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末期,日本人拒不投降,並且制定了一億玉碎的作戰計劃,也給同盟軍結束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而當時,美國為了減少同盟軍的傷亡,便做出了向日本境內投放原子彈的決定。在這兩顆原子彈的轟炸下,也使日本出現了數10萬人的傷亡,而這也是日本民眾的不幸。當時世界各界,都對日本裕仁天皇,以及日本主戰派發出譴責。認為他們無視民眾的生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侵略的野心,毫無人道主義精神。直到多年後,謎底被徹底揭曉,各界才知道,當年日本做出的錯誤決定,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
而這一失誤,卻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日本被兩顆原子彈襲擊,事實上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卻因為翻譯上的錯誤而賠上了十幾萬人的生命。在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共同籤訂的波茨坦公約,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日本能夠做出無條件投降的決定,而當時還允諾將給日本做出一定的讓步,避免造成各國的重大傷亡。但當時日本將所有的指望,都放在了蘇聯身上。希望蘇聯能夠從中斡旋,給日本一個與同盟軍談判的機會。並且在28日當天,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在記者招待會上,回應了這份波茨坦公約。
而當時按照日本首相鈴木的願意,是希望同盟軍能夠給日本充足的時間,使國內達到統一意。但由於當時鈴木用詞不夠嚴謹,也導致翻譯人員將整個講話內容,都翻譯得走了樣兒,最終導致,該國沒有抓住免於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機會。而在日本方面,等待蘇聯答覆的過程中,也更加堅定了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轟炸的決心。按照鈴木的原意,他做出的回應就是這份波茨坦公約,對於日本政府沒有任何的利益,所以該國並不予以回應,而且會堅定地邁向戰爭的終結。
但最終卻給翻譯成這份公約,對於日本政府沒有重大的意義。而日本方面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只能將這份公約完全忽視,並且為了結束這場戰爭而將戰鬥進行到底。而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第1種公告,所要表達的是,想為日本政府爭取更多的利益。而第二種翻譯,所要表達的卻是,戰鬥的決心。事實上,當時在日本,自從發動戰爭開始,就存在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不同的意見。而那些主戰派,在戰場上的表現也非常的激進,同時,在各個侵略戰場上,展開屠殺行動的軍部,都會受到主戰派的褒獎。
所以才是日本軍部,在各國的侵略戰場上,都非常的殘暴兇狠。而對於主和派來說,他們所提出的意見,輕易不被天皇所採納。並且經常遭到主戰派的嘲笑,當然,各界也對於這名翻譯官的行為,充滿懷疑。也有人認為是故意翻譯成這一版本,主要是為了鼓舞軍部的士氣,讓他們能在戰爭中取得重大的勝利。而其背後,站著的就是日本內閣的那些主戰派。當然,也有人認為,當時鈴木說的話本身不夠嚴謹,並且採用了一個模稜兩可的詞語,也讓翻譯官無法理解,日本政府真正的意圖。
但無論出於哪種原因,翻譯工作都沒有明確的表達出鈴木的真實意圖。同時,日本方面在美國投放原子彈之前,也沒有等到蘇聯方面的回覆,最終導致30萬人的傷亡。但事實上,日本的主戰派,早就已經制定出了1億玉碎計劃,表示要與同盟軍戰鬥到底。雖然這一事件,最後日本的內閣都可以推卸責任,但也抹殺不了,當時日本人想在戰場上獲得戰略利益的野心。也無論,當時怎樣翻譯,他們也都是殺死該國14萬民眾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