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經到底怎麼「扎」

2021-02-15 漢章針刀培訓學校

問:迷走神經麻醉

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神經,於舌咽神經根絲的下方自延髓橄欖的後方出入腦,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之後下行於頸內、頸總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的後方,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的走行和位置各異。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降至主動脈弓的前面,經左肺根的後方,分出數小支分別加入左肺叢,然後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參與構成食管前叢,並向下延續成迷走神經前幹。右迷走神經經右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沿氣管右側下降,繼在右肺根後方分出數支,參加右肺叢,然後分出分支在食管後面構成食管後叢,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經後幹。迷走神經前、後幹向下與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至賁門附近,前、後幹分為終支。

迷走神經

功能: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臟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可引起循環、消化和呼吸系統功能失調


迷走神經針刀步驟

方法一:取仰臥位,頭轉向患側,確定乳突前緣和外耳道下方作為穿刺點,與皮膚垂直進針刀 1 . 5- 2 m 左右,可觸及莖突。稍退針後沿莖突後緣繼續進針。共進針約 2-2.5 cm 時,針刀基本抵達頸靜脈孔下方





方法二:也可在乳突尖端與下頜角之間連線的中點垂直進針刀至頸靜脈孔



經過的結構

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莖突旁-頸靜脈孔下

註:迷走神經的分支如下:

摺疊頸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經始於下神經節,沿頸內動脈與咽側壁之間下行,在平舌骨大角處分為內、外二支。內支含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穿甲狀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於聲門裂以上的喉黏膜;外支細小,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環甲肌。

(2) 頸心支一般有上、下兩支,下降入胸腔參加心叢的組成。

(3) 咽支主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常為兩支,起自下神經節,參加咽叢的組成。

(4) 耳支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向後外分布於耳廓後面及外耳道的皮膚。

(5) 腦膜支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分布於顱後窩硬腦膜。

摺疊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經發自迷走神經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頸部,左右兩側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較低,從前向後繞過主動脈弓返至頸部。右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略高,從前向後繞過右鎖骨下動脈返至頸部。在頸部,喉返神經於氣管與食管之間的溝內上行,經環甲關節的後方入喉,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並分布於聲門裂以下的喉黏膜。喉返神經的末支稱喉下神經。 

喉返神經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和一般內臟感覺纖維,是喉肌的重要運動神經,在其入喉前與甲狀腺下動脈的終支互相交錯,神經多數經過動脈後方,但也有經過動脈前方的,所以在甲狀腺手術結紮動脈或用止血鉗夾血管時,應注意避免損傷此神經。

(2) 支氣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經在胸部發出的數條小支,分別加入肺叢、食管叢和心叢。

摺疊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經前、後幹於賁門附近分別發出分支分為胃前支和肝支、胃後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內臟運動和感覺纖維。

(1) 胃前支在小網膜內循胃小彎向右行,分支分布於胃前壁和十二指腸上部。有以下諸分支:賁門支,分布於賁門附近;前胃壁支,常為3~4小支,分布到胃體前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幽門管、幽門及十二指腸上部,此支與胃的排空運動有密切關係。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經。

(2) 肝支行於小網膜內,隨肝固有動脈走行,參與形成肝叢,分布至膽道和肝,與肝的分泌活動有關。

(3) 胃後支循胃小彎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後壁。有以下諸分支:胃底支,後胃壁支,常為數支,分布於胃後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和幽門管。前二支是胃蠕動、胃感覺和胃酸的分泌神經。

(4) 腹腔支較粗大,行向後下方,加入腹腔叢。以後與交感神經纖維一起隨腹腔幹、腸繫膜上動脈和腎動脈及它們的分支分布於肝、脾、胰、小腸、結腸左曲以上的大腸、腎以及腎上腺等。

在甲狀腺手術中,有可能誤傷喉上神經外支和喉返神經。喉上神經外支損傷後表現為聲調降低。喉返神經損傷時,由於大部分喉肌癱瘓,可致聲音嘶啞或發音困難。雙側損傷時,如聲門裂閉合可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本次線上綜合班授課老師現場直播,現場與大家互動解答問題治療講解到位,課程安排科學合理,是廣大針刀初學者的首選。

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克服廣大醫生因時間、地域等方麵條件的制約,以網絡直播課堂的形式,講解小針刀療法,課程分為四大類包括「針刀基礎類」「四肢關節類」「影像類」「手法類」「頸肩腰腿疼類」概括了大部分小針刀療法的適應症與治療方法。

、網絡課堂採用先進的雲計算伺服器,學員可通過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工具在直播時間觀看教學視頻。

1.掃碼關注「北京漢章針刀培訓學校」微信公眾號。

2.聯繫工作人員報名,開播之前統一通知大家,並發放進入直播間邀請碼,即可觀看直播(網絡課程可以免費回看)也可參加線下面授班。

3.本次線上綜合班報名費用4296元/人,可抵全額扣線下精英班與全修班課程費用,學習後頒髮結業證書

18日18:30-21:00

朱秀峰

針刀醫學基礎理論(針刀醫學簡介,針刀醫學四大基礎理論,針刀醫學六大組成部分,針刀治療的機理,四步八法,操作方法,針刀適應症、禁忌症

19日18:30-21:00

朱秀峰

針刀醫學簡介,針刀醫學四大基礎理論,針刀醫學六大組成部分,針刀治療的機理,四步八法,操作方法,針刀適應症、禁忌症

20日18:30-21:00

馮建民

針刀醫學影像學(重點為頸腰椎病的針刀診療影像)

21日18:30-21:00

焦鳳林

上肢疾病

22日18:30-21:00

金福興

頸椎病

23日18:30-21:00

權伍成

肩背部疾病

24日18:30-21:00

肖德睿

腰椎相關疾病

25日18:30-19:40

休息分鐘

19:50-21:00

 

李洪慶

 

 

賀新越

針刀手法——頸椎

 

 

針刀手法——腰椎

26日18:30-21:00

焦鳳林

下肢疾病

27日18:30-21:00

李浩

臀部疾病

報名聯繫人:

郭老師、劉老師、喬老師、楊老師:

18701110876(微信同號)

18701110686(微信同號)

13811211564(微信同號)

13810249385(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迷走神經淺析
    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如心臟等器官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神經,於舌咽神經根絲的下方 自延髓橄欖的後方出入腦,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之後下行於頸內、頸總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的後方,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的走行和位置各 異。
  • 「迷走神經」是人類獲得幸福的關鍵
    這都和人類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有關。「迷走」在拉丁語中是「流浪」的意思,迷走神經這個名字很形象,因為它能到達身體各個部分。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接下來帶您了解迷走神經的奧秘。      當我們在深呼吸,伸展四肢或者張開雙臂擁抱朋友的時候,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會給人一種平靜和舒適的感覺。
  • 迷走神經VS副交感神經
    3、即:迷走N中起於迷走背核的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換句話說,迷走神經中支配一般內臟運動的纖維部分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4、胸、腹腔臟器(除降結腸、乙狀結腸)的副交感支配就是來自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從支配內臟運動的角度,可以認為二者(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等同的。
  • 內臟疾病——迷走神經診療方案
    迷走神經鬆弛術 ,在頸動脈三角,是最容易觸及與治療迷走神經的部位。 治療位於頸動脈三角內的迷走神經 治療時一定要兩旁加以對比,選擇最敏感的地方加以治療,操作過程中要仔細神經組織的塑彈性,並在操作過程中神經回縮的現象加以緩和
  • 舌下神經的位置和解剖(舌下神經迷走神經)
    ,支配除舌顎肌以外的所有舌肌具體傳導通路如下:運動皮層發出纖維經內囊膝下行,部分交叉/部分不交叉到對側,進入舌下神經核,舌下神經核換元後經錐體和橄欖之間的腹外側溝出延髓,再經舌下神經管出顱PS: 支配頦舌肌的神經交叉到對側下行除頦舌肌以外的舌肌受雙側大腦皮層運動神經纖維支配舌下神經出顱後,走行於迷走神經下神經節背面,頸內靜脈和頸內動脈之間下行
  • 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亞知覺閾下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與非母語語音相結合是否能提高成人的言語類別學習。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的非侵入性技術,在外耳中放置了一個小型刺激器,並且可以通過微弱電脈衝刺激迷走神經。
  • 迷走神經新研究,實現精準定位
    迷走神經新研究,實現精準定位 2020-05-29 14: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視頻】腋神經
    腋神經來源由第5和第6頸神經前支的纖維組成,從臂叢後束髮出,伴旋肱後血管向後外方走行
  •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新療法:電擊迷走神經,20多年來神經和免疫系統...
    她的脖子下方有個植入的裝置,該裝置受到外在磁鐵作用時可以發射電脈衝,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而改善她的風溼性關節炎(一種自身免疫疾病)症狀。這項臨床試驗暗示著二十多年來關於神經和免疫系統的關聯研究進入了新時代。
  • 一例霧化吸入致電燒傷患兒迷走神經反射的案例
    病情平穩後護士遵醫囑繼續霧化,氧流量調至4升/分,醫護床旁守護,備好急救設備,觀察並詢問患兒無不適後,逐漸調節氧流量6升/分,患者未出現迷走反射的症狀和體徵。電擊傷患者病情較重,可引起心血管、神經、呼吸系統功能紊亂,心肌損害,呼吸抑制等,嚴重可致呼吸、心跳停止,尤其對於燒傷後有昏迷史的患者,由於迷走張力較高,霧化時應謹防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護士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操作前護士思想上高度重視,應做好充分評估,同時做好宣教,加強心理指導。
  • 科學家研發刺激迷走神經的新方法 有望緩解疼痛
    本文轉自【cnBeta.COM】;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些讀者可能已經知道,耳內刺激迷走神經可以幫助緩解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得益於奧地利科學家的新研究,這種治療方法可能很快就會比以往更有效。迷走神經是頭顱神經中最長的神經,它從大腦經臉部,一直到胸部和腹部。
  • 全國首例「閉環迷走神經刺激術」,幫深圳自閉症男孩重啟大腦
    在做了經過多學科會診的癲癇評估後,陳醫生告訴小凡媽媽,小凡不適合做切除性手術,根據他目前的情況,可以給小凡安排「迷走神經刺激術」。更巧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閉環迷走神經刺激系統」最近剛剛在國內上市,深圳大學總醫院已經購置到貨這款最新神器。銀白色的圓形金屬小盒子,看上去像一個小鏡子,是傳統刺激器的升級版。
  • 清華研發的新一代迷走神經刺激脈衝發生器動物試驗研究正式啟動
    由清華大學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藍牙連接可感知、可反饋、可充電迷走神經刺激脈衝發生器」,於2020年9月2日,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童癲癇中心劉慶祝醫生成功為一例巴馬小型豬植入,標誌著繼G111 型和G112型迷走神經刺激脈衝發生器之後,新一代國產植入式迷走神經刺激脈衝發生器的研發邁進一個新的裡程碑
  • 迷走神經刺激喚醒昏迷15年的植物人 這是腦損傷患者的福音or困惑
    迷走神經的功能很多,心臟、腎臟、肺功能、消化道、說話、眼神接觸等等都與它相關。除此之外,迷走神經還可以增強藍斑神經元釋放的生物電,而這种放電可以促使大腦通過跟警覺性和戰逃反應有關的神經通路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我對自己以及合作者說,『如果我們通過迷走神經去刺激那些通路,能否提升植物人患者的警覺性呢?」現在看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 省兒童醫院首次通過迷走神經刺激術不開顱治療難治性癲癇
    三湘都市報7月10日訊 (記者 李琪 通訊員 李雅雯 實習生 孟凡佳) 今天上午10點,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的病房裡,九歲的宋慧(化名)和她的父母正在等待著接受迷走神經刺激手術,這是該院首次進行這項手術。宋慧剛出生不久就出現了不明原因抽搐,隨後被醫院確診為癲癇。
  • 不開顱治療難治性癲癇,湖南省兒童醫院完成首例迷走神經刺激術
    7月10日上午10點,在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的病房裡,九歲的小慧(化名)和她的父母正在等待著接受迷走神經刺激手術,這是該院首次進行這項手術。小慧剛出生不久就出現了不明原因抽搐,隨後被醫院確診為癲癇。長年的治療,使得小慧原本普通的家庭日漸難以為繼,今年端午節前後,小慧又因為癲癇發作住進了醫院,這一次,醫院方面聯繫到了願意為她購買手術器械的基金會,早在幾年前就得知迷走神經治療術,但苦於經濟困難的小慧父母,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手術建議。據悉,迷走神經刺激術是近年漸漸火熱的、針對難治性癲癇的新技術。
  • 孩子動不動哭鬧,如何讓「迷走神經」乖乖聽話?情緒訓練四步走
    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專家發現學齡之前的兒童需要父母們每隔20秒就關注一次,雖然在我們看來這些和孩子的互動非常幼稚,但是卻可以促進孩子的神經發育,比如迷走神經。它和兒童的情緒反應、情緒調節等關係都是非常密切的,多和孩子進行互動,迷走神經的張力也會增大,從而增強情緒調節能力。
  • 關於血管迷走性暈厥 知識點都總結好了
    血管迷走性暈厥在臨床很常見,通常發生於健康人群中,好發於年輕女性,其發生機理是神經心臟反射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國外研究發現:20~70歲的人群均有發生,大多於中年發病(首次發作暈厥的年齡平均為52歲),平均有5~15次發作,一般持續2~10年以上。嚴重者可有一天發作數次。在暈厥發作時伴有嚴重心臟停搏的患者,是猝死發生的高危人群,這種情況又稱為「惡性血管迷走性暈厥」。
  • 「迷路」的右鎖骨下動脈—迷走右鎖骨下動脈
    由於某些原因致使右側第 4 弓動脈和右背主動脈近端異常消失,而本該消失的遠端卻保留下來,並與第 7 節間動脈形成迷走右鎖骨下動脈。隨著胚胎的發育,左側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之間的一段主動脈縮短,於是迷走右鎖骨下動脈的起點亦隨之移至左鎖骨下動脈的左下方,成為主動脈弓上的第 4 個分支。
  • 解剖 | 胃的神經
    -*-*-*-*-*-*- 胃由交感和副交感(交感神經是來自腹腔神經叢的節後纖維,它主要沿腹腔動脈的分支走行進入胃內,其功能是抑制胃運動,減少胃液分泌。副交感神經是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其可促進胃運動,增加胃液分泌。一、迷走神經前幹及其分支前幹位於腹段食管前壁肌層與腹膜之間。單幹型者約68%~89%,其餘依次為雙幹型、三幹型、四幹型及五幹型,但出現率均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