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嫉妒
嫉妒是人的本能。
和復仇、報恩一樣,都是群體進化中篩選出來,能提高一個種群競爭力的本能。
復仇是為了維護秩序,報恩是為了互惠互利,那麼嫉妒呢?
嫉妒能激發人的動力,它來源於另一個本能——比較。
原始部落裡物資時常匱乏,這導致分不到食物的人容易挨餓,容易被淘汰。
那麼分配機制是怎麼樣的呢?是按照你在群體中的位置。
於是那些能通過比較來定位自己在群體中位置的人,自然就更容易活下來。
而且比較了還不夠,你還得發現同一個階層的人比你強了,你還得嫉妒,還得眼紅,還得有動力去保持你在這個階層的優先地位。
於是嫉妒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當然到了現代社會,嫉妒和因為嫉妒衍生出來的「酸」文化,已經慢慢的成為了負面情緒,不管是東方和西方都被踩在了腳底下——既然逃避不了,只能不斷驚醒,不斷修行。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把嫉妒當做一種衡量工具。
因為嫉妒的產生,需要有一個前提——你只會對和你處於同一圈子的人,產生嫉妒。
低你太多的人,你看不起,甚至憐憫,高你太多的人,你只會仰望。
所以,你想一下,你現在嫉妒誰?不正說明了,你覺得你們是同一個圈子的人麼?
等有一天,你開始嫉妒馬雲了,那不就說明了,你們屬於同一層次了麼?哈哈哈哈
2、關於成長
一個人的工作,最後交付的結果由什麼決定?
一個人的人生,最後成為什麼樣子由什麼決定?
要素太多,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不過天時地利這些關乎時代,關於命運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
而和自己相關的東西,還是可以去試試的。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能力和熱情,都是0-100的數值,能力每個人都在成長,有的人成長的快,有的人成長的慢。
而熱情,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然熱情就高,遇到消耗自己能量,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情,熱情就低。
能力成長,有方法,各個行業都有,控制自己的熱情也有辦法。
傳統的理解,要想找到100分熱情的事情,需要一個人發覺到自己的使命。
但是使命是少數人的事,我們大部分人需要主動調控自己的情緒,比如控制自己每天做事的比例——把讓你快樂的任務控制到20%以上,就能讓你的熱情起來了。
而最重要的,其實是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可以從0-100,大不了少一點而已。
但是思維方式,也許就是-100-100了,有些人思維方式錯了,再大的熱情和能力,只能用在錯的地方。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而選擇,也就是做決策背後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關鍵的。
怎麼提升思維方式呢?其實比較懸,就是多思考,多去看別人的思考,多思考別人的思考,然後獲得一個個視角,一個個思維模型。
就像查理芒格一樣,收集的思考模型越多,就越智慧。
3、關於出名
有一個現象,就是往往那些有趣的靈魂,一出名以後就會泯然於眾人。
變得普通,變得平庸。
為什麼呢?
一方面我們容易理解,當一個人的名氣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必然會背上一部分的社會責任。
這時候你說話就得注意一些,因為會給這個社會帶來壞的影響。
比如那些明星,如果發表一些政治不正確的話,個人品性上出現一些瑕疵,就容易被聚光燈放大,從而帶來壞的影響。
另一方面呢?那就是名氣的反作用力,你因為什麼標籤出名?你就得保持這個標籤。
這就像明星的人設一樣,學者圈也是一樣,你是自由主義支持者?還是保守主義支持者?
只要你堅持了一個觀點,你以後在每一個場合就不得不重複這個觀點。
因為大眾對你的期待就是這個觀點,否則你的人設不就崩了麼?
就像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一樣,後面兩本書的內容,裡面的觀點沒什麼區別,每一次公開講話,發表觀點也沒什麼新意。
你會覺得他不「有趣」了,其實只是因為他需要保持他的一慣性,才能在這個生態位上繼續生存下去。
他不得不「無趣」,不得不變得「普通」,那些顛覆的觀點和理論,他不能說。
所以,名氣帶給你的,除了利益,還有枷鎖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