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發明人帕克斯,在19世紀的50年代,帕克斯查看了處理膠棉的不同方法。他試著把膠棉與樟腦混合,產生了一種可彎曲的硬材料。帕克斯稱該物質為「帕克辛」,那是最早的塑料。
帕克斯用「帕克辛」製作出了各類物品:梳子、筆、紐扣和珠寶印飾品。然而,帕克斯不僅有商業意識,並且還在自己的商業冒險上賠了錢。20世紀時,人們開始挖掘塑料的新用途。幾乎家庭裡的所有用品都可以由某種塑料製造出來。
1909年,美國的貝克蘭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20世紀30年代,尼龍問世了,被稱為是「由煤炭、空氣和水合成,比蜘蛛絲細,比鋼鐵堅硬,優於絲綢的纖維」。它們的出現為此後各種塑料的發明和生產奠定了基礎。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塑料的原料以石油取代了煤炭,塑料製造業也得到飛速的發展。
自1909年美國的貝克蘭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開始算起,塑料才問世短短110年,而現在已經成為了環境汙染的最大殺器。
不可否認的是,塑料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我們身邊的絕大部分東西都是塑料製品,不過塑料也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環境汙染問題了。
據調查研究,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塑料的存在,哪怕在大洋底部,南極北極都不例外。太平洋上漂浮的「第八大陸」全部是由塑料堆成的,面積比法國還大。
塑料汙染的原因其實很多,主要是一次性塑料太多了,全球一年使用2.6億噸塑料,而一次性塑料就佔了1.7億噸,其中最多的就是塑膠袋。
塑膠袋是1959年瑞典包裝設計師斯滕·古斯塔夫·圖林設計的,是聚乙烯製成的購物袋,然而當時發明的初衷是為了環保,為了拯救地球。
因為當時的人們大量的使用紙袋,而紙袋的原材料就是樹木,所以需要砍伐大量的樹木,對地球當然不好了,所以斯滕就想設計一種既輕便又耐用的結實的袋子,這樣就能反覆使用。
然而塑膠袋實在是太方便且廉價了,以至於人們並不在意它,使用完就丟了,雖然塑膠袋並不是一次性的,但是被我們變成一次性了,這也是目前塑料汙染的原因之一。
隨著塑料汙染的越來越大,許多國家對塑膠袋實行收費或禁令,很多人又開始用回了紙袋和布袋,但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紙袋和布袋需要使用更多的能源和水來生產,生產效率低,而且產品更重運輸不方便,而塑膠袋只需要極少的油和資源就能生產,效率極高。
據人們研究數據發現,要想達到和塑膠袋一樣的環保水平,紙袋需要使用最少3次以上,而布袋則要使用131次以上,才能與一次性塑膠袋對環境的影響相同。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能對地球不造成影響呢,除了希望科學家能製造出成本低廉且對環境無汙染的可替代品外,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已有的袋子,一直重複使用,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是每個人都要參與的使命。
有網友表示,其實正是因為塑膠袋太廉價了,才不懂得再次利用,最多當成垃圾袋就算是二次利用了,收費價格需要更高才行。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有外媒稱中國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曾回應,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但並不代表中國是塑料汙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發布的《有關塑料的十大事實與再生塑料產業綠色發展建議》中談及,我國每年塑料製品產量逾7500萬噸,回收率為23%—29%,高於不少發達國家。
面對電商、外賣等新業態帶來的塑料製品消耗量持續上升等挑戰,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意見明確了『禁塑』『限塑』期限,電商、外賣等也在其中。在禁限部分塑料用品的同時,還提出要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方便群眾生活。」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
霍傳林也透露,我國已將海洋垃圾汙染防治納入「灣長制」試點工作,禁止生產生活垃圾傾倒入海。同時,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汙染綜合防控示範。比如,依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開展了渤海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的綜合治理等。這些都為防止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國應積極開展垃圾塑料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國際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表示,解決「白色汙染」問題,不僅會改善全球環境,特別是海洋環境,也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提升國際影響力起到積極作用。他認為,從根本上解決塑料汙染問題,應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實現廢棄塑料製品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後續將會同有關部門,適時更新發布塑料製品禁限目錄,細化禁限範圍和執行標準;各地區要按照《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實化細化禁限管控的具體措施。「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共同應對塑料汙染問題上,我們將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把倡議變成行動,把理念轉為實踐,為全球共同應對塑料汙染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