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倍槓桿!杭州發了3000萬,老百姓消費了4.5億,逾40地發消費券!李...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e公司

家在杭州吳飄飄早晨8點就被媽媽叫了起來,打開支付寶搶政府發放的消費券,她媽媽搶到了5張,每張10元,她沒搶到。

杭州市政府在3月27日發放第一批消費券,金額為4.85億元,3月27到4月2日使用,限量領50元券(滿40減10元消費券5張),杭州實體店線下支付通用,街邊吃早餐,小店購物,停車和加油都可抵扣。4月3日-5月31日還會繼續發放。

當天,吳飄飄就和媽媽一起到了附近的萬達廣場逛街,在名創優品花了90元,買了兩杯奈雪的茶花了40多元,用4張消費券抵了40元,自己支付了140多元。

吳飄飄母女消費謹慎,每筆消費都剛好用去一張消費券。同在杭州的小楊,周五領到券後就去了嘉裡中心和武林銀泰廣場,吃了兩頓飯買了兩件衣服,用掉了四張消費券,花費800元,其中一半是本來就要消費的,一半是臨時決定消費。

在微博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消費心得,當天有人為了將5張消費券用出去,花費了2850元。他們已經做好準備,4月3號接著搶下一批消費券。

據杭州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9日下午4點,已兌付政府補貼2893萬元,已帶動杭州市場消費4.53億元,拉動效應達到15倍。

地方政府

3月31日上午,深圳市羅湖區向深圳市民發放3000萬元消費券,以前也有類似的購物活動,當地政府的預算支出是500~600萬元。

羅湖區商務局局長周建軍表示,今年第1期就拿出了5000萬元消費補貼,相當於以往的10倍,根據活動效果,還會考慮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羅湖區商貿消費去年產值508億元,在GDP佔比中僅次於金融業。

羅湖區商務局局長周建軍

南京市可信數據管理平臺監測,今年3月18日至22日,該市共使用電子消費券34522張,總消費金額942.93萬元,除去電子消費券抵減金額外,帶動消費金額613.16萬元。

南京消費券大概帶動了三倍消費,不過這顯然是統計口徑的問題,杭州是將消費券拉動的消費也統計在內,南京是統計用包含消費券的消費額。另外南京餐飲消費有上百元的優惠券,顯然杭州一律10元券的拉動力更強。

不完全統計,現在已有40多個地方政府推出消費券,推出地區和金額還在快速增長。

目前發放的渠道,基本上集中在微信和支付寶兩家,發放方式,要麼靠搶,要麼靠搖。

這是典型的商業思維,搶和搖,顯得資源稀缺,這也是商家慣用的手法,搶到或搖到消費券的消費者會珍惜所得,尋機加以變現。如果是普惠制,可能會有一部分就沉澱下去。而且搖和搶可以控制總金額和消費方向。

地方政府發放的消費券,多是限定消費範圍,目前以旅遊類為多,其次是餐飲和購物類,杭州這種所有商品一視同仁的「通用券」比較少。

地市級自發組織的較多,有些甚至是區級政府組織,比如深圳市就是以各區政府的方式分別發放消費券。

也有部分省政府組織發放,湖南是唯一一個省總工會為主發放消費券的,而且發放的消費券,是提前一次性發放全年工會節日慰問消費券,總金額標準不超過2100元,在5月5日24時前消費完畢,這相當於提前集中消費。

企業也願意配合政府消費券搞聯合優惠活動,深圳市羅湖區的活動,餐飲、汽車、黃金珠寶等行業分別出臺配套優惠,一開始就政企合作。3月27日杭州市政府發放的消費券,商家匹配優惠額度11.8億元左右,相當於消費券的兩倍還多。

消費券在資本市場也引起反響,杭州解百(600814)3月27日漲停 ,讓華聯綜超(600361)3月30日漲停。

拉動

地方政府發放的消費券,都不能網上使用,只能在本區域使用,拉動本地消費的目的很明顯。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副主任吳斌珍接受e公司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為了減少企業在疫情期間的失血,已經在減稅降負上做了很多努力,今年前2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232億元,同比下降9.9%。相信後期財政壓力還會進一步加劇。因此讓政府用大額的財政支出來啟動消費並不現實。「我們最希望的是政府用小額的資金支出,激活大家的消費熱情,激發企業可利用的資源,儘快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儘快正常運轉。」 吳斌珍長期從事公共經濟學研究。

李迅雷接受e公司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應該多發放消費券,消費券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而且佔用財政資源較少,政府可以承擔得起。

發放消費券還有一個好處,只是將萎縮的消費恢復起來,以消費拉動商業以及上遊供給,是恢復而不是破壞原來的產業鏈,也不會導致某些產能過剩。中國多數產生供給過剩,核心在消費,只要有消費,很容易激起產業鏈。

本次消費券推出金額較大的杭州市,其實是早有經驗,2009年1月開始,為了應對次貸危機,杭州先後發放了兩期消費券。李迅雷團隊估算,由於發放10億元的消費券,杭州市2009年全年社零總額名義值增加約155億元,也就是實際槓桿係數達到了15倍。如果考慮到在消費過程中繳納一部分稅收,實際槓桿率或許要高於15倍。

儘管各地政府在陸續發放消費券,但是從金額上看還比較小,而且覆蓋範圍還不夠廣,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基金上動輒都是20萬億投入,很不匹配。

李迅雷認為,政府投資基建是為了穩經濟,穩定就業,但是基建投資有很多被浪費掉了,向下傳導的鏈條過長。而且基建不少是增加產能供給,為未來增加了過剩隱患。

所以他認為,基建投入沒有消費刺激直接,「消費券相當於發錢,是直接用在老百姓身上,給老百姓補貼,這種刺激的效果最有效。」

他主張,不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也應該推行消費券,為了刺激消費,消費券可以採取單人多次領取的方式,而不用限定在一人一次,可以進行全民普惠性的發放,保證一定的廣度與寬度。

他的團隊測算,如果全國層面消費券投放的額度為3600億元計算,按照2019年GDP接近百萬億來計算,則最多提高赤字率0.36個百分點,發放消費券不會對財政產生過大壓力。按照10-15倍槓桿區間進行估算,則可增加3.6-5.4萬億消費。

消費券在中國的歷史是從次貸危機時開始,除了杭州,成都曾向37.91萬人每人發放100元消費券,公開資料顯示其轉化為真實消費的比率接近100%。

當時影響最大的是 「家電、汽車下鄉」政策,以財政資金針對特定人群、特定商品補貼,實質上與發放消費券無異。

對「家電下鄉」,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補貼資金765億元,平均向每個農村家庭發放補貼近400元,實現銷售額6597.6億元,對「汽車下鄉」,全國補貼下鄉汽車、摩託車1791.47萬輛,累計兌付資金265.67億元。

不過,在發放消費券主體,吳斌珍認為應該以地方政府為主。

吳斌珍認為中央政府出臺統一方案很可能會水土不服,地方政府最了解當地居民和當地經濟,往往是出臺刺激方案的最佳人選。而且,中央政府需要平衡,如果給不同地方不同的方案,或者不同的消費券資金,這樣的不平等會引發很多怨言,同樣的金額則是另外一種不公平,各地的消費水平差別很大。另外,把所有的財政壓力集中到中央,也會讓中央不堪重負。

「因此在我看來,中央統一來做不現實,也不是最優方案。但是中央也不能袖手旁觀,無視地方政府主導刺激消費方案的弊端。我想中央可以通過轉移支付來緩解地方財力的不平衡問題。同時如果跨省消費比較多,可以進行跨省反補。消費券的可追蹤收益企業的特性為這種省級之間的反補創造了可能性。」吳斌珍表示。

公平問題

當前各地政府出臺的消費券,主要是面向而餐飲、旅遊、線下娛樂,文化類的消費,是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領域。

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都是在本轄區實體店使用。吳斌珍認為,地方政府發放很自然的會為刺激地方消費進而拉動地方經濟而努力,對跨省消費不友好是可預見的,而且地方政府財力相差很大,有些地方沒有財力刺激消費,經濟啟動慢,有些地方財力充足,經濟啟動快,這會加劇地方之間的不平等。

對於消費券發放的密度和廣度,吳斌珍建議,可以用一個適中的金額,一輪一輪的實驗,在時間設置上不能太長遠,最好在一個月內就用消費券,等過一個月,看經濟啟動情況,就可以酌情調整頻率和金額。

目前來看,很多對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有效期都低於兩個月,有些是一周有效,然後再發放下一輪。

消費券解決了效率問題,但另一方面,對那些沒搶到的人,是否沒有解決公平問題?

在上海工作的李勝認為,政府補貼的消費券通過某個支付平臺搶,有失公允,對其他電商或者其他線下不支持該平臺的商戶不公平,另外對那些不怎麼用或者不能熟練運用該平臺的群體來也很不公平。

如此推論,消費券用搖號的方式,也難言公平,搖到多少全看運氣,另外有家庭收入已經很高了,卻獲得了消費券,而有些家庭很貧困,卻因為手氣不好,沒有搖到消費券,這也是公平問題。

吳斌珍認為,如果消費券是定向某種非必須商品,導致只有需要這些定向商品的居民才能真正享受折扣,會造成不公平的問題,實際上低收入家庭可能沒有足夠的財力來享受這些限定商品的消費券,還可能出現一些不夠理性的居民因為折扣購買了需求不大的產品,擠出了真正需要產品的購買,因此雖然享受到了折扣,福利水平的提升卻不及財政補貼成本,這是一種效率損失。一些地方的消費券涉及了區域(甚至廠家、門店)限制,消費門檻的限定,或者消費方式的限定,這些不利於刺激消費,因為會減少大家購買的欲望。

她認為,消費券發放的人群範圍不宜太窄,最好是廣覆蓋,不限條件。

消費券還可以會造成一些薅羊毛等行為,李迅雷認為,薅羊毛等事情肯定會存在,但不能因此卻步,薅羊毛只是少數,不會影響整體效果。

吳斌珍認為,目前的信息技術已經比較發達,使用消費券需要用身份證認證,發送確認簡訊等手段都比較成熟,而且政府消費券的金額不宜過大,這也限制了逐利空間。另外,各個地方最好使用不同的平臺,增加不法分子攫取大額收益的難度。

目前支付平臺正深度參與各個地方政府的消費券發放,支付平臺相當於一個實施出口角色,地方政府研究出方案,在支付平臺中執行。

選擇支付平臺,還是因為支付平臺使用範圍廣,易操作,微信方面回應e公司稱,微信支付月活用戶超過8億,絕大部分市民都可以低門檻的領券及使用。微信有公眾號、小程序等產品能力,能承載電子券的發放、核銷等全流程。此外,絕大多數線下商家接入微信支付,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用戶每天都會多次打開微信,方便政府發布信息並被目標對象廣泛關注。此外微信能夠按指定發放規則下發給特定人群。

吳斌珍認為,對於支付平臺無法覆蓋的群體,特別是低收入階層和老年階層,有必要利用民政系統,以及居委會,街道辦這些線下組織來補充發放。

輸血

吳斌珍認為,中國民間儲蓄率高,大部分家庭帳戶上都有餘錢,消費沒有啟動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一邊強調不要阻擋復工,一邊又反覆強調防範風險的優先級,基層依然把防範風險放在第一位,地方政府刺激消費、啟動經濟的政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我覺得政府官員帶頭去餐館吃飯,去商場購物的這種可以安全消費的信息傳遞很有意義」。吳斌珍表示,輿論宣傳也需要引導大家走出過度防控誤區,強調有零星的新增病例並不可怕,引導恢復正常生活消費的安全感,積極報導「安全」「可控」的狀態,當然這需要建立在的確安全可控的事實基礎之上。

「這方面我們還是要多算算經濟帳,防範疫情有必要,但是必須意識到防控的成本」。

吳斌珍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急劇上升,家庭破產比例攀升,這場疫情會轉變成一場元氣大傷的持久災難。她認為,短時間內,在國外疫情快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的防控措施不太可能鬆懈,消費環境也不太可能正常化,因此,用消費券啟動消費面臨很多困難。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白重恩教授前一段時間曾提出「睡美人」的說法,強調如果企業在「睡眠期」沒有失血過多死去或元氣大傷,那麼醒來以後就可以恢復原樣,沒必要給她催肥。

吳斌珍認為,白重恩講授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強調不過度刺激,但同時強調了要在疫情期間保住企業的命。吳斌珍建議儘快給困難企業直接輸血續命,在防控解除之前,直接輸血比消費券更及時有用。

觀察:發放消費券和現金優劣比較

就在中國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同時,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發放現金。

2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向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港元,韓國總統文在寅3月30日表示將向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收入在下遊水平的七成家庭發放災害補助,四口之家的補助標準為100萬韓元(約合5800元)。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副主任吳斌珍表示,消費券原則上可以避免一部分資金變成儲蓄,越是不確定的時期,人們越傾向為不確定的未來做預防性儲蓄,刺激消費效果會打折扣。

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只有隻有7%,OECD國家大多數都在10%以下。因此中國政府更擔心現金刺激消費的效果不佳,低儲蓄率國家地區顧慮相對少一些,這些地方本來居民本來就不怎麼存錢。因為疫情無法工作後,一部分群體現金流斷裂,臨時就成為需要接濟的對象。

消費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限定時間,限定用途,這樣可以將消費限定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增加刺激效果,針對消費對象不計劃消費的商品進行刺激。

比如食物等必須消費的種類,不管是否會發放補貼,都會消費,但是與此同時,衣物、休閒娛樂等很多消費品缺乏消費,面臨產業鏈停滯。

此外,消費券發放有放大效應,消費金額會是消費券金額的數倍。而現金補貼沒有額外支出約束。

消費券的優點,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因素,就是定額消費券會擠佔其他商品消費,扭曲當前消費結構。不過從杭州這類發放看,沒有限制消費種類,街邊小店都可以使用,就沒有扭曲消費之虞。

吳斌珍認為,使用消費券的關鍵,是當前消費的增長轉化為未來的經濟增長,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否則就是擠佔了未來的消費。

對收入最低的群體而言,他們很難享受到消費券帶來的好處。在我國還有一部分消費者還不會用手機,就是有消費券,也不知道怎麼使用,或者無力消費。

李迅雷認為,對這類群體政府應該直接發放食物券或者現金進行救濟。

正是因為消費券有限制,現金才顯得更為靈活,消費者可以選擇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也可以選擇消費時間。

吳斌珍認為,發放現金更有助於幫助困難家庭度過難關,比如美國,只有個人收入在7500美元以下或者家庭收入在1.5萬美元以下才給發每人1200美元的一次性現金補助,收入更高的個人,補助就開始減少,最後減到沒有。

美國大蕭條時出現了消費券,1939年推出「食物券」計劃,「食物券」可以保障底層群眾最基礎的需求,讓窮困者或者臨時陷入窮困者也能有一口飯吃,現在美國農業部已將「食物券」計劃發展成常規的貧窮救濟制度,4000萬美國人受益該計劃。

食物券因為保障的是最基礎消費,是必須要消費的部分,和現金無異。

現金和消費券的保障功能不同,為了拉動消費,對普通群體發放消費券。為了讓最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給低收入者發放現金。

【視頻直播預告】4日2日下午4點,e公司「財經明星會」第九場邀請到資產管理規模逾百億,國內私募基金界的翹楚——重陽投資總裁王慶作為主講嘉賓,將以視頻直播方式詳解他對疫情之下全球資本市場的看法。敬請鎖定4日2日下午4點證券時報e公司APP。

戳:https://wap.egsea.com/live/detail?id=802

《證券時報》旗下專註上市公司新媒體平臺

●一手信息 ●一線互動

●一鍵發布●入駐資本圈

▲小手一點,全新體驗!▲

相關焦點

  • 美國給老百姓發錢了,韓國也發了,中國會發嗎?
    內容主要包括:向大多數美國成年人每人發放1200美元現金,向大多數兒童每人發放500美元;將失業救濟金每周增加600美元,最多持續4個月。美國給老百姓發錢了,據說直接寄支票。亞洲這邊,韓國馬上跟上了,這作業抄得很快。實事求是的說,這種做法,雖然能解燃眉之急,從邏輯上來講,還是行不通。
  • 消費券全國地圖:170城發了190億
    (IC Photo/圖) 2020年5月8日,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初步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有28個省份、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190多億元的消費券。這意味著,國內超過一半的地級行政區參與發放了消費券,平均每個地市發放金額超1億。
  • 杭州消費券1元補貼拉動3.5元消費 學者呼籲全國大範圍發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杭州消費券1元補貼拉動3.5元消費,學者呼籲全國大範圍發浙江杭州近期所發放消費券的效果如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給出了答案:在杭州,每1元錢的政府補貼帶動了3.5元至5.8元的新增消費,槓桿效應達3.5倍以上。
  • 約80地發百億消費券 熱門券拉動經濟效果顯現
    約80地發百億消費券,熱門券搶手,拉動經濟效果顯現  近期,一線城市北京也開始發消費券了。4月22日,北京市西城區宣布將累計投入1.5億元,以政府出資、企業讓利的形式,用於促進市民消費、穩定企業市場。
  • 杭州消費券真香:緊盯高端消費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杭州消費券真香經濟觀察網 記者 饒賢君 設鬧鐘準點搶券、兩分二十秒瓜分1.5億,「雙十一」一般的消費狂歡在網際網路之城杭州再度上演,不過,主角換成了由杭州市政府發放的消費券。這種類似於「電商滿減」的消費券能拉動消費嗎?
  • 消費券火了!深圳杭州今日大派8000萬 喊你買買買
    按照計劃,杭州消費券總額將達到16.8億,後續仍將有多輪消費券發放。令人驚嘆的是,消費券的直接刺激效應非常明顯。短短4天,杭州派發首輪消費券後,政府僅掏出4000多萬元,就已經拉動了當地超6億的消費力,槓桿倍數超20倍。
  • 神奇消費券真的火了:深圳杭州明天大...
    按照計劃,杭州消費券總額將達到16.8億,後續仍將有多輪消費券發放。令人驚嘆的是,消費券的直接刺激效應非常明顯。短短4天,杭州派發首輪消費券後,政府僅掏出4000多萬元,就已經拉動了當地超6億的消費力,槓桿倍數超20倍。
  • 「霸屏」多地促消費舉措、讓消費者直呼「過癮」的消費券究竟如何...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促消費的「招數」不斷,其中,消費券似乎總保持著高「曝光率」,受到不少消費者追捧,好像如果不使用幾張消費券,大家就會有種「錯過了一個億」的感覺。劉女士透露,後來她發現外賣平臺也陸續發放滿40元減15元的外賣優惠券,對於一位見到美食就拔不動腿的資深「吃貨」而言,簡直「太過癮」。#消費券確實為市場拉來了不少「流量」。
  • 多地政府聯手美團發消費券:精準回補與數位化升級
    截至4月20日,美團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出的「安心消費節」已在銀川、天津、深圳、廈門、赤峰、佛山、武漢、台州等31座城市落地,通過以餐飲業等本地生活服務為切入口提倡安心消費,助推經濟復甦。其中,涉及政府出資消費券合作的地市區有20個。
  • 該發錢還是消費券?趕快發?
    隨著湖北省宣布4月8日包括武漢在內的疫情全面解封人員進出,宣告我國疫情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由於國內疫情第一階段的衝擊,綜合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研究,國內疫情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給予重創(涉及的餐飲、旅遊、酒店、影視文化和部分製造業按下暫停鍵)。
  • 杭州消費券的威力有多大?補貼2983萬,已帶動消費4.53億,銀泰客流比...
    消費券猶如一針催化劑,以四兩撥千斤之勢,點燃了杭州線下消費的熱情,讓杭州消費市場迅速升溫。杭州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9日下午4點,已兌付政府補貼2983萬元,已帶動杭州市場消費4.53億元,拉動效應達到驚人的15倍。
  • 發錢啦!整整1.5億!北京消費券發放!錯過就虧大啦!
    想問一下大家有多少人和小編一樣看著不少地區都向老百姓發放了消費券默默的想知道北京到底發不發?就在昨日,西城宣布:發!4月22日,由北京市西城區商務局主辦、北京市西城區商業企業聯合會協辦的西城穩經濟增活力促發展暨「西城消費」上線發布會在京召開。
  • 各地紛紛啟動消費刺激措施,發現金好還是發消費券好?
    1、各地紛紛啟動消費刺激措施。珠海東莞清遠加入「發券」隊伍,廣東消費券金額逾10億元。讀報時間4月20日訊,自4月1日佛山和深圳羅湖區發放消費券以來,廣東多地陸續跟進。河南出臺政策鼓勵發行消費券提振消費。讀報時間4月19日訊,據新華網,河南省發改委等9部門近日聯合發布文件,提出鼓勵發行消費券等十條意見,力求有效對衝疫情影響,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要。
  • 報告:杭州每1元消費券帶動3.5元新增消費,效果好於日本
    4月27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螞蟻金服研究院基於螞蟻金服支付大數據通過對杭州消費券的最新研究發現,與沒有消費券時的日常消費量對比,每1元消費券能帶動3.5元的新增消費,並建議全國再發5000億元消費券,如按上述3.5倍的新增消費帶動效應計算,這將帶動4.25%的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增長。
  • 振興疫後經濟,不需要再來一次4萬億,只要發消費券!
    今年1-2月的餐飲業會下降4000多億,旅遊休假會下降9000多億,等於去年總消費的5.5%。當然,隨著疫情過去,會有報復性消費。但文娛、旅遊、餐飲等消費,並不是剛需,除了費用之外,還需時間、社交等配合,報復性反彈肯定無法完全填補已經失去的消費。那麼,就需要加以刺激,鼓勵老百姓消費。
  • 北京市民「買買買」熱情高漲,消費券近10倍槓桿撬動消費
    隨著北京消費季各項活動按下重啟鍵,150萬張北京消費券7月26日起在京東APP發放,消費券使用情況如何?數據顯示,消費券對北京消費的拉動趨勢明顯,核銷的消費券以近10倍槓桿撬動了線上消費,在線下消費券核銷中,餐飲消費佔比近75%。
  • 消費券背後的最大化戰爭,微信美團和支付寶誰能勝出?
    如今,一場史無前例的政府請客買單、網際網路平臺具體落地、商家搭乘紅利、上億消費者集體「薅羊毛」的消費券熱潮,持續「洶湧」。據不完全統計,3月份以來,共有25省市共發放超115億元消費券。而發放消費券促消費的效果也立竿見影,僅以杭州市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6日16:00,杭州消費券已兌付政府補貼3.75億元,帶動杭州消費41.01億元。
  • 促消費「成績單」亮眼 花式消費券「曝光率」高
    雖說今年各地促消費的招數不斷翻新,但消費券似乎始終保持著高曝光率,消費者如果不使用幾張消費券,總會有種錯過了一個億的感覺。12月8日... 雖說今年各地促消費的「招數」不斷翻新,但消費券似乎始終保持著高「曝光率」,消費者如果不使用幾張消費券,總會有種「錯過了一個億」的感覺。
  • 政府掏幾個億喊大家買買買!深圳杭州消費券火了:微信支付寶直接領...
    杭州2000萬消費券也來了,2.5天拉動消費4.53億!3月26日,杭州宣布將發放16.8億元消費券,定向鼓勵杭州市本地消費者拉動杭州的線下消費。而在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杭州第一批消費券已經拉動消費4.53億!杭州市的小吃店、超市、商場甚至加油站裡,已經領取杭州消費券的市民付款超過40元就能立減10元。
  • 一張十元消費券是如何復甦經濟的?消費券真的有用嗎?
    於是消費券成了春天最熱的詞,截至目前,全國各地超過50個城市發放了消費券,長春發放40萬份消費券,4分31秒就搶完了,杭州第5輪消費券1分45秒就搶光,不亞於另一場雙11。那麼消費券真的有用嗎?啥是消費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