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交感神經的一部分神經纖維隨迷走神經分布,所以迷走神經屬於副交感神經的一部分,部分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於腦幹,部分位於骶髓灰質內,在腦幹有四對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
1、動眼神經副核,它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動眼神經分布於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2、上泌涎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面神經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等。
3、下泌涎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舌咽神經分布於腮腺。
4、迷走神經背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迷走神經分布於胸、腹腔,在骶髓2-4節灰質內有一對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稱為骶副交感核,它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脊神經分布於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臟器等。
副交感與迷走的區別
1、內臟運動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副交感兩部分,形成對內臟器官的雙重神經支配。口訣;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內臟功能調節,簡單的用一個口訣可以幫你記憶: 交感興奮心跳快,血壓升高汗淋漓,瞳孔擴大尿滯留,胃腸蠕動受抑制;副交興奮心跳慢,支氣管窄腺分泌,瞳孔縮小胃腸動,還可松馳括約肌。
2、迷走N是混合性的,含有4種神經纖維:
1)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副交感纖維):起於迷走背核;
2)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疑核,支配咽喉肌運動;
3)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到達孤束核,傳導胸腹腔臟器等的感覺;
4)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到達三叉N脊束核,傳導頭面部感覺。
3、即:迷走N中起於迷走背核的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換句話說,迷走神經中支配一般內臟運動的纖維部分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
4、胸、腹腔臟器(除降結腸、乙狀結腸)的副交感支配就是來自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從支配內臟運動的角度,可以認為二者(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等同的。比如書上會說,「胃受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雙重支配……」,當然最好描述為「胃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其中副交感部分來自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
5、迷走神經並不支配所有器官,如盆腔臟器的副交感f來自骶副交感核,這裡和迷走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總結了一下,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迷走神經是神經纖維的一種解剖學上的一種定義,而副交感神經是功能上的定義,當具有副交感神經功能的纖維行走於迷走神經內時它也可以被稱為迷走神經,行走於迷走神經之外時便不是迷走神經?贊同你說的:「迷走神經是神經纖維的一種解剖學上的一種定義,而副交感神經是功能上的定義」;怎樣把這個東西用語言表達清楚真的不是很容易。當迷走神經下行到胸腹腔臟器的時候,主幹的4種纖維成分還剩下一般內臟運動f (副交感)和一般內臟感覺f2種,並不是單純的副交感纖維。這裡,迷走神經的範圍要比支配相應臟器的副交感神經的範圍要大(還有感覺f)。在討論內臟運動支配的時候,說」迷走」,就是指其中的副交感成分,但二者還是不能完全等同。共同學習中。
一些人也這樣認為:迷走神經的內臟運動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的顱部的隨迷走神經走行的節前纖維指的是同一纖維。
副交感神經是功能概念,而非形態概念。迷走神經中的副交感成分是副交感神經的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司整個胸部與上腹部內臟。其餘的副交感神經還有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盆神經中的副交感成分。
交感神經起源於骨髓胸腰段灰質側角。
交感、副交感神經合稱自主神經,主要負責內臟調節。
絕大部分內臟受交感、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拮抗性支配。
兩套神經都在持續地向各處內臟發放神經衝動,稱為緊張性。
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短而節後長,副交感神經節前長而節後短。
交感負責應急,副交感負責儲存能量。 以上是課本上的東西。
接下來說點編書的沒寫的。
為何自主神經需要兩套?一套神經即可通過負反饋維持穩態,兩套不浪費麼? 為何兩套自主神經都要處於緊張狀態?例如我們要興奮某個臟器,以副交感輸出3,以交感輸出-2,為什麼要形成3-2=1的輸出?為什麼不用副交感直接輸出1? 實際上這種支配特點並非自主神經的特例,而是人體功能調節的普遍要求。 神經調節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迅速,這個迅速,除了建立在生物電的基礎上之外,還有一條維持機制,就是雙通道信息傳遞。 例如直接控制骨骼肌的神經雖然只有刺激作用,但此運動神經元卻同時受到中樞的興奮與抑制性神經元的雙重影響,因為你收縮屈肌必然會牽拉伸肌,伸肌產生的牽張反射會抵消一部分屈肌收縮力,造成後者無法快速收縮。所以興奮屈肌的同時必須抑制伸肌,才能實現快速的屈曲效果。 而一對拮抗肌本身也可看成雙通道機制,您想靈活地移動肢體,光有一種肌肉是不夠的——只有屈肌無法快速伸展,只有伸肌也無法快速屈曲。高明的魔術師不僅要把人變走,還要再變回來。 同理,因在不同的環境中機體對能量的利用有極大區別,機體必須具備快速切換能量利用率的能力。 內臟是提供動物能量來源的必要物質基礎。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司能量攝入,循環系統和血液系統司能量運輸。 危險環境中,生物體主要通過戰逃反應(Fight or flight,FoF)來避害或應戰,而不管戰還是逃,都需要骨骼肌消耗大量能量,能量來源於糖氧化,糖是血糖(糖原分解),氧是血氧(呼吸加強),故而機體會收縮大部分臟器血管,將大量的血液調用給骨骼肌使用,並通過抑制尿生成提升血容量,是為血流重分布;並儘量減少與骨骼肌直接功能無關的能量消耗(抑制消化系統)。以上便是交感神經對機體的主要影響。由於這種應急反應需要動用全身的潛力,故而交感神經通過較長的節後纖維,能形成多個分支,同時影響多個臟器,迅速應急。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應急能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當機體處於安全環境中時,用副交感神經系統一點一滴存下來的。儲存能量亦有兩條途徑,開源節流。開源即副交感神經加強消化吸收與合成代謝的功能,節流主要體現為副交感神經對心肺功能的適度抑制,降低無謂能耗。由於安全環境對機體整體性調控的要求沒那麼高,故而副交感神經的中樞分布較為分散,節後纖維亦短,可以實現更局限也更精確的反射,提升機體對複雜環境的反應靈活性。 如果把安全環境和危險環境當成兩個拔河的人,生物體就是他們手裡的繩子,只有兩個人都使勁,繩子才能隨著兩人力量的此消彼長快速切換位置。這就是為何自主神經存在交感副交感拮抗緊張性的原因。 雙通道調控並不局限於神經調節,激素的體液調節亦是如此。血糖、電解質、新陳代謝同樣存在拮抗激素的同時影響,甚至不止兩種激素。這同樣是為了快速適應環境變化。在提高了適應的靈活性的同時,也顯著提高了機體的容錯能力。教科書上對體液調節的描述過於粗糙,簡單地將神經和體液特點對立起來,其實這是有問題的。體液調節速度較慢,只是與神經反射的百毫秒級反應對比而已。一般來說,即使是遠距分泌的激素,數分鐘之內也足以起效了,因為血液循環一周只需要幾十秒,加上受體信號轉導的時間,也用不了多久。體液調節只不過是為了提高全身性調節效率,不得不選擇比生物電慢一些的血液循環作為運輸媒介。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體液調節如果真花個一年半載才起效,人早就被環境淘汰了。只不過激素調的對象以代謝居多,難以像生物電那樣被機體直觀迅速地感知,即使感知到了也常習慣用籠統的「感情」「情緒」等主觀概念去描述它。
備註: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此公眾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