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生活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

2020-12-21 水木然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學會為生活做減法。

道理明明很簡單,可是,人吶,始終是欲望的生物。

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捨棄談何容易?

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斷舍離」才流行了起來。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1

不需要的圈子,退掉

國外有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你翻下你的微信聯繫人,肯定遠遠不止150人吧?

我們總以為朋友越多越好,很多時候卻忽視了其中真正的朋友。

相識滿天下,知交能幾人?

竇文濤曾在鳳凰衛視主持了19年的「鏘鏘三人行」,訪談的嘉賓遍布學界、商界、演藝界的各色名流。

在外人看來,他應該有一個特別龐大的圈子。

但事實上,竇文濤除了做電視節目,更多時候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宅男」,除非迫不得已外出,「可以兩周不出門,突然要去鄰居家吃個飯,都激動得臉紅心跳。」

竇文濤沒有朋友嗎?

當然不是,他的朋友幾乎都在同一小區。

樓上樓下,方圓一裡,濃縮成他的「私北京」,「雖彼此一月不聯繫,心裡也踏實。」

他曾說:「朋友除了交情之外,還有講究,這個很重要。所謂講究,你可以理解成品味、才學、投緣、談吐,它是講究。這種感覺不是交情能代替的。」

奔著利益而結成的圈子,易結也易散。

真正懂生活的人,都懂得給多餘的圈子做減法。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沒有利用,沒有算計,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完全不用設防。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

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這其實才是一種正確地對待朋友的方式。

所以,給你的「朋友圈」做做減法吧,這樣你才會發現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人是誰。

2

不需要的東西,扔掉

斷舍離,從丟扔掉多餘的物品開始。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女主角麻衣受家庭影響:

所有的東西,只要沒壞,不管用不用得上,就統統留下。

漸漸地,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

麻衣甚至以為所有的家庭都和自己家一樣,只有當客人要來的時候,才會慌亂地將所有東西都塞到一個房間裡。

直到發生了地震,在滿屋雜物裡連個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說了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她說:

多餘的東西會斷送你的性命。

生活中的囤積雖然不至於讓我們斷送性命,但著實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太多的物慾會讓人的內心混亂,同樣,多餘的東西越多,重要的物品越會被淹沒。

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衣櫥的衣服,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麼幾件,對於懶得整理的人來說,為了一件衣服,還得整天翻箱倒櫃地找,找不到時最是抓狂。

麻衣躺在地板上,房間幾乎空無一物,那畫面讓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適、安逸。

喬舒亞·貝克爾在《極簡》一書中曾這樣說道:

「減少20%的物品,提高80%的生活品質。」 只有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我們才能改變看不見的生活。

3

3

沒意義的想法,丟掉

有一個年輕人十分崇拜楊絳先生,便給她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對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人生困惑。

楊絳先生在回信中,送給他一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其實也是當下很多人苦惱的根源之一。

有句話說得好: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對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不過多地在意別人的眼光、不為自己曾經的失敗和他人的冒犯耿耿於懷、不去擔心那些未知的風雨,專注做好當下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1988年,二月河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出版後,引起轟動。

就在讚譽之聲不絕於耳時,某文學雜誌接連發表文章,對《康熙大帝》及二月河的創作傾向進行集中批判。

面對尖銳的批評,二月河一看了之,未做任何申辯。

一些朋友替二月河鳴不平:「你是作家,靠筆吃飯的,別人能寫,你為何不用筆回擊?」

二月河笑了:「我不想把精力用在和別人爭吵上。誹謗止於自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讓別人信服,這些話慢慢就會少了。」

面對非議,二月河不惱怒、不糾結、不回擊,安心自修,埋頭創作。

繼《康熙大帝》之後,他又寫出了《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說。

開創了通俗講史的新文學形式,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與推崇。

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與其為無意義的事想得太多,糾結生氣,不如果斷丟之腦後,騰出精力做好自己當下的事。

人的心就那麼大,心事多了,人的煩惱自然就多了;心事少了,人自然就輕鬆了。

4

善於給生活做減法,人生會更富足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的時間。他說: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他認為生活應該過得簡單一點:

「人生存的必需品應該主要考慮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這四大類。

如果再配上幾件工具,如一把刀、一柄斧頭、一把鐵鍬和一輛手推車等,就可以過日子了。

對於好學之士,添一盞燈、一些文具,再加上幾本書,便是一種奢侈和舒適了。這正是他所倡導的簡樸、獨立、寬宏和信任的生活。」

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其他的基本是由於欲望所致。

在隱居的這段時間裡,梭羅的物質生活過得簡單無比,但在精神上卻異常充實富足。

梭羅是善於給生活做減法的人,並且在給生活做減法的同時,他們卻為自己的精神做了加法。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感覺自己在被生活牽著走。其實是我們一直給生活做加法,我們以為我們給生活加的東西越多,我們就得到的越多。但其實不然,想要得越多,往往最後得到的卻越少。

反而當你給生活做減法的時候,卻會發現得到的東西更多。

學會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吧,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生活反而變得更豐富了。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開始為人生做減法。

減去多餘的圈子,減去不需要的物品,減去沒意義的想法。

日子自然就會多幾分歲月靜好、快樂幸福!

相關焦點

  • 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深以為然。有些東西不能強求,有些事情需要放手,有些物質需要放棄,有些功名不必追求。人生,就是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做減法,才會活得更輕鬆。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學問: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開始對人生做減法。這幾年,斷舍離、極簡主義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對擁有的物品、金錢、人際關係、各階段的自我、信息、各種情感等等都會不停地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一個人的層次越高,越懂得做減法。
  • 《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文/素衣姑娘《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 真正高級的人生,是不斷做減法
    聽完她的描述,我突然想到梭羅的一句話:「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這種富有絕不是物質上的富有,而是精神上的乾淨與通透。放下的越多,擁有的才會越多,簡單的人生更快樂。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社交也是需要做減法的。
  • 成事者,都是善於為人生做減法的人
    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什麼是可以增加人生價值的,用自己的標準去篩選進入自己身心範圍的東西。舍即「勤清理」該扔的扔,該放的放。堅持「足夠少,足夠好」的原則,捨棄應該捨棄的東西,不讓過多的東西佔據自己的生活環境。身心背負的東西越少,人生就越輕鬆,越簡單。
  • 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
    對於很多人來說,中年都是一道難過的坎,人到中年,在家庭內部,會面臨著供養父母和養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而在家庭外部,則會面臨著工作上的困難,和同事之間彼此紛爭的壓力,在這雙重的壓力之下,中年人所度過的每一天,都仿佛是需要站在崩潰的邊緣,如履薄冰地度過。
  • 懂生活的人,都喜歡做減法
    刪繁就簡三秋樹,高級的人生,都懂得做減法。01很多人潛意識裡,只要遇到問題就絞盡腦汁地思索,本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卻越想越複雜,越想層次越多,他們往往認為,這樣就顯得自己有智慧和能力。幸福不是別人賜予的,也不是金錢和地位能夠代替的,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不為外物所擾,不追逐和迷戀人生的誘惑,扔掉心靈的包袱輕鬆迎接快樂。相反,正是那些貪戀虛榮的人才會處心積慮去獲取和佔有,結果卻是南轅北轍,離真正的生活越來越遠。獲得美好的生活大可不必費盡周折,也不需要大量的財富和地位。
  • 人生下半場,真正活得高級的女人,都在做「減法」
    可到了人生的下半場,對於很多女人來說,能安安穩穩過日子,就是一種幸福。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夠安於生活中的「小確幸」,能夠珍惜眼前的幸福。有太多女人,即便人到中年了,依然在給自己的追求增加砝碼。或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錢,或是想要得到旁人更多的關注,抑或是得到更多的愛。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智慧:真正成功的人,會給生活做減法
    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斷舍離」其實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物慾橫流的今天,過多的欲望只會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讓我們深陷痛苦和絕望,只有不斷給自己的生命做減法,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成就不凡的人生。
  • 為生活做減法的人,才能為幸福做加法!
    生活的欲望就像是看不見的無底深淵,裡面充滿了讓人無法抵抗的魔力,當你想要得到所有的東西時,才發現在生活的重壓下心力憔悴,陷入生活的泥濘裡無法動彈,在人生路上駐足不前,眼看別人蓋高樓宴賓客,你卻獨自躲在屋簷下抬不起頭!
  • 減法生活 | 真正高級的人生一定都在斷舍離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生活被太多太多無用的、閒置的東西佔據、填滿。當你感到無比焦慮、負累和疲憊的時候,就是該給生活做減法的時候:不管是家裡囤積的各種物品,還是不斷消耗你的人際,或者讓你感到疲憊的物慾和執念..都該好好清一清了。
  • 真正高級的人生,都在努力做減法
    是啊,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東西是真正必要的呢? 你把家庭弄得太亂,只是因為你想保留的東西太多了。 你買了那麼多東西做備用,結果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是不需要的。 生活原本很簡單,你想要的越多,就越累。
  • 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萊斯勒石油公司的總裁吉姆·特納,繼承了價值30多億美元的資產,人們都以為新上任的總裁會大幹一番,為他的這筆巨額財富羨慕不已的時候。 他卻組建起一個評估團,對公司資產作了全面盤點,除去所有的費用後,還剩下8000萬美元。
  • 做減法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人生是由生活中的點滴構成,思想則是由記憶升華而成。並不都是所有的生活和記憶片段都是有價值的,那些無關緊要的片段必須清除。清除奢侈和欲望的碎片,清除心靈的汙垢和不堪,清除貪得無厭和誘惑追逐,還心靈一個清涼的空間。
  • 莊子: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當物慾難平,一味索取時,人生反受其累。人之所以有很多不快樂,有嫉妒、不滿等情緒,很大的原因是物慾太強,想要的東西太多。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莊子》中有一句話叫「壽則多辱」。講的是古時,堯帝到華地視察。
  • 真正高配版的人生,從做減法開始
    白巖松老師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30歲時,他深情地說到:「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 活得最瀟灑的三個星座,懂取捨,知進退,為人生做減法
    你覺得人活一世,應該追求什麼呢?大部分人可能認為,人生應該做加法,比如給自己增加一些財富,增加一些閱歷,增加一些人脈。但是對於以下三個星座來說,他們的人生在做減法,減去一些難度,減去一些脂肪,減去一些無所謂的欲望,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內心有太多的欲望,當我們把包袱裝太多的東西,自然就寸步難行。
  • 幸福的人生需要不斷做減法
    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清理之後,瞬間覺得神清氣爽,呼吸都變得順暢了,整個人的負擔都跟著減輕了呢。這應該就是做減法給我帶來的好處吧。成年人總會有這樣的苦惱,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能抓住的東西越來越少。欲望成了無法填滿的溝壑,求而不得的煩惱時刻困擾著我們,越來越重的生活負擔讓我們看不到生活中簡單的幸福;拼命快速的奔跑更是忽略了一路的風景。
  • 人生要善於做減法
    人的本能,就是貪多求全,幾乎什麼都想做加法,什麼都想要的多一些,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人生的活法告訴我們,節制有度才是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善於給自己做減法。做減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個好心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不需要什麼,而不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增加自己的煩惱。做減法的關鍵是在當你需要做加法時,這時候就應該做減法。欲望上要做減法。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欲望也是多方面的,誰都不能否認,當官想進步,掙錢掙大錢,名聲要遠揚,這是很正常的,只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是正當的需求。
  • 心理學: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拒絕做一個完美主義者
    有一種人,號稱是完美主義者,然而求全苛責本是一個漂亮的陷阱,也是一個很迷人的口號。很多生活節奏快的都市年輕人掉入這個「完美」的誤區中,只不過這種誤區常常是為人所不知。而一個人層次越高,越有智慧,其實越懂得懂得拒絕做一個完美主義者,比起完美主義,他們更多用探索的姿態面對世界與自己,從而活出自我的風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