出現。

總結:

8分鐘的短片,卻道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依戀,讓人觸目驚心,卻又無比分外心痛,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不過他們有時候只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愛,雖然這種方式讓孩子難以接受。也許看完,我們也可以思考著做些改變,無論是身為父母還是孩子,多點彼此的理解,別讓自己的行為吞噬了孩子,也別讓自己的離開傷了父母的心。

相關焦點

  • 奧斯卡佳短片《包寶寶》:可愛的小包子背後是中國式教育的反映
    當我看到一部動畫短片時,我很驚訝,當我看到導演是石之予時,我就明白為什麼這部動畫短片卻包含那麼多中國元素。本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女性導演的動畫短片。導演石之予出生於中國,當他2歲的時候,他和他的父母加拿大多倫多一起移民,雖然他移民了,但他在中國人一家長大,因此他能在8分鐘內說出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依戀。在短片中,以可愛的饅頭寶寶為核心,講述了寶寶包子化身,成長過程中愛與束縛的衝突,最後是母子和解的過程。
  • 《包寶寶》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中國式教育的溫情與殘忍
    2月24日晚,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最佳導演阿方索、最佳攝影以及最佳男女主等等獎項一一揭曉,大多實至名歸。由Pixar首位華人女性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Bao》)奪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動畫在7分鐘的時間內,傳達了一個極具奇幻色彩的故事。
  • 包寶寶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
    包寶寶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原標題:《綠皮書》斬獲最佳影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附獲獎名單)北京時間今天上午據最新消息,由阿里巴巴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綠皮書》斬獲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和最佳原創劇本獎項。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勇奪最佳動畫短片。華裔戶外名將吉米·金(金國威)拍攝的《徒手攀巖》,斬獲最佳紀錄長片。本次頒獎典禮的入圍作品可謂異彩紛呈。其中,中國元素的集中出現,更是為頒獎禮增添一抹色彩。
  • 「中華包子」拿下奧斯卡小金人,榮獲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就在今天,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剛剛結束。對於喜歡看動漫的美術人來說最期待的自然是最佳動畫長片與最佳動畫短片的結果!動畫短片《包寶寶(Bao)》《包寶寶》是皮克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也是第一部由華人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的英文名為《Bao》,蘊含著兩層意思: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是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
  • 《包寶寶》:中國式家庭關係的另類展現,反思背後的親子關係問題
    《包寶寶》是《超人總動員2》的貼片短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包寶寶》也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短片在短短8分鐘之內,就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依戀及霸道管控,凸顯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矛盾,引人反思。
  • 一個包子成精的故事,憑什麼拿下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2019年第 91屆奧斯卡金像獎終於在今天揭曉了!在頒獎典禮正式開始前,最受期待也是討論熱度最高的當屬最佳影片獎。不知道各位朋友對《綠皮書》拿下最佳影片有何看法?必須說一句,拋開所謂的「政治正確」,本片絕對是部好電影。話不多說,今天要介紹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帶來的啟示
    日前,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英語原名為《Bao》,一語雙關。一部滿滿中國風的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卻惹人淚目。戳中無數媽媽的淚點,也點醒了無數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
  • 《包寶寶》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導演是四川人
    石之予亮相奧斯卡第9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封面新聞密切關注的該片導演石之予成為華人之光!石之予拍攝奧斯卡海報回憶成長道路 父母的愛陪伴成長在皮克斯動畫長片《超人總動員2》放映之前有一部貼片短片《包寶寶》,讓所有觀眾為之動容:影片講述了一家移民到多倫多的中國人的故事,一個熱愛做包子的華人婦女,有一天她的包子活了過來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 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原標題: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 睡前聊一會兒 前兩天,一部七八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感人的劇情,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戳中了不少中國家庭的痛點。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晚我們來聊一聊這部短片。   這部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的短片,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
  • 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執導《包寶寶》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全球矚目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終於揭曉!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是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這部溫情的影片觸動了全球無數華人的內心,也贏得了電影屆的一致好評。另外,《綠皮書》等奪獎大熱也收穫頗豐。
  • 英媒分析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中國崛起帶動中華文化輸出
    《包寶寶》動畫海報(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日刊登了題為《<包寶寶>與華人文化:當奧斯卡獎給了80後華裔女導演》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短短八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以具有中國文化象徵的「包子」詮釋母親的愛,奪下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
  • 《包寶寶》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導演石之予是個「川妹子」
    北京時間昨日上午,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各大獎項一一揭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四川走出去的「川妹子」石之予(Domee Shi)憑藉《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電影中的「包寶寶」形象十分可愛,頒獎結束後,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第一時間特約專訪到石之予以及《包寶寶》出品人貝基·內曼·科布(Becky Neiman Cobb),石之予表示已經給媽媽打了視頻電話,媽媽感動得哭了。而她認為,「做這部短片最棒的事,是沉浸在自己的中國文化中」。
  • 《包寶寶》:一隻包子走紅給中國動畫帶來什麼啟示
    基於現代情感的經驗反思與價值判斷,往往是文藝作品發掘民族精神的富礦日前,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英語原名為《Bao》,一語雙關。導演石之予說,這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指中國父母心中的「寶貝」——孩子。這也點出了《包寶寶》何以驚豔國際:傳統的中國形象之中包裹著純正的中國式情感結構。
  • 動畫片賞析: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
    今天小編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為你推薦在大熒幕上上映的動畫片。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為你推薦一部同樣為迪士尼動畫和皮克斯工作室聯合製作,名為《包寶寶》的3D動畫短片。本片雖然只有十多分鐘,但是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和含義。雖然該片沒有《玩具總動員4》那樣的大製作和驚心動魄的冒險情節,但是卻能讓觀眾們在平淡中見真情。該片也保留了皮克斯一貫的靈動真實的畫風,並在2018年一舉多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
  • 第91屆最佳動畫短片,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被一個包子支配了恐懼!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娛樂新資訊是:被一個包子支配了恐懼……其實我說的包子是今年出彩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在2019年1月22日的時候,該影片就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就在昨天,2月25日,它獲得了第9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包寶寶》。
  • 奧斯卡金像獎上,以包子為靈感的中國風短片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昨日,奧斯卡金像獎迎來了第91屆頒獎典禮,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的最佳動畫短片獎項,由一部以包子為靈感的7分鐘短片動畫——《包寶寶》所贏得。寒假已經結束,恰逢開學的時間段,這部短片動畫也是戳中了為人父母的內心,動畫中所敘述的故事,是從一個中國典型的家庭背景下開始講起。
  • 只有7分半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何獲奧斯卡青睞?
    墨西哥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最佳動畫長片:《蜘蛛俠:平行宇宙》最佳真人短片:《皮膚》最佳紀錄短片:《句尾》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其中,由加拿大華裔、「川妹子」石之予執導的短片《包寶寶》(Bao)獲第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 包寶寶,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一部中國式家長的短片
    這部由皮克斯和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短片部充滿中國元素。內容只有短短的七分多鐘,全程沒有任何對話,但卻引起了無數的共鳴。故事的開始故事開始於一位母親,她平凡地準備著早餐。快樂的成長在接受了新生命的誕生之後,母親帶著包寶寶快樂地成長。這一段母子兩人相處的其樂融融。孩子圍在母親的身邊為他帶來了無窮的快樂。量身高,帶著包寶寶出門買菜,一起打太極,精心地保護著包寶寶,不讓他受到一點傷害。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已經落下了帷幕,讓人驚喜的是一股中國水墨風飄了出來,這就是華裔導演石之予指導的《包寶寶》,容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空巢媽媽獨守寂寞,無處不在的空虛讓她倍感沮喪。然而,這一天卻出現了神跡:當做晚餐的肉包子長出了四肢,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嬰孩。
  • 除了這部講「包子」的動畫短片,我對今年的奧斯卡獎毫無興趣!
    直接攤牌吧,小編就是一個俗人!不過,小編還是在眾多獎項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片子——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包寶寶》打敗了《動物行為》《午後時光》《衝破天際》《周末》幾部作品,拿到了最佳動畫短片獎。之所以說這部短片,是因為這部動畫片很中國,也很有趣,它講的是一個包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