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階段。距離第一階段的限塑任務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更加嚴格的限塑令已經在路上。那麼在「倒計時」即將吹響之時,島城市場執行情況如何?記者多地調查發現,目前島城大型超市、商場已經有償提供可降解塑膠袋,但大部分集貿市場攤主仍免費提供普通塑膠袋,作為「白色汙染」的重災區,外賣和快遞行業仍在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和餐具。可喜的是,部分商家積極響應「限塑令」,已完全更換可降解塑料產品。
農貿市場普通塑膠袋仍在用
為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的治理,今年10月,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買菜用的購物袋收費嗎?」記者在浮山所農貿市場一家蔬菜攤位前挑選了兩種蔬菜,攤主隨手遞給記者兩個帶有商場名稱的透明塑膠袋,左下角還印有「全生物降解袋」的標誌。
「這種袋子不收費,一個袋子幾分錢,不好收,而且一說收費就沒人買了。」攤主向記者展示了市場統一訂購的兩種可降解塑膠袋,「印藍字的這一種便宜,成本幾分錢一個,我們給顧客用這種的,不收費,印綠字的這種幾毛錢一個,不過我們平時都不捨得用。」
隔壁麵食店的店主也講述了同樣的情況,儘管有償提供塑膠袋的提示牌就在店內懸掛著,但提供給顧客的可降解包裝袋都是免費的,「我要是收費,沒有幾個人願意買。」
記者發現,從手感來看,價格更高的全生物降解袋更厚實,並且袋子上印有「在堆肥和填埋環境下一年內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文字,而不收費的可降解袋沒有這樣的標誌。
探訪過程中,記者購買了兩種熟食、兩種主食、一種零食、兩種水果和一斤海鮮,共使用了10個塑膠袋。在購買熟食時,店主使用了可降解塑膠袋裝有外包裝的熟食,但是對於散裝稱重的食物,還是提供了普通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另一家滷味店內雖然懸掛著市場提供的可降解塑膠袋,但實際上使用的是帶有加盟標誌的普通塑膠袋。
農貿市場仍存在使用非可降解塑膠袋的情況,那麼大型商超情況如何呢?在市南區麥凱樂和萬象城的超市,收銀臺處的塑膠袋已全部替換為可降解塑料材質,分中號、大號等不同規格,價格從4毛到一塊二不等。記者在超市收銀臺觀察發現,購買超市提供的付費塑膠袋的顧客佔多數,但也有顧客自帶環保袋或者選擇其他方式。
餐飲外賣成了重災區
記者了解到,部分外賣平臺會向合作商戶發放可降解塑膠袋,並且鼓勵商戶使用。顧客在平臺下單時選擇「無需使用餐具」的選項,可獲得環保能量作為獎勵。
儘管平臺鼓勵商戶和顧客提升環保意識,但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在青島大學東西院交界處的校門外,每到飯點時,都會有大批外賣放到這裡。記者觀察發現,擺放在地上的外賣以塑膠袋包裝居多,紙質打包袋佔少數。「在拿到的外賣當中,很少見到哪一家的打包袋上有可降解的標識。」外賣配送員孫先生說。
的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外賣行業可謂是風生水起。這一點不光體現在社會上,校園裡的外賣同樣火熱。目前,部分外賣平臺進駐高校食堂,學生可以通過APP下單食堂的飯菜,再由校園專送將飯菜配送到指定地點。但是,校園專送在為學生帶來更加便捷服務的同時,全塑料的外賣包裝也加大了環保壓力。據青島大學一位校園配送員介紹,學校共有6個配送站點,每個站點每頓飯大約有200單外賣,即一天約要用2000份塑料製品,如此龐大的數量讓「限塑令」實行起來著實有些「身單力薄」。
根據島城發布的《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但經過記者的走訪發現,部分商家仍未達到方案裡的要求。記者在阿水大杯茶、滬上阿姨和蜜雪冰城三家飲品店看到,可降解材質吸管並未在奶茶店裡大量鋪貨,蜜雪冰城門店吧檯上仍擺放著紅色塑料吸管,三家店的吸管和打包袋均為塑料製品,只有滬上阿姨的外賣袋為紙質品。經過記者詢問,三家店店員均表示暫時沒有收到將塑料製品替換為紙製品的通知。
不少商家開始訂購紙質吸管
「我們已經不再提供塑料吸管,全部更換成了紙質吸管,除了紙質吸管,還特別研發了直飲杯蓋。」星巴克萬象城店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星巴克青島地區門店自去年9月份開始便採用紙質吸管和直飲杯蓋來替代塑料吸管。到去年年底,中國內地所有門店都完成了塑料吸管的全面替換。而且,星巴克還鼓勵顧客使用自帶杯,並為自帶杯顧客提供4元的優惠。」
紙質吸管接受度如何呢?「我覺得紙質吸管和塑料吸管沒有多大區別,吸果粒也能吸上來。」顧客李女士認為紙質吸管和塑料吸管有細微差別,如果浸泡時間過長容易變軟,但使用體驗上並沒有太大差距。
在萬象城一層的太平洋咖啡,記者也在點餐處看到了提倡自帶杯的標牌,自帶杯購買咖啡可以減免4元。點餐區對面的吧檯上放置著吸管、攪拌棒、白糖和杯套,顧客可以根據需要自取,記者觀察發現,店內使用的吸管已換為紙質吸管,店內一位咖啡師向記者透露,「我們從上個月開始替換成紙質吸管,餐具也在陸續更換成可降解材質的。」
隨著新式茶飲受到熱捧,奶茶店成為吸管的消費主力軍。新式茶飲頭部品牌奈雪的茶和喜茶也替換了紙質吸管,並且帶有直飲口的茶飲杯蓋也成為了行業標配。
除了連鎖茶飲店,部分自營門店也注意到了「限塑令」對餐飲業的要求。「我們已經訂貨購紙質吸管了。」在萬象城N次方公園的一家茶飲店,擺放的仍然是塑料吸管,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了解到更嚴格的限塑令即將實施,店裡已經聯繫紙質吸管生產廠家進貨,將全部換為紙質吸管,紙質吸管的成本是塑料吸管的十倍。
塑企被逼升級 先行者搶佔風口
距離2021年還有不到一個月,「禁塑令」的第一階段大限將至,部分普通塑料製品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可循環、易回收的塑料製品。「限塑」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市場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是已有70年歷史的傳統塑料加工型企業,『限塑令』的實施給我們企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青島海益塑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益塑業」)銷售經理楊昆坦言,「從今年6月份開始,國家的相關政策公布以後,我們公司就開始逐步加大生產全生物降解袋和生物降解地膜,到12月份,半年的時間,已經有50噸全生物降解塑膠袋、300噸生物降解地膜投入市場。」楊昆告訴記者,目前海益塑業的生物降解產品產能已提高到了往年同期的10倍。
據楊昆解釋,生物降解產品由可生物降解的聚酯(PBAT等)、澱粉發酵聚合物聚乳酸(PLA)和改性澱粉等生物質產物共混加工而成。因材料的分子結構獨特,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被自然界中的特殊細菌或真菌分泌的酶分解成分子量小於500的分子,並進一步被微生物消化吸收,作為微生物的養分,最終通過生物新陳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回歸大自然。楊昆認為,「限塑令」倒逼傳統塑料製造企業實現升級轉型,生產生物降解產品正是海益塑業為了適應市場變化做出的調整。
「限塑令」確實催生了相關產業數量的增長,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聚乳酸」的相關企業1060家,截至11月20日共註冊相關企業50家,同比增長20%。今年五月的相關企業註冊量達到了最高峰,共14家,環比增長250%。其中,截止到8月份,山東相關產業達到81家,位居全國聚乳酸相關企業總量地區排行榜第五名。
「目前國內生產完全可降解的塑料是可以實現的,但難點就在於聚乳酸PLA等可降解材料的單體成本高、產能沒有徹底釋放。」北京化工研究院李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聚乳酸PLA的聚合單體是丙交酯,目前國內並沒有能夠大規模高品質生產聚合級丙交酯的企業,因此丙交酯多依靠國外進口,導致價格很高。當前市場上火爆的聚乳酸、PBAT等原材料,主要降成本的方法就是混入碳酸鈣、滑石粉,但是為了保持材料本身的可降解性和強度,加入量不能太多,所以降成本效果甚微。」
青島拜士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利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目前市面上生產傳統塑料的原材料聚乙烯一噸大概在9000元,而生產可降解塑料的聚乳酸PLA市面價格一噸在20000~30000元,這直接導致可降解塑料的原料成本達到普通塑料的兩倍以上。」「限塑令」雖然使原材料生產企業數量驟增,但最讓供應鏈下遊企業頭疼的,還是成本過高。
即便如此,張慶利依然表示,目前拜士特研發團隊正在做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最大努力。「目前,聚乳酸PLA、PBAT等可降解塑料改性,最常用的是改性澱粉、碳酸鈣、滑石粉等,公司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秸稈開發可降解塑料,用填充改性植物纖維粉體,既能最大限度廢物利用又能壓低成本,預測成本價格大概在聚乙烯價格的1.5倍以下,降低至少25%的成本。」此外,拜士特在兩年之前就積極響應國家倡導,開始研發可降解的生物材料,除了安排研發投入,拜士特還積極推動前端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助力項目新進展,每年研發投入在100萬元左右。
「『最嚴』限塑令的出臺讓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抓住了市場風口。」張慶利感嘆,「前幾年國家提倡使用可降解塑膠袋,但是因為成本過高,市場並不認可,政策讓全社會全行業都開始關注可降解材料,使早早投入這項研究並有一定儲備的新材料企業搶先站在了經濟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