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慾從放縱中獲取,自律用克製得到,人生要做減法,才能輕裝遠行

2021-02-25 蕭何書坊

人生有許多經驗,有的經驗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有的是從別人身上得來的;有的是從自己身上總結而來的;有的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記得我年輕時,總是很欣賞和敬佩哪些敢於滿足自己物質欲望的人,認為這樣人活得真牛,他們可以放縱自己來滿足物慾願望,有屁敢放,有話敢說;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放開自己嘴,敞開自己的肚,大大咧咧,從不約束自己的行為,活得好瀟灑、好快樂。

時光如梭,一晃如今我已經進入了老年,再回過頭來看,我年輕時的那種看法顯然是不對了。親眼目睹了過去有些人沒有約束自己的行為,管住自己的嘴巴,而放縱物慾享受的人,有的人不是吃喝出了病來,就是被物慾誘惑走上了一條邪路,如今正在後悔著呢?幸虧我這人生善良而膽小,從不敢放縱自己的行為,夾著尾巴做人,雖說無所作為,但也活著坦然平安而自在。

如今是商品經濟社會,多元化社會,可謂歌舞昇平,燈紅酒綠,五光六色,各種誘惑所撲面而來,物慾和享樂將不少人誘惑得暈頭轉向,不分南和北,有人在瘋狂的享樂中不能自拔,貪慾之心使不少人失去了原本寧靜的淡泊之心,浮躁使不少人只知道放縱去追求物慾方面的享受和快樂。

生活在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人們可以盡情的享受,也可以盡情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正是這個多彩,做人不能僅是盡情和放縱自己,更應當做到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物慾通過放縱來獲取;自律必須由克制自己的行為來獲得,人生最需要的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學會做減法,只有做減法,才能輕裝能致遠。

在這個多彩的社會,一個人不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會走上邪路。現實生活中不少貪官就是沒有約束自己權利就會產生了腐敗,一個人不約束自己就會放縱,放縱就是為自己打開了物慾的口子,這個口子一旦打開,如同堤壩缺口,會一洩千裡,人的貪慾就是如此可怕,貪慾如同野獸一般。從古到今,凡有貪慾之心的人最終是得不到好結果的,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有報的結果,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沒到,這也是社會的正義,也是老天的公道,有了這個正義,有了這個公道,才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做人不要膨脹自己的貪慾,當有一種自我約束力。

生活在物質社會中,人們大多喜歡做加法,而不喜歡做減法,做加法會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使人活得瀟灑,可這恰恰正是溫柔的一刀,誘惑就是如此,一旦迷上了物慾就會成癮,要拒絕就很難了。做人要有自己的人生底線,如果為了享受而放棄自己的底線,也就失去了人格。最終做會有秋後算帳的哪一天,這是因為正義總是不會缺席的。做人不管你處在什麼位置上,春風得意時,不要洋洋自得,高高在上,更不能隨心所欲,人心隨著貪慾跑,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平安幸福,否則,高調做人,張揚行事,放縱自己就會吃到人生果苦。

人生更多的時候是要做好減法的,一個人不做減法,盡情地享受吃喝,最終吃好了,吃多了,就會成為一個血脂高的大胖子。一個人不做減法,不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控制人的情感,人就會墮落、最終就會走向犯罪。由此可見,人在吃喝上不做減法就會得病,這就叫做病從口入;人在行為上不做減法,不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會犯罪,這就叫罪從心生,可見,幹什麼事情有因就有果,做加減法也是有因果關係的,不是紙上談兵空對空。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燦爛歷史文化,古人最講究的是修身立德,克已自律。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做人每天都要自省,就是要檢討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對,及時改正,就是一種自律和自我約束,更是一種自我規範。這個自省和自律不是外來的壓力,而是自我能動的一種約束,這就是一種素養,更是人生的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站得高看得遠,對自己的人生有好處。

自省、自律是人生做減法的最好的形式,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控制了物慾,克服了貪慾,使人清閒無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這裡的戒是道德規範、好品質、良善的行為。其意就是改掉,就是做減法,改掉身上的不良之習,古人能做到,何況如今的誘惑比古時要大得多,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何不多做點人生的減法,約束自己的行為,拒絕誘惑,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滑向邪路,這是自我保護,何樂而不為。

當今這個多彩多姿的社會,人們生活豐富多彩,做人不能總是「跟著感覺走」,盲目地和別人攀比,與別人吃喝玩樂,與別人比安逸享受,比來比去就會失去自我,一個人沒有了自我,這是最可怕的事情, 做人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要做最好的自己,做人在有人生底線,人不能突破底線,沒有底線的人就會迷失自我,走向人生的反面,這樣的事例時有所聞。

一個人只有不斷讀書學習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才不會被物慾所迷惑,才能超越自我,形成獨特的自我人格。遺憾的是有不少人被金錢迷住了雙眼,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擇手段的追求物慾和享受,失去了道德,丟掉了善良,發不義之財,紙醉金迷,奢靡享樂,敗壞了社會的風氣,最終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這些就是不做減法的結果。

說到做人生的減法,有人會說,這樣就會失去了人生的享受和快樂。但這是做人的必然,人不做減法,貪慾就無法控制,人只有做減法就會放下思想包袱輕裝前行;學會做減法就是治好身上的「毛病」再出發;學會做減法就是消除人生前進路上的障礙前進;學會做減法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是大智若愚,人生切莫因小而失大。

做減法是人生的一種保護自己,是為了自己人生不走彎路;做減法就是善待自己,是一種自律,更是一種超凡的勇氣和遠見,物慾通過放縱來獲取,自律經過克制而獲得,人生做減法,才能輕裝遠行。

相關焦點

  • 人生拼搏拼的是什麼?不是物慾和放縱,拼的是自律
    人的一生總是在奮鬥和拼搏中,目的就是為了過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什麼呢?不是享受物質上的榮華富貴,不是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是能夠做到自律,約束自己的行為,多一些精神追求,使人生過得平安而快樂。古人云:人靠自修,樹靠人修。
  • 你要想肆意放縱人生,就要先學會收斂,自律和克制
    只有接受過這些溫柔,才能理解溫柔地對待別人是多好的事情。過去這幾年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要給任何人第二次機會。也許ta會改正,但第二次失望的痛苦是無比巨大的,沒什麼人值得你冒這個險。——琦殿所有的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嘆它是最好的時光。越是忙碌,就越是要小心生活的雞零狗碎,不要被無謂的人事消耗,不要在生活的泥潭裡打滾,要時刻清楚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事,誰才是對自己重要的人。保持專注,保持警惕,時間用在哪裡,人生就在哪裡。
  • 只有懂得自律的人,才能擁有自由的人生
    自律的人,看似辛苦,卻因為這種「辛苦」,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所謂自由,不是放縱自己,而是主宰自我;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所不為! 只有懂得自律的人,才能擁有自由的人生。所以,每天要逼著自己去做一點,不願意做但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潛力才能得到激發,心性才能得以磨礪。明代大學士徐溥曾效仿古人,在書桌上放兩個瓶子,分別裝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內心有什麼不好的念頭,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
  • 女人最頂級的自律:斷舍離
    猶豫不決是很多女人的通病,追憶過往又是很多女人最終的選擇,其實人生不過是在做減法,如果日子越過負擔越重,其實是一種很不明智的生活方式。日本山下英子在書籍《斷舍離》中提出斷舍離概念之後,向人們引入了極簡生活的新思潮,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要收拾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房間,還有我們的人生。
  • 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1 給物慾做減法:捨棄浮華,才能心安 幸福的人生,從來都是刪繁就簡的 你要的不多,就不被物慾所困,你想的不多,就不被情緒所束縛,你追求的不多,才能心安。 萊斯勒石油公司的總裁吉姆·特納,繼承了價值30多億美元的資產,人們都以為新上任的總裁會大幹一番,為他的這筆巨額財富羨慕不已的時候。
  • 心理學:斷舍離,是女人最頂級的自律
    猶豫不決是很多女人的通病,追憶過往又是很多女人最終的選擇,其實人生不過是在做減法,如果日子越過負擔越重,其實是一種很不明智的生活方式。 日本山下英子在書籍《斷舍離》中提出斷舍離概念之後,向人們引入了極簡生活的新思潮,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要收拾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房間,還有我們的人生。
  • 克制物慾 對抗世界的不確定性
    這是童年蘇軾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課,依然有賴於蘇母程夫人身體力行的教導。蘇軾留存下來的文字中,專門寫自己在家鄉經歷的文章和詩詞其實不多,但極少的幾篇,對於理解他後來的人生軌跡,都極有參考價值。這一篇《記先夫人不發宿藏》即為其中之一。
  •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但是卻沒有人說「走出舒適區」,其實在人生漫漫長路中,走出舒適區更適合我們的生活。
  • 斷舍離:給人生做一些減法,才能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物質上的享樂和獲得變成了很多人奮鬥的目標。996的加班模式,更加讓人們的心變得十分浮躁和不安。一件又一件的名牌的買入,物慾的追求,好像就代表生活的全部意義。生活中不斷充斥著金錢的欲望、虛榮和攀比,而在很多個夜深人靜的夜裡,內心卻變得十分空虛和落寞。「這真的是人生的意義嗎?」珍珍不禁問自己。從小到大,珍珍一直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在生活著。從小,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下,一直認真的學習,絲毫不敢怠慢,考取了父母心目中覺得成功的學校,成為了父母心中的驕傲,也變成了別人眼中羨慕的對象。
  • 做人,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克制自己的四種「欲」,人生越來越順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而自律的一個關鍵,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任其放縱。人都是有欲望的,這並不是壞事,欲望是讓我們不斷取得進步的動力,但是,欲望是需要克制的,尤其是一些危害較大的欲望,假如不懂得克制,那就不可能做到自律,反而會為自己招來災禍。
  • 減法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我們在生活中是一個不斷整理,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沒用的東西學會丟棄,不適合的情感也要學會斷舍離。不知道大家的微信好友列表有多少人?你能知道名姓的有幾個?和你常聯繫的有幾人?還記得那個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嗎?人類智力所允許的穩定的社交網絡人數是148人,我們通常四捨五入說是150人。
  • 真正會生活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
    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斷舍離」才流行了起來。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真正懂生活的人,都懂得給多餘的圈子做減法。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沒有利用,沒有算計,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完全不用設防。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 真正高級的人生,是不斷做減法
    放下的越多,擁有的才會越多,簡單的人生更快樂。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白巖松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很深刻的演講:「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好的社交要學會做減法,不需要的關係,要及時斷掉。正如莊子說得那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理解彼此內心深處的感受與想法。
  • 放下執念,做減法人生
    無能之事——當斷;生命中無緣之人——當舍;心中凡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如今的社會,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誘惑,讓我們的心蠢蠢欲動。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質的追求和對物品的執著中。所有煩惱皆因欲望而起,一切都為庸人自擾。
  • 人生要懂斷舍離,生活中很實用
    人生要懂得斷、舍、離,生活才會簡單,內心才會輕鬆。一個人能真正做到自律自強,清心寡欲,這個人才真正強大。為人生做減法,扔掉包袱和內心的枷鎖,拋棄累贅,人生才精彩。淡,才能看得更清;看淡才能更灑脫的擁有。斷:生活中遊很多欲望和誘惑,超出了自身能力和認知以外的欲望都是有害的,過多的欲望和野心會使自己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當斷則斷,不失為一種氣魄和勇氣。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小不忍則亂大謀。
  • 靜以修身,人生能夠守住寧靜,才能致遠
    人生要想有所作為,就需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內心,做學問需要能夠坐冷板凳;成就事業需要守住寂寞。人生只有在內心平靜中不斷升華自己。凡是有理想和志向的人,都會有自律精神,能夠逼著自己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之夢。人生需要靜下心來,就要拒絕燈紅酒綠的誘惑,就要拒絕浮躁心態,樹立人生理想目標,使自己遠離浮躁和喧譁,勤奮讀書學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堅持的時間長了,也就能守住寂寞了。
  • 白巖松: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做人,看清了,也就放下了
    年少時,總是把人生想得過於簡單,以為付出就會有收穫,努力就不會有缺憾,真心換來的都是真情。經歷多了才發現,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謂的十全十美,只存在於童話中。不論我們對待生活多麼虔誠,總會有愛而不得,求而不能的事發生。
  • 真正高級的人生,都在努力做減法
    是啊,人生只能睡一張床,住一間房,吃三餐飯,足矣。 來到世間,我們本都是為著快樂而來,但是一旦沉湎於財富,沉湎於胃口越來越大的欲望,我們便再也不會滿足,再也不會快樂。 「無欲則剛」,當你不再被放縱的欲望操控時,你便能自由地生活。
  • 三十歲,要開始給生活做減法
    正是這些永無止境的追求,讓許多人總感覺活得很累,身上背負的重擔越來越多,原因就在於不懂得放棄那些生命中無用的東西,並且讓心靈承受過多的欲望和枷鎖。如果能把這些無用卻時時煩擾我們的東西從生命中清除出去,從源頭停止過剩的物慾,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跟隨自己的心,這就是給人生做「減法」。
  • 過了50歲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生應該做「減法」
    一個人能做到「丟掉」那些不再需要的物品,捨棄生活中的累贅,脫離對奢侈品的追求,才能夠回歸到平淡的生活,找到生活的本質。 人生的過程,是平淡如白紙,再到豐富閱歷,在紙上寫滿人生,再到最後又恢復到一張白紙的過程。 這也是精神上,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