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統一國標,消費者在選擇戶外裝備時往往沒法作橫向比較。本報記者 丁嘉 攝
臨近國慶長假,戶外運動是很多「驢友」的首選。但記者調查發現,國內目前並無統一戶外用品標準,普通裝備只能向紡織品國標看齊,甚至有產品還在遵循已被淘汰的國標,同時,各企業自定標準,名目繁多,且有推高價格之嫌。消費者如何選、如何買成了一塊心病。
好在戶外裝備國標的「真空」狀態將被打破。記者從市登山運動協會獲悉,「上海戶外運動俱樂部」徵求意見稿有望年底出臺,該標準如能順利實施,不僅能成為各地方標準的「風向標」,更有望讓無法可依的戶外市場邁上正軌的第一步。 本報記者 俞韡嶺
》讀者投訴
國產品牌登山鞋穿了一天就脫膠
大學生小尹剛愛上戶外運動,買了雙不知名的國產登山鞋,但今年暑假在江浙一帶的山裡徒步時,發現新鞋穿了一天後就脫膠了。小尹告訴記者,第一次參加驢友活動就出現這種窘境讓他當時很尷尬。「我記得當時大家都原路返回了,因為我攪渾了大家一天的行程安排,之後『老大』重新設計了線路」,小尹無奈表示。
此外小尹還說了他一朋友Alex購買國外知名品牌仿貨結果「吃悶虧」的經歷。原來Alex曾經購買了Columbia一款衝鋒衣的仿貨,後來他穿著這件衝鋒衣和驢友們在四川一帶登山時遇到了大雨。小尹說,當時Alex以為衝鋒衣可以「阻擋」雨水便只撐傘前行,但沒過多久就發現雨水已從衝鋒衣外層滲入到羊毛衫裡,這才拿出雨披套身上,「之後才知道衝鋒衣面料中間的透氣薄膜和外層的呢絨面料脫落導致衣服漏水。」
》記者調查
缺標識 中文注釋欠缺 難查專業數據
為調查戶外裝備的市場情況,記者來到酷薩運動折扣店與迪卡儂共和新路店,看到大多數產品吊牌中文標識有欠缺,僅能獲悉產品面料成分,但對於專業性的數據明細卻是一片空白。
吊牌,是判斷戶外裝備是否具有所需功能的關鍵。正規產品應該是面料、功能、品牌等一應俱全,吊牌內容應包括產品裡層面料、外層面料,防水指數,功能介紹和適用場所等。但拿「Quechua」品牌一款男士戶外運動搖粒絨服裝為例,這款49元的戶外運動服並沒有吊牌,記者翻看衣服內部的標籤,僅能了解到面料為「100%滌綸」,至於這件戶外運動服適合哪種天氣穿、防水透氣程度如何均無從考證,工作人員也「一問三不知」。
鞋子方面,記者發現,輕便遠足鞋的功能介紹與適用場所比較清晰,以天氣類型、山地坡度、運動強度等標準將遠足鞋分為約10類,但仔細觀察鞋子吊牌會發現,只有「中國製造 合格品」字樣,且大多數鞋子均無自帶吊牌。同樣標識不足的還有「男士戶外運動防水保暖型運動系列」,吊牌中15行注釋只有最後一行是中文,但也只說道「有密封縫線防水且透氣」。
無驗證 產地亞洲 國外大牌無需UIAA認證
在迪卡儂戶外登山包展區,不管是三四百元價位還是近千元價位的登山包,標籤多數隻註明保修說明,且以英文居多,記者並沒有找到有關「CE」歐盟標準或「UIAA」國際登山協會聯盟的字樣。記者就一款999元的戶外山地運動大型背包請教工作人員,後者指著「越南製造」說道:「越南生產和歐洲無關,也就沒有你說的這些標準了。」
記者了解到,國際登山協會聯盟(UIAA)有自己的一套戶外運動產品驗證標準,經UIAA驗證的登山攀巖用品,意味著可靠性、標準性的保障及使用者的安全。但記者調查後獲悉,雖然酷薩和迪卡儂均賣歐洲品牌產品,但因實際製造商以亞洲國家為主,UIAA的嚴格標準就不起作用了。
除了迪卡儂,其他知名品牌如狼爪、北面等,只要是產地是中國,也是沒有歐盟認證。記者在三夫俱樂部萬體館店就發現類似情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如果不需要「出口」,無需有UIAA認證。
標準亂 無統一國標 部分產品竟參照舊國標
記者走訪了南京東路各商場總計近20家戶外產品專賣店發現,像戶外運動服、運動褲和登山包吊牌上羅列標準,基本參照《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以「是否直接接觸皮膚」將褲子分為「B類(接觸)」、衣服和登山包分為「C類(不接觸)」,而像「探路者」等國產知名品牌,還遵循《針織休閒服裝》標準。
但記者瀏覽了《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後發現,該國標如用在對專業性、安全性有很高要求的戶外運動裝備上似乎太過寬泛,除了從「耐水、耐汗漬、耐摩擦」中可依稀看到與戶外產品「搭邊」外,並無其他針對戶外裝備的技術要求。寬泛的毛病在《針織休閒服裝》標準中也存在,超過千元的戶外衝鋒衣僅僅符合「針織休閒」似乎說不過去。
有國標要求低是一方面,無國標可循又是另一方面。記者發現《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聲明,「登山類繩索等繩網類產品」不適用該標準。記者從三夫俱樂部萬體館店解到,因為無國標可循,像攀巖用繩索、登山用主鎖和扁帶等戶外技術裝備,他們只賣進口貨。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看到迪卡儂一款登山包參照的國標為「紡織產品2003版」,但其實這個國標已在去年8月1日起被代替。
總體來說,無論國產品牌還是國外品牌國產製造,均無統一戶外運動標準,而不同產品所參照的標準並不一樣,難免與其他產品的標準出現交叉與矛盾,甚至有部分產品仍參照舊國標,質量是否跟得上時代步伐要打個大問號。
》資深驢友呼籲
定價水分大 統一標準迫在眉睫
易安(網名)是一位有4年「驢齡」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無論普通裝備還是技術裝備,易安都選擇國外進口的,因為他對於國產戶外裝備有一些疑惑。
疑惑一:
企業自定標準 消費者沒法橫向比較
易安說,像衝鋒衣、登山鞋這類裝備,都要採用防水透氣材料,而一般的防水透氣材料為「聚氨酯(PU)」和「聚四氟乙烯(PTFE)」。根據易安的經驗,國內品牌不會「正面」告訴消費者裝備的面料是上述兩種,而是企業通過自定測試方法成立了一套企業標準。
他舉例說,國內品牌「探路者」的衝鋒衣和衝鋒褲上會註明「使用超強耐久潑加5000mmPU溼法多微孔塗層面料」或「採用超強潑水+PUcoating5K/5K面料」,而另一個品牌「極星」也有自己的「WETFREE」面料,但這兩種面料哪個更好,無從比較。
易安直言,企業自定標準弊端就在於消費者無法橫向比較,當然也無法得知企業標準的可靠性到底如何,「沒有統一國標很大程度上要倚靠企業良心。」
疑惑二:
國產品牌價格貴過進口貨 水分大
記者發現,像「探路者」、「奧索卡」等國產品牌,雖然不乏七八百元的衝鋒衣,但更多的是四位數以上的價格。拿「奧索卡」為例,衝鋒衣的價位大多在2298至2998元,還有4298元的「天價」衝鋒衣,而國外知名的「始祖鳥」部分衝鋒衣的價格無非也就在3698元上下浮動。
此外,「奧索卡」的戶外運動鞋價格也有些「嚇人」:徒步鞋在1198至1798元之間,專業登山鞋一般在1998元至2598元的價位。而國外知名品牌「狼爪」的男士登山鞋市場價僅在1049元至2070元上下。
易安認為,這些國產品牌價格虛高。「從國際角度來看戶外用品的歐盟認證(CE)體系已經很完善,另外還有國際登山協會的UIAA認證,錢已經花了,為何不選有標準可循、安全性更可靠的品牌呢?」
他表示,假設戶外用品統一標準能出臺,每個廠家對面料、防水透氣指數就更透明,價格也會有標準可循。
》登山運動協會
上海戶外運動俱樂部徵求意見稿有望年底出臺
根據「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0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戶外用品市場年度零售總額為71.3億元,2000年來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達到47.33%,數據說明戶外運動在國內發展保持高速增長。
「如你所說,目前國內關於戶外運動用品的法律法規是空白的,這個行業至今處於『真空』狀態」,上海市登山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徐超如是說。他表示,無論是一般性戶外裝備還是技術性戶外裝備,僅適用於紡織品的國標和旅遊鞋的國標,的確要求太低:「國內的一些標準我是不敢苟同的,企業自定標準隱患較大,因為不少原本只做單一性裝備的企業看到市場有利可圖就什麼都做,價格肯定有水分。」
記者了解到,戶外運動不再是純粹歸到「旅遊」範疇,而是跟著「體育」姓了。在徐超給出的一份市政府《關於促進上海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意見》文件記者看到,已要求「完善相應規劃、標準和市場監管」——「在露營、房車、戶外探險等體育旅遊運動項目上共同研究相關標準……加強對體育旅遊安全的監管與控制」。
徐超告訴記者,無論是8月26日市政府應急辦、市旅遊局、市體育局、市登山運動協會開的專題研討會,還是9月18日市登山運動協會、市旅遊局和體育局法制辦開會時,均指出戶外運動日益增長的人群和無法可依之間的矛盾。
記者了解到,市登山運動協會正著手制定由市體育局牽頭的「上海戶外運動俱樂部」地方標準,預計今年年底前出臺徵求意見稿。徐超說,該地標將規範裝備生產商和行業俱樂部根據驢友出行線路的難易程度配備相應的裝備標準,「如果這個地方標準正式實施,只要企業想在上海賣產品就必須符合我們的標準,這樣消費者買裝備就有據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