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湖北省宣布4月8日包括武漢在內的疫情全面解封人員進出,宣告我國疫情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由於國內疫情第一階段的衝擊,綜合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研究,國內疫情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給予重創(涉及的餐飲、旅遊、酒店、影視文化和部分製造業按下暫停鍵)。
未雨綢繆,2019年我國消費對GDP貢獻高達57.8%,因此國內許多學者如西南財大的甘梨教授,北大國發院的姚洋,光華的劉教授,某券商的李迅雷等建議給國民發錢(只不過數量不等)。林毅夫教授認為要發消費券,前幾天福建省電視臺來我家錄製這個問題。個人覺得第一,馬上發。不管是錢還是消費券馬上發,多多益善。發消費券能夠立馬刺激消費,促進GDP恢復發展。林教授認為發錢怕人家存起來,如果是發錢給低收入群體,絕大多數都會消費掉。第二,消費券數量不等,如福州市才1.5億元,往往是受到疫情衝擊最嚴重弱勢群體如老人、小孩、部分農民工、殘疾人等可能不會用智慧型手機,搶不到,並且是捆綁消費,有可能導致尋租,對消費的刺激個人覺得是隔靴搔癢。發消費券對GDP有效率,公平欠佳。
第三,最好是現金。比如個人年收入低於10萬元的,家庭年收入低於20萬元的成人給予5000元,一個小朋友給予2500元。這樣(1)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讀本科到現在教科書上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直在變。(2)按照消費的剛性理論,窮人拿到錢更會去消費,其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得多,十分有利於公平理念,現金可以在城鄉所有商場消費,而不僅僅是大城市。(3)真的有利於促進我國公民的納稅意思。
錢從哪裡來呢?一是開源,比如(1)在我國大西北開放博彩業,估計一年能夠獲得幾千億的牌照稅和營業稅;(2)是比如大城市,全部小產權房轉為合法的房子,但都要登記,全部徵收房地產稅(這個在法律上完全可以,估計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不樂意了),既增加供給,又有一定財政收入,多好。(3)建議建立15年義務教育制度。其中所有抄沒的貪官資產等全部收繳中央國庫,這筆錢建議全部作為我國教育的資金。在我國經濟發展不如現在的時候,大學教育都可以免費,我國現在至少可以建立15年義務教育。這樣幼兒園和高中生免掉的學費可以釋放約5000億資金消費需求。
二是節流比如三公消費的汽車、公款吃喝和旅遊的。讓全體國民參與監督三公消費,發現官員三公消費全部辭退。估計可以節約數千億資金。
三部分學者建議發特別國債,這個可以有。
第四,深化改革。(1)對中小微企業取消增值稅,下調原來16%的養老金(這個名列全球第二高)到8%。下調企業所得稅,建議我國逐漸建立個人所有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的稅務制度。(2)適當建立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單位如中小銀行,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鼓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3)下調部分商品關稅。(4)深化國內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