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升級,可降解塑料能成為最終的解決之道嗎?

2020-12-21 界面新聞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Moria Yin

近日,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全球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5300萬噸,這是聯合國標準(800萬噸)的6.6倍。而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次性醫療防護用品(PPE)廢料更加劇了目前的汙染情況。研究人員認為,全球塑料產業的轉型是達到塑料清理目標的唯一途徑。

此前2018年IHS的一項統計也顯示,全球塑料有40%應用在包裝領域,而塑料汙染中又有59%都源於包裝領域。塑料包裝因其一次性、難回收、性能低、雜質多的特點而成為白色汙染問題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消費者排斥和抵制的原因所在。

因此,很多公司都在呼籲不使用雙酚A和鄰苯二甲酸鹽等不受歡迎的化合物,並且在包裝上聲明其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譬如「可回收、可生物降解、可堆肥、環境友好和廢物最小化」等用語。

2019年,Innova Market Insights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是關於其跟蹤的全球食品和飲料新品中使用某種清潔標語(如不含添加劑、天然、有機等)的比重,在北美地區高達37%,而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地區甚至達到了46%。並且,這一份額還在持續生長,從2015年到201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可達7%。

此外,在今年年初,我國也出臺了一部關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文書,預計在2020年底,全國範圍內的餐飲行業將不再出現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可見,塑料運用在全球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而相關的可降解塑料、再生塑料等新型環保型塑料產業也隨之迎來了春天。

01、步步緊逼的「限塑令」

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及相關部門發布了一項關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這是繼13年前的「限塑令」以來的第一次升級,保證到2025年底,全國塑料製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等各個環節均建立起基本制度。

7月中旬,為了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八部門又發起了一個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具體到時間、涉及範圍、相關行業等,被稱為史上最強「限塑令」,甚至還被稱為「禁塑令」。

再加上,某些著名餐飲企業像麥當勞,為了落實政策,於6月份宣布將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還有些商家利用自帶飲嘴的蓋子來替代吸管的消耗。

當政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時,大家才開始有了反應。

有些人擔心一次性塑料吸管的替代物譬如紙吸管會對小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紙爛掉後和著飲料一起進肚子,或者就著蓋子喝導致飲品灑一身等意外情況,所以家長早早地在網上囤起了塑料吸管。

有人認為菜市場的包裝袋除了裝蔬菜以外,還能帶回家當垃圾袋二次使用;平時自帶帆布袋購物,減少塑膠袋的使用……

但有些人就反駁:難道我即興去購個物,還要專門買個帆布包嗎?

還有人嘲笑:這是有多窮,才會捨不得扔掉一個裝菜的塑膠袋。

其中,有一個網友直擊痛點:這不是窮不窮酸的問題,而是人心中的觀念的問題,思想不改,再多的政策都只是一句宣傳話。

就像這13年來,「限塑令」起到的效果似乎只是超市塑膠袋收費,一次性塑料製品依舊隨處可見。

當然,這一次的升級整改,從行政和技術兩方面開展,較之前也有了更細節的準則和規劃,或許真的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未可知。

02、「循環經濟」的興起,在包裝領域掀起的可持續革命浪潮

1. 回收革命

國家發改委曾經給「循環經濟」下了定義:這是一種高效利用資源並循環使用的經濟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

目前這一經濟模式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了廣泛重視,越來越多的行業聯合起來開展了消費後回收和化學循環的供應合作活動。

有很多飲料瓶子、託盤、碗、杯子等都朝著百分之百再生塑料的目標前進。隨著供應商提供更多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方案,很多客戶都將戰略方向轉到了清潔或可再生能源。

像紐約布克林的Aripack公司表示,他們設計的NEO包裝中含有有機添加劑,一旦被填埋在土裡,就會加速土壤中天然微生物分解塑料包裝的速度和效率,同時會釋放出沼氣——一種可以被收集並轉化為清潔的、可再生的能源。

這就像是一場「回收革命」的開展,只有當商家和企業帶頭使用可回收材料時,才能引起消費者的重視,並激勵供應商積極開發和研究全新的可降解塑料,從而控制這一類環保材料的成本價,推動商家繼續使用。

這也是一種良性循環。

2. 可降解塑料和再生塑料

針對市面上的一次性塑料替代物,最火熱的兩種分別是可降解塑料和再生塑料。

前者的基本性能和一次性塑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使用之後可在自然環境的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為對環境無害的物質。

而後者是針對被廢棄的舊塑料進行預處理、熔爐鍛造等物理或化學方法來加工改造。這最大的優點就是可選擇性,根據不同的性能需求,單獨加工舊塑料的某方面屬性,就能製造出滿足需求的產品。

因此,其成本價會比可降解塑料低很多。但同時,它的可循環次數也有所下降,只有在某些對衛生性能要求不高的領域,才適合。

而可降解塑料主要有生物降解、光降解、水降解、光和生物降解四種方式,也包括生物基和石油基兩大原材料。

圖源:華安證券研究所

目前已有PLA(聚乳酸)、PHA(聚羥基烷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

相較於傳統塑料,可降解塑料幾乎可以涵蓋其所有的優勢甚至有過之,唯一不足的就是生產成本太高,阻礙了這類商品的發展和普及。

3. 塑料包裝實現百分百可回收指日可待

2019年8月,可口可樂旗下的Dasani瓶裝水推出了混合瓶——由50%的植物瓶子(Plant Bottle)和可再生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組成,這是可口可樂在美國市場的第一個包裝,預計在今年中旬實現全國範圍內的推廣。

可口可樂公司早在2018年就提出「世界無廢物」倡議,計劃在2030年將產品包裝的平均使用率提升到50%,到2050年實現所有包裝都是可回收材料。

而它的競爭對手百事可樂也不甘示弱,到今年6月份,該公司表示旗下的Lifewtr純淨水的包裝材料正在向100%的可再生PET靠近,並預計在2025年之前完成進度。

還有很多其他的知名品牌譬如雀巢、達能等,都計劃在包裝中摻入可再生塑料,並逐步實現百分百可回收的目的。

在去年秋天,可口可樂、百事可樂、Keuring Dr Pepper公司與美國飲料協會(ABA)共同發起了Every Bottle Back計劃,這項耗資1億美元的計劃邀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作為戰略科學合作夥伴,還招募了回收合作夥伴,協助部署資金、支持計劃實施。

圖源:Google

ABA總裁兼執行長KatherineLugar表示:「我們的行業都認識到了減少環境中廢舊塑料的迫切需求,我們也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引領、創新解決方案。」

各大公司也致力於重新設計瓶子,讓其生產、使用、回收和再造形成一個循環系統,每一個被回收的塑料瓶都能被翻新。

這是建立在對保護子孫後代環境的可持續承諾的基礎上的。

03、可降解塑料會成為白色汙染的終極解決方案嗎?

1. 社會認知普遍不足,成本代價不願承受

其實,「限塑令」的提出,對於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自從21世紀初國外推出「限塑令」以來,國內也緊跟步伐,全球對於塑料的使用限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升級,從最初的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到後來給塑料垃圾限量,並加設截止時間、細化到具體物品。

早在第一次政策的頒布,美國就立法推廣了可降解塑料,如今,歐美國家發展可降解塑料已達18年。

圖源:華安證券研究所,世界可降解塑料消費量分布圖

華安證券根據國內各省市「禁塑令」的執行時間和力度,估算出到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達到238萬噸,市場規模可達477億元。但是,在這麼好的市場前景下,成本卻制約了可降解塑料發展的腳步。

因為生產工藝的複雜、原始材料的昂貴,在無形之中拉高了產品的成本價,根據華安證券的調查顯示,PLA的完全成本相當於玉米含稅價格的7倍,而PBAT的完全成本則相對低一點,但也要達到玉米含稅價格的6倍。

再加上消費者們對於節省塑膠袋的不理解,便不願意和廠家共同分擔新塑料的成本,這也是導致廠家不願意使用新型材料的原因之一。

2. 品牌們的探索之路

01 Wallaroo Foods

該產品是由世代相傳的家族世家人工種植,手工切割水果後將其置於可持續太陽能設備中進行乾燥,在乾燥過程中不再添加任何防腐劑或添加劑。

秉持著純天然的原則,其包裝也採取的是TSC認證的包裝紙——由甘蔗纖維、桉樹紙漿等可持續材料製成,在長達26周的低溫下可分解成水、CO2和其他生物質。

也就是說,這種包裝紙可以直接填埋在花園中,也可以和食物垃圾一起處理。

這種包裝紙甚至被英國提名為「年度最佳資源節約包裝」。

圖源:Google

02 Planet Organic

這是一家一站式商店,提供所有的健康食品,包括有機蔬果、魚蝦、肉類和麵包,不含有麩質,沒有乳製品,也不銷售生食。

可回收包裝行業的領導者Parkside為其創建了一種全新包裝,不僅可反覆利用,還具有阻隔氧氣的效果,使紅米、蘋果片、燕麥等產品的保質期得到延長。

Planet Organic的採購總監Overton說:「我們的新型可堆肥包裝產品系列是我們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處於市場的最前沿,這種方案不僅對環境有利,而且對環保意識強的消費者而言,是一種強大的營銷工具。」

圖源:Google

03 Lavazza

作為咖啡巨頭,Lavazza和TerraCycle聯合推出了一款咖啡膠囊,這個產品的環保瓶蓋也是採用可堆肥的材料製作而成,如果正確處理,就可成為富含營養的工業堆肥。

同時,由於地方當局向堆肥地點運送食物的數量有限,Lavazza聯合TerraCycle在英國各地設計了線下回收點,方便消費者處置膠囊。另外,每個據點還能根據所存放的膠囊數量賺取TerraCycle積分,這些積分可兌換成對某些慈善機構的資金捐贈。

Lavazza的總經理DavidRogers表示:「我們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已完全融入到業務戰略中,用新型生態瓶蓋取代英國所有的家用膠囊,而且沒有任何價格差異。我們堅持這項重大投資,印證了我們對卓越、品質和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圖源:Google

04 Jacobs Douwe Egberts

JDE在2018年設定了到2025年實現100%可回收或可堆肥產品包裝的目標,去年時,JDE就實現了87%的進度,而且包裝中有28%的成分來自回收的材料。

該品牌旨在增加可回收材料的數量來支持循環經濟,並致力於研發創新性解決方案來重複使用產品包裝。

經過獨立驗證的生命周期分析,JDE發現Senseo咖啡器具是所有器具中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所以他們計劃在這系列產品包裝中實施可堆肥材料,以最大效益保護環境。

圖源:Google

04、小結

總之,隨著「禁塑令」的步步加強,可降解塑料在市場上的需求只多不減,尤其是某些具有獨特眼光的小型公司正在大力探查可降解塑料之路,將反塑料情緒向社會傳播。

Innova的消費者研究也表明,消費者對可持續性的期望也在呈現上升趨勢,這也促使著各個公司將食品和包裝的生態效率放在首位。根據其2020年全球食品飲料十大趨勢中的主要趨勢「講故事:用言語取勝」,我們也期待各大公司能夠通過宣傳可持續性方面的努力和故事來與消費者建立牢固的聯繫和共鳴,從而培養品牌和公司的忠誠度。

這種雙向的促進在政策的助力下實現了良性循環,為可降解或可回收材料的市場規模奠定了良好的動力基礎,在未來,或許我們將不會看見白色汙染的可怕情景。

相關焦點

  • 中國13年「限塑令」改變了什麼?可降解塑料能成為最終的解決之道嗎?
    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及相關部門發布了一項關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這是繼13年前的「限塑令」以來的第一次升級,保證到2025年底,全國塑料製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等各個環節均建立起基本制度。就像這13年來,「限塑令」起到的效果似乎只是超市塑膠袋收費,一次性塑料製品依舊隨處可見。當然,這一次的升級整改,從行政和技術兩方面開展,較之前也有了更細節的準則和規劃,或許真的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未可知。
  • 「史上最嚴限塑令」來襲,可降解塑料市場將增長?
    新版限塑令不僅從禁止限制層面作出規定,還對可利用替代品作出介紹:在商場、藥店、書店等場所可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推廣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在農用地膜使用量大的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模化推廣可降解地膜。紙質包裝產品、生物降解塑料將成為解決塑料汙染的兩大利器。
  • 浙江「限塑令」升級 台州塑料行業波瀾四起
    與此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可降解塑膠袋的佔比並不高。「我們也考慮過用可降解塑膠袋,但這種袋子要比普通塑膠袋貴2倍左右,不划算。」在洪家菜市場經營一家蔬菜攤的張先生介紹,他們的塑膠袋都是免費贈送的。如果使用可降解塑膠袋,經營成本就會增加。不過,全面升級的「限塑令」有望改變目前參差不齊的市場情況。
  • 「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
    原標題:「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這一板塊蓄勢待發丨行業風口近日,商務部的一則消息引爆可降解塑料板塊行情。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 新限塑令實施倒計時,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
    不過,由于禁塑限塑的年底最後期限未到,以及使用成本上漲明顯,這種替代還不普遍。記者近日在福州市的永輝超市黎明店看到,這裡提供的購物袋以不可降解的傳統塑膠袋為主,可降解塑膠袋只用於打包部分即食食品。由於限塑令對超市內用於分包裝的連卷袋並未有要求,而且超市都是免費提供,不少顧客大量使用這種小塑膠袋打包商品,消耗巨大。
  • 限塑令升級 昆明準備好了嗎
    在篆新農貿市場,水果商販為購物市民提供塑膠袋。位於高新區內的一家輕食沙拉店,從去年以來就用紙質打包盒和可降解塑膠袋配送外賣,餐具也用紙質包裝。該店店長說:「我們主打的就是健康飲食,使用環保方式配送外賣,顧客更能接受。我們的可降解塑膠袋都很好看,很多顧客都會循環利用。」另外,昆明多家連鎖超市正在積極「減塑」「限塑」。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商超在店內醒目處宣傳、倡導消費者自帶購物籃、循環使用購物袋。
  • 「限塑令」升級,還能用吸管喝奶茶嗎?
    疫情雖趨穩定,公眾卻更加依賴電商和外賣了,升級的「限塑令」如何落地執行,尚待觀察。新冠疫情加劇了公眾對於塑料的使用。2020年3月3日,長春,疫情防控升級,藥房用塑料薄膜圍起櫃檯,防止與買藥人正面按觸。
  • 「最嚴限塑令」年底落地 可降解塑料市場巨大
    隨著年底臨近,被譽為「最嚴限塑令」的落地實施也進入倒計時階段。多家機構表示,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行業或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截止12月25日收盤,同花順可降解塑料概念板塊上漲1.03%,收報994.32點。
  • 可降解塑料的競爭力分析
    從今年的國家限塑令政策看,與前幾年的限塑令相比,這是大規模的從源頭上禁限塑料製品。隨著限塑政策的不斷加碼,塑料行業將面臨一次蛻變,可降解塑料將陸續替代傳統塑料,有消息稱,未來5年,在禁塑令的推動下,我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到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有望達到130萬噸。
  • 新限塑令實施在即 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
    原標題:新限塑令實施在即,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   新限塑令實施在即,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   備戰新限塑令   22日,在位於濟南市二環西路的宜家商場3樓餐廳,經濟導報記者看到,打包袋子已換成牛皮紙袋,收銀員表示,打包袋為有償使用,每個收費兩元。此前,塑料吸管也已換成紙質吸管。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當日供應的仍是塑料吸管。
  • 限塑令倒計時!記者實探商超餐飲動向,除了可降解塑料,這個板塊也受益
    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要求商品零售場所開辦單位、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外賣企業報告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情況;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三十日後施行。
  • 新限塑令實施在即,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
    新限塑令實施在即,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經濟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大型商超及餐飲企業都在備戰新限塑令,做好了替換準備,不容忽視的是,受高成本掣肘,可降解塑膠袋的普及推廣仍需時日。備戰新限塑令22日,在位於濟南市二環西路的宜家商場3樓餐廳,經濟導報記者看到,打包袋子已換成牛皮紙袋,收銀員表示,打包袋為有償使用,每個收費兩元。此前,塑料吸管也已換成紙質吸管。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當日供應的仍是塑料吸管。
  • 「升級版限塑令」來了!太原紙質吸管陸續「上崗」,還有可降解塑膠袋
    一起來了解一下↓↓↓餐飲業紙質吸管陸續「上線」奶茶店、咖啡店作為吸管的消耗大戶,是此次「限塑令」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部分連鎖餐飲企業、奶茶店和咖啡店已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紙質吸管和PLA可降解吸管已正式「上崗營業」。也有一部分商家仍處於「過渡期」,紙質吸管還未到貨,因此鼓勵消費者使用直接可飲用的杯蓋來代替。
  • 限塑令」升級能否管住小小塑膠袋?
    新華社廣州9月3日電題:農貿市場用量反彈,外賣生鮮用量大增——「限塑令」升級能否管住小小塑膠袋?各地近來也相繼推出了新版「限塑令」。「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從2008年6月1日開始實施「限塑令」至今,一段時間內,不可降解塑膠袋的使用有所減少。但近一兩年來,在一些農貿市場,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出現反彈。同時,外賣、生鮮電商成為塑料製品使用大戶。
  • 成都最強限塑令: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拜拜」
    成都最強限塑令: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拜拜」 到今年底,成都市城市建成區的商超、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外賣、展會活動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成都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 【聚焦】升級「限塑令」 抑住「反彈」的塑膠袋
    要對各地各行業使用塑料製品等進行督查,明確監管部門的責任,對違規使用或者監管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規追責。在時機成熟時,要讓「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包裝製品,改為生產使用可全降解的聚乳酸等製品。環保、質監、工商等部門必須在塑膠袋生產的審批、監控、執法環節中出狠招、抓落實,不讓違規產品流入市場。
  • 限塑令升級倒計時 青島商家主動求「解」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階段。距離第一階段的限塑任務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更加嚴格的限塑令已經在路上。那麼在「倒計時」即將吹響之時,島城市場執行情況如何?
  • 廣東限塑令實施首日:可降解購物袋一元一個有點貴
    可降解購物袋一元一個有點貴限塑令實施首日記者調查 可降解購物袋降成本是關鍵按照加碼的「限塑令」,到今年底,廣東全省範圍內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 2020中國塑料製品行業發展現狀多地出臺「限塑令」可降解塑料成新寵
    塑料製品在生活中最多見的是塑膠袋,而我國從2008年6月1日施行限塑令,在商場、超市及集貿市場等商品的零售場合,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在全國範圍截止生產及銷售,使用厚度>0.025毫米塑料購物袋.
  • 「限塑令」前夜 替代材料升溫 塑料重塑
    1869年,印刷工人約翰·海厄特發現,在硝化纖維中加進樟腦時,硝化纖維變成了一種柔韌性相當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熱壓下可成為各種形狀的製品,他將它命名為「Celluloid(賽璐珞)」。於是,塑料的鼻祖誕生了。  曾經便利的發明,如今已經帶來了明顯的負外部效應。  「最強限塑令」倒計時,多種塑料製品將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