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戳中國家庭痛點:多少家長以愛之名對孩子「情感勒索」

2020-12-17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情感勒索"的問題,一直都困擾很多中國式的孩子,尤其是隨著電視劇《小歡喜》的播出,很多父母也都在反思自己是否像電視劇當中的父母一樣常常以愛的名義去"道德綁架"孩子。

2018年的4月21日,美國上映了一個僅八分鐘的短視頻動畫電影《寶寶寶》,該電影講述的便是一位母親對孩子一種依賴的愛戀,該短片動畫很快便獲得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可見這部短片所表達的內容,以及它詼諧的動畫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孩子情感的過度依戀也是對孩子一種情感的勒索,下面給家長們詳細的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精彩內容,希望家長們看完這部詼諧的動畫短片也可以對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進行深度的思考。

一、《包寶寶》的主要內容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雙豐滿的手靈巧地在手擀著包包子的麵皮,緊接著畫面便轉向一位母親的身影。母親最喜歡的就是包包子,她也很喜歡在早餐的時候和老伴一起吃自己擀的包子,可是有一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老伴出去的時候,沒想到桌子上最後一個包子卻有了生命,慢慢的還長出了手和腳,就像一個頂著包子頭的小孩,生動活潑可愛極了,母親不捨得把它吃掉,於是便將細心地養了起來。

隨著包寶寶的長大,他變得越來越調皮,有時候還會和他的朋友偷偷的溜走,逐漸的也和這位母親越來越生分,甚至還帶來了女朋友,想要和女朋友遠走高飛,母親看到之後,覺得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自己含辛茹苦將包子養了這麼大,現在說走就走,於是一氣之下把包子生吞了。

可是吞完之後,母親便感到十分的後悔,她發現自己竟然把自己的孩子生吞了,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正當她後悔的時候從夢中醒來,在門口看見包寶寶的身影,母親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她多年離家的孩子回來了。雖然母親很生兒子的氣,但是兒子卻給她買了最喜歡的食物,母親的氣也就逐漸的消了,一家人又變回了和和美美的日子。

二、影片中母親 "情感勒索"的源頭

1、母親對寶寶過度的寵愛

在影片的開頭,媽媽因為看到抱寶寶的可愛,於是將他收養了起來,可是這一位母親在一臺是收養抱寶寶的時候,並沒有把他當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而是把它看作自己的陪伴,甚至是離家多年的兒子的替代品。

在寶的成長過程中,無論他需要什麼,母親就會不顧一切的滿足他的要求,其實這對孩子已經是一種依賴的體現。母親把孩子當作珍寶一樣看待,對他的無理要求都可以滿足,可是一旦孩子違背了母的心意,甚至是想要離開他,母親便會覺得不公平,甚至是想要對孩子進行控制和情感勒索。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無條件地寵愛孩子,但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會對孩子健康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形成孩子不能獨立生活的狀態,也許母親自己都不覺得這種方式已經是在對孩子逐漸的管制和捆綁。

2、母親忽略包寶寶的想法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描述媽媽和寶寶相處的過程更多的都是媽媽主動的給寶寶做任何事情,但是卻很少問過寶寶他內心的想法。影片中包寶寶和媽媽的一次吵架是源於包寶寶忽略了他的母親,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可是沒過多久,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做了一桌子的好菜想要和包寶寶和好,可是沒想到抱寶寶卻不領情,摔門就和他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了,母親只好一個人把飯菜吃完,沒想到當寶寶回來的時候,卻把女朋友帶回來了,這才導致了母親最後做出了過激的行為。

其實這裡的母親角色就是千萬中國家庭的攝影,雖然母親十月懷胎,含辛茹苦的將孩子生下來,但是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便是這個世界上獨立的個體,日後也是要註定離開自己一個人生活,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常常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因為孩子是"從身上掉下來的肉",那麼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爸爸媽媽呢?

3、母親和父親不相交的生活狀態

中國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依賴更多的源於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相處的不融洽,又或者是不滿足當下的交往方式。就像電影當中父親和母親的生活狀態,我們可以看出她們有各自生活的軌道,每一天的相處除了吃飯基本上沒有任何交集,在影片的最後,孩子帶著兒媳回來更多的也是母親在和孩子們說話,父親只是坐在一旁,這也難怪母親會對孩子有情感的寄託和依賴,我們常說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更多的是看夫妻之間的幸福指數,只有家庭當中,爸爸媽媽相處的融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日後也會有更高的情商展現。

三、告別對孩子的"情感勒索",做新時代的獨立母親

1、母親是孩子的養育者不是決定者

在家庭當中,給孩子自主權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認清楚,孩子並不是誰的附屬品,他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作為最親近的家人,我們更應該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如果想走近孩子,成為他們最親近的人,就應該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可以經常性的和孩子徹夜長談,也可以間接地用微信、QQ等的線上聊天的方式和孩子有趣的互動,用他們和朋友最流行的相處方式去接近他們,靠近她們的同時自己也是在不斷學習和接受新思想的過程。

2、父親要積極參與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很多中國家庭當中,母親不僅是孩子的養育者,更多的是擔任起家庭教育者的角色,而父親更多的並沒有參與到教育的角色當中,這不僅失去了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更是會出現的,遠離妻子的教育觀、價值觀、人生觀。

因此,在我們生活當中,父親也要積極的參與孩子的家庭教育,多和孩子互動,減少母親的育兒壓力,多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多和孩子交流,這樣才能夠使整個家庭團結融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要和妻子形成親密的互動關係,給妻子營造幸福的指數,這樣才能減少母親和自己對孩子的過度依賴心理,彼此也能共度幸福的晚年生活。

3、父母應該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樣的,不要經常性的圍著孩子轉,把自己的生活全部都定義為"孩子",而是把自己從小就戀戀不捨的愛好和興趣重新培養起來,尤其是當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的的時候,父母親更應該去勇敢地完成自己的心願和夢想,這樣也能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和依賴,過好自己的生活。

就像沒事可以約著朋友一起去喝早茶,一起去樓下的小公園晨練、跳廣場舞,也可以和老伴一起去旅遊,這些都是享受生活的方式。如果還在工作的年輕父母,也可以在周六日的時候給自己定製一個"專屬的時間",這個時間裡面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自己也能夠減緩一周以來工作和家庭所帶來的壓力,以最好的狀態迎接未來。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 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原標題: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戳中了怎樣的痛點? | 睡前聊一會兒 前兩天,一部七八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感人的劇情,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戳中了不少中國家庭的痛點。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晚我們來聊一聊這部短片。   這部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的短片,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
  • 中國式「家庭PUA」,以愛之名打壓教育,教你避免轉嫁給下一代
    當你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意味著你已經開始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了,看似人畜無害的語言,實際上,不過是以愛之名,打壓教育。黃執中曾經在《奇葩說》中講述了「魚頭媽媽」的故事,一位媽媽每次吃魚的時候,都會把魚肉留給孩子,自己只吃魚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只不過是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所以才故意這麼說。
  • 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寶寶》,戳痛多少媽媽的心,看完果斷買票回家
    人說中國人的人生是一個圓,年終歲尾回歸家庭,團聚後再各奔東西,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人說這世間的愛都是為了相聚而產生,而唯獨一種愛,卻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寶寶》,戳痛媽媽淚點最近被一個奧斯卡獲獎短片刷屏了,《包寶寶》講述的是一個空巢媽媽,在包包子的時候包出來一個寶寶。
  • 育兒視角看《包寶寶》:影片「吞噬」的愛,是家長控制欲的體現
    第91屆奧斯卡獲獎名單中,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獎項的影片是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一部時長不足八分鐘的短片——《包寶寶》。這部短片非常特別,短片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影片極具中國特色,片中所呈現出的中國式關係,一度在各大平臺上引發熱議。
  • 父母情緒勒索對孩子的影響
    情緒勒索,說起來好嚇人,但是又是那麼的耳熟能詳的,特別在中國這個「百行孝為先」的文化中。這裡我舉一些例子:1. 「愛我你就抱抱我」。2. 「我是你媽,你就應該要聽我的」。3. 「你再不完成作業,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了」。4. 「我那麼辛苦把你養大,你結婚就不跟我住了?有了老婆就不愛老母了,是不是?」5. 「你再哭我就打你」。
  • 一位日本男孩的清晨,戳中無數家庭痛點,不要再做「有毒」的父母
    而一位日本男孩的清晨日常在網上爆火,戳中無數家庭的痛點,引人深思。只看到這位年僅10歲的小男孩,每天六點被鬧鐘叫醒後,靜坐緩衝一下,就立馬下床開始自己的一天。很多包辦式家庭的縮影就是孩子的不獨立。早上起床要連拉帶拽、連哄帶騙。書包要家長收拾,衣服要家長穿,最後在來不及的情況下隨便吃幾口早餐,又由著父母送到學校,開始了雞飛狗跳的一天。
  • 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1):認識情感勒索,一種被綁架的愛
    我們之前談到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第一步,是認識並接受這個世界上存在「不成熟的父母」,我們說這些父母通常由於從小生活在不利於心智發展的家庭中,他們的心智年齡有的可能停留在了5歲,他們缺乏愛、給予、擔當和滋養的力量。我們首先必須要接受這種自己生命的不完美,放下執著和幻想,這是走出傷痛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認識到我們身上目前仍然在發生著影響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
  • 如何破解《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這起謀殺案背後的故事也令人遺憾:兇手多年失業,靠特區政府的救濟金和四川小媳婦從中國大陸掙來的血汗錢為生,在夫妻關係中,兇手往往情緒失控,懷疑妻子紅杏出牆,對妻子家庭實施家庭暴力和控制,這些矛盾的積累導致了這場悲劇。
  • 警惕情感勒索
    你的男朋友對你說:「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不能接受和我同居。你一定不愛我,既然你不愛我,我們為什麼還要在一起?這些都是情感勒索,利用了我們三種最常見的情感:內疚、責任、恐懼。美國心理醫生蘇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中這樣定義:情感勒索是一種強有力的操縱方式,和我們親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我們;如果我們不順從他們,他們就會懲罰我們。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糖
    由華策出品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已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收視熱度持續走高。李尖尖、凌霄、賀子秋相互扶持著長大,從幼時到高中生再到職場人士,從分別九年到再次重逢,三兄妹的成長和關係的變化牽動著觀眾的心,引發了熱議。有網友點讚:「《以家人之名》甜中帶虐、笑中帶淚,將觀眾情緒拿捏得死死的,怎麼看都看不夠」。
  • 自私又綿長的母愛:《包寶寶》,中國元素講述中國式母子關係
    比如老母親對包寶寶的愛,就是用不遺餘力的去市場挑選食材、衝突之後精心炮製一桌子飯菜、用包寶寶小時候愛吃的點心示好等情節獲得展現。而包寶寶和老母親的衝突亦是如此——老母親不讓他踢足球,他便用拒絕吃她遞過來的點心表達不滿;比起老母親精心炮製的飯菜,他更願意和小夥伴出門聚餐;小時候吃飯津津有味,長大後卻寧願喝碳酸飲料,吃膨化食品....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開始有崛起之勢,也帶動了動畫短片的發展。一部具有濃厚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不僅在國內備受喜愛,而且在國際舞臺上也獲得了不少獎項,其中一個還是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作為皮克斯歷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由一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導演,而這名導演力圖用這部短片來反應中國家庭的現狀以及中國家庭中的教育問題。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母親陪伴著一個象徵兒子的包寶寶之間的相處故事,畫風溫馨,角色形象設計軟萌可愛,但這部看似溫情的短片刻畫是中國現代家庭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分離焦慮。
  • 面對來自愛人、父母、朋友的情感勒索時,要學會勇敢說不
    閱讀這本書後,真正能夠了解情感勒索的真正面目之後,也許就有了一把可能打開迷茫之門的鑰匙,最終的目標則是走出困境,建立嶄新的,健全的人際關係。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下面就書中情感勒索的四種形態及引起受害者的三種情緒反應出發,讓我們看看能否走出情感勒索的迷茫,最終重新認識自我,獲得自由。
  • 「中國包子」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這部中國風動畫, 戳痛了每個媽媽的心……
    或許有人覺得「吃人」的片段很恐怖,而這種會傷人的愛,卻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石之予努力在動畫的細節中儘可能地展現了亞洲文化的特色:牆壁上的合照中人物身著中式服裝,裝飾物是中國特有的「福」字日曆,木質桌子,藤椅,紅色的釉瓷碗等等。作為一名華裔加拿大人,石之予希望儘可能地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家庭環境,恰好美術指導又是一個華裔美國人,他們合力將場景儘可能完善。
  • 你是否正在「以愛之名」,對孩子實行暴力教育?自查方式要收好
    在一項調查中,有近半數的家長承認自己曾經有過體罰孩子的行為,並且問道原因的時候,大多說的爸爸媽媽都會說自己實在是生氣,沒忍住。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就很高大上了,他們說體罰孩子是為了孩子好,現在吃點苦,以後就能更好的成長了。聽起來頭頭是道,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種以愛之名就是濫用權力嗎?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師,真的就可以打著愛孩子的幌子做一些傷害孩子身心的事情嗎?
  • 《包寶寶》:中國式家庭關係的另類展現,反思背後的親子關係問題
    《包寶寶》是《超人總動員2》的貼片短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包寶寶》也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短片在短短8分鐘之內,就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依戀及霸道管控,凸顯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矛盾,引人反思。
  • 家長的中國式「餵飯」,對孩子沒有好處,不懂餵養,純屬害娃害己
    中國式「餵飯」,對孩子沒有好處在育兒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在一日三餐中的餵飯現象了,寶寶還小,餵飯正常,當寶寶長大了,家長還跟在小朋友的屁股後面,滿屋子追著跑去餵飯,就太折騰家長了。3歲以前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寶寶的手指缺乏精細鍛鍊,則不助於寶寶大腦的突觸形成,不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危害二:太過於依賴父母餵食中國家庭的孩子,不能說是「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但絕對是一口飯一口飯餵大的。
  • 《包寶寶》:一隻包子走紅給中國動畫帶來什麼啟示
    《包寶寶》用隱喻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並具有當代性的反思《包寶寶》為中國風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案例——所謂的東方元素、本土元素,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塵封的歷史符號中。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帶來的啟示
    日前,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英語原名為《Bao》,一語雙關。一部滿滿中國風的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卻惹人淚目。戳中無數媽媽的淚點,也點醒了無數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
  • 動畫短片《包寶寶》諷喻中國式母愛
    7分鐘動畫短片《包寶寶》講述中國母親對孩子長大離開她獨立生活的事實難以接受之痛。一位喜歡包包子的中國媽媽,難以接受孩子長大要獨立的現實。在包包子的過程中,虛幻出包寶寶,將其撫養成人,結果再次上演包寶寶要獨立離家結婚的難忍之痛。媽媽拒絕孩子離開家裡,一口將包寶寶吃下,然後夢醒了。全片以母子最終團聚,一起包包子結束。除了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國母子(女)關係外,全片還充滿中國元素,如包子和掛曆,連音樂亦極具中國風,不過沒有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