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年輕帥氣的郭臺銘揣著從老媽那裡籌措來的10萬臺幣,租了一個門頭,專門用來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這家小門頭,是大名鼎鼎的鴻海精密(富士康的母公司)的前身。
那一年,郭臺銘的表姐夫張忠謀還在美國德州儀器,沒有回到臺灣創建臺積電。
那一年,ASLM還沒有誕生。
在同一個時代,清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分步式投影光刻機正在緊張的研發中,精度達到3微米,和當時美國GCA公司的最頂級產品精度接近。1978年分布式投影光刻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
彼時,中國的光刻機等半導體技術居於世界前列。
事到如今,或許有人質疑中國的發展策略,在半導體一而再再而三卡脖子的的情況下,當年放棄半導體的自主研發是失誤。
然而事實上,半導體是資金驅動型行業,依賴有限的財政資金不可能走的太遠。當時中國的經濟相對落後,半導體需求客戶主要是石油部等極少數巨型企業,既沒有廣闊的全民PC用戶,也沒有大規模使用伺服器的企業。錯過晶片發展的時代,也是非常無奈的。
當中國經濟不斷強大,晶片需求超過全球一半的時候,中國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就指日可待了。
臺灣的企業家都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郭臺銘在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時候,語出驚人的提到:一個世界,兩套系統。
他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國際形勢還沒這麼複雜,現在回頭看看,真的是太英明了。
從當年去IOE戰略開始,中國就在準備這一天。
在眾多國產作業系統、國產晶片前赴後繼的翻車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UOS、龍芯、海光、麒麟、鯤鵬等一系列可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自主作業系統和晶片。
精明的郭臺銘為了配合蘋果的印度戰略,跑到印度建廠。結果不幸翻車了。
中國給很多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個假象:中國行我也行。
以富士康為例,除印度外,在巴西、墨西哥、越南、印尼、捷克、澳大利亞等國都設有工廠,甚至在日本和美國也有分號。但這些國家的總產量,不足富士康的25%。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郭臺銘正常的選擇。
即便是印度銷量第一的小米,也不過是從中國把配件運到印度,然後從印度組裝,再美其名曰:Made in India。
很多人誤以為中國的優勢只是人工成本優勢,但事實上更大的優勢是工程師紅利和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優勢。
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是全球無以倫比的,美國都比不上。
庫克說,如果美國的工具和制模工齊聚一堂,很可能會坐滿我們現在現在身處的這個房間。但在中國,則需要幾個足球場才能容納得下。
在中國,蘋果的供應鏈幾乎都在 24 小時車程之內;在印度,除了大部分配件無法生產依賴組裝外,蘋果的印度負責人還要解決部分工廠的飲水問題。
在鴻海精密嘗試往不同籃子裡放雞蛋的同時,蘋果也做同樣的嘗試。
立訊精密發布公告,將以33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緯創資通兩家全資子公司,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完成交易,立訊精密將成為蘋果公司首家中國大陸的代工廠。
一、為什麼是立訊精密
立訊精密的創始人曾經在富士康工作超過十年,公司創立後和蘋果的合作源遠流長,不過早期主要是生產蘋果電腦的連接件等配件,規模不大,利潤不算很高。公司同時也給聯想、戴爾等電腦類企業生產連接件。
和蘋果的蜜月期源自於代工AirPods,隨著蘋果引領真·藍牙耳機進入新時代,藍牙耳機的市場突然爆發。
作為愛跑步的選手,表哥見到AirPods後開始懷疑人生,為什麼之前的十幾年,藍牙耳機都不考慮無線分體式?
AirPods的暢銷讓立訊精密受益匪淺,順便接到了Apple Watch的訂單。
二者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隨著代工範圍一步步擴大,成為第二個富士康,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和蘋果的合作,有一點點隱憂,那就是蘋果的創新性是否能夠持續,從而保持足夠的盈利能力。
關於這點,表哥有個觀點,隨著規模的不斷膨脹,生態圈的逐步完善,蘋果已經成長為一個類似可口可樂的消費品公司,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高科技公司。巨額現金和廣闊的產業鏈,讓蘋果能夠掌控全球最先進的消費電子方面的量產技術,整合成最適合消費者的產品,讓自己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二、立訊精密的業績大爆發
打開立訊精密的年報,會深深的感覺到兩個字:逆天。
數據來源:Wind,製圖:詩與星空
在消費電子行業並不樂觀的時候,公司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業績。受益於藍牙耳機和蘋果手錶的爆發,公司2019年營收衝破600億,向千億進軍。和4000億營收的富士康(工業富聯)相比,雖然有不小的差距,但隨著業務的拓展,未來可期。
消費電子供應鏈的企業,主要關注兩大核心指標,現金流和研發投入。
1、現金流
數據來源:Wind,製圖:詩與星空
和諸多同行相比,立訊精密賺的都是"真金白銀",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非常優秀,近年來基本上是逐年大踏步增加。2019年更是達到了74.66億,遠超淨利潤。說明公司款項結算非常及時。從資產負債表看,2019年歷史欠款回籠比較多。公司的產品競爭力極佳,大客戶的結算流程比較迅速。
結合利潤表看,公司的利息支出3.64億,和淨利潤相比並不算高。帳面顯示長短期借款61億,和新增的營收相比,金額比較小,公司資金狀況非常優異。在消費品電子配件行業,屬於佼佼者。
2、研發投入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公司2019年的研發投入高達43億,接近富士康研發投入的一半,這個絕對金額在整個A股也屬於前列。
超高的研發投入,是公司前進的必要保障,同時,公司的研發支出帳務處理也比較霸氣,全額計入研發費用,沒有進行資本化。
公司的淨利潤比較實在。
三、立訊精密的護城河是什麼?
2018年以來,蘋果的供應鏈企業都開始偷偷的"去蘋果化",年報裡不再提和蘋果的合作。甚至有些年報通篇沒有蘋果兩個字,但仔細看看核心業務,其實還是給蘋果做配件,讓表哥一頭霧水。
後來經過縝密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由於最近幾年蘋果忽上忽下的業績以及對供應商的苛刻(付錢還是慷慨的,但一言不合就打入冷宮),和蘋果的合作成了一種風險,所以供應鏈企業不得不擴大和華為、小米、VIVO、OPPO等國產品牌的合作,來規避風險。
這點大家和郭臺銘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立訊精密反其道而行,後果會怎樣呢?
讓我們看看立訊精密的營收構成,這種條狀圖比較直觀。
數據來源:Wind,製圖:詩與星空
除了消費電子以外,公司各項業務都在有條不紊的發展,其中賴以起家的電腦連接件業務竟然還在縮水。
其實這不怪立訊精密,因為早就被IBM拋棄的PC業務已經是明日黃花。雖然苟延殘喘,但市場早已抵達天花板,增量空間不大。
而消費電子業務主要受益於蘋果的新品,如果蘋果新品銷量不能維繫,公司的業績會怎樣呢?尤其是公司開啟了蘋果全面代工的模式,對業績有什麼影響?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營業額肯定會大幅增加,這點不做贅述,但是成長性很快進入瓶頸,比如工業富聯2019年的營收甚至低於2018年;二是毛利率會大幅下滑,目前立訊精密的消費電子毛利率超過20%,而富士康的3C電子毛利率只有8.5%左右。
和蘋果的合作,最終會不會成為"過氣"的業務呢?
如果蘋果真的能和可口可樂一樣成為一家偽裝成高科技企業的消費品公司,那麼立訊精密的未來將非常值得期待,公司會配合蘋果研發生產出更多的消費電子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但如果蘋果發生了轉型或危機,深度綁定的立訊精密想轉型就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