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之事——當斷;生命中無緣之人——當舍;心中凡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
如今的社會,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誘惑,讓我們的心蠢蠢欲動。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質的追求和對物品的執著中。所有煩惱皆因欲望而起,一切都為庸人自擾。
作者山下英子,生於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雜物管理諮詢師」。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透「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理,而由此獲得靈感,創造出了一套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斷舍離。
1、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抽永遠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山下英子
斷舍離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人際、婚戀、事業、家庭、時間等領域,強調的是一種自我,當下的生活方式。
它的概念非常簡單,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丟棄,通過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渾濁,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實際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20%的東西足以應付(80%)生活了。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是在不斷變化的。羅伯特.賴特在《洞見》文中就已經闡述過:人生的快樂稍縱即逝。我們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當緣盡了,就應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其他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2、斷舍離:放下執念
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
斷舍離說起來容易,但是實際踐行起來是很難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家裡的一切東西都或多或少參雜著與主人有著千絲萬縷的故事色彩,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
有很多東西不捨得丟,有很多東西不捨得忘。比如衣櫃裡多餘的一件衣服是我們要處理的一件雜物,但是這件衣服也許是重要的人送給自己的,它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會附帶著主人的小故事。
對現在的自己來說,附著在物品上的沉重的「執念」是不需要的。懷著這種態度處理雜物,會讓物品和內心產生更劇烈的聯動性。當處理掉作為情感依附的物品後,上面附著的情感越是沉重,內心就越能感受到什麼叫輕盈。從表面看,我們丟掉的是雜物,但是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看不見的世界——內心「多餘的執念」。
有些事情,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所謂「舍」,就是佛語中的「施捨」之意;而「棄」,即「廢棄」的「棄」。捨棄,或許就是人生的一種解脫,因為有舍才有得。
3、斷舍離:減法人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
斷舍離的禪意是一種減法的生活哲學,通過不斷的斷與舍,讓生活變得簡單、舒適、自在。當我們越是能夠清楚認識自我,明白那個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就會不再拘泥於現狀,不再計較生活中那些瑣碎的事情,不再糾結於生活中的苦難與不幸,也不再易受情緒的影響。
不管年齡如何,不管健康與否,明白了捨棄的辛苦,才會更慎重地對待獲得,逐漸形成自己的主體性的生活方式。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的人,才能更有自信。
活在當下,不斷深入斷舍離,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間,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人生的斷舍離,化繁為簡,方得內心淡然。我們擁有多少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物質的堅守中,能擁有多少快樂。回歸簡單的心靈,學會減法生活,心沒有枷鎖,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4、斷舍離:活在當下
佛說,世界上沒有註定的不幸,有的只是不放手的執著,人生幾分隨緣,不執著於緣,不痴迷於苦。只有把握好當下,才能把握今生。只有活好現在,才能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並不是「未來」,而是「當下」。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它沒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一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將自己的人生變得簡單、淡然、從容,學會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去享受人生的奧秘,你會發現,人生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