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夜後,他拍下中山站的第一縷光

2021-01-12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有陽光的時候不懂陽光有多好,沒有陽光的時候,才發現它替代不了。」這是在追拍2019年極夜後我國南極中山站第一縷陽光後,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考察運行部工作人員王文晶最深刻的感受,也是不少人觀看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短視頻大賽最佳拍攝獎《極地陽光》後的感受。自己拍攝的作品能獲獎,王文晶有點意外。

王文晶所在的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在這個「老南極」扎堆的單位,只去過兩次南極的王文晶屬於後來者。

爬上最高點拍太陽

2016年11月到2017年4月,王文晶搭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參加了我國第34次南極度夏考察,時長180天。第二次於2018年11月啟程,度夏加上越冬,今年4月才回國,時長539天。

這兩次南極科考經歷,顛覆了王文晶不少認知。「去了極地,才知道極夜中的中山站是沒有企鵝的,有的只是暴風、暴雪;去了極地,才知道白天也應該睡覺。」王文晶說。

王文晶拍攝短視頻,緣于越冬期間的特殊體驗——需要經歷58天的極夜。在此期間,一日之內,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下,即夜長為24小時。包括王文晶在內的我國南極中山站的19名越冬隊員,共同經歷了極夜期間的狂風暴雪和極夜「不見天日」帶來的心理挑戰。因太久見不到陽光,包括睡眠在內的生理作息都受到了幹擾,有些隊員甚至或多或少出現身體疲勞和心理焦慮。

2019年7月18日中午12點多, 王文晶和搭檔一路小跑,爬上了中山站地理位置最高的建築——物理觀測棟拍太陽。當天,久違的太陽終於在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停留了十幾分鐘。

對「老南極」故事如數家珍

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圈內建立的首個南極考察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南極大陸建站,標誌著我國南極考察進入南極大陸。

「與熬人的極夜相比,30多年前建站時,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要面臨的困難更大。」雖然只去過兩次南極,但「老南極」們的故事,王文晶卻如數家珍。

1988年年底,滿載百葉箱測速儀等人工觀測地面設備的三輛卡車從北京出發,在行駛一天一夜後,到達山東青島碼頭。在那裡,儀器和它的「主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逯昌貴,搭上了前往南極的「極地」號。

王文晶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極地」號並不是破冰船,只能在浮冰佔海區40%到60%的區域行駛。換言之,不管中山站建成與否,船隻都要在來年2月底前離開南極。為避免冰山圍困「極地」號,考察隊成員花了大量的時間,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2月底船隻離開南極時,中山站的老發電棟甚至連地板都沒裝,氣象棟只蓋了個殼。」王文晶說。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涼的南極大陸上建立起了南極中山站。

從零起步,如今中山站不僅站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被列入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極地科學綜合觀測基地。

「經過一批批隊員的共同努力,當年『老南極』們的願望已一一實現。」王文晶說,30多年來,我國南極事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已初步建成國家南極觀測網和「兩船六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並凝練出「愛國、拼搏、求實、創新」的南極精神。

相關焦點

  • 走進極夜:在南極越冬是怎樣的體驗?
    從5月下旬進入極夜以來,太陽就在視野中消失了,但在晴朗的中午,在天空的北方會透著光,渲染成或淡或濃的紅色。」 這是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越冬隊隊員眼中的極夜。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迎來白天最長的一天,南極洲卻迎來最長的夜。這一天被稱為仲冬節。
  • 為了南極中山站能吃上新鮮蔬菜,這支施工隊今日出徵
    他們將克服極晝、極夜、嚴寒、烈風、暴雪、巨浪、海冰、強紫外線等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承擔配套維修車庫、直升機停機坪、蔬菜溫室建設、中山站水暖升級改造、雷射雷達站基礎以及羅斯海新站臨時設施完善任務。項目經理鄭迪介紹,中山站蔬菜溫室建設是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計劃於第35次隊南極考察度夏期間竣工。投入運行後,每月可生產60千克的新鮮蔬菜瓜果,初步解決中山站隊員吃菜難的問題。
  • 「我在中山站做醫生」——附屬十院醫生秦忠豪駐南極中山站隨筆
    2008年8月畢業後,就一直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科工作。去年秋天,他隨我國第36次中國赴南極考察隊,奔赴中山站,當了一名駐站醫生,駐守該站整整一年。他把一年來的生活、工作和種種細膩的衷曲,都賦予了下面的文字。在他的眼裡,南極難不難,因為就在南之南,神秘的南極、南極上的那些勇士們,原來是這個樣子!
  • 特羅姆瑟之旅,極夜下追尋心中的歐羅拉
    特羅姆瑟~極夜下追尋心中的歐羅拉一早從 哥本哈根 乘飛機前往 挪威 的 特羅姆瑟 ,正式進入 北極 圈 拉普蘭 地區,這個號稱世界上最佳極光觀測地之一的地方,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滿滿的期待走下了飛機……之前攻略上都說 北歐 用卡非常方便,於是在 丹麥 期間一直想使用我的Visa卡,可每次刷卡都需要
  • 南極中山站無土培育蔬菜試驗成功 解決吃菜難問題
    在南極,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前,身處南極中山站的考察隊隊員們卻吃到了採摘的新鮮蔬菜。由於蔬菜運輸保鮮水平有限,以往在「雪龍」船達中山站之前,中山站隊員除白菜、土豆、洋蔥、蘿蔔外基本吃不上新鮮蔬菜。
  • 新春走基層丨在中山站怎樣過春節?山西南極科考人告訴你
    ▲ 王俊傑(右一)與同事在雪龍號前合影春節期間每天只有6個小時休息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春節的到來意味著假期的來臨,但對於王俊傑來說,他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作為南極科考的越冬隊員,他要在度夏隊員回國前接過工作。然後在漫長的極夜中,接替度夏隊員,繼續完成氣象監測工作。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探秘南極中山站:吃「硬菜」住「四合院」
    連續7天奮戰 卸運453噸物資  搭乘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員和科考物資的「雪龍」船抵達南極中山站後,科考隊員連續7天奮戰,將453噸物資卸運完成  隨著最後一架次「雪鷹12」直升機離開中山站,本次南極考察中山站卸貨工作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僅僅7天時間裡,考察隊上下連續作戰,不分晝夜,無分工種,全體總動員,一共向中山站運送了453噸考察物資,145噸燃油,其中包括保障固定翼飛機「雪鷹601」的物資2.5噸,圓滿完成了本次運輸計劃。
  • 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央視新聞12月31日援引雪龍探極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29日,經過10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7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開啟光榮歷程
  • 願今天,成為你秋日暖陽的第一縷光
    願今天,成為你秋日暖陽的第一縷光 2020-10-26 2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秘極夜幽冥外觀下的背景真相
    (這突如其來的感傷是腫麼肥4( ̄□ ̄;)) 初衷轉變 正義的盡頭是惡魔 極夜幽冥是將於7月24日上架點券禮包的全新A車,全身紫白色相間顯得一絲猙獰,鋒利的整車造型更添凌厲,火焰塗裝極具進攻性。
  • 許巍獻唱電影《光語者》主題曲 講述光與希望的故事
    影片聚焦於陽光遠去、極夜降臨的北極,那裡的人們始終渴望光、追逐光,正如《無盡光芒》這首歌裡所描繪的場景:「太陽你照耀我,和風你吹醒我,如此的簡單」。作為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以生活在極地中的不同人群為寫照,在以真實鏡頭記錄當地生活方式的同時,講述以「光」為信仰的一群人:作為本片主線人物,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在二層小樓的黃河站獨自度過了120個極夜。
  • 聚焦北極 展現「人性之光」 中國首部極地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電影《光語者》從北京「立春」開始,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歷經兩年多的拍攝,真實記錄了以中國大氣高空物理科學家劉楊的北極徵程為線索,圍繞居住在地球「極北之城」朗伊爾小鎮人們的生活故事。用客觀冷靜的鏡頭語言描繪了「光語者」們面對極夜帶來的黑暗與艱苦,卻依舊堅韌不拔地尋找光、傳遞希望的人生旅程。在之前的超前點映活動中,《光語者》已贏得了不俗的口碑,不少觀眾表示影片帶來的不僅是視覺的震撼,還有感動與鼓舞。正如影評人所言:「其將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無論是極夜下絢麗的極光、極地動物,以及朗伊爾城中人們簡單、純粹的感情,都是我們此前從未感受過的。」
  • 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據雪龍探極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29日,經過10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7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開啟光榮歷程。
  • 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兩支越冬隊12月12日完成交接
    新華社南極中山站12月12日電(記者 徐磑)隨著五星紅旗和第29次中國南極考察隊隊旗在中國南極中山站主樓前緩緩升起,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第28次越冬隊和第29次越冬隊在12日完成交接。第28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的隊員即將登上「雪龍」號,踏上回家路。
  • 讓科考隊員吃上新鮮蔬菜 株洲小夥和隊友在中山站搭建科技大棚
    3月19日,記者採訪了剛從南極歸來不久的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周實慧,聽他講述了冰雪王國裡的「綠色生態夢」。3次遠赴南極參加科考 這次去工作了近5個月3月12日,在南極中山站工作了近5個月後,29歲的周實慧終於乘船抵達上海外高橋港口。這個身高近一米九的小夥被曬得黝黑,這是南極強烈的太陽輻射給他留下的印記。
  •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帶來了美好的祝願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到來了。它帶著溫暖和祝福,來到了人間。陽光敲醒了每一戶的家門,給他們帶來了最好的禮物——希望。人們開始活動了。陽光愈加明媚了,大地的溫度上升了,人們臉上的笑容發著光,就像夜晚的星星。花兒盛放著,蝴蝶在舞著,它被花香沉醉了。樹葉更綠了,它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翡翠,晶瑩剔透。鳥兒叫的更順溜了,聲調抑揚頓挫著,十分悅耳。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因在話劇《朱麗小姐》中出色表演,獲得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回國後,又獲得一系列影視大獎,並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圖為中山站奠基之日,身著舊考察服,頭戴棉帽,舉著相機攝影。對堅冰實施爆破、為攪伴機添料搬水泥袋,重苦險活他搶著幹,被隊友們視為熱血青年。左起分別是郭琨、陸龍驊、澳大利亞隊友大衛·高博、國德宏、張邦亭。
  • 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發情報贏紅包,壹起開啟全新2021
    那就把你拍下的「元旦日出」曬出來吧,和大家一起分享這2021年的第一道美景吧。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新年特別策劃——「新年第一縷陽光」,辭舊迎新之際,無論您是登高祈福,還是海觀日出……讓我們一起記錄拍下新年的第一縷陽光、新年的第一張笑臉、新年的精彩瞬間以及各地迎新的景象,新年互動紅包助您開啟全新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