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體驗遊戲中的失敗,抓住人生的線索

2021-02-08 BIE別的

玩一場遊戲,意味著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voluntarily overcoming unnecessary obstacles) 。哲學家伯爾納·舒茲在 1978 年出版的書《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The Grasshopper:Games, Life, and Utopia)就是從這樣的論斷出發的,他在書中大膽地作出了對於未來烏託邦的推測:想像一個衣食無憂、心靈滿足的烏託邦世界,活在其中的人類早已心想事成,無事可做,剩下唯一能做的事,就只有玩遊戲,玩遊戲將變成人類存在的全部理想。所以他在書的最後給出了這樣的警示:遊戲是未來的線索;趁現在認真培育遊戲,或許是我們唯一的救贖。

與技術賽跑

雖然伯爾納所提出的「遊戲」指的並不是當時才剛剛興起的電子遊戲,但放在今天倒是一語成讖。今天電子遊戲覆蓋了最廣大的人群,不久前國民級手遊《王者榮耀》慶祝單日的活躍用戶數(DAU)平均到達一億,這個捲入了無數資本、技術、人才的產品,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最為重要造血機器,電子遊戲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當下最有力的媒介入侵到我們的現實之中。讓我們回頭看看 2010 年後的網頁遊戲,2013 年後的手機遊戲的跨速發展,短短數十年間,遊戲這一媒介在指數級地擴張版圖,這個行業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市場上充斥著遊戲的死亡與出生。這樣強勁與廣闊的影響力,使遊戲也逐漸吸引到學術和藝術圈的目光,而此前它們的視線並未在遊戲行業過多停留。雖然我們常常談論:遊戲是第九藝術,但此「藝術」並非彼藝術。放在國內當代藝術與遊戲行業交流的歷史上來看,藝術圈開始以遊戲為話題正是最近幾年的事。2018 年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首屆功能與藝術遊戲大展《重識遊戲》,同一時期 OUTPUT 舉辦了 GAMEBOX 沉浸式遊戲藝術展;2019 年初第四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遊戲共生》,展出了許多國外先鋒的獨立遊戲;同年,首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中「遊戲的遊戲」論壇舉辦了一次 48 小時的遊戲開發大賽 Game Jam ;2019 年底,上海昊美術館舉辦展覽《嚴肅遊戲》;2020 年,Hyundai Blue Prize 2019 獲獎展《遊戲社會:狼、猞猁和蟻群》在北京開幕,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遊戲/哲學」工作坊,藝術家,遊戲設計師皆有參與。這些展覽上出現了許多以遊戲為媒介的藝術作品,也從不同意義上討論了「遊戲」的概念,打開了許多觀察遊戲的全新角度。而當下正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展出的展覽《遊戲的人》則頗有歷史性的意味。


「遊戲的人」展覽現場,明當代美術館

邱志傑、陳抱陽兩位策展人對電子遊戲的發展歷史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文化考古,對許多中國與遊戲相關的當代藝術作品做了整理,連接起中國電子遊戲這二三十年的傳播史,還公然把街機擺進了展廳內。

展覽先從這段電腦遊戲史的濫觴開始,從現場展示的視頻、機器、文本等,我們看到第一款電子遊戲《陰極射線管娛樂裝置》誕生時電腦還停留在紙帶打孔的年代,從那個時候開始,電腦技術如同機械降神,為我們人類創造開闢出一種全新的維度,一種可見的半真實(half-real)世界。

「遊戲的人」展覽現場,明當代美術館

穿過一段放有小霸王、紅白機等童年回憶的曲折走廊,我們來到了一系列伴隨著電子遊戲的興起而驟然新生的空間:街機廳(Arcade Game),電競(eSports),網吧(PC Master Race),主機(Consoles)空間,遊戲以光怪陸離的姿態從日本任天堂或雅達利等遊戲工廠中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每一個孩子手中。這些電子遊戲,就仿佛建築師 Cedric Price 所提出的 Fun Palace ,成為一種不斷變換著的,充滿魅力與自我可變性的賽博空間。有意思的是,一樓正中間是一塊充滿泡泡球和幼兒滑梯的遊樂場——反鬥城(Wonderland),觀眾需要脫鞋入內。這個物理性的真實遊戲空間被環繞在各種光芒閃爍的半真實世界裡,仿佛是一種歷史性的反諷:「居然沒有人進去玩!」似乎這種老舊的童趣,某一天將成為被遊戲替代的歷史遺蹟。

"我知道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在二樓,我們開始看到以中國為主的當代藝術家在這二十多年來是如何處理和對待電子遊戲這個媒介的。
馮夢波是中國最早對電子遊戲進行藝術探索的人。早在 1994 年,馮夢波就創作了一組由四十二幅油畫構成的系列作品《遊戲結束:長徵》,繪畫的主角是一位像素化的小紅軍,以可口可樂罐為武器,進行一場從遠古到太空的偉大長徵。此次展出了藝術家 2008 年的電子遊戲作品《長徵:重啟》(Long March: Restart,2008),真正實現了這個 14 年前勾勒出來的電子遊戲草圖,成為一個真正可玩的原型。

 

《長徵:重啟》影像截屏,馮夢波,2008,圖片致謝藝術家

1999 年恰逢 Id Software 的新作《雷神之錘3:競技場》(Quake III :Arena,1999)推出,馮夢波寫作了劇情腳本並花費八個月時間製作了一部短片《Q3》(1999),使用 MiniDV 對屏幕拍攝素材並且進行藍幕摳像,將自己形象融入進了遊戲之中。即便是在引擎電影(Machinima)的發展史上,這也是相當早地將遊戲畫面引入藝術創作的舉動。短片中有一段和遊戲中角色的虛構對話十分精彩:馮夢波手裡拿著 DV 機,對著遊戲中的惡魔嘮著京腔:「我知道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Q3》影像截屏,馮夢波,1999,圖片致謝藝術家

《Q3》影像截屏,馮夢波,1999,圖片致謝藝術家


旁邊的作品《我·鏡》來自藝術家曹斐,她在遊戲《第二人生(The Second Life)》中以「中國翠西」為名完成了一部電影。在十多年後的今天來看,即便建模精度並不高,這些遊戲畫面仍然顯得動人異常。 

曹斐(第二人生中的化身:中國.翠西),《我·鏡》2007,引擎電影,單頻錄像,4:3,彩色,有聲,28 分,鳴謝:藝術家、維他命藝術空間及 Sprüth Magers


2010 年之後,隨著遊戲製作工具的普及與民主化,國外獨立遊戲潮興起,遊戲在慢慢地被更多人認識與接受,有更多的新媒體藝術家開始嘗試使用遊戲這一新潮的表達手段來進行創作。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專業的藝術家陸揚一直在利用 ACG 元素創作(動畫 Anime,漫畫 Comics,電子遊戲 Games),其 2019 年的新作《器世界大冒險》(Material World Knight,2019)糅合了先前一系列創作,其中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外骨骼機械強化後的人機合成體,以及難以用生命體來界定的機器人都被放置進這樣一個完整的、可互動的電子遊戲形式中,形成一個混雜且強烈的異次元世界,展現出毀滅與重生,欲望與情緒等帶有濃厚佛學色彩的問題。 

有趣的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遊戲公司,騰訊也參與到了這場當代藝術展之中,資本助力的遊戲產業在裹挾一切的同時也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疆界。陸揚製作的數字人「獨生獨死」與遊戲行業的技術商展開了大量合作,獨生獨死(DOKU)以陸揚自己的面部特徵為原型,是一個沒有性別、超越文化與語言的障礙,不受物質與時間束縛的虛擬形象,是藝術家本人的精神投射。為了創作這個形象,並使之完成各種頗具難度的動作,陸揚與合作方採用了遊戲工業中的虛幻引擎、實時動態與面目捕捉,以及照相掃描建模等技術手段。

DOKU 製作過程,圖片致謝藝術家

其他一些作品也從各個方面吸收與使用了遊戲的媒介。aaajiao 的元遊戲《深淵模擬器》借用遊戲的邏輯和形式構建了一個充滿黑色幽默的世界,觀眾會得到這樣的說明:「好,注意聽了,遊蕩的人。火龍石主宰了你在洞穴裡的一生,也就是你們所謂的『活著』階段,如果希望具有更強的自由意志與創造力,可以考慮使用它……。」 《深淵模擬器》,遊戲,aaajiao,2020,圖片致謝藝術家JODI 的作品《無題遊戲:控制+空格鍵》看起來令人茫然,實際上是對《雷神之錘》進行了極簡畫面處理的結果;鄭國谷則從遊戲《帝國時代》獲得靈感,持續 20 多年在廣東陽江打造了3萬多平米的空間 「了園」,有如一篇現實版本的《見證者 The Witness》。 《了園》影像截圖,鄭國谷,2016,圖片由藝術家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左圖為《了園》鳥瞰,右圖為獨立遊戲《見證者》(The Witness,2016)年輕藝術家也與騰訊合作完成數組作品。《畫境長恨歌》、《可愛的聲音》、《你會看見自己嗎》、《遍插茱萸少一人》以遊戲裝置為媒介,探討傳統文化與感知,交流偏差帶來的社會困境,虛擬與現實中的身份,線上遊戲連接親情與友情的社交屬性等不同議題。 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裝置中,你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桌面就會浮現一盤棋;兩人,坐下棋盤變作一副鬥地主;三人,變作一局麻將。桌前的電視上播放著春晚,這種永遠的缺乏似乎指涉著那個始終不在場的人。我們在虛擬世界沉浸徜徉欲望之時,或許我們有一天會最終穿過虛構回到消失的大地上。 

《遍插茱萸少一人》,TGC,騰訊數字文創節展覽現場,2020,圖片致謝藝術家《遍插茱萸少一人》,TGC,「遊戲的人」展覽現場圖,明當代美術館


作為失敗者的人

「遊戲的人」是一種審美的旨趣與社會的矯正,席勒說「遊戲著的人才是完整的人」,而麥克盧漢也在《理解媒介》中這樣預告:「高度專業化的工業文化迫切需要遊戲,這些社會陷入迂腐的泥潭。沒有藝術的人,沒有遊戲這種大眾藝術的人,往往像毫無意識的自動機器。」 

而今天我們並非僅僅是毫無意識的自動機器,我們還成為了只有自我意識的自戀狂,如韓炳哲所形容的那種空虛之感——自戀者無視他者的存在。自戀者不斷地揉搓、扭曲他者,直至在他者身上再度辨認出自己的模樣。自戀的主體只是在自己的影子中領悟這個世界。邵志飛製作的《再次跌倒,跌得更好》的標題參考了貝克特的名言:「嘗試過,失敗過。沒關係,再試一次。再試一次。再次失敗。失敗得更好。」畫面中的人體在觀眾踩上壓感地墊時會以隨機地方式跌倒,然後重新爬起。作品就如同遊戲學研究《The Art of Failure》(失敗的藝術)一書對遊戲的概括。

《再次跌倒,跌得更好》,邵志飛,2012-2019,「遊戲的人」展覽現場圖,明當代美術館

遊戲的人是學會失敗的人,我們今天需要在遊戲中重新面臨失敗,重新面臨那種失控的外在性並且重新認識它,在一次次失敗後,將失敗轉為嘗試,將挫折轉為挑戰,將這種克服變為對過程美感的敬畏,我們才可以超克它們,面對我們的現實以及作為人必然的「失敗」界限。 

策展人邱志傑這樣說道:「人類其實是在遊戲中去學習成為失敗者,因為人生歸根到底是要失敗的。我們是先在遊戲中體會成為失敗者,從而才善於在生活中成為失敗者。」


遊戲總會結束,但好在重要的是過程,不是嗎?

「遊戲的人」展覽現場,明當代美術館

// 編輯:陸冉


相關焦點

  • 用「雙屏」玩「雙鏡」,體驗遊戲中的雙重人生~
    12月伊始,由Dontnod製作萬代南夢宮發行的冒險類遊戲《雙子幻鏡》上線發售。憑藉著《奇異人生》系列和《謂何》的出色發揮,Dontnod已經成為製作引人入勝的敘述故事遊戲的專家,因此《雙子幻鏡》在上市前也是頗受關注的。如今遊戲正式上線,相關評價也是較為正面的。
  • 技術分享|通過Fragment遊戲,探究虛擬場景中房間大小、家具數量對於遊戲代入感,參與度及可玩性的影響
    - 總體框架 - 通過測試不同人群在大房間無家具,大房間有家具,小房間有家具和小房間無家具遊玩AR遊戲體驗,來測試大小房間、有無家具對與代入感、參與度以及可玩性的影響。本文選用了一款名為《Fragment》的AR遊戲,具體情節為在遊戲中通過搜尋地上的線索,進行分析,進而解開一起懸案的面紗。
  • 辨識度超高,國產遊戲《幽林怪談》體驗推薦
    因為是2D,橫版遊戲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玩家在闖關過程中很容易被布局結構遮擋視線,影響遊戲體驗,但是《幽林怪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雖是以戰國年間中國式的亭臺樓閣等複雜建築結構做為場景主體,但在整體關卡場景的色彩上採用了國畫式的多點透視技法,運用了濃鬱而非鮮豔的顏色對場景的近景、中景、遠景進行掩映與分割,增強了整體關卡布局的構圖感,同時也提高了玩家遊戲過程中的可視性,既體會到了場景中亭臺樓閣布局結構上的層次感
  • 【書魚掃文】《人生無限公司》:遊戲中不斷被解剖的都市人生
    我在看豆瓣的這本《無限人生公司》時,時候時常感受到那種身臨其境的窒息感,就是那種被生活中的瑣事煩心事不如意事層層挾裹,被工作上的壓力朝著各個方向拉扯,最後肉體和支離破碎的感覺……相信在當代都市裡奮鬥掙扎的大家應該都有這種體會,而處在這樣境況的你,突然遇到一家號稱能讓你重新找到人生意義的公司,你會怎麼做呢?
  • 人生中一時的失敗並不算什麼,關鍵是要不斷成長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成功,這個美好願望並沒有什麼不妥,可一定要知道願望和現實往往會有很大的出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心理上一定要有所準備,因此一定要積極的行動,做最壞的打算,在人生長河中失敗是常有的事兒,不經歷失敗怎麼能體會到成功給自己帶來的喜悅。
  • 這款獲得 75 項大獎的遊戲 ,現在終於支持中文了:《奇異人生》
    這對好朋友,不久後,就被捲入到同學 Rachel Amber(瑞秋·安布爾)的神秘失蹤事件中,麥珂茜和歌露兒由此展開了調查,阿卡迪亞灣的黑暗面漸漸隱現……隱秘殘酷的真相,伴著故事有條不紊地鋪張,線索深深淺淺地交錯,慢慢張開:
  • 體驗服曝出新線索,新春限定A忍有著落了?玩家:素質忍者即將來臨
    在火影手遊中的體驗服,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很多小夥伴都想加入進來一探究竟,裡面不光可以體驗各種新角色跟活動,而且線索也是五花八門,非常適合用來進行推敲和分析。因此面對火影手遊中的體驗服,大家心中也是充滿著無限的渴望和期待。
  • 遊戲裡的大智慧 從 保衛蘿蔔2 看人生哲學
    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玩遊戲是玩物喪志,覺得遊戲不過是用來消遣而已。但其實事物都是兩面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喜歡觀察和思考的人,總是能以小見大,其實就算是在遊戲裡,也有值得大家思考的東西。小編就從萌系塔防遊戲《保衛蘿蔔2》中,啟發到了一些對人生的領悟,現在就拿來和大家分享!
  • 致《遊戲人生》,那離我們遠去的世界
    《遊戲人生zero》這個是絕對不能用語言表達的神話,從人們的記憶中裡消失,連在人們的記錄中都消失的故事。即便如此,我也不曾忘記,你們曾經的故事。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這是一個一個人類本應無法存活的世界,連種族都稱不上的人類在苦苦求生,直到男主遇到了女主,開始了那段「從前有兩個人很強,卻從未贏過」的人生。直到現在我依然能背下那該死的結局「神啊!如果像我這樣卑賤的人類,連觸碰星杯的資格,連勝利的資格都沒有的話,那麼為什麼還要給我們心呢?我們人類活著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 史上最有「毒」的模擬人生遊戲體驗
    《我是理財官》神奇的理財模擬遊戲,擁有非一般的魔力現場互動體驗模式 讓你與靈魂對話,了解最真實自我直面金錢、人生、家庭的真實態度如果你是代入感很強的人請慎重參加三小時感受人生起落,爭當人生贏家模擬人生經歷遊戲體驗☆同樣的選擇不一樣的際遇
  • 要等待現實中400天才能通過的遊戲,結局究竟是什麼?
    通過你不斷去地下王國探索,收集道具,裝飾和建設你的家。讓家越來越溫馨,收集來的各種顏色石頭,可以用來畫畫。不同顏色搭配能畫出不同的畫作。有些畫作隱含了一些秘密。同時這個遊戲可是號稱「STEAM閱讀器」。聽聽這個名字,就這遊戲裡的閱讀有多硬核了。在遊戲探索中撿到的書籍,你真可以在家裡的沙發上一頁頁閱讀。
  • 遊戲設計-Roguelike類遊戲的一些思考
    在這期間對於玩家來說,完全的前功盡棄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其心理負擔,而S/L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玩家逃避永久死亡帶來的懲罰;除此之外,遊戲中還可以通過額外的遊戲道具,例如殺戮尖塔中的遺物和藥水,來幫助玩家提高其整體實力強度,從而降低死亡發生的概率,能夠專注於遊戲本身。
  • 你以為是推理遊戲,其實我是射擊遊戲噠
    在遊戲中,這位看上去有些弱氣的少年,憑藉著自己「超高中級的幸運」以及優秀的推理能力,充當起遊戲中偵探的角色,也正是這位少年,拉開了《彈丸論破》的系列遊戲的序幕。人生贏家苗木誠這遊戲的畫風即獵奇又新穎,一群穿著各異還頂著各種奇怪髮型的高中生們被告知要在校園中自相殘殺,當有謀殺案發生時,就會舉行學級裁判,如果真兇檢舉失敗,則真兇能夠順利逃脫
  • 《遊戲人生》:一場宅文化的盛宴,如果人生是遊戲,就暢快去玩吧
    序:遊戲番中的另類 大多數遊戲類型的番劇,要麼是偏向於龍傲天,要麼是去探索未知,而《遊戲人生》則是切切實實的好像就是一部純粹的遊戲番。
  • 魔鬥戰境載入遊戲失敗怎麼辦?載入遊戲失敗解決方法一覽[多圖]
    魔鬥戰境載入遊戲失敗怎麼辦?最近有很多朋友都在體驗魔鬥戰境這款小遊戲,不過也有很多玩家反映載入遊戲失敗,進不去遊戲,遇到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關於魔鬥戰境載入遊戲失敗怎麼辦?載入遊戲失敗解決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 專訪水晶動力工作室負責人:遊戲故事從復仇者聯盟的失敗開始
    作為一款全新原創劇情的《復仇者聯盟》遊戲,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它又會如何演繹這些印刻在粉絲腦海裡的經典角色?作為玩家,我們又能從中獲得哪些不同於觀看復聯電影的遊戲體驗呢?帶著諸多疑問,17173於近日採訪到了晶體動力工作室負責人Scot Amos,請他來聊一聊《復仇者聯盟》遊戲背後的設計思路。
  • 這款遊戲讓你體驗餘歡水的人生逆襲,明白什麼是勇敢面對生活!
    當你還是20歲時候,突然得知了你的人生在30歲就會贏來終點?但你知道你的生命有終點的時候,你的生活會不會有所改變?《如果一生只有三十歲》這款手遊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用抽卡,放置還有解謎等組合玩法,講述了一個動聽的故事,讓我們可以多那麼點勇氣來面對生活。
  • 遊戲中的NPC也有自己的人生嗎?
    低級一點遊戲設計者會說,遊戲能滿足欲望,釋放壓力。再高級一點的遊戲設計者會說,遊戲能體驗到許多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氛圍。而更高級的遊戲設計師會說,遊戲玩的就是交互和體驗。前段時間央視採訪姚壯憲和陳星漢,兩位遊戲設計大師的對話讓不少人明白了其中的差距。
  • 遊戲人生,人生遊戲!
    #以我自己的所見所聞,來說一下人生與遊戲的關係。近幾年,由於電子競技的火爆,再加上手遊不斷的創新,相信「遊戲」這兩個字你一定聽過,也許你現在還在玩著一款或者幾款遊戲,那麼你認為遊戲和人生是怎樣的關係?你又是怎樣對待遊戲的?①遊戲人生遊戲是所有哺乳類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學習生存的第一步。
  • 這些遊戲讓你即刻體驗女性人生
    看來很多男性都希望能體驗一把女性的人生,大佬也不例外。其實不用等到下輩子,進入遊戲,馬上就能滿足你。這不,馬上就有一波以女性為主角的新遊即將上線,趕緊來體驗一把女性人生吧~動作RPG新作《美女與暴力:女武神》上線時間:2019年10月語言:簡體中文《美女與暴力:女武神》是一款第三人稱快節奏ARPG,面對黑暗生物的崛起,玩家將扮演女武神打擊邪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