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全面禁用塑料吸管,據央視財經消息,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另外,《意見》要求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推廣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
新版限塑令於2020年公布,對限塑範圍、分階段目標、可替代產品選擇等各個方面做出全面規定。
2008年限塑令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塑膠袋使用,實施第一年農貿市場超薄塑膠袋使用量最高下降60%,但自08年之後這一比例出現下降。
為進一步減少塑料汙染,保護生態環境,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提出要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對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多領域塑料使用進行分階段的明確規定,提出要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
新版限塑令規定在2020年要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2022年要做到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2025年基本建立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多元共治體系,進一步提升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大幅降低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使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2020版限塑令具有漸進目標、全面覆蓋、協同效應等多個新優勢。通過對兩版限塑令在覆蓋範圍、替代品說明、目標階段等方面的對比,可將本次限塑令的優勢總結為以下三點:
1)新版限塑令根據時間區域分別制定階段性政策。舊版限塑令僅提出2008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禁塑令,並未對其後階段性效果進行規定,而新版限塑令在目標制定方面更具有漸進性。
首先,新版限塑令將目標按照2020年、2022年、2025三個時段進行劃分,制定不同的時間段目標。其次,新版限塑令針對不同區域對政策效果進行規劃,體現了從大城市和省會城市開始,再到地級市、縣級市、農貿市場,從上到下體現出實施的漸進性特點。更具階段性及規定政策目標的新版限塑令有利於指導限塑工作的推行。
2)覆蓋範圍更更加全面。舊版限塑令中所限制的「塑料購物袋」,是指「由商品零售場所提供的,用於裝盛消費者所購商品,具有提攜功能的塑膠袋」,並不包括商品零售場所基於衛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於裝盛散裝生鮮食品、熟食、麵食等商品的塑料包裝袋。
此次限塑令實施範圍包括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場所,餐飲外賣領域,星級賓館酒店,郵政快遞網點,農膜應用等多領域,對塑料汙染產品的整個問題作出系統化管理,旨在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國民經濟。
3)禁止、限制、替換有機結合更顯協同效應。舊版限塑令的實施效果常被稱為將「限塑令」轉成「賣塑令」,沒有替代品的有償使用難以抵抗便利快捷帶來的利好,舊版限塑令通過價格槓桿來減少需求的做法,難以撼動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僅僅是讓「用袋」變為「買袋」。
新版限塑令不僅從禁止限制層面作出規定,還對可利用替代品作出介紹:在商場、藥店、書店等場所可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推廣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在農用地膜使用量大的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模化推廣可降解地膜。
紙質包裝產品、生物降解塑料將成為解決塑料汙染的兩大利器。
自2008年限塑令頒布,全國各省市先後制定了有關限塑的支持政策。江西省頒布《江西省環境汙染防治條例》,雲南省公布《雲南省限制和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實施意見的通知》規定自2009年1月起做好塑料購物袋的禁止生產、銷售及使用工作。
2015年1月1日,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規定吉林省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這也成為中國施行「限塑令」6年來,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其後江蘇、湖北、河北、四川等均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推動限塑工作。
2018年4月4日,河南省南樂縣出臺「禁塑令」:《關於治理白色汙染推廣使用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製品的實施意見(試行)》,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違者將處以最高2萬元罰款,這也是河南省開出的首個「禁塑令」。
2019年2月,海南省政府發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實施方案》,成為第三個開展禁塑的省份,同年上海市頒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其中第二十二條旅館經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與新版限塑令相互呼應。
2018年全國快遞業約產生80萬噸塑料垃圾。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8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編織袋約53億條、塑膠袋約245億個、封套約57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塑料膠帶約430億米,國內使用的包裝膠帶一年可以纏繞地球1077圈,產生塑料垃圾約80萬噸。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快遞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快遞業保持高速增長,每年增長100億件,自2014年起,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
2019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675.2億件,同比增長25.3%,2019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497.8億元,同比增長24.2%。
根據卓創數據統計,我國快遞業務主要集中在華東及華南地區,2018年僅廣東和浙江兩省的快遞業務總量就佔全國業務總量的近50%。國家郵政局預計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40億件,新版限塑令的實施將有望對2020年及以後快遞業務產生的塑料消耗進行控制。
快遞餐飲市場拉動我國塑料製品規模不斷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2018十年間,塑料製品年產量持續保持正增長態勢,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塑料製品累計增長量仍在2014年突破了7000萬噸,年人均塑料製品表觀消費量超過40kg,首次超過世界人均平均水平,2019年塑料製品產量為8184萬噸,同比增長35.5%。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年塑料製品業規模以上企業有15571家,其中產量分布浙江佔比13.78%,廣東佔比13.51%,河南佔比9.59%,江蘇佔比8.01%,四川佔比6.55%。
快遞餐飲領域對塑料製品的需求底層拉動我國塑料製品規模的不斷增長,要想進一步深化限塑工作,應在減少塑料應用的同時保證快遞餐飲領域對包裝物的需求得到滿足。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在對餐飲外賣、郵政快遞等領域不可降解塑料用具進行規定外,對可應用的替代產品進行介紹:在商場、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推廣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
在農用地膜使用量大的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模化推廣可降解地膜。我國目前生物降解塑料產能規模暫時無法滿足巨大替代需求,紙類產品有望成為塑料用具替代的中堅力量。
生物降解塑料是最為綠色的環保塑料。可降解塑料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澱粉改性塑料,光熱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
澱粉改性塑料一般環境中降解,降解效率低,往往不能完全降解,難以回收利用;光熱降解塑料在降解過程中因處於自然環境受環境條件影響大,其會受光和氣候的影響降解時間而難以控制;生物降解塑料通過藉助微生物的侵蝕、分解作用實現降解,可達到完全降解的效果。
通過對三類可降解塑料進行對比可發現生物降解塑料為可降解塑料中最為環保,降解程度最高的塑料。
首先,可降解塑料價格約為普通塑料價格的3倍,在價格上不具備替代優勢;其次,目前我國生物降解塑料配套設備及技術條件尚不完善,可降解塑料的性能和穩定性差,耐高溫、韌性、加工的適應性等因素都導致可降解材料使用的場景和領域十分有限;最後,可降解塑料製品種類繁多,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如阿里巴巴推出的可降解快遞包裝,是在工業堆肥而非自然條件下完成的,這部分產品需要統一回收降解,而另一部分產品則需要進入循環經濟的鏈條,統一回收後進入再加工生成其他產品,若處理不當很可能會造成汙染問題。
我國紙制產品市場較為成熟,2019年我國白卡紙產能為1092萬噸,白板紙產能為1133萬噸,瓦楞紙產能為3361萬噸,箱板紙產能為3762萬噸。
食品級白卡紙可滿足餐飲外賣領域對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替代需求:根據國家標準GB 4806.8-2016《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製品》,食品級包裝用紙必須使用原生木漿為原料,食品級白卡紙可成為替代塑料餐具的合適材料,如麥當勞中國門店自2007年就開始率先提供紙制外賣袋,10年內累計減少超過20億個塑膠袋。
箱板紙及瓦楞紙可對快遞領域不可降解塑料進行替代:箱板紙與瓦楞紙具備堅韌耐破、抗撕裂抗水性等特徵,常用於快遞、家用電器、文化用品等的外包裝,目前各快遞公司與第三方的生物降解塑膠袋仍處於初始研發階段,而新版限塑令已對2022年及2025年快遞領域的限塑成效作出明確規定,因此箱板瓦楞紙可滿足新版限塑令對快遞領域不可降解塑膠袋的替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