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執念,做減法人生

2021-01-11 玩兒媽

無能之事——當斷;生命中無緣之人——當舍;心中凡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

如今的社會,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誘惑,讓我們的心蠢蠢欲動。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質的追求和對物品的執著中。所有煩惱皆因欲望而起,一切都為庸人自擾。

作者山下英子,生於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雜物管理諮詢師」。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透「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理,而由此獲得靈感,創造出了一套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斷舍離。

1、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抽永遠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山下英子

斷舍離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人際、婚戀、事業、家庭、時間等領域,強調的是一種自我,當下的生活方式。

它的概念非常簡單,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丟棄,通過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渾濁,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實際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20%的東西足以應付(80%)生活了。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是在不斷變化的。羅伯特.賴特在《洞見》文中就已經闡述過:人生的快樂稍縱即逝。我們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當緣盡了,就應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其他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2、斷舍離:放下執念

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

斷舍離說起來容易,但是實際踐行起來是很難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家裡的一切東西都或多或少參雜著與主人有著千絲萬縷的故事色彩,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

有很多東西不捨得丟,有很多東西不捨得忘。比如衣櫃裡多餘的一件衣服是我們要處理的一件雜物,但是這件衣服也許是重要的人送給自己的,它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會附帶著主人的小故事。

對現在的自己來說,附著在物品上的沉重的「執念」是不需要的。懷著這種態度處理雜物,會讓物品和內心產生更劇烈的聯動性。當處理掉作為情感依附的物品後,上面附著的情感越是沉重,內心就越能感受到什麼叫輕盈。從表面看,我們丟掉的是雜物,但是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看不見的世界——內心「多餘的執念」。

有些事情,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所謂「舍」,就是佛語中的「施捨」之意;而「棄」,即「廢棄」的「棄」。捨棄,或許就是人生的一種解脫,因為有舍才有得。

3、斷舍離:減法人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

斷舍離的禪意是一種減法的生活哲學,通過不斷的斷與舍,讓生活變得簡單、舒適、自在。當我們越是能夠清楚認識自我,明白那個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就會不再拘泥於現狀,不再計較生活中那些瑣碎的事情,不再糾結於生活中的苦難與不幸,也不再易受情緒的影響。

不管年齡如何,不管健康與否,明白了捨棄的辛苦,才會更慎重地對待獲得,逐漸形成自己的主體性的生活方式。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的人,才能更有自信。

活在當下,不斷深入斷舍離,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間,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人生的斷舍離,化繁為簡,方得內心淡然。我們擁有多少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物質的堅守中,能擁有多少快樂。回歸簡單的心靈,學會減法生活,心沒有枷鎖,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4、斷舍離:活在當下

佛說,世界上沒有註定的不幸,有的只是不放手的執著,人生幾分隨緣,不執著於緣,不痴迷於苦。只有把握好當下,才能把握今生。只有活好現在,才能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並不是「未來」,而是「當下」。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它沒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一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將自己的人生變得簡單、淡然、從容,學會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去享受人生的奧秘,你會發現,人生煥然一新。

相關焦點

  •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
    人身心痛苦的根源是命運的使然,而唯一解脫的法門是放下,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放下呢?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因為當一個人真正痛苦的時候,身上就是多了一片葉子,這片葉子都會增加他的痛苦,所以本來就無比痛苦的人,是不需要再給自己增加負擔的,而是需要給自己減負,給人生做減法。給人生做減法,一是身體上的,一是心理上的。
  • 白巖松: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做人,看清了,也就放下了
    傷過,痛過,迷茫過,才終於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世事無常,有些人,註定會錯過,有些事,終究不如意。所謂幸福,不是萬事勝意,而是忘掉之前的,珍惜眼前的。那些過往的執念,與其念念不忘,不如學會放下。02羈絆住你的事,不如放下白巖松在回首自己的30歲時,曾說道:「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
  • 《斷舍離》9句經典語錄,教你放下執念,過極致的人生
    有時候何不放下執念,也放過自己,過得開心一點呢?最近朋友向我訴苦:「最近生活過得很糟糕,房東虎視眈眈要漲房租,公司經濟不景氣要裁員。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漂亮的衣服買不了,喜歡的東西也買不了。最慘的人生就是像我這樣,沒錢也沒有快樂!生活真是太難了!」我只能勸勸朋友想開點,畢竟在今年這個特殊階段,沒有誰過得很容易。
  • 以加法快樂,用減法生活,以乘法感恩,用除法放下
    以加法快樂,用減法生活,以乘法感恩,用除法放下。學會人生的加減乘除,讓自己活得更加通透灑脫。以加法快樂,快樂是積攢起來的,一點一滴的小確幸累積起來。把自己對生活的領悟一點點加起來,讓生命更加充實,當我們的閱歷越來越多,我們才能活得更加包容和開闊,思考的維度才會越寬越高。
  • 成事者,都是善於為人生做減法的人
    人生所有的酣暢淋漓,其實都是從放下開始的。一位老和尚攜小和尚行禪。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人這一生,放下有形的東西容易,放下無形的東西太難。內心的包袱滿滿的,不捨得扔,不懂得放,我們又怎麼能在人生的旅途上走遠呢?
  • 放下執念,人生自有好時節
    貳其實,人世的煩惱和痛苦多是因為放不下,放下執念才能放過自己。以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為一些人而亂了心緒,為一些事而難過不已,卻不知恍惚之中時光早已過了大半,直到走過了一段經歷之後才會漸漸明白,憂愁也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
  • 欲求太多,自尋煩惱;放下執念,收穫自在。
    我不信佛,所以我認為,口中常念「繁華過眼雲煙、何必起執念」比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對有用的多。最起碼,這能潛移默化,讓自己看淡很多事。一個人之所以會感覺不到人生幸福,會時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快樂,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生活過不下去了, 而是因為自己這腦子裡面想的太多了,「我要得到」這種偏執的念想太深了,想不通、想不透、想不開了。
  • 做減法人生
    上帝對著鏡子造了一個人,然後他把鏡子打碎了,那個人就是我,這也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我,所以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要那麼的去嫌棄自己,更不要去議論別人,過多的談論自己會讓自己逐漸迷失在鏡子裡,最終進入鏡子,而鏡子裡的那個人被換了出來,變成了你。
  • 過了50歲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生應該做「減法」
    人到了50歲的年齡,心裏面不應該再有太多的執念,應該學會放棄,懂得取捨,學會放平自己的心態,才能夠更好地去享受生活。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懂得適時捨棄家裡不用的雜亂的東西,才能夠讓生活變得簡單、簡潔。 定期清理一遍家裡的東西,重新做好分類,該丟掉的就丟掉,其餘的貼上標籤;分類清晰,才能讓你的生活變得簡單。
  • 人生很長,不必慌張,放下執念,放下奢望,也放過自己
    在屬於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好好地發光發熱,為老百姓做點實事,讓自己忙碌起來,也許你就沒有時間去想像你和同學之間的差距了。人與人之間差距如果特別大,比如你和馬雲之間,你說我這輩子的目標是變得像馬雲一樣有錢。可以,有什麼不可以?但是想想也就算了,你會羨慕馬雲有錢,但不會嫉妒馬雲有錢。
  • 放下執念,生活才能得到安寧
    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放下執念,才能收穫平靜。一盞茶,一本書,一方小天地,就能靜靜地待上一整天,不聞世事,不聽噪音,不看俗人,與自己的內心世界作伴。讀研那會,我最嚮往的生活就是,開著一間書吧,每日清晨開門,黃昏打烊,坐在店裡,靜靜的捧著一本書,細細的品讀。
  • 真正高級的人生,是不斷做減法
    因此她開始試著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進行了一番「斷舍離」。當她斷掉不必要的社交、捨棄不需要的物質、脫離不清醒的雜念之後,突然覺得身心一輕,整個世界豁然開朗。聽完她的描述,我突然想到梭羅的一句話:「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 放下執念,走出心魔
    電視劇《花千骨》中有這樣一句臺詞:「這世間最難放下的是執念,有人執著於正邪,有人執著於對錯 ,有人執著於愛恨,有人執著於生死 」。什麼是執念呢 ?比如說,你端著一瓢水,只想倒進正方形的玻璃杯子裡 。於是你端著水走了一天,儘管路過圓形的玻璃杯 ,圓形的瓷杯,方形的慈悲,大盤子、小碗兒等 ,但因為沒找到方形的玻璃杯子,你竟然端了一整天 ……這就是執念太深的人常辦的事兒 ,你可以端上十年八年,甚至一輩子 。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執念,這些執念其實是你自己不放過自己 ,有時候換個角度想一想你執著的這些事情根本就沒有什麼 。
  • 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
    有人說,「中年」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人到中年,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能使自己過上嶄新且通透的人生。在人生的前半段之中,我們是在不斷地做加法,這使得我們從人生之中獲取很多,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而在人生的下半場裡,我們肩上沉重的擔子,已經使我們難以前行,所以,此時只有懂得放下身上的擔子,我們才能夠讓自己輕裝上陣重新開啟自己的人生。
  • 懂生活的人,都喜歡做減法
    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被名利和浮華遮住了雙眼,讀懂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所在,才不會盲目地追尋,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刪繁就簡三秋樹,高級的人生,都懂得做減法。人生的路正如小川之聚於大河,我們不能要求飛在最高點,只求飛得穩、飛得長、飛得遠。人生有的追求,要堅持到底,有的堅持是執念、貪念,我們要不斷檢視自己的追求,分清哪些是執念,哪些是貪念,要學會擇其要者,給生活減負,要學會貓的閒適,狗的警惕,麻雀的起伏,才能像雄鷹那樣搏擊長空,實現平凡與多彩的人生。
  • 真正高配版的人生,從做減法開始
    白巖松老師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30歲時,他深情地說到:「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 餘生,請放下執念,善待自己
    久而久之,這似乎變成了一種執念,固執地認為是上天的有失公平。可是在埋怨的過程當中,在固執地找尋客觀原因的過程當中,卻忽略了存在於自身上面的主觀原因。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之所以會遇見一些艱難,不過是出自於上天的考驗,又或者是,自己在生活上,確實做得不夠嚴謹,才會導致艱難的發生。
  • 為生活做減法的人,才能為幸福做加法!
    生活的欲望就像是看不見的無底深淵,裡面充滿了讓人無法抵抗的魔力,當你想要得到所有的東西時,才發現在生活的重壓下心力憔悴,陷入生活的泥濘裡無法動彈,在人生路上駐足不前,眼看別人蓋高樓宴賓客,你卻獨自躲在屋簷下抬不起頭!
  • 三十歲,要開始給生活做減法
    如果能把這些無用卻時時煩擾我們的東西從生命中清除出去,從源頭停止過剩的物慾,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跟隨自己的心,這就是給人生做「減法」。曾國藩曾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是指當下的事情才是我們人生中最珍貴的,活在當下我們做事時不要思前想後, 保持心緒平靜不雜亂。未來不迎:對於未來的事情,變化莫測,沒有人可以預測,我們不要刻意地去迎合它。
  •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但是卻沒有人說「走出舒適區」,其實在人生漫漫長路中,走出舒適區更適合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