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級的人生,是不斷做減法

2020-12-21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閨蜜曉彤前段時間一直不太順,每次和她見面,都看到她滿面愁容。

後來有段時間沒碰面,再見到時,她的狀態已經變了回來,整個人輕盈又活潑。

我很好奇她怎麼突然恢復了狀態,她笑了笑說,在她怎麼也想不開的那幾周裡,偶然間看到一則關於雕塑家們的紀錄片。

紀錄片裡,別人問米開朗琪羅,如何雕出大衛這樣偉大的雕像,米開朗琪羅回答說:

「很簡單,只要剔除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就好了。」

當時聽完這句話,她茅塞頓開,心裡的陰霾突然一掃而空。

她發覺,自己一直以來被社交、物質和雜念所累,才會覺得負擔很重,生活很複雜。

因此她開始試著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進行了一番「斷舍離」。

當她斷掉不必要的社交、捨棄不需要的物質、脫離不清醒的雜念之後,突然覺得身心一輕,整個世界豁然開朗。

聽完她的描述,我突然想到梭羅的一句話:「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這種富有絕不是物質上的富有,而是精神上的乾淨與通透。

放下的越多,擁有的才會越多,簡單的人生更快樂。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

1

相處簡潔,社交更乾淨

如今的社會,關係綜複雜,很多人以廣交友、擴大自己的圈子為榮,以微信聯繫人過千為傲。

但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需要傾訴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聯繫的人。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社交也是需要做減法的

白巖松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很深刻的演講:

「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事你都該去做。」

作為央視知名主持人,每天接觸高層次的人群,採訪社會各界精英,可是白巖松卻連微信都沒有。

在交友這件事上,質比量重要。

即使朋友再多,沒有知心人,也會覺得內心空虛。

好的社交要學會做減法,不需要的關係,要及時斷掉。

正如莊子說得那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理解彼此內心深處的感受與想法。

省下維持「泛泛之交」的時間和精力,同「頻率相當」的人相處,生活才會更加舒服自在。

2

物質極簡,生活更乾淨

《逍遙遊》裡有這樣一句話: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大意是鷦鷯住在深林裡,不過也只需要一根樹枝來做巢,鼴鼠就算是在河裡喝水,最多也就是喝一肚子罷了。

人活在世上不也是同樣的道理麼?大千世界,只需要一處住的地方,一些飯食,一些生活必需物罷了。

太多的物品,不但不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還會平添煩亂。

有一位老人,因年事已高,無法自行生活,為了不打擾孩子們,選擇去養老院安度晚年。

老人生活富足,家裡有很多收藏品,全套的紅木家具、各種郵票、紫砂壺及好酒,可是搬家的時候他一個也沒有帶。

人到暮年,心靜而思,發現這些身外之物實在沒有多大的用處,只能滿足年輕時的收藏愛好罷了。

最後他只挑了幾件簡單舒適的毛衫和輕便的長褲;一些炊具;幾本書而已。

老人感嘆,這些所謂的財富都是多餘的:

「它們並不屬於我,我只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他們實際上只屬於這個世界,輪番降臨的生活,都只是看客。」

古希臘哲學家艾匹克蒂塔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儘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物質上的「斷舍離」,或許會在一開始讓你感到心疼、可惜,但長久來看,是對整個人生都有益的行為。

那些身外之物,如果是生活必需,必然能為生活提供便利。

但若是不能定期清理,就會越積越多,反倒成了生活的負擔。

定期清掃生活的「雜物」,是人生高級的智慧。

不掃一屋又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整理生活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備,又怎麼能期待TA有解決重要事情的能力?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只有做好物質上的「斷舍離」,生活才能更自在、更乾淨。

3

內心簡單,精神更乾淨

老話說得好:「欲望,是無底的深淵。」

一個人的內心若是被雜念、欲望填滿,便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曾看過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對清貧的小夫妻,住在小山村裡,雖生活不富足,日子倒也簡單快樂。

可是有一天,丈夫去耕地時,竟一鋤頭挖出一個價值連城的「金羅漢」。

丈夫大喜,辦了一場極大的宴席。

可是妻子卻不是很開心,有旁人好奇,天降橫財,從此不愁吃不愁穿,可以住大房子,還有什麼可鬱悶的?

妻子回答道:「因為我們不知道另外的17個金羅漢在哪裡。」

《禮記》有言,欲不可縱。

人活在世上,最難得的是保持一顆乾淨通透的心,現代世界物質紛繁複雜,人們很容易被物慾遮住雙眼。

曾有消費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90後,正在被各種各樣的信用卡、花唄、網貸「綁架」。

當然這種現象絕不僅僅存在於年輕人當中,年齡層次更大些的人,因為收入高,可支配的錢更多,更容易陷入欲望的誤區。

常言道,知足者常樂。只有精神世界富足,才不會被欲望所累。

不一樣的心態,面對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內心簡單的人,更易獲得真正的快樂。

一家人在一起吃頓熱氣騰騰的飯是幸福;身體健健康康、無大礙也是幸福;困難時能有朋友出手相助亦是幸福……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總在追求錯誤的東西,心裡被複雜的欲望填滿,就沒有多餘的地方來裝填幸福。

唯有讓內心極簡,冷靜思考、恬淡自如,才能沉著應對生活之困。

4

道德經說:「萬物之始,大道至簡。」

學會為生活做減法,只有減去不必要的,才能留下有意義的。

讓人生少點強求,日子才會自在簡單。

極簡,是最高級的活法。有質感的人生,都懂得不斷做減法。

相關焦點

  • 人生下半場,真正活得高級的女人,都在做「減法」
    真正活得高級的女人,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拼盡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什麼時候應該慢下腳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對於那些活得高級的女人來說,人生的前半輩子都是在做加法,這些加法讓人生越來越豐滿,可也讓女人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
  • 真正高級的人生,都在努力做減法
    是啊,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東西是真正必要的呢? 你把家庭弄得太亂,只是因為你想保留的東西太多了。 你買了那麼多東西做備用,結果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是不需要的。 生活原本很簡單,你想要的越多,就越累。
  • 減法生活 | 真正高級的人生一定都在斷舍離
    當你感到無比焦慮、負累和疲憊的時候,就是該給生活做減法的時候:不管是家裡囤積的各種物品,還是不斷消耗你的人際,或者讓你感到疲憊的物慾和執念..都該好好清一清了。日本的山下英子老師通過學習瑜伽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推出了史上最強人生整理概念:《斷舍離》。「斷舍離」的本質,其實就是給人生做減法,讓自己處於一個寬敞整潔的空間裡,以此收穫舒適清爽的家居生活。
  • 真正會生活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
    真正懂生活的人,都懂得給多餘的圈子做減法。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沒有利用,沒有算計,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完全不用設防。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 做減法人生
    年少時我們在持續不斷地給自己做加法,聽取各種知識,看遍各種書籍,學會各種技巧,恨不得將自己塞滿,只因為家長的一句話,學吧,不學你將來怎麼有能力在社會上生存?可是我們忘記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我們走向社會,然後發現,我們前半生的東西真正有用的並不多,但後後半生要學的東西卻無處安放,因為前半生早已沾滿這個空間。
  • 真正高配版的人生,從做減法開始
    白巖松老師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30歲時,他深情地說到:「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因為當一個人真正痛苦的時候,身上就是多了一片葉子,這片葉子都會增加他的痛苦,所以本來就無比痛苦的人,是不需要再給自己增加負擔的,而是需要給自己減負,給人生做減法。給人生做減法,一是身體上的,一是心理上的。我們先來說說身體上的。
  • 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1 給物慾做減法:捨棄浮華,才能心安 幸福的人生,從來都是刪繁就簡的 孔子的徒弟顏回,過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嚮往生活; 他們得到了我們羨慕的一切,恰恰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物慾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慾所捆綁。 人要學會給欲望做減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患得患失,刪繁就簡化,去偽存安寧,捨棄浮華,才能心安。
  • 人生要善於做減法
    人的本能,就是貪多求全,幾乎什麼都想做加法,什麼都想要的多一些,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人生的活法告訴我們,節制有度才是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善於給自己做減法。做減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個好心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不需要什麼,而不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增加自己的煩惱。做減法的關鍵是在當你需要做加法時,這時候就應該做減法。欲望上要做減法。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欲望也是多方面的,誰都不能否認,當官想進步,掙錢掙大錢,名聲要遠揚,這是很正常的,只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是正當的需求。
  • 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人生,就是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做減法,才會活得更輕鬆。給物品做減法《莊子·逍遙遊》中有言:「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才能讓生活回歸真正的簡單,達到精神上的自由。給生活做減法白巖松老師說:「人生過了三十歲之後,就要學會做減法,減去那一些不該有的人生節奏,減去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生活。」
  • 幸福的人生需要不斷做減法
    這應該就是做減法給我帶來的好處吧。成年人總會有這樣的苦惱,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能抓住的東西越來越少。欲望成了無法填滿的溝壑,求而不得的煩惱時刻困擾著我們,越來越重的生活負擔讓我們看不到生活中簡單的幸福;拼命快速的奔跑更是忽略了一路的風景。人生苦短,怎樣才能擁有輕鬆的幸福啊。
  • 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
    這些中年人之所以壓力如此之大,這都是因為,他們只想著給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使自己肩膀上的重擔越來越重,卻不懂得給人生做減法,使自己能夠生活得輕鬆一些。其實,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一,給自己的心靈做減法。人到中年,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漸減退,人們也經常越會覺得心累。
  • 從汪涵到名嘴白巖松: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是做減法
    汪涵說,做了這個舉動之後,感覺整個人非常的輕鬆,感覺自己的人生也發生了變化,覺得所有的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獨有。汪涵曾經說過,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就是做減法。他覺得,如果自己的微信好友達到100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那他就會適當刪掉一些人。
  • 人到中年,做減法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繁雜的事物,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想要大事化小,推崇極盡的人生態度,推崇極簡的處事法則,所以就像《斷舍離》這樣的書籍受很多人喜歡,因為人們都明白,其實做減法的人生,也可以很美麗。01不甘心之事,做一個減法,只餘一切快樂事我們活了這幾十年的人生,不甘心之事自然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不甘心,逐漸也沉浸成了心底的一個渴望,也許你總是期待著能有一天,這不甘心之事總會過去,剩餘的都是讓自己最高興的事。
  • 成事者,都是善於為人生做減法的人
    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什麼是可以增加人生價值的,用自己的標準去篩選進入自己身心範圍的東西。舍即「勤清理」該扔的扔,該放的放。堅持「足夠少,足夠好」的原則,捨棄應該捨棄的東西,不讓過多的東西佔據自己的生活環境。身心背負的東西越少,人生就越輕鬆,越簡單。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智慧:真正成功的人,會給生活做減法
    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斷舍離」其實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物慾橫流的今天,過多的欲望只會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讓我們深陷痛苦和絕望,只有不斷給自己的生命做減法,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成就不凡的人生。
  •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未讀 | 未來·電臺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因為我們有了吉利,想要奧迪;有了公寓,想要別墅;當了經理,想做老闆……我們總是不滿於現狀,想要擁有更多,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擁有這一切時,我們開始意志消沉,開始抱怨這個世界的公平。殊不知,人生學會做加法的同時,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剛搬進去時都想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自己舒服待著的地方。
  • 放下執念,做減法人生
    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質的追求和對物品的執著中。所有煩惱皆因欲望而起,一切都為庸人自擾。作者山下英子,生於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雜物管理諮詢師」。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透「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理,而由此獲得靈感,創造出了一套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 過了50歲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生應該做「減法」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懂得適時捨棄家裡不用的雜亂的東西,才能夠讓生活變得簡單、簡潔。 定期清理一遍家裡的東西,重新做好分類,該丟掉的就丟掉,其餘的貼上標籤;分類清晰,才能讓你的生活變得簡單。
  • 人生修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做減法
    要想獲得開悟,你必須「目中無人」,你的眼裡再也沒有了別人的好壞、對錯 、長短,是非,當你的目中沒有別人這一切的時候,你已是真正的幸福自在了。任何事情,只要你接受就不會痛苦,只要你不接受就一直痛苦,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是人生成長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