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長達兩個多月的衝繩島戰役以美軍的勝利落下帷幕。這場堪稱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美國海、陸、空通力合作,幾乎全殲島內駐守的10萬日軍,徹底清除了日軍海上和空中的有生力量。不過,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也讓美軍傷亡超過8萬人,向來「惜命如金」的美國人意識到,即便是踏上了日本本土,想要強行佔領日本必然還要犧牲上百萬的美軍士兵,這不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雖然當時美國原子彈研製已經成功,在武力美軍上完全具備促使日本投降的條件,但不到迫不得已,杜魯門還不想把這一秘密武器公諸於世。此外,杜魯門意圖獨佔日本以及考慮到日後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並不再希望蘇聯參與其中。
在此情況下,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必須即刻投降。公告的發布讓日軍高層一時間感到十分恐慌,27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內閣會議商討對策。一些主戰派認為,此時的日軍依然還有繼續戰鬥的能力,即便是美軍攻入本土,日本國民也隨時準備「為天皇盡忠」。而另外一部分主降派認為,歐洲戰場德、意慘敗,日軍全線崩潰,國內軍需物資早已山窮水盡,頑抗已經毫無意義。會議從上午一直進行到下午,但依然沒有實質性的結果。由於蘇聯並沒有參與《波茨坦公告》的發布,心存僥倖的日本人希望通過蘇聯與盟軍展開和談。
29日,鈴木貫太郎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表示了日方的態度,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日本官方通訊社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將鈴木貫太郎的講話內容翻譯成英文時卻變成了另一種口吻。
「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此次三國聯合公告無異於是在重複開羅會議聲明,意義不大,既然已經別無他選,那麼我們將為了戰爭的勝利而繼續獎次戰鬥。」想必誰看了這段話都要氣不打一處來,好言相勸讓你投降,你還不識趣,那只能採取非常手段了。1945年8月6日、9日,由美軍最新研製成功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對日本廣島、長崎進行轟炸。與此同時,蘇聯也宣布對日作戰,日本眼看最後的救命稻草也無指望,只得被迫投降。 二戰結束後,杜魯門回憶此事曾表示,如果當初日本沒有直接拒絕《波茨坦公告》,也許美軍不會投降原子彈。一時間日本國內一片譁然,有人曾翻看首相鈴木當日的日文發言稿,對比日本官方通訊社發出的英文譯文,發現兩者在一些關鍵字眼上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鈴木並未直接拒絕《波茨坦公告》,而是說「不回應」,可翻譯成英文就變成了「完全忽略」,等消息傳到美國,路透社等一些美國主流通訊社更是將鈴木的話說成「拒絕」。而當時杜魯門以及一些美軍高層也是在讀閱了路透社發出的版本從而做出的判斷。當然,鈴木在回應《波茨坦公告》時含糊的採用了「黙殺」一詞,在日文中可以理解為「拒絕」,而這個詞在英文中也沒有實際與之相對應的單詞。
就這樣,在政客、譯者的相互誤解中,日本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嘗試過原子彈滋味的國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