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建盞所燒瓷為黑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於建州建安縣而得名。由於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呈現多種紋理,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類。
第一種,烏金釉
烏金釉作為建盞黑瓷典型的釉色,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即所謂的「青黑」;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成熟時期的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第二種,兔毫釉
建窯兔毫斑紋不僅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即有隱有顯,所以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各種各樣。兔毫建盞不同部位的斑紋差異較大,即碗上部的斑紋較密,下部較稀,分布不均勻。
第三種,油滴釉
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者直徑為三、四毫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
第四重,鷓鴣斑
鷓鴣斑是建窯產品中較為名貴的產品。它形成是浮萍機理,釉面斑點是由許多小斑點拼合而成。小斑點像浮萍在釉面上漂遊,隨機而遇靠在一起,組合成許多形狀不一的大斑點,斑點內的結晶物質沒有連成一體,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見的溝紋。
第五種,曜變
「曜變」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也就是耀斑,曜斑廣布於建盞的內壁,並隨所視方向的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仿佛置身於浩蕩宇宙之中,周圍是無數璀璨的繁星。
第六種、雜色釉
雜色釉是由建窯黑釉「窯變」所致,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五大類釉面紋理之外,還有一些雜色釉面,如柿紅色、赤紅色、灰白釉、芝麻花、結晶冰花紋、龜裂紋、醬釉等。
建窯黑釉器必須在1200℃多度的高溫中方能燒成正品。此外,「鐵鏽斑」紋的定名問題還有待陶瓷界進一步研究、確定。
天目瓷
這是一種黑色帶有紫及醬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建窯瓷器。約在日本鎌倉時代,日本來我國的僧人曾從天目山把這種瓷器帶到日本,並稱它為「天目」,於是後來人們習慣上便把黑釉瓷稱為「天目瓷」,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的黑釉窯變瓷器。
建窯隨著元代中後期景德鎮五彩瓷的登場,趨於衰落而漸漸停燒。但建盞釉彩以其特殊的絢美,永遠定格在歷史,並隨著如今我們對中國藝術的重視,建盞也將再起輝煌。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