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學會為生活做減法。
道理明明很簡單,可是,人吶,始終是欲望的生物。
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捨棄談何容易?
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斷舍離」才流行了起來。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1
不需要的圈子,退掉
國外有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你翻下你的微信聯繫人,肯定遠遠不止150人吧?
我們總以為朋友越多越好,很多時候卻忽視了其中真正的朋友。
相識滿天下,知交能幾人?
竇文濤曾在鳳凰衛視主持了19年的「鏘鏘三人行」,訪談的嘉賓遍布學界、商界、演藝界的各色名流。
在外人看來,他應該有一個特別龐大的圈子。
但事實上,竇文濤除了做電視節目,更多時候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宅男」,除非迫不得已外出,「可以兩周不出門,突然要去鄰居家吃個飯,都激動得臉紅心跳。」
竇文濤沒有朋友嗎?
當然不是,他的朋友幾乎都在同一小區。
樓上樓下,方圓一裡,濃縮成他的「私北京」,「雖彼此一月不聯繫,心裡也踏實。」
他曾說:「朋友除了交情之外,還有講究,這個很重要。所謂講究,你可以理解成品味、才學、投緣、談吐,它是講究。這種感覺不是交情能代替的。」
奔著利益而結成的圈子,易結也易散。
真正懂生活的人,都懂得給多餘的圈子做減法。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沒有利用,沒有算計,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完全不用設防。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
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這其實才是一種正確地對待朋友的方式。
所以,給你的「朋友圈」做做減法吧,這樣你才會發現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人是誰。
2
不需要的東西,扔掉
斷舍離,從丟扔掉多餘的物品開始。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女主角麻衣受家庭影響:
所有的東西,只要沒壞,不管用不用得上,就統統留下。
漸漸地,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
麻衣甚至以為所有的家庭都和自己家一樣,只有當客人要來的時候,才會慌亂地將所有東西都塞到一個房間裡。
直到發生了地震,在滿屋雜物裡連個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說了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她說:
多餘的東西會斷送你的性命。
生活中的囤積雖然不至於讓我們斷送性命,但著實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太多的物慾會讓人的內心混亂,同樣,多餘的東西越多,重要的物品越會被淹沒。
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衣櫥的衣服,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麼幾件,對於懶得整理的人來說,為了一件衣服,還得整天翻箱倒櫃地找,找不到時最是抓狂。
麻衣躺在地板上,房間幾乎空無一物,那畫面讓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適、安逸。
喬舒亞·貝克爾在《極簡》一書中曾這樣說道:
「減少20%的物品,提高80%的生活品質。」 只有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我們才能改變看不見的生活。
3
沒意義的想法,丟掉
有一個年輕人十分崇拜楊絳先生,便給她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對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人生困惑。
楊絳先生在回信中,送給他一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其實也是當下很多人苦惱的根源之一。
有句話說得好: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對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不過多地在意別人的眼光、不為自己曾經的失敗和他人的冒犯耿耿於懷、不去擔心那些未知的風雨,專注做好當下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1988年,二月河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出版後,引起轟動。
就在讚譽之聲不絕於耳時,某文學雜誌接連發表文章,對《康熙大帝》及二月河的創作傾向進行集中批判。
面對尖銳的批評,二月河一看了之,未做任何申辯。
一些朋友替二月河鳴不平:「你是作家,靠筆吃飯的,別人能寫,你為何不用筆回擊?」
二月河笑了:「我不想把精力用在和別人爭吵上。誹謗止於自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讓別人信服,這些話慢慢就會少了。」
面對非議,二月河不惱怒、不糾結、不回擊,安心自修,埋頭創作。
繼《康熙大帝》之後,他又寫出了《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說。
開創了通俗講史的新文學形式,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與推崇。
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與其為無意義的事想得太多,糾結生氣,不如果斷丟之腦後,騰出精力做好自己當下的事。
人的心就那麼大,心事多了,人的煩惱自然就多了;心事少了,人自然就輕鬆了。
4
善於給生活做減法,人生會更富足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的時間。他說: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他認為生活應該過得簡單一點:
「人生存的必需品應該主要考慮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這四大類。
如果再配上幾件工具,如一把刀、一柄斧頭、一把鐵鍬和一輛手推車等,就可以過日子了。
對於好學之士,添一盞燈、一些文具,再加上幾本書,便是一種奢侈和舒適了。這正是他所倡導的簡樸、獨立、寬宏和信任的生活。」
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其他的基本是由於欲望所致。
在隱居的這段時間裡,梭羅的物質生活過得簡單無比,但在精神上卻異常充實富足。
梭羅是善於給生活做減法的人,並且在給生活做減法的同時,他們卻為自己的精神做了加法。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感覺自己在被生活牽著走。其實是我們一直給生活做加法,我們以為我們給生活加的東西越多,我們就得到的越多。但其實不然,想要得越多,往往最後得到的卻越少。
反而當你給生活做減法的時候,卻會發現得到的東西更多。
學會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吧,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生活反而變得更豐富了。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開始為人生做減法。
減去多餘的圈子,減去不需要的物品,減去沒意義的想法。
日子自然就會多幾分歲月靜好、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