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的樂趣,在於食材色、香、味、形的變化。食材本身沒有固定的烹飪方式,調味能給食材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廚師的創意和手藝才是賦予食材新生命的魔法。出國後,認識了各國小夥伴,讓我的味覺接受了國際化薰陶,開啟了顛覆三觀的味覺體驗。
這是第一篇帶你長「味」識系列文章,旅廚家和你分享那些我吃過的可甜可鹹的外國料理。
法國國民小吃——可麗餅,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每逢過節,趕集,街邊都會有一輛輛的可麗餅販賣車,一般賣是甜可麗餅,搭配果醬、奶油、巧克力等配料就是很好的下午茶。於是我一直以為,可麗餅只能是甜的。
▲做可麗餅和做煎餅果子有點像。圖|網絡
直到去法國人家裡做客時,我才發現可麗餅也可以是鹹的。西方人吃飯,講究先上鹹口菜,然後才是甜點。但是,當一道菜可以是鹹的,也可以是甜的,是不是一頓飯做一道菜就好了?
▲甜可麗餅。圖| Marina M @Pexels
鹹口的可麗餅,本身並沒有什麼味道,這時候它只是一張包裹其他餡的餅皮。於是在做客的那天,我吃了各種不同的餡兒的可麗餅:奶酪、雞肉、蔬菜,沒有一樣是重複的。最後,當然是以甜口的可麗餅結束那一餐啦。
遇上巴西朋友之後,我們在烤肉店快樂地吃著烤肉自助。「酒足肉飽」後,服務員推著一輛名為「法拉利」的甜點車向我們走來。然後震驚地發現,披薩原來可以是甜的。
在外國知乎上,有人問義大利人吃甜的披薩嗎?一個義大利人回復他們才不可能吃這種又甜又鹹的食物,這簡直就是暴殄天物。據說,你若給義大利人一片有菠蘿的披薩,他可能會立即崩潰。
▲義大利人和披薩上的菠蘿。圖|網絡
而巴西人,簡直欺「意人」太甚,披薩上一點鹹的配料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罪惡感滿滿的新鮮香蕉和巧克力榛子醬。給義大利人吃這個,會不會當場心臟病突發?
▲甜披薩。圖|網絡
用英語搜索了「甜披薩」,發現在美國有更多的各種各樣的甜披薩——棉花糖巧克力,漿果,水果,堅果的。其實,不就是一張餅上面放上甜食嘛。不要叫披薩,也應該不會惹惱義大利人吧?
很多東亞的國家都有類似餃子的菜餚,我在波蘭就吃到了其中的一種——Pierogi。波蘭朋友還特別自豪地和我說,這個是你們中國帶給我們的美食。
▲波蘭餃子做法。圖|網絡
波蘭人對餃子的熱愛,從大街的餃子館就可以看得出來。波蘭餃子和中國餃子的做法差不多,但是波蘭餃子更扁一些,不能立起來。然而,我覺得波蘭人才真的把餃子味道發揚光大。因為在這裡,餃子可蒸、煮、炸、烤,還可放入各種餡料。
▲在波蘭吃到的鹹餃子,配菜是各種醃菜。圖|旅廚家
波蘭餃子餡千千萬,可甜可鹹。傳統的餃子是鹹的,一般有各種蔬菜還有肉,出鍋慷慨地撒上一勺黃油和豬油渣。比較神奇的是,有種餃子裡麵包的是土豆泥,一口下去都是碳水。
▲你好,我是網紅藍莓餃。圖|網絡
在路邊的餃子館,光是甜的餃子,就可以寫滿菜單兩三頁。甜餃子包著各種果醬、甜奶酪、樹莓,很受年輕人歡迎。由於餃子皮十分厚實,吃五六個就管飽。
這個奇怪的菜名,伴隨著奇怪的配料來了:奶油、雞肉、辣醬、香蕉、花生和培根,混合均勻烤制而成。吃的時候,要搭配沙拉和白米飯。是不是想想也覺得很神奇?甜、鹹、辣搭配著軟趴趴的口感,是不是來一粒酥脆花生米讓你不覺得那麼無聊。
▲在飛的雅各布,配料圖,辣醬一定要是亨氏的哦。圖|網絡
這道菜的名字來自於這個菜譜的作者——Ove Jacobsson,空運工作者。1976年,他在飲食雜誌上發布了此菜譜。香蕉是那時候的網紅食材,是第一種抵達瑞典的熱帶食物。由於此菜製作方便,食材又那麼高大上,那時候被推薦為派對食物。
【要是我做這道菜請人吃,估計會讓人以為我在下逐客令。】
▲當時發布菜譜的雜誌標題:邀請好多好朋友的派對。
圖|KNUT E SVENSSON, ALLT OM MAT (ALL ABOUT FOOD), 13/1
這道菜在學校食堂經常看到,不過,我只吃過一次。同系列的還有:浮著的(素食版)、在遊泳的雅各布(魚肉版本)、在飛的羅塔(蘑菇版)。能看出瑞典人民有多創意了吧?
菲律賓人對食物口味的包容性,是超高境界的。有次過節的時候給小夥伴送了兩包西班牙火腿(上期文章:西班牙火腿憑什麼被稱為火腿中的愛馬仕?) ,他和我提起一種菲律賓火腿帶菠蘿,在聖誕節吃。
我補腦了一下那個畫面,一群人在聖誕節圍著一隻菠蘿火腿。。。後來想想,這其實應該很像我們的咕嚕肉。
▲菲律賓的菠蘿味火腿。圖|網絡
後來有一次聚會中,看到一盆通心粉沙拉,滿心歡喜地盛了一盤。一口下去,居然是甜的,頓時有種被欺騙的感覺,但是小夥伴卻不以為然。然後我才發現,菲律賓人極度嗜甜——甜肉、甜味通心粉、巧克力粥,想想都覺得罪惡感滿滿。在杜拜吃到了菲律賓海鮮手抓飯,不出所料,也是甜鹹的味道。
▲在杜拜吃到的菲律賓海鮮手抓飯。圖|旅廚家
因為歷史原因菲律賓飲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班牙的影響,又因為地緣同時柔和了我們粵菜以及東南亞的風味。把混搭進行到極致,雖然看起來邪惡但也逃不過真香理論。所以當你看到菲律賓小夥伴,愉快地吃著燒麥和西班牙烤乳豬,就著米飯醬油,千萬不要驚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對食材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避免差異變成矛盾的方式只有相互包容。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若只有甜黨和鹹黨怎麼會好玩?多來些甜鹹黨、酸甜黨,豈不是更能開發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味覺體驗?很多食物,我們可能並不喜歡吃,但是我們都可以儘量去嘗試和了解,豐富人生經驗。
本期參考:
Luke Fater, 2019, How a Banana-Chicken Casserole Defined Swedish Cuisine,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swedish-chicken-banana-casserole-flying-jacob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