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餵飯」,對孩子沒有好處
在育兒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在一日三餐中的餵飯現象了,寶寶還小,餵飯正常,當寶寶長大了,家長還跟在小朋友的屁股後面,滿屋子追著跑去餵飯,就太折騰家長了。中國式的餵飯方式,對小朋友一點用處都沒有,相反,還會形成很多危害。
危害一:對寶寶的大腦發育不利
曾經蘇聯的一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對於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兒童的智力發育最先體現的都會是在手指尖上。3歲以前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寶寶的手指缺乏精細鍛鍊,則不助於寶寶大腦的突觸形成,不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
危害二:太過於依賴父母餵食
中國家庭的孩子,不能說是「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但絕對是一口飯一口飯餵大的。家長餵飯容易造成小朋友的過度餵養,長期以往,還會造成小朋友積食。
危害三:寶寶形成依賴心理
計劃生育開始後,中國的家庭基本上是421的模式,寶寶已經成了每個家庭的中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家長每餐追在孩子的屁股後面餵飯,孩子獨立吃飯的黃金時期一旦錯過,寶寶需要大人餵飯的依賴心理一旦形成,對寶寶獨立性格的形成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吃飯這件小事,都不能讓寶寶一個人獨立完成,相信也很難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小孩。
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不同的性格影響他們今後成長。但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對於說教無動於衷。稍微說得重一點,孩子還會大發脾氣,讓很多父母束手無策。
其實對小孩子的性格培養,最合適的方法是寓教於樂。但很多家長都不知該如何培養?推薦父母不妨給孩子看看關於培養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的繪本。通過繪本的方式,用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和趣味故事,引導孩子養成招人喜歡好性格。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是一本引導孩子改掉撒謊、愛發脾氣、無理取鬧等性格的繪本。書中採用孩子喜歡的可愛小動物,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故事情節有趣,讓孩子跟著故事的指引,逐漸領悟其中的各種行為習慣和道理。
全書採用中英雙語,讓孩子在聽故事看圖話的同時,也能接觸英語啟蒙,培養他們的英語興趣和能力,給3-6歲的的寶寶做性格啟蒙再合適不過。想要養育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選擇這本書肯定沒有錯!
現在10冊一共69.9元,點擊連結即可購買!
寶寶不愛吃飯,相信已經成為大多數家長頭疼的一個問題,那麼如何養成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好習慣呢?
一、家長要堅持不餵飯,讓孩子自己吃飯。
在中國的家庭裡面,小孩子都是一勺一勺給家長餵大的,家長拿著碗筷跟在小朋友的後面跑,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總覺得自己餵飯,看著孩子一口口吃下去,自己才會安心,殊不知長此以往,卻讓孩子形成了一個依賴的心理,使情況變得越來越惡化,孩子更加不愛吃飯了,而且容易養成邊吃邊玩的壞習慣。
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下定決心,堅持不給孩子餵飯,讓他自己吃。對於吃飯這件事情,寶寶天生就會,就像寶寶剛生下來,就有吮吸功能一樣,吃飯這個事情也是,是不需要特殊鍛鍊的
二、鼓勵寶寶自己吃飯。
寶寶獨立吃飯的黃金期是周歲—1周歲半,這個時期,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處於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對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有吃的欲望,總喜歡用自己的手去抓取食物放入嘴中。
家長會嫌寶寶吃飯慢,不會使用碗筷,拿勺子不穩、覺得寶寶用手抓飯是一件特別髒、不衛生的事情,把整個餐盤的飯菜弄得哪裡都是……等等原因,如果總是打掉寶寶伸出的手,禁止寶寶自己抓飯,那麼寶寶就會逐漸失去自己吃飯的興致,慢慢就變成要家長餵飯了。
所以會拒絕讓寶寶學吃,是一件非常不利於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這個時候做家長的,就不要去限制小朋友,阻止小朋友學習的欲望。讓孩子和家長坐在一起吃飯,給寶寶買一張餐椅,坐在餐桌前,跟大人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學習家長吃飯的行為,對於他如何學會使用碗筷和勺子,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上的事情。
三、做一些精緻的飯菜和點心。
小朋友的天性愛玩,對一些奇形怪狀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對吃飯這件事情也一樣。如果家長能夠抽空為孩子多準備一些可口又有造型的飯菜,把食物做得色香味俱全一點,孩子看了特別喜歡,相信也會快速地把食物一掃而空。
讓孩子參與做飯的時候,如讓他一起包餃子、洗青菜之類的,小朋友自己動手做了,就會覺得這個是自己動手取得的勞動成果,是自己的汗水換取的,那麼在吃飯的時候,也會吃得格外開心,自熱而然也會吃的比較多了。
總結:作為家長,總是想把孩子照顧得很周全,但我們還是一定要愛之有度,強迫孩子吃飯也不是一種好的方法,我們需要好好地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這就需要家長耐心地引導孩子,這才是最正確的,讓孩子愛上自己吃飯,並且學會自己吃飯,這樣家長也不用太操心了照顧孩子會更加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