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情感勒索"的問題,一直都困擾很多中國式的孩子,尤其是隨著電視劇《小歡喜》的播出,很多父母也都在反思自己是否像電視劇當中的父母一樣常常以愛的名義去"道德綁架"孩子。
2018年的4月21日,美國上映了一個僅八分鐘的短視頻動畫電影《寶寶寶》,該電影講述的便是一位母親對孩子一種依賴的愛戀,該短片動畫很快便獲得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可見這部短片所表達的內容,以及它詼諧的動畫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孩子情感的過度依戀也是對孩子一種情感的勒索,下面給家長們詳細的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精彩內容,希望家長們看完這部詼諧的動畫短片也可以對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進行深度的思考。
一、《包寶寶》的主要內容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雙豐滿的手靈巧地在手擀著包包子的麵皮,緊接著畫面便轉向一位母親的身影。母親最喜歡的就是包包子,她也很喜歡在早餐的時候和老伴一起吃自己擀的包子,可是有一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老伴出去的時候,沒想到桌子上最後一個包子卻有了生命,慢慢的還長出了手和腳,就像一個頂著包子頭的小孩,生動活潑可愛極了,母親不捨得把它吃掉,於是便將細心地養了起來。
隨著包寶寶的長大,他變得越來越調皮,有時候還會和他的朋友偷偷的溜走,逐漸的也和這位母親越來越生分,甚至還帶來了女朋友,想要和女朋友遠走高飛,母親看到之後,覺得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自己含辛茹苦將包子養了這麼大,現在說走就走,於是一氣之下把包子生吞了。
可是吞完之後,母親便感到十分的後悔,她發現自己竟然把自己的孩子生吞了,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正當她後悔的時候從夢中醒來,在門口看見包寶寶的身影,母親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她多年離家的孩子回來了。雖然母親很生兒子的氣,但是兒子卻給她買了最喜歡的食物,母親的氣也就逐漸的消了,一家人又變回了和和美美的日子。
二、影片中母親 "情感勒索"的源頭
1、母親對寶寶過度的寵愛
在影片的開頭,媽媽因為看到抱寶寶的可愛,於是將他收養了起來,可是這一位母親在一臺是收養抱寶寶的時候,並沒有把他當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而是把它看作自己的陪伴,甚至是離家多年的兒子的替代品。
在寶的成長過程中,無論他需要什麼,母親就會不顧一切的滿足他的要求,其實這對孩子已經是一種依賴的體現。母親把孩子當作珍寶一樣看待,對他的無理要求都可以滿足,可是一旦孩子違背了母的心意,甚至是想要離開他,母親便會覺得不公平,甚至是想要對孩子進行控制和情感勒索。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無條件地寵愛孩子,但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會對孩子健康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形成孩子不能獨立生活的狀態,也許母親自己都不覺得這種方式已經是在對孩子逐漸的管制和捆綁。
2、母親忽略包寶寶的想法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描述媽媽和寶寶相處的過程更多的都是媽媽主動的給寶寶做任何事情,但是卻很少問過寶寶他內心的想法。影片中包寶寶和媽媽的一次吵架是源於包寶寶忽略了他的母親,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可是沒過多久,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做了一桌子的好菜想要和包寶寶和好,可是沒想到抱寶寶卻不領情,摔門就和他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了,母親只好一個人把飯菜吃完,沒想到當寶寶回來的時候,卻把女朋友帶回來了,這才導致了母親最後做出了過激的行為。
其實這裡的母親角色就是千萬中國家庭的攝影,雖然母親十月懷胎,含辛茹苦的將孩子生下來,但是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便是這個世界上獨立的個體,日後也是要註定離開自己一個人生活,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常常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因為孩子是"從身上掉下來的肉",那麼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爸爸媽媽呢?
3、母親和父親不相交的生活狀態
中國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依賴更多的源於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相處的不融洽,又或者是不滿足當下的交往方式。就像電影當中父親和母親的生活狀態,我們可以看出她們有各自生活的軌道,每一天的相處除了吃飯基本上沒有任何交集,在影片的最後,孩子帶著兒媳回來更多的也是母親在和孩子們說話,父親只是坐在一旁,這也難怪母親會對孩子有情感的寄託和依賴,我們常說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更多的是看夫妻之間的幸福指數,只有家庭當中,爸爸媽媽相處的融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日後也會有更高的情商展現。
三、告別對孩子的"情感勒索",做新時代的獨立母親
1、母親是孩子的養育者不是決定者
在家庭當中,給孩子自主權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認清楚,孩子並不是誰的附屬品,他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作為最親近的家人,我們更應該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如果想走近孩子,成為他們最親近的人,就應該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可以經常性的和孩子徹夜長談,也可以間接地用微信、QQ等的線上聊天的方式和孩子有趣的互動,用他們和朋友最流行的相處方式去接近他們,靠近她們的同時自己也是在不斷學習和接受新思想的過程。
2、父親要積極參與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很多中國家庭當中,母親不僅是孩子的養育者,更多的是擔任起家庭教育者的角色,而父親更多的並沒有參與到教育的角色當中,這不僅失去了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更是會出現的,遠離妻子的教育觀、價值觀、人生觀。
因此,在我們生活當中,父親也要積極的參與孩子的家庭教育,多和孩子互動,減少母親的育兒壓力,多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多和孩子交流,這樣才能夠使整個家庭團結融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要和妻子形成親密的互動關係,給妻子營造幸福的指數,這樣才能減少母親和自己對孩子的過度依賴心理,彼此也能共度幸福的晚年生活。
3、父母應該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樣的,不要經常性的圍著孩子轉,把自己的生活全部都定義為"孩子",而是把自己從小就戀戀不捨的愛好和興趣重新培養起來,尤其是當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的的時候,父母親更應該去勇敢地完成自己的心願和夢想,這樣也能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和依賴,過好自己的生活。
就像沒事可以約著朋友一起去喝早茶,一起去樓下的小公園晨練、跳廣場舞,也可以和老伴一起去旅遊,這些都是享受生活的方式。如果還在工作的年輕父母,也可以在周六日的時候給自己定製一個"專屬的時間",這個時間裡面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自己也能夠減緩一周以來工作和家庭所帶來的壓力,以最好的狀態迎接未來。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