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不同的人為例,說明不僅追求虛榮和放縱情慾的人生,毫無真正喜樂,就連最規矩的人生,倘若沒有高度敬虔加以約束

2021-02-21 北C營地
    第十三章 以不同的人為例,說明不僅追求虛榮和放縱情慾的人生,毫無真正喜樂,就連最規矩的人生,倘若沒有高度敬虔加以約束,也依然是悲慘、貧乏和空虛的
    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對門徒說:「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太13:16)這句話意味深長,它至少教導我們兩件事:第一,在屬靈的事情上,人思想的愚鈍可比作瞎眼的和耳聾的。

    第二,上帝使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聖潔生活的動機和理由,那些能聽能看的有福之人不可能對此充耳不聞和視而不見。

    儘管這句話是說給使徒聽的,特指他們親眼見證我們偉大救主的生活、神跡和教義,但這句話也適用於今天所有基督徒。因為理性和敬虔的呼召深深地銘刻在萬物之中,我們所遇見的每件事,強烈、不斷地提醒我們的一切感官,只有眼瞎耳聾之人,才可能置若罔聞,無動於衷。

    有什麼比一切世俗享樂的虛空和粗鄙本質更能促使人過敬虔的生活暱?然而,有誰不在每天生活中親眼看見並親身體會這種虛空和粗鄙?

    有什麼比此生的痛苦、疾病、死亡和執迷不悟更呼召人轉向上帝?然而,有誰不每天耳聞目睹這些苦難?

    有什麼神跡比每天許多同胞的生離死別更感人肺腑,有什麼來自天上的話語比這更振聾發聵?因此,這不可少的一件事,或人生最大的目的,無須縝密推理或深刻反思;上帝只用最清楚明白的方式,借著我們一切感官的體驗,通過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遭遇.時刻催逼著我們,叫人無可推諉。

    只要我們願意看、願意聽,那麼整個世界就變成一本智慧之書和人生指南。自然的秩序、世事之無常、自己的一切錯誤和不幸、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種種痛苦和過錯——這些都會明明白白地反覆教訓我們,使我們如天使一般確信:若不將心思意念和行為全都轉向來世的喜樂,我們無法享受真正的喜樂。

    我願帶您這樣來正確認識世界,指導您觀察各式各樣的人類愚妄之行,好讓您自覺自愿地過聖潔敬虔生活,實現受造的至美、至大之目的。

    只要您願意通過世俗愚妄的渺小和虛榮來認識宗教的偉大,只要您有這個心志,那麼您每天在每個地方都會發現,每一個完全向上帝而活的人多麼有智慧。您遭遇的每件事,都會使您變得更有智慧、更善良,而且信心更加堅固。

    屋大維是個很有學問的聰明人,他熟悉英國文學,曾遊歷歐洲諸國。一天,長期困擾他的熱病暫時消退以後,他對朋友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的杯,已經快要空了。你們的眼睛看見我身上有許多衰老和死亡的徵兆,但我自己的感覺比旁人所想像的更加強烈:生命正在飛快地消逝。我完全相信,最多一年,一切都將結束。」

    這番話讓朋友們聚精會神,期望如此有學問的人在面對最後一年的生命時說些真正的美善之言。於是,屋大維這樣說道:「因此,朋友們,我再也不光顧酒館了,因為廉價葡萄酒對我這個衰殘之軀沒有太大好處。我現在必須注意酒的品質,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隨隨便便,所以我下決心,只喝最高級的葡萄酒,儘管它們很貴。

    「我還必須告訴你們,朋友們,年齡迫使一個人在許多其他方面明智起來,改變許多看法和做法。

    「你們知道我多麼喜歡廣交朋友,但我現在覺得這是個錯誤。三四個開心的玩伴足矣,因為我發現,在我像現在這樣軟弱的時候,不論是獨處還是面對許多人,我都會覺得不舒服。」

    屋大維對朋友說了這番話之後沒幾天,他的病再次發作,只能由護士照顧。在最新一批葡萄酒運到之前,護士已經幫他永遠合上了眼睛。

    當時在場的一位年輕人尤金聽了屋大維這番話以後,回家成了一個新人,因為他下定決心,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

    尤金說:「我看見這樣有學問的屋大維離世時卻因為沒有宗教而顯得如此可憐和庸俗,頓時深感宗教的智慧和重要性。

    「我以前經常羨慕他的學問、他的口才、他的歷史知識、他遊刃有餘地談論各種話題的風度!但我看到這個生命結束得多麼可憐,人生最後一年竟然這樣安排,如此有成就的人,由於缺乏敬虔的喜樂和盼望而談論如此愚蠢的話題。我終於明白,沒有什麼比真正敬虔的生命更值得羨慕,也沒有什麼比無敬虔的死亡更加可悲和更令人不安。」

    年輕的尤金因此得到教導和造就。所以,如果上帝祝福您——讓您擁有像他一樣深思熟慮的性情,您也會得到許多這種教導。您會發現,嚴格的敬虔無處不顯出其智慧和喜樂,並以最明白無誤的方式向人的一切感官發出呼籲。

    您會發現全世界都在向細心的人布道。只要有耳可聽,您遇到的幾乎每件事都會給您某些智慧的教導。

    於是,在這些教訓之外——就是在我們藉助各種感官並從人生體驗所得到的這些教訓之外——再加上宗教之光,也就是上帝兒子教導的那些偉大真理,那麼,人無疑只有一種真正的幸福,正如人類只有一位真正的上帝。

    因為,既然宗教讓我們知道靈魂是不死的,既然我們知道靈修會使靈魂進入上帝永恆的喜樂,而世俗和肉體的性情會使靈魂與許多惡靈一起永受煎熬,那麼,放棄上帝裡的真正喜樂,反而追求別的東西,這是多麼無知和愚蠢!

    倘若人一死百了,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假裝相信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幸福,就像很多人現在所說的一樣。但既然我們的一切都始於身體的死亡;既然眾人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都是不死的——要麼永受煎熬,要麼永享福樂;既然所有人都朝著未知世界飛奔而去,死亡隨時可能降臨,或於疾病中,或於健康時,或於睡夢中,或於行走時,或於午夜,或於雞鳴時,全都在自己無法預知的時候。難道這還不足以使人確信,除非人擁有超乎常人的美德,以便使他能夠安然離世,否則,無人能擁有真正的喜樂?

    科納圖是一個節制、規矩的牧師,在世上有好名聲,深受教區各界人士尊重。教會的人都說他為人誠實,很善於做買賣。農民會仔細聽他講什麼季節賣玉米利潤最高。

    過去的二十年他一直積極關注市場,加上他善於經營,所以積累了大筆財富。

    科納圖很正統,尊重英格蘭的教會禮儀傳統,禮拜三和禮拜五他不禱告,因為前任牧師在這個教區沒有開這個先例。

    由於他無法身兼兩職,所以他用最低的薪水找了一位助理牧師,幫他照顧教區的靈魂需求,他認為這是個人的良心問題。

    儘管科納圖一直都很富裕,但他仍然像很多沉迷於世俗事務的人一樣焦躁和偏執。賦稅、財產損失、十字架、壞帳、佃戶欠債不還、時運不濟……這些是他常常談論的話題,季節收成好壞對他的精神也右很大的影響。

    科納圖積攢財富的唯一目的,就是留一大筆財產給侄女,他用兩份收入來保證她享受最好的東西,把她培養成體面的人。

    周圍的人認為科納圖是一位幸福的牧師,因為他們看見他(按他們的說法)一帆風順;其中一些人也想把兒子獻給教會,因為他們看見科納圖在這個職業中多麼成功,儘管他的父親不過是個普通人。

    但是,倘若科納圖最初從事神職工作時就認識到,「借基督福音發家致富」是多麼荒謬的事情。倘若他讓自己效法早期教會的聖徒;如果他和聖奧古斯丁一樣敬虔,不讓任何親友從教產得益,倘若他把每年的收入按照基督徒慈善和憐憫原則分配財富,而不是二十年如一日在地上積累財富;倘若他照顧、安慰、幫助許多孤兒寡婦和受苦的人,好讓他們在末日為他在上帝面前辯護,而不是用錢財溺愛侄女,用使徒所禁止的金銀首飾來裝飾她,使她驕傲;倘若他深知天上的財寶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6:20),並因此而得到安慰,而不是為別人欠自己的債,為壞帳、不划算的買賣憂愁掛慮;倘若他做到了這一切,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可說,他糟蹋了聖工真正的精神和尊嚴,消滅了神職人員應有的喜樂呢?

    倘若科納圖不以從事副業為樂,反而認為經商圖利這樣的事情不符合牧師的身份;倘若他認識到,與其聘請助理牧師,從而鼓勵侄女懶惰,還不如以身作則教育她誠實工作;與其讓許多靈魂得不到醫治餵養,讓其他神職人員難以靠管理聖餐維持生計,還不如讓侄女沒有華美的服飾和闊氣的丈夫。倘若科綱圖有這樣的精神,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宗教準則和敬虔生活剝奪了科納圖真正的喜樂呢?難道我們能說,「福音精神管理的人生」必定比「科納圖積攢財富溺愛侄女的人生」無趣而憂愁?

既然科納圖如此,那麼其他生活方式也同樣如此。如果您進入這種生活,您就會發現:不論它看上去多麼一帆風順,但只要缺乏敬虔,就不會有真正的喜樂。

現在來看看眾人豔羨的生活方式。

尼哥西烏性情溫和,為人誠實。他曾經為一個大老闆工作,但他現在有了自己的事業,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三十年來,他每天要寫五十甚至六十封商函,整天忙著和歐洲各地的商戶打交道。對尼哥西烏而言,商業利益就是人生利益。不論是他敬佩的人,還是他喜歡或討厭的事情,不論是教會的,還是政治的,他的讚美、表揚或譴責,都或多或少與生意有關。

    因為金錢不斷地湧向他,所以他常常樂意讓錢通過各種渠道流出,包括慈善活動。

    尼哥西烏願意參加公眾募捐活動。只要捐錢的袋子傳到他面前,不論是為賽馬大會籌款,還是為贖犯人出獄組織義賣,您可以相信袋子裡面肯定有他一份。

    他為鄉下教會捐獻了一套鍾,而且他還可能要為市場交易大廳修一個更漂亮的門面,別的地方都沒有見過如此漂亮的門面。尼哥西烏就是這麼慷慨,什麼事情都不喜歡小氣。

    如果您問是什麼讓尼哥西烏遠離各種醜聞,答案正是讓他遠離靈修的同一個東西——他的紅火的生意。他腦子裡總惦記太多重要的事情,心裡已經裝得滿滿的,所以不可能搞荒唐的事,但他也感覺不到內在嚴格的靈修有什麼必要。

    所以,他對淫蕩之樂不感興趣,對靈修之樂亦無動於衷。他對這兩種生活都沒有欲望,因為兩者均不能使生意興隆,而發財才是他喜樂之所在。

    倘若人們問尼哥西烏生活的目標是什麼,他會不知如何回答,就像問他其他人在想什麼。因為儘管他總是自以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並且他腦子裡總盤算很多事情,這些事情是他一切行為的動機,但他卻不能告訴您生活目標到底是什麼,他為什麼要選擇這條人生道路以及他辛苦受累的真正價值所在。

    他腦子裡長期存在一些混亂的想法,例如生意必須比別人做得大才好,自己經手的交易要超過一百個同行,必須越來越有錢,死前積攢大量財富。最讓尼哥西烏有活力、有精神,並且也是他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希望自己死的時候比所有同行都富有。

    絕大多數人,當他們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候,他們會想到尼哥西烏。因為尼哥西烏一生似乎什麼都不缺:節制、謹慎、富有、昌盛、慷慨、樂善好施。

    因此,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人生,看看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讓我們假設這位尼哥西烏是一個非常辛苦的人,每天忙於各種事務。他既不酗酒也不放蕩,而是節制而規矩地做生意。假設他終其一生這樣操勞,一切工作、操心、忙碌的目的,都不過是為了死的時候擁有十幾萬雙靴子、馬刺和許多貴重衣服。

    讓我們假設許多人說他死的時候是一個很幸福的人,精通商務,還擁有十幾萬雙靴子和馬刺。

    如果這是真的,我相信人們一定會認為沒有比這樣白白操勞的人生更貧乏可笑的事了。可是,如果我們說,「把所有時間和心思都用在做生意上,其目的是死的時候擁有十萬英鎊家產,這樣的人比為了擁有十萬雙靴子而操勞至死的人更有智慧」,那不也是無稽之談嗎?

    因為,既然我們的全人都在於性情和靈魂狀態,既然人生的唯一目的是盡力脫離罪和努力提升美德,既然我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走,而死後還要在基督和諸多聖潔天使面前接受審判,並且承受永恆的喜樂或永恆的痛苦,那麼您如何看待一個人身後所留之物?您說它們屬於他或屬於別人,您稱之為樹木草場或飛鳥羽毛,您叫它們十萬英鎊或十萬雙靴子馬刺——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說「叫它們」,因為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不過都是虛名而已。

    顯然,正如為了擁有靴子和馬刺而虛度一生乃愚妄行為;同樣,為了擁有萬座城邑而操勞一生,亦是愚妄行為。

    因為,既然當他得到所有城邑或靴子之後,靈魂必要回到靈魂的歸宿,身體要放在棺材裡,直到審判的號角響起為止;既然到審判的時候,要審問的是當我們尚在身內之時,我們的語言、思想、行為是否謙卑、敬虔、純潔、溫柔、虔誠、仁愛、崇高,那麼我們怎能說耗盡一生積攢十萬英鎊的人,比操勞一輩子買了十萬雙靴子的人更有智慧呢?

    不僅如此,假設尼哥西烏剛剛入行的時候正好認真閱讀了福音書,眼睛被打開,發現手裡有比當學徒更重要的工作,有比眼見之物更要緊的事情——它如此榮耀可貴,值得我們奉獻一生;如此艱難危險,需要我們全神貫注;如此確定無疑,忠實工作必不落空。讓我們假設,他閱讀福音書,並發現生命在於靈魂而非肉體;品格高尚的心靈勝過魁梧的身材或鼓脹的錢包;地上廣廈百間,不如天上居所一處;擁有許多留不住的東西,不如擁有一樣奪不走的喜樂;與其死到臨頭才發現自己無法面對審判,不如活著的時候,就常常操練謙卑、奉獻、敬虔、仁愛和舍己;與其在商務和財富上無人能及,不如在品格上更像救主和聖徒。讓我們假設尼哥西烏相信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的,在他入行之初即完全向上帝而活,決心一生單單追求敬虔、謙卑和舍己的事業。他活著唯一的目的就是克制自己,竭盡全力滿足其他同胞靈魂和身體所需。讓我們假設,他不是一年到頭為生意奔波,而是常常安息靈修,恪守禱告的安排。假設他不渴望攝取財富,而是內心充滿上帝的愛和崇高情感,常常警惕世俗的性情,並且不斷追求上帝的恩典。假設他毫無世俗喜好和算計,致力堅固自己的靈魂和抵擋罪的明侵暗襲。假設他厭棄榮華富貴和奢侈排場,喜愛操練一切謙卑之事。假設他的家常常以節制的飲食招待疲乏客旅,而不是大擺筵席,酒池肉林。讓我們假設,他的喜樂滿足保守他脫離一切嫉妒憤怒,他的敬虔讓他在十字架面前和逆境當中向上帝感恩,他的仁慈使他常常奉獻從而成為貧窮。那麼,如果這是尼哥西烏的基督徒精神,難道有人能說他,因為效法基督按照福音的盼望而活,所以失去了人生真正的喜樂和幸福?這樣殷勤操練基督徒美德而成為世人榜樣,使我們常常在他身上真實地看見天堂,讓我們的心靈因他而感到喜樂和提升,在地上預備我們迎見上帝——難道我們會說這樣的人生與積攢如風之財的人生相比,又可憐又無聊?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無不讓您看到:在人生各種狀況中恪守敬虔,所失去的是多麼渺小,所得到的又是多麼豐盛。

    因此,我現在將這個留給您自己進一步思索,希望這裡所說的一切已經給您足夠的指引,使您相信真正的高度敬虔絕不會使人生無趣而疲憊。相反,它才是身處各種境況之人的唯一喜樂和幸福。

    想像一個得癆病或其他無藥可治之重疾的人。

    想像您看見這樣一個人:他專心致志,凡事都按照宗教精神而行,並且理智地使用所有時間、財富和能力,如果他盡心竭力認真靈修,並努力善用餘下的人生;如果他逃避一切空虛的忙碌,只顧那不可少的事;如果他反感世俗的一切愚妄和虛榮之事,厭棄浮華,只在宗教盼望中尋找一切安慰,那麼您必將讚賞他的謹慎,您會說他已經選擇了真正的幸福之道,儘管身染重疾,卻得到了身處此種軟弱狀況之人所能得到的一切喜樂和幸福。

    相反,如果您看到這人雙手顫抖,呼吸急促,臉頰凹陷,目光呆滯,只要還剩一口氣,只顧生意買賣;如果您看見他已經沒力氣站起來穿衣服還喜歡漂亮衣服,寧可花錢養馬馴狗,也不用錢為自己的靈魂買一點窮人的禱告,不讓他們為自己即將與肉身分離的靈魂辯護,那麼,您一定會責備他是軟弱愚蠢之人。

    您很容易就能在癆病患者身上看見宗教精神的理智和喜樂,您也很容易能在其他任何人生處境中看到敬虔性情的智慧和喜樂。

    因為,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多麼容易淪為癆病的狀況!他很快就會渴望得到每個瀕臨死亡的人都渴望得到的宗教安慰和滿足!

    既然在我們只有一年可活的時候,敬虔生活是理智而幸福的,那麼,在我們有更多年頭可活的時候,敬虔生活豈不更加理智和更加幸福?既然死前一年的敬虔生活是如此寶貴,那麼,許多年的敬虔生活豈不更加寶貴?

    如果一個人還有五年可活,他必然會仔細思考如何最好地利用這五年時間。他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活的時間如此短暫,必然會想到自己其實不屬於此世;他看見另一個永恆的世界離自己只有咫尺之遙,一定會明白自己必須竭力預備迎接來世。

    敬虔是身處這種生活環境中的理智選擇,同樣,敬虔也是身處每種生活環境中每個有頭腦的人的理智選擇。

    因為,除了瘋子,誰敢保證自己還能活五年?

    而且,既然我們知道自己五年以後就要死,所以有理由,也有必要棄絕世俗性情,完全向上帝而活;那麼,不知道自己能否再活五個禮拜,豈不是更有理由、更有必要敬虔度日嗎?

    再說,就算我們還能多活二十年——何況許多人實際上活不了那麼長——這點時間又是多麼可憐!五年和二十五年的區別多麼不值一提!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因為與上帝的永恆相比,千年與一日的差別算不得什麼。

    既然我們被造為永生之人,既然與我們在上帝裡的永生相比,千年萬年也算不得什麼,那麼對比我們的永生,二十五年實在是微不足道!

    我們必須思想自己生命持續的真正狀態,才能對時間做出真實的判斷。如果我們只是暫時的活物,那麼很短的時間在我們看來顯得很長,但既然我們是永恆的活物.那僅僅幾年的區別就算不得什麼了。

    假設有三種不同的理性生物,各有各的壽數,一種只能活一個月,一種能活一年,還有一種壽命達一百年之久。那麼,假如這些生物聚在一起談論時間,它們一定會有非常不同的說法,只有一個月壽命的生物與能活一百年的生物,在它們看來,半小時必定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因此,時間對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意義。所以,如果我們想知道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那就需要考慮自己的真實狀況。

    既然我們永生的地位是確定無疑的,正如我們曉得自己是活人;既然我們必定永遠活著,那麼,只有我們把時間與永生——我們被造本是為此——相比,我們才能知道時間對我們的真正價值。

    如果您想知道五年對一個能活一百年的生物意味著什麼,那就必須把五年與一百年相比,看看它佔多大比重,然後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所以,如果您想知道二十年對亞當之子意味著什麼,那就必須把二十年與永生相比,而不是與一百萬年相比,因為一百萬年根本無法與永生相比。然後,您就能做出正確判斷:它算不得什麼。

    因此,如果有人為了死前在地上享受一日的財富、地位、名聲,寧可失去將來永恆的榮耀,您想想自己會如何譴責他的愚妄!

    何況時間將到,到那時,許多年頭將顯得比一日還短暫,那麼,為了享受不足一日的喜樂而失去永恆的幸福,這種愚妄又該如何形容呢?

    我們為什麼覺得一日是小事呢?那是因為前面的時間數以年計。是許多年頭讓一日顯得不足掛齒。

    一個人的壽數與永生相比是多麼微不足道啊!而我們所應當做的,正是將在世的年限與永生相比!

    這正是每個人的處境,一旦離開身體,他就必定忘記年日之別。他衡量時間不是看太陽運行的軌跡,而是與永生相比。

    由於恆星離我們很遠,所以看似細微難察。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一旦我們進入永恆之所,回顧過去,所有年月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因此,任何人在永恆中回顧過去都會發現,奢侈放縱榮華富貴的五十年與剛犯罪就被治死之人的人生一樣短暫而貧乏。

論述時間只是為了闡明一點,有些人以為自己距離死亡或許還有數年之久,所以無需像只能活幾周的人那樣嚴肅思考永生之事——這種想法多麼可憐,他們的判斷何等荒謬!

 屋大維,暗指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他臨死前讓朋友在床邊鼓掌,如演員謝幕。——譯者注

 尤金( Eugeruus),「出身高貴」之意。

 科納圖(Cognalus).「認識」之意,暗示裙帶關係。

 良心問題,出自《羅馬書》和《哥林多前書》,指無關律法,可自行酌情處理的問題。作者暗示科納圖認為這樣做並無不妥,無人可橫加幹涉,但這種想法顯然不敬虔。——譯者注

 十字架,指責任和負擔。——譯者注

 尼哥西烏( Negotius).」商人」之意。

 亞當之子,指全人類。——譯者注

相關焦點

  • 《效法基督》|【第2.5章】認識自己|【第2.6章】無愧的良心的喜樂|【第2.7章】 愛耶穌超乎一切
    勤於鍛鍊自己的人就容易緘默,不談別人的事。你若不能做到不論斷別人,專務反省自己的地步,你就永遠不能成為真正敬虔的人。你若全心注意上帝和你自己,外來的一切就均不能動你的心(參林前4:3;加1:10)。你若不務內省,你將注意些什麼呢?即使你經歷了世上一切事情,卻疏忽了自己,對於你又有何益處呢?
  • 【喜樂,享受人生】01-你可以天天都喜樂, 享受人生!(音頻版)
    人生中有喜樂, 真是美妙。請注意我是說人生「中」有喜樂,而非人生「因」有喜樂, 真是美妙。我們可能希望看到環境有所改變,但沒有必要讓不愉快的事使我們整天愁眉苦臉。 有好多事會竊奪我們的喜樂,本系列將討論其中七件事,我們不但要看哪些事會「竊奪」喜樂,也要看哪些事可以「保守」喜樂。
  • 幼年的敬虔
    不管這是與不是,很肯定的是成千上萬最清醒的信徒是把他們第一次歸向敬虔和家甜美地聯繫在一起的。我們中的多少人所承受的名字是像俄巴底一樣的名字;因為我們一可以看見光明,我們的父母就嘗試用真理來光照我們,在我們知道有一位神之前,我們已經被獻上歸神使用。
  • 體貼聖靈與榮神益人——談基督徒的養生觀
    但如果像有些世人那樣,鋪張浪費、暴飲暴食,醉酒放縱,追求宴樂,毫無節制,這樣的人來向神求健康求長壽,無疑是妄求。       「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4:3)「酒發紅,在杯中閃爍,你不可觀看,雖然下咽舒暢,終久是咬你如蛇,剌你如毒蛇。」
  • 物慾從放縱中獲取,自律用克製得到,人生要做減法,才能輕裝遠行
    親眼目睹了過去有些人沒有約束自己的行為,管住自己的嘴巴,而放縱物慾享受的人,有的人不是吃喝出了病來,就是被物慾誘惑走上了一條邪路,如今正在後悔著呢?幸虧我這人生善良而膽小,從不敢放縱自己的行為,夾著尾巴做人,雖說無所作為,但也活著坦然平安而自在。
  • 一些整理:關於「 情慾&節制 」
    關於情慾和節制的問題,我想,應該是很多弟兄姊妹都會遇到並為之困擾的。很多時候,我們明白神的話語,但在試探面前仍舊站立不住。但我們並不能因為多次的失敗就放棄與之爭戰,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多的從神的話語來了解它們。這裡給大家整理了三段唐牧師關於「情慾方面」問題解答的語音逐字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基督徒如何聰明工作、蒙福人生?先搞清楚什麼是人生大事,作一個真正聰明的人
    所以在一場青職聚會上,柯弟兄舉這個例子告訴青職們,先搞清楚什麼是人生大事,作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以下是柯弟兄的分享。請問弟兄姊妹,當你看到這個主題時,覺得哪個是主,哪個是從?你看看,職業工作是為著召會生活,所以哪個是主,哪個是從?讀聖經的人都知道約翰福音到20章差不多都寫完了,多了21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 人生拼搏拼的是什麼?不是物慾和放縱,拼的是自律
    人的一生總是在奮鬥和拼搏中,目的就是為了過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什麼呢?不是享受物質上的榮華富貴,不是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是能夠做到自律,約束自己的行為,多一些精神追求,使人生過得平安而快樂。古人云:人靠自修,樹靠人修。
  • 肉體的情慾
    這些肉體欲望本身並非不合理,但不經意之間,我們就被這些欲望抓住,拜他們為偶像,視它們為人活著的必須,然後使它們毫無節制。  4、 以食物為偶像。  我們以食物為例,來看看這種偶像崇拜。  咱們中國人對食物好像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 沒有希望的人生就該放縱嗎?
    沒有希望的人生,要看是你個人的想法還是別人給你下的定義。擁有高官厚祿,別墅豪車,金錢美女,過著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這就是你眼中有希望的人生嗎?踏踏實實,朝九晚五,隨遇而安的普通人的生活,難道就是沒有希望的人生嗎?答案當然是否,有無希望是你心中所想,希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 生來叛逆,最討厭約束的三大星座,不服管教,但註定擁有精彩人生
    不管對於我們哪個人,但凡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懂得了成熟,懂得了悄無聲息。但說實話,唯獨放到有些人上面,他們似乎就算是窮極一生,也終究告別不了叛逆。他們生平最討厭約束,不服管教,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他們這份桀驁不馴的性格,註定了,他們會擁有一個比常人更加精彩的人生。
  • 「成都女子翻越隔離牆被民警摁倒」:沒有規矩,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不僅不戴口罩,還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翻過隔離牆,在她翻過牆後當場被外面的尋防人員制服,被控制後她的情緒依然激動,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著巡防人員大喊大叫。周圍居民表示自己送給該女子的口罩全被她扔了,她的口罩已經戴了很久。目前,該女子已經被帶走,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
  • 你的「降落傘」沒有打開,如何穩行高處?
    每當你抬頭仰望天空,心中也許會有無限遐想,這浩瀚的宇宙究竟有多無邊無際,多想在宇宙中自由的翱翔,每個人可能都嚮往有鳥的翅膀,在我們人生的歷程中,會經歷不同的環境,遭遇不同的坎坷;每個人也都期盼一生平安,事事順心如意,但事實有時卻不是這樣。
  • 何為規矩?
    什麼是規矩?規矩,是一種存在。自然規律是規矩——四季輪迴、物種演化,五運六氣,無不遵循著某種自然法則,你得遵守了,這是對自然規矩的敬畏。 社會習俗是規矩——行為習慣、生活倫理,包括約定俗成的各種「老理兒」,這個,你也得不要違背了,約束你做事的規矩,這是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舒適的基本規矩底線。
  • 提多書第一章逐節解釋
    林後1:20節「是」就是神的,「是」本來就是光,是阿們的,是對撒旦的的低擋,是叫撒謊的人羞愧,是我們與世界分別的一個見證。神把我們從魔鬼的網羅裡拯救出來,你是否被拯救就是看你是否從謊言到真實。如果一個人得救還謊言連篇連一句誠實「阿們」的話都沒有,證明他還沒有得救。聖經當中談到的罪很多,但是只有謊言和淫亂和拜偶像的算為同類的罪。也就是說:說謊的人與重生無關(啟22:5節)。
  • 獸交(2)——當道德無法約束人的動物性
    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說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告訴我們,人是區別於動物的,因為人有理性、會使用工具、或者有羞恥心、進而有道德規範。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管教的確能讓孩子懂規矩,也是家長的重要教育手段,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 一旦脫離管教者的範圍,就會放縱自己的行為,又由於沒有接觸過不知深淺,易受傷、傷害他人。 01叛逆的孩子,也可能是管多了 家長要知道叛逆真正的概念,不要妄下定義。
  • 真正命好的人,會在這兩個方面不合群,人生會越過越順
    現在的人很浮,想的多,做的少,容易被欲望衝昏頭腦,習慣上放蕩不羈,甚至為了和人相處而想交朋友,就在不屬於自己的範圍內強迫自己,其實,這樣的人脈不僅不能提供真正的幫助,反而會讓人向庸俗的人脈更進一步,一個人的前途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奮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唯一能真正幫助你的人,不僅有期待自己變好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如果害怕孤獨,就會加入不是自己的組合,雖然表面上看這是很風光的地方
  • 什麼是人生,人生追求的應該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標準答案。總而言之,可以分出三個層次.第一,肉體的層面,完全滿足於耳鼻喉舌身口意,肉體層面的感覺,一切為了滿足於肉體的享受,追求肉體帶來的感受。第二,精神層面的感覺,用大腦創造出一個自己的空間,維度,結界,自己在自己的空間中,做自己的主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 人生到底應追求什麼?
    我們時常在拷問自己?到底在追求些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會更有價值和意義? 不同的人、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追求。美國行為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劃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宿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馬克思也對人類發展及自身的需要,依次劃分為三大層級: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可見,人們的追求受不同的人所處的狀態及不同歷史時代的生活狀況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