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9年4月1日,日本東京,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4月1日上午宣布,「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東方IC)
綜合日媒報導,日本政府1日決定取代「平成」的新年號是「令和」。明仁天皇籤署了改元政令,在當天頒布。該政令將伴隨4月30日天皇退位,在皇太子即位成為新天皇的5月1日凌晨0點起施行。
這是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在皇位繼承前就公布新年號。「令和」是「大化」(645年)以來的第248個年號。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1日在記者會上透露,新年號的出處是《萬葉集》。目前可確認這是年號首次出自日本的古籍,而非中國古籍。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年號「令和」蘊含了在人們的美麗心靈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誕生並成長的意思。他還表示,《萬葉集》「是象徵日本豐富的國民文化和悠長傳統的日本古籍」。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日,日本東京,民眾觀看電視節目播放新年號公布。(東方IC)
日本改元「令和」創下3個首次:
第一,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因天皇「生前退位」而進行的改元。1979年出臺的《元號法》規定由內閣負責決定。遵照這項法律,此次是繼1989年1月的「平成」之後,第2次由日本內閣決定。但與因昭和天皇駕崩而變更年號不同,因天皇「生前退位」而變更年號在日本憲政史上為首次。
第二,首次在新天皇即位前由現任天皇籤署政令公布新年號。日本內閣決定新年號「令和」,現任天皇籤署政令後對外公布。在新天皇即位前公布新年號的做法史無前例。新年號將於2019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第三,首次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自645年日本啟用首個年號「大化」以來,過去247個年號中辨明出處的均出自中國古籍,多數是《四書五經》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獻。目前可確認這是年號首次出自日本的古籍,而非中國古籍。
當地時間2019年3月25日,日本東京,日本明仁天皇偕美智子皇后搭乘新幹線出行。(東方IC)
年號不是小事情
在日本,年號與公曆紀元共同使用,所以選擇年號是件慎重、嚴肅的大事情。它既是一個關乎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年號將出現在日本的硬幣、報紙、駕照以及官方文件中,用以紀年。同時,它也是一段時間的日本精神象徵,蘊含著那個時代的文化深意。年號需要包含日本國民的理想和願望,同時必須容易讀和寫。對於區區兩個漢字而言,選擇起來並不容易。
目前在位的明仁天皇今年85歲,他的年號為「平成」從1989年開始算起,所以2019年是「平成31年」。
日本共同社稱,「平成」年號出自中國古代典籍,《史記·五帝本紀》中寫有「內平外成」,《尚書》中寫有「地平天成」。
「平成」也有「達成和平」的意思,日本當年選擇它,反映了在國內和國外維繫良好關係的願望。
「平成」之前的年號是「昭和」,有「昭示和諧」之意,其間在位的是裕仁天皇,「昭和」時期長達64年,包括二戰和日本的戰後復興。
如何選擇年號?
日本的內閣會從專家和學者們制定的候選名單中選擇新的年號。
為了防止洩密,內閣成員在參與決定前必須交出手機和智能手錶,並一直留在決策室中,直到正式宣布為止。
日本的年號通常出自中國古代典籍,在一位天皇去世,新天皇繼位時宣布。
然而這次卻有些特殊,明仁天皇以年事已高身體欠佳為由,在2016年宣布以退位方式實現換代,是日本200年來的第一次。上一次是在1817年,光格天皇讓位給仁孝天皇。
明仁天皇的兒子德仁皇太子將從5月1日繼位。
一些企業和政府機構的電腦系統使用年號紀年,為了防止改變年號帶來的混亂,因此提前一個月宣布新年號,使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時間實現平穩過渡。
據日經社稱,遴選新年號的流程在過去30年至少每年彩排一次,所以官員們早就為這天做好準備。
當選擇好新年號後,內閣將起草一項法令,現任天皇將籤署法令。
2019年1月1日訊,日本皇室發布新年「全家福」。上面一排從左到右依次是:真子公主、愛子公主、悠仁王子和佳子公主,下面一排依次是雅子妃、皇太子德仁、明仁天皇、皇后美紀子、秋筱宮親王和紀子妃。(視覺中國)
日本有多少人使用年號紀年?
日本不斷融入全球化的進程,造成使用年號紀年的越來越少。
據日本媒體一項近期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人在大多數時候使用年號紀年,1975年這一數字為82%,而偏好使用公元紀年的比例為25%。
不過,由於兩種紀年方法都使用西方的月份,大部分人同時使用兩種方法。
然而,有一個人將與年號綁在一起,不僅是他的餘生,還有他身後的歲月。那就是即將退位的明仁天皇。
在天皇結束統治後將用其年號重新命名,因此明仁天皇以後將被成為平成天皇,就像他的父親裕仁天皇去世後成為昭和天皇一樣。
2019年在日本日曆上也會顯示出平成31年的字樣。(視覺中國)
哪個年號持續時間最長?
在從「大化」到「平成」共247個日本年號中,「昭和」持續時間最長。據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教授山本博文介紹,「昭和」使用了62年零13天,遠長於其他年號。第2位的「明治」持續了43年9個月零7天。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治以來制定了一代天皇使用一個年號的「一世一元」制度。鎌倉時代還有過僅持續了2個多月的短期年號。
過去不僅是新天皇即位時,在發生大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以及饑荒、疫情蔓延等情況時也會更改年號。從公元645年的「大化」至江戶時代最後的「慶應」,約1200年間共出現了243個年號。單純計算的話,平均約5年就有一個新年號誕生。
最短的年號為鎌倉時代的「歷仁」(1238至1239年),僅持續了2個月零14天。據稱是由於其日語發音與漢字的「略人」相似,使人聯想到「人被從這個世上略去(人死後消失)」,所以不受歡迎。第二短的是奈良時代出現的首個四字年號「天平感寶」(749年),持續了3個月零15天。
哪個漢字使用次數最多?
在日本的247個年號中,被使用過的漢字僅有72個。由於天皇在彰顯自己權威和特色的同時也會加入迎來長久而美好時代的願望,特定漢字被反覆使用。其中次數最多的是「永」字,達29次。「元」和「天」字各27次,「治」為21次,「應」20次,「正」「長」「文」「和」各19次,「安」則使用過17次。
日本年號一直以中國古籍為依據來制定,除「天平感寶」、「神護景雲」等奈良時代的5個例外,均由2個漢字組成,而且從未使用過平假名和片假名。
僅使用過1次的漢字有「吉」「勝」「泰」「白」「福」等30個。昭和的「昭」字也是其中之一。在決定昭和的時候,據稱解釋字義花了很多功夫。平成是第12次使用「平」字,「成」則是首度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