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2020-12-14 中國網

作者:張繼民

張繼民(右)與張國立(左)見面相擁


成都之夜,麗澳濱江酒店高層寬大露臺上,高振生、張國立、李國華等八位南極隊友,闊別31年後相聚於此,最後把喜相逢推向高潮,以意味深長的歌聲結束。


01

重唱《川江號子》


這一天是2020年6月8日。掃視樓門一側,那扛著攝像機,舉著錄音器,調整聚光燈等一襲人,各司其職對著我們,表明這是一場精心布局的拍攝。的確,這個場面是央視三套《走在回家的路上·南極篇》專題片攝製組組織的,隊友們應央視邀請,興致勃勃地從北京、天津來到成都。


餐桌旁,他們放聲唱起的曾在南極唱過的《川江號子》。歌聲衝破夜空,傳向遠方。


原唱沒變,當年為李國華,現在依然是他。那渾厚的嗓音,那投入的真情,把《川江號子》擁有的豪氣,不拒艱辛的奮爭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70餘歲的他為何會唱得這樣好?源於他是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原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劇團團長,表演是他的專長。拉縴者同樣未變,當年是張國立,現在同樣是他。這位國家一級演員、現任重慶大學電影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在座位上左臂展開,右臂伸直下壓,身體稍作左傾,擺出拉縴狀。其他隊友張正樹、張黎平、楊澤明、王金會則簇擁著,「嘿喲嘿」唱著合聲。大有投入地活一回之勢。受其感染,我離開座位端起手機拍攝。

前排右三起:張黎平、高振生。後排右起:王金會、楊澤明、張正樹。筆者端起手機在拍攝。


雖然在南極在成都唱的是同一首歌,但此時與彼時完全有別。


1989年春節除夕之夜,收工的隊員們齊聚餐廳,與全國人民一道過年。先是考察隊長郭琨念來自祖國發來的一封封慰問電。男兒有淚不輕彈。也許是來自祖國的溫情觸動了每個人的心,也許是隊友們想起一個多月來種種磨難,伴著哭泣聲,人人垂淚。無人理會眼前少見的尚屬豐富的菜餚,還有香菸美酒。「這大過年的,不能總是這個過法,國立,咱們演出開始吧!」面對著過份壓抑的氣氛,副隊長高振生衝著晚會主持人張國立喊道。「是啊!這大過年怎能老勁抹眼淚啊!我說同志哥。現在唱《川江號子》,由李國華領唱,我來拉縴,大家伴唱,好不好哇?」張國立站起,故意用濃重的川音大聲說。「好!」場上,悲情轉為喜悅。

《長城向南延伸》劇組成員在「極地」號船上合影。左起:鄭在石、李國華、張國立、唐毓椿、張黎平、楊澤明。僅缺專業演員金乃千。


我們考察隊很特別,有一個由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與四川電視臺聯合組織的《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攝製組同行。導演唐毓椿、副導演兼專業演員張國立。專業演員還有金乃千、鄭在石、李國華。攝像師張黎平、美工楊澤明。他們以1984/1985年度創建長城站為背景,拍攝一部反映奮爭精神的劇作。由於中山站建站任務十分緊迫,壓力山大的唐導團結劇組成員,不拒苦累投入建站,幹得十分出色。反過來又贏得到隊領導與隊友們理解,支持拍戲。


四個專業演員撐不起一臺戲,需要大量隊友參與演出。郭琨隊長有令:「建站是任務,參加電視劇拍攝也是任務,需要拍戲時,收工吃完晚飯大家就當演員。導演讓你笑你就咧嘴,讓你哭你就流淚,誰都不許溜號。」又困又累的我們,燈光下,不得不一次次參與拍攝,最終電視劇拍攝獲得巨大成功。

圖為劇組全體成員在中山站附近山頭合影,左起張國立、唐毓椿、鄭在石、楊澤明、李國華、金乃千、張黎平。不負南極之行,他們有三大收穫:一是《長城向南延伸》獲得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二是成為國際上首個在南極拍攝的電視劇;三是得到隊友們高度信任與評價。最大遺憾是劇組主要演員金乃千返程途中病逝於新加坡。

圖為在中山站,筆者(左二)應電視劇副導演張國立(四川人民藝術劇院)之邀,穿上新裝,扮演來自祖國慰問團的秘書,參與《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拍攝。專業演員有金乃千(左一·中央戲劇學院)、李國華(右二·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鄭在石(右一·八一廠演員)。考察隊長郭琨(中)、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右三),以及隊友呂子躍也都積極參與進來。張黎平攝

央視拍攝現場,攝像、錄音、拍照人員在一旁忙碌著。


拍攝之前,導演小葉子單獨約談了我們每個人。她提示:只當是一場完全的隊友聚會,喜相見,憶驚險,說建站,談友情,求真實,越自然越好。聞言我想:「將要實施的拍攝成了我的意外,攝製組竟然這般喜歡『原生態』。我們隊友之誼,不同於或朋友或同學或同鄉之誼,皆為生死之交,相見後感情流露,一般不可比。央視這些小年輕真會抓故事,預見到了必然出現的高潮與濃情,佩服!」


我帶有當年在南極考察用過的帽子,帽沿上方標有南極地圖,兩側是「中國」二字。小葉子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提醒我別忘了在現場展現。她更矚目《川江號子》,請李國華現場重唱,來一次多年前的情景回放。


02

隊友相逢格外親


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貢獻巨大,考察隊與「極地」號船,分別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各榮記一等功。在場隊友,其中一人獲得一等功,四人各獲二等功,三人各獲三等功,每位都有可圈可點的優秀表現。


就立功授獎情況,新華社發出報導,1989年4月29日刊於《人民日報》。


央視整體攝像從隊友見面開始。無視聚光燈的剌眼,久別重逢的我們,雙方目光剛一對接,就驚喜地的叫著迎上前去握手、擁抱,然後細細端詳各自的體態變化,夾雜著問答:「頭髮還這麼黑這麼密!」「黑,是染的」。「看看,咱這是純天然,又稀又白。」怎能不變呢?最年輕的已經66歲。但就精氣神,因為個個健康,無不充滿活力。否則到了這個年紀,他們不會還有著各自的事業追求,或講學或演出或參加公益活動。


此次相聚適逢其時。考察隊中還有隊領導健在,他就是原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我們舉杯,同聲叫他「永遠的隊長」,張國立順勢舉手向他行了一個標準軍禮。這位南極建站敢闖硬拚的猛將,南極一等功榮立者,退休前任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海域勘界辦公室主任(正司級)。當年不畏艱險共同徵戰南極大陸的隊友們,喜相逢先合影,以讓難忘瞬間永存。

來到在這個場合,張國立馬上定位自己(考察隊員),向當年的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報到」,行了一個標準軍禮。

高振生(左)張國立(右)合影。

李國華(左)與張正樹(右)留念。

張黎平(左)、張國立(中)、楊澤明(右)合影。

李國華(左)、張國立(中)、王金會(右)在一起。

楊澤明(左)與王金會(右)合影。

張繼民(右)與張國立(左)合影。

準備來張「大團結」時,不知誰喊了一句:「長者為尊,年紀大的坐前,其他後排站立。」前排左起:張黎平、李國華、張繼民。後排左起:張正樹、楊澤明、高振生、張國立、王金會。


對比現在,看看他們當年形象吧!雖然年輕,無不胸懷大志,誓言建成中山站,為祖國爭光。下面照片是我們考察隊唯一大合影,儘管僅有60多位,差一少半,已經很難得。地點在赤道,時間是1988年11月29日。再就是我們幾位各自在南極留影。

圖為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唯一一幅大合影,1988年11月29日攝於赤道。過赤道舉行「驅鬼」活動祈望平安,屬於國際航海傳統文化。歡樂背後,所有隊友都知道隱憂——船壞了。驅動考察船動力的關鍵部位氣缸出了嚴重問題,輪機部門人員正渾汗如雨地搶修。「赤道風平浪靜,尚可停機修船。要是行駛在十幾米高風浪的咆哮西風帶,又該咋辦?」「那就危險了!」這是隊友間對話。「極地」號自芬蘭購來,已有17年船齡。

高振生,攝於南極普裡灣茲冰區。按技術規範,「極地」號船只能在浮冰佔海面40%~60%海域航行。圖為浮冰佔海區近100%,表明考察船正被夾在冰隙中艱難行進。他作為負責建站施工的考察隊領導,最盼的是狂風掃走冰原,早日登陸施工。而氣旋運行路徑,總是偏離普裡茲灣。由於建站指揮有方,苦幹在前,他被榮記南極考察一等功。

張國立赴南極之前,就是一位優秀演員。因在話劇《朱麗小姐》中出色表演,獲得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回國後,又獲得一系列影視大獎,並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圖為中山站奠基之日,身著舊考察服,頭戴棉帽,舉著相機攝影。對堅冰實施爆破、為攪伴機添料搬水泥袋,重苦險活他搶著幹,被隊友們視為熱血青年。左起分別是郭琨、陸龍驊、澳大利亞隊友大衛·高博、國德宏、張邦亭。張繼民攝

「極地」號船準備自青島啟碇,遠行南極創建中山站。尚未出發,留著濃密鬍鬚,胸前佩戴「極地」號登船卡的李國華,就現出一派樂觀的充滿野性的探險家形象。待到了南極,參與爆破、置身貨櫃上指揮運輸艇前行,他敢幹會幹。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在專業上,他曾在40多部話劇及近200部集電影、電視劇中任主要角色,多次獲獎,其中《長城向南延伸》獲1989年飛天獎。白山杉攝

張正樹因整日開弔車、維修機械,弄得衣服上滿是油漬。是他把20噸吊車,從駁船上開下,沿著兩條長長跳板登陸。稍有傾斜吊車滾入海中,這站就甭建了。因為吊貨櫃、油罐等大件上岸全靠它。當時儘管把他緊張得尿頻、雙腿麻木,總算大功告成。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退休前,曾任國家海洋局機關服務中心副主任(副司級)的他回憶說,難得企鵝來中山站「溜彎兒」,與其合個影,才用傻瓜相機留下這張照片。

張黎平,高級攝影師(正高)、全國第四屆優秀電視藝術工作者。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退休前為四川電視臺二套總監。1.8米個頭,身體健壯,1982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學院廣播電視專業。他曾兩度勇闖南極。一次航行在咆哮西風帶,他欲拍攝巨浪,沒想到一個鋪天蓋地大浪頭撲來,不僅將他與隊友衝倒在地,高擋的SK97攝像機也泡在海水之中。為了繼續使用,他連擦帶涼足足弄了一天,才恢復正常。圖為考察船前往南極途經澳大利亞霍巴特,他在船上拍攝沿岸風光。

圖為《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美工楊澤明,手持五星紅旗攝影於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建站施工時,他整日穿著水靴,「專職」向整日轉個不停的攪拌機注水,單調而又勞累,但他堅持下來。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供職於四川電視臺的他,而今已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並獲得「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其優秀作品或贈給外國元首,或數度赴德國、日本展出。

王金會隸屬於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設在天津)。為了留取相關資料,前赴南極,關鍵時刻他總是扛起攝像機工作。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退休前,曾任這個中心辦公室主任。隊友們一直為他真誠、熱心所感動。

特大冰崩發生後,危險繼續存在。考察隊決定向陸岸疏散一部分隊員,以防大規模傷亡出現。筆者不在撤出之列。圖為我穿好救生衣,下到冰面上,拍攝隊員們疏散場面。龐一農攝


03

道不盡的磨難


為了在南極大陸創建中山站,116名隊員乘「極地」號船駛向拉斯曼丘陵。陌路荊途,考察船先是被困南極冰區20餘天。後在1月14日22時15分~23時55分(當地時間),遭遇連續三次險些船毀人亡的特大冰崩。終於登陸,要把空耗的時間奪回來,拚盡氣力投入建站。對此,在場的談興正濃的八位隊友一一回眸這些磨難,在此略作表述。

磨難一:「極地」號抗冰船從南緯60度切入冰區,準備開進普裡茲灣。1988年12月21日,發現船艏被堅冰撞出一個直徑30釐米的洞,後來擴大到直徑約一米。好在船殼是雙層的,不會進水。不過,總指揮陳德鴻承認,船洞出現大大削弱了考察船抗冰能力。張繼民攝

磨難二:面對著浮冰、冰原、冰山,儘快讓考察船靠上南極大陸,成了隊友們奢望。那時不能傳照片,最佳通訊手段是傳真。為讓國內了解考察隊所臨困境,我請隊友楊澤明把嚴重冰情畫下來,以配合我的文字報導。就這樣,這張冰情圖與文字報導,一併刊於1989年初《人民日報》。

磨難三:蘇聯第34次南極考察總領隊布拉米柯夫·米哈伊洛維奇來到「極地」號,了解到中國朋友很想把貨櫃運到預定站址。貨櫃重約2.5噸,他們「米8「直升機可起吊三噸。於是雙方敲定,中方先把貨櫃放到冰原上,他們再來直升機吊運。結果均因貨櫃超重,導致吊運失敗,空忙一場。

磨難四:由於「極地」號無破冰能力,面對冰原無可奈何。要儘快投入建站,解決冰原所阻,成了第一要務。此圖為隊友胡冀援所繪。他在圖上注道:「無論是鄭重其事的建議,急中生智的良策、心急如焚的盼望,還是浮想連翩的絕招,都表達了一個共同心願:破冰破冰破冰……。為此特獻《八仙破冰圖》,以永記這22天艱難日子。」「八仙」破冰方式:錘打、鐵棍撬、發氣功、爆破、鍬挖、熱水融、錨砸、掃冰。

磨難五:在海浪、潮汐與強風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冰原裂解。1989年1月14日,「極地」號船開到距陸岸400米處。22時15分~23時55分(當地時間),船左舷冰山連續發生三次特大冰崩。轟然作響,雪塵騰空,冰丘躍動,浮冰流轉,險些船毀人亡。圖為冰崩發生次日晨,可見浮冰已經把「極地」號船死死鉗住,動彈不得。列列冰山圍堵考察船一星期後,考察船才得以逃脫。張繼民攝

磨難六:此圖為隊友胡冀援所繪。筆者閱後頓感一圖勝千言,真實地反映了特大冰崩發生後,「極地」號面臨困境,對國內了解「極地」號處境具有參改價值。為更加一目了然,我在圖上注了「開進航路」「預測退路」「仍在流動冰山」「南極大陸冰蓋」「陸坡」「間距400米」「蘇進步站」「山丘」等要素後,於1989年1月16日在「極地」號上傳真給北京新華總社。

磨難七:特大冰崩之後仍想著建站。站上隊員用鋼管焊接了一個大爬犁,準備用於向陸岸運送貨櫃。冰崩後冰面凹凸不平,根本拖不了重物,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磨難八:駁船或運輸艇向陸岸轉運建站物資,多半行在密集冰丘區。為高高疊物所擋,開艇的看不見前方冰情,必須有指揮者居高,以手勢告訴舵手是直行還是調整航向。為密集冰丘所阻,有時不得不在冰丘區過夜,由於周邊冰丘過度吸熱,艇上隊友往往被凍個半死。張繼民攝

磨難九:每天十多個小時連續建站,隊友們疲憊不堪,休息瞬間躺下就能酣然入睡。一旦聽見「開始幹活了」喊聲,馬上爬起繼續投入勞作。臥地而眠的是隊友白海剛、朱斌勝。張繼民攝

磨難十:中山站宿舍棟建起,並通了暖氣,不少隊員搬了進去,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但有12位隊員,限於房間數量等綜合因素,從登上拉斯曼丘陵之日起,到1989年2月26日離開南極,始終住在冰冷的帳篷裡。楊怪還根據大家意見,樂觀地在門口標註「南極布達拉宮」字樣。圖上隊員右起:張新明、汪保國、袁榮棣、胡冀援、楊澤明、張大新、趙俊琳。王自磐攝

磨難十一:擔心「極地」號船凍在冰區不能如期回國,早早地把它開到了距中山站很遠無冰海域。這樣,使得隊員們2月26日自中山站撤退到「極地」船成了問題。若我方用自己的一次僅能載三人的「鍾206B」型直升機運輸,需飛行十多架次。天落著雪,63歲飛行員巴克爾老頭能承受得了嗎?萬般無奈,只能求助蘇聯人伸出援手。他們派出大型「米8」直升機,先把我們運到位於站區附近的「維塔斯·白令」號破冰船上,然後再駛向「極地」號船。圖為離站隊員與越冬隊友淚別,鐮刀斧頭標誌代表等候的蘇聯破冰船。此圖援自船上簡報。胡冀援繪

磨難十二:考察船返程泊於新加坡,預定4月10日就可勝利到達青島。想不到,1989年3月25日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金乃千登陸時,突發心肌梗塞不治身亡,享年54歲。德藝雙馨的他,從而成為中國首位極地事業捐軀者。惡耗傳出,新加坡報紙等準備迅即報導。他們向考察隊索取金乃千照片作為配圖,百般無奈中突然想到可移用金乃千護照上照片。上為《新明日報》《聯合晚報》相關報導截圖。

在新加坡勞明拉殯儀館,隊友們含悲列隊向金乃千遺體告別。在導演唐毓椿護送下,其遺體被空運回國。張繼民攝


04

中山站巨變


眼前,體現成都飲食特點,桌子上擺有火鍋,豐富配菜,及其啤酒,可以隨便吃喝。但我們深知,現實首要任務是完成拍攝,儘可能回憶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閃光點,還原當年隊友們為了祖國南極利益,不懼艱險的犧牲精神。從無到有,從有到更新,中山站如何展示著它的巨變。

巨變一:中山站建站始於搭建三頂帳蓬。1988年12月25日,考察隊領導登陸勘定站址後飛回考察船,要求留在站址的張京生、張繼民、龐一農,還有後派的姜廷元、朱斌勝、白海剛等搭建五頂帳篷。八九級狂風中,他們奮戰四個多小時,直到26日晨3時才搭起三頂帳篷。筋疲力盡,只好休息。近在眼前難得的背景——冰山,在筆者拍攝後,隨之夢幻般地漂移了。張繼民攝

巨變二:圖為建站不久的場景。少量貨櫃已經運來,首排基樁剛剛豎起。轍印通往站後碼頭。張繼民攝

巨變三:中山站初具規模。1989年2月24日,一群阿德雷企鵝漫步測繪碑旁,俯視考察站看新鮮。我跑來趕緊拍攝。「多麼漂亮的構圖!」我邊感嘆邊按下快門。幾分鐘後,這群成全我的企鵝溜了。氣得一位跑來拍攝者,連連發出嘆息聲。張繼民攝

巨變四:圖為現今新穎別致的中山站建築,在淡紅色天空襯託下,顯得格外莊重典雅,富於詩意。來自網絡

巨變五:相當氣派的中山站組合圖!把站上關鍵要素集於一體。新華社記者榮啟涵攝


我們想起當年建站當年越冬的首次東南極考察隊(越冬隊)。他們在站區生活條件遠非完善、沒有南極大陸越冬經驗、沒有蔬菜可吃、忍著無邊寂寞等不利情況下,度過艱險生活。如隨隊醫生肖衛群自製拔牙器,先後為5位隊友拔牙。否則,患者們生活難以為繼。最後在越冬隊隊長高欽泉帶領下,以頑強意志,完成了中山站首次越冬考察任務。

得知他們當年在中山站留有精心製作的籤名牌,筆者趕緊找前不久從中山站回國的新華社記者劉詩平,請他聯繫中山站越冬隊員,攝下簽名牌傳回北京,兩個小時後,收到此照。


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越冬隊)連續在南極工作長達18個月,即1989年2月26日~1990年2月9日(同年4月27日到滬)。為了讓難忘時光永存,他們在中山站留下了具有工藝價值的紀念品——別具一格的籤名牌。自製木框內鑲有襯板,粘貼上薄薄南極石。在空白空間,寫有20位越冬隊員籤名:高欽泉、王自磐、李德成、姜春洲、劉廣東、陳秋常、趙海祥、肖衛群、李德順、逯昌貴、姜德中、李林林、張京生、崔健、劉玉民、孫建順、李釗榮、錢平、姜廷元、陶祖源。據說創意與作品出自心靈手巧的張京生。姜華攝


高潮迭起,央視攝製組安排我們與置身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考察隊(越冬隊)視頻連線通話。現代通訊技術讓相隔萬裡的雙方,面對面互致問候,互道珍重。

為取得理想視頻連線效果,圖為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越冬隊)14名隊員,正進行預演,校驗連線設備。

視頻連線正式開始。先是中山站十四名越冬隊員分別自我介紹,然後越冬隊領導通報了中山站科研、後勤等現狀。老隊員聽後十分愉悅,高振生、張黎平、李國華激動地站起來,向他們喊道:「好!請各位注意安全,多多保重!」


相信「後浪們」會越來越認識到,中山站是基地、是橋頭堡、是大本營。有了他,加之一批又一批考察隊薪火相傳積極努力,續建了泰山站、崑崙站、羅斯海近岸站(暫無名),相繼在冰雪大地呈現。可以說,中國能在南極大陸施展拳腳,首推得益於31年前中山站崛起。

中國南極泰山站。來自網絡。

中國南極崑崙站。來自網絡。

中國南極羅斯海近岸站(暫無名)。來自網絡。

中國南極各考察站分布圖。來自網絡。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顧問魏文良評價說:「自從有了中山站,我國整個極地事業發生了質的飛躍。」他還強調:「中山站在中華民族極地事業偉大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非凡意義。」中山站建成之際,國務院發來賀電肯定我們:「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慨和大無畏精神。」事實上,所有貫徹祖國南極戰略的1~36次考察隊,無不具有這樣的氣慨與精神。


05

緬懷逝去隊友


交談中,出現了令人惋惜的一幕,隊友們深情地回憶起已經駕鶴西去的金乃千、郭琨、高欽泉、鄭在石、鄂棟臣、胡冀援、徐景宏等隊友。記得在新加坡勞明拉殯儀館,在北京八寶山靈堂,面對金乃千、高欽泉、郭琨遺體,我都曾淚流滿面。說到金乃千,一位隊友稱:「老金可敬可佩,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都不敢多想他。」筆者不知道,還有多少機會,在央視平臺上,談及這些逝去的可敬的隊友,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不朽業績!願他們在天堂安息。

緬懷一: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郭琨均擔任考察隊長,為國家南極事業立下赫赫戰功,必將彪炳南極史冊。圖為南極考察兩次一等功榮立者郭琨,乘「極地」號船在冰區。2019年4月3日,可敬的郭琨隊長逝於北京。

緬懷二:圖中左為高欽泉、右為王金會在南極合影。在我們考察隊,高欽泉時任考察隊副隊長。1984年底他與研究人員張坤成一道,應美國極地方面邀請前往南極。1985年1月10日抵達南極點,升起五星紅旗,由此成為中國政府派出人員首次到達南極點。「你有這個經歷,回來怎麼不吱一聲?」1985年初,我第一時間得知此事,因為相互很熟,對他抱怨道。「去就去了,有啥說的。」我深知他不是低調,就是覺得沒什麼。他逝於1992年10月3日,享年54歲。

中國南極事業開拓者之一高欽泉,逝世後部分骨灰葬在中山站附近。圖為他的墓地。新華社記者張宗堂攝

緬懷三:測繪學家、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教授鄂棟臣,曾五闖南極,三上北極,有「中國極地測繪之父」美譽。他逝於2019年2月21日。生前他到北極點測繪,首次獲得北極點至北京距離,我在報導上積極給予配合。他還策動筆者再次赴南極,並留出名額,陰差陽錯沒有去成。得益於長期積累,他在學校創辦一個內容豐富的極地展覽室。圖為他在冰區拍攝。張繼民攝


1996年1月15日,隊友鄂棟臣教授赴北極考察前,寫給筆者的信。

緬懷四:器宇軒昂的鄭在石,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書法家。在《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中飾演考察隊長。《芙蓉鎮》電影中,他飾演谷燕山,劉曉慶飾演少婦胡玉音。鄭在石逝於2007年。在南極艱苦日子裡,他的一次次即興表演,不知給隊友們帶來了多少歡樂。他寫給我的大幅書法作品珍存著。圖為考察隊青島南極出徵儀式,持旗者為隊友鄭在石,右為考察隊總指揮陳德鴻將軍,左為考察隊副隊長高欽泉。張繼民攝

鄭在石隊友贈與筆者的書法作品,筆鋒有力,揮灑自如。因為他的書法具有相當功夫,《世紀大閱兵》等一些影視片頭題字就出自他的筆下。

緬懷五:胡冀援曾是部隊排球運動員、後任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幹教辦副主任(副局)。可惜,他於1998年3月8日病逝,僅享年50歲。他具有較強繪畫天賦,反映南極考察隊生活的不少寫實作品出自他手。他作為船上《極地之聲》簡報總編輯,將眾多動態信息載於簡報,讓每位隊友們分享至今。張繼民攝

緬懷六:圖中左起為徐景宏、國德宏、陳德鴻、王金會。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一等功榮立者徐景宏,在中山站建設中,他作為司機班班長,因為埋頭苦幹,被隊友們稱為「老黃牛」。1951年出生的他,2010年6月8日因病逝於海洋出版社辦公室主任任上。


晚8時多開始拍攝,已近三個小時。固然,我們享受了莫大的精神滿足——老隊友相逢。但是,由於桌上豐饒的餐品純屬道具,看似熱鬧的吃喝,僅僅是象徵性的,返回西金閣賓館的我們飢腸轆轆。好在細心的小葉子導演,為我們備下糕點,狼吞虎咽地吃下後,已近9日凌晨一點。

作者簡介

張繼民,新華社高級記者。遼寧鐵嶺人,北京大學畢業。曾踏訪地球三極,是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發現者之一,被譽為當代徐霞客。2003年度全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院士說:雅魯藏布江下遊大拐彎峽谷被發現是當今世界最大峽谷,「是20世紀末世界上一次重大的地理發現。」在這一發現上,張繼民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合作者(科學家)所寫:「張繼民先生是首先提出要計算雅魯藏布大峽谷,以比較是否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早在1994年初,張繼民就提出一個科學問題:雅魯藏布大峽谷,「這條水汽通道深切5000多米,長几百公裡,會不會是世界第一?」同時堅定地表示:「如果是世界第一,我們一定不要放過它!它是中國的財富啊!」之後他參加了相關論證會。1994年4月17日,他通過新華社對論證會結果作了報導,使雅魯藏布大峽谷——真正的世界峽谷之最首次面世。基於此,另一合作者(科學家)寫道:「像大峽谷作為世界之最的歷史性發現……有張繼民這樣科技新聞記者的一半功勞。」


相關焦點

  • 南極行·隊員日誌|「老南極」:首次上島曾籤「生死狀」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現場工作照隨著「雪龍」號的一路南下,船上的科考隊員已經逐漸適應了海上的生活。最為明顯地就是,大伙兒的胃口越來越好了,剛開始有人暈船厭食。現在,每天餐廳幾乎剩不下多少飯菜,如果碰上牛肉麵、糖醋小排之類的「爆款」,那基本上在半個小時內就會被隊員們吃得乾乾淨淨。
  • 探秘南極中山站:吃「硬菜」住「四合院」
    其實,自1989年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站以來,已發展成為中國在南極規模最大的考察站,有十多棟建築,面積達到5800平方米。記者這段長鏡頭就全景展示了中山站的食宿條件,一起去看看。  中山站的餐廳位於綜合樓中,冬天有20名左右隊員在這用餐,夏天的人多一點,大約50人。為了照顧不同地方的口味,米和面每餐基本上都可以作為主食來供隊員們選擇。
  • 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兩支越冬隊12月12日完成交接
    新華社南極中山站12月12日電(記者 徐磑)隨著五星紅旗和第29次中國南極考察隊隊旗在中國南極中山站主樓前緩緩升起,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第28次越冬隊和第29次越冬隊在12日完成交接。第28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的隊員即將登上「雪龍」號,踏上回家路。
  • 讓科考隊員吃上新鮮蔬菜 株洲小夥和隊友在中山站搭建科技大棚
    周實惠在南極中山站留影紅彤彤的辣椒、綠油油的生菜、鮮嫩的黃瓜……曾幾何時,吃到新鮮蔬菜是南極科考隊員最為「奢侈」的夢。然而,伴隨著蔬菜大棚在中國南極科考站的建立,這一夢想已逐漸成為現實。或許你不知道,這些蔬菜大棚的建設者中,就有株洲人的身影。
  • 南極中山站無土培育蔬菜試驗成功 解決吃菜難問題
    在南極,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前,身處南極中山站的考察隊隊員們卻吃到了採摘的新鮮蔬菜。由於蔬菜運輸保鮮水平有限,以往在「雪龍」船達中山站之前,中山站隊員除白菜、土豆、洋蔥、蘿蔔外基本吃不上新鮮蔬菜。
  • 為了南極中山站能吃上新鮮蔬菜,這支施工隊今日出徵
    今天(11月2日),羅煌勳等22名來自中鐵建工集團的施工技術人員,乘坐「雪龍」號從上海極地科考碼頭出發,隨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再趕赴南極,承擔中國南極中山站和羅斯海新站臨時設施的建設任務。新鮮蔬菜的供應一直是困擾中國南極科考的難題。雪龍船每年只能補給一次,成本高昂,且無法長時間儲存。進入極夜,科考隊員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幾種有限的蔬菜越冬。蔬菜在南極的極端環境下很容易脫水或者腐爛,脫水後的蔬菜看起來像曬乾的鹹菜,很多隊員吃不下,只能包成餃子。同時,科考隊員還需要大量補充維生素,但是這也無法完全替代蔬菜水果。新鮮蔬菜曾是南極科考隊員心中的「奢侈品」。
  • 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在過去的15天裡,科考隊員對站區餐廳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使餐廳在環境、衛生、節約等方面都實現更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我在中山站做醫生」——附屬十院醫生秦忠豪駐南極中山站隨筆
    去年秋天,他隨我國第36次中國赴南極考察隊,奔赴中山站,當了一名駐站醫生,駐守該站整整一年。他把一年來的生活、工作和種種細膩的衷曲,都賦予了下面的文字。在他的眼裡,南極難不難,因為就在南之南,神秘的南極、南極上的那些勇士們,原來是這個樣子!
  • 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在過去的15天裡,科考隊員對站區餐廳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使餐廳在環境、衛生、節約等方面都實現更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
  • 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央視新聞12月31日援引雪龍探極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29日,經過10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7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開啟光榮歷程
  • 回家,從南極出發!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據雪龍探極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29日,經過10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7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開啟光榮歷程。
  • 極夜後,他拍下中山站的第一縷光
    這是在追拍2019年極夜後我國南極中山站第一縷陽光後,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考察運行部工作人員王文晶最深刻的感受,也是不少人觀看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短視頻大賽最佳拍攝獎《極地陽光》後的感受。自己拍攝的作品能獲獎,王文晶有點意外。 王文晶所在的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由此,「i自然全媒體」記者想起了近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總決賽。在比賽進行到44分多時,一道身臨其境題一下子將觀眾帶入了南極。晶瑩剔透的雪山,憨態可掬的企鵝,破冰前行的「雙龍」……閃過幾個鏡頭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科考隊員慄多武出現在視頻中。
  • 中國南極中山站絢麗極光令人痴迷
    4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神奇壯麗的極光,這也是南極入冬以來,爆發的最大一次極光。極光是發生在地球高磁緯地區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現象。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兩次極光帶,而且周圍空曠無物,視線開闊,是世界上進行極光觀測的最佳場所之一。
  • 中國南極考察隊在「咆哮」西風帶成功布放3套浮標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記者從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了解到,北京時間2日13時,科考隊員在「咆哮」西風帶抓住難得的時間窗口,成功布放了1套西風帶海洋環境觀測浮標和2套「藍海星」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西風帶海洋環境觀測浮標針對在西風帶海域實時觀測數據嚴重缺乏的現狀,重點突破浮標的環境適應性和可回收技術,大幅提升了浮標系統的穩定性,實現了海表面4米高度的風速、風向、氣溫、溼度、長短波輻射,以及水溫、鹽度、海流等海洋氣象水文參數的連續觀測能力。本套浮標與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布放的1套同類浮標實現了初步組網。
  • 波司登化身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禦寒後盾」 實力徵服南極
    能夠感知四季變遷的我們對突如其來的寒冬都如此手忙腳亂,那麼那些常年身處極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又該怎樣面對呢?好在波司登近日聯合南極科考隊推出了專業保暖系列,Ta的誕生成為南極科考隊的禦寒法寶,成為開展科考工作的有力後盾。
  • 波司登羽絨服化身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禦寒後盾」 實力徵服南極
    能夠感知四季變遷的我們對突如其來的寒冬都如此手忙腳亂,那麼那些常年身處極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又該怎樣面對呢?好在波司登近日聯合南極科考隊推出了專業保暖系列,Ta的誕生成為南極科考隊的禦寒法寶,成為開展科考工作的有力後盾。
  • 波司登羽絨服相伴中國南極科考隊 讓南極亦能溫暖如春
    能夠感知四季變遷的我們對突如其來的寒冬都如此手忙腳亂,那麼那些常年身處極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又該怎樣面對呢?好在波司登近日聯合南極科考隊推出了專業保暖系列,Ta的誕生成為南極科考隊的禦寒法寶,成為開展科考工作的有力後盾。
  • 南極考察隊意外捕獲「深海巨魷」
    正在「雪龍」號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考察隊員近日有了「新收穫」。「在剛剛結束的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任務中,我們獲取了大量魚類和其他生物樣品。」這是我國首次在阿蒙森海開展中層魚類等遊泳動物生物量評估和空間分布調查,有助於提升我國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氣候變化和資源潛力認識,進而為南極瀕危及關鍵海洋生物物種的保護提供科學支撐。不出意外的話,此次考察隊員將會收穫一些側紋南極魚、電燈魚、南極磷蝦、鉤蝦等生物樣品。然而起網的時候,隊員們感覺網袋比平時重了很多,當拖網返回甲板,隊員們在網囊發現了一隻大型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