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化,作為伴隨人類審美的藝術也應該發生變化,這是毋庸置疑的。書法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幾乎失去了實用功能(記錄信息的功用)而發展為純粹的藝術形式,今天書法的意義在於人們精神生活寄託的一部分,陶冶人們的情操,作為蘊含中華文化基因的書法藝術,給人們帶來了精神享受。
當下,書法藝術已深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不看到,今天的中國書法與古代相比的確已有所不同:
一是書法的古典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毛筆字的群眾基礎、古典詩詞的普遍修養、國學學術背景等等;
二是人們的觀念也與古人不盡相同,比如書法作為一種走向大眾的藝術形式(展覽、參賽、筆會等),不再是修養、自娛的手段。
弘一法師至夏丏尊信札
應該說,這些因素對當代書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並非一些學者認為的它們改變了中國書法現代演進,以至於當代書法必須追求視覺衝擊力和獨創性,只注重形式不再注重內容。
首先,書寫的內容並沒有太多的改變,仍然是以書寫古典詩詞警句為主,作為一個書家也必須具備相應古典詩詞文化的修養。從欣賞者的角度來說,儘管在不認識書法內容(特別是草書篆書)的前提下也可以欣賞書法,但如果書寫的內容不文雅、不吉利,再好的作品人們也不會去欣賞,更不會懸掛,當然也難以談得上參展獲獎。這足以說明,今天書法的內容仍很重要,至少與形式並重,並非唯形式舍內容,甚至無所謂。
其次,自漢魏開始中國書法就已經具備藝術的自覺,只不過與文字載體的實用沒有分開而已,今天的書法雖然已經是一種更純粹自覺的藝術形式,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否認今天的書法不再實用,只不過實用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古代是作為文字載體,今天是作為欣賞懸掛(文字載體功能分化給印刷等媒介導致欣賞功能分離純化),它們都是不同的實用形態。同時我們也不能以此認為,只有今天的書法才是藝術的,古代的書法是不藝術的,如果沒有魏晉的藝術自覺也就沒有「二王」以來書法的輝煌,這一點無須多言。
杜牧《張好好詩》
至於說今天的書法是為了創作,要走向公眾,不是自娛,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
首先,古人寫書法除了基本的文字功能外,既自娛也娛人,只不過娛人的範圍小而已,雖然是少數同好的把玩,也不能不是一種展示,書寫者也不能沒有在娛人的同時具有展示自我以及勝人的心態(比如王獻之就有勝父(王羲之)之言和心態。唐孫過庭《書譜》記錄了這一段著名的對話,大家可自行查閱。
這是一種不張揚、不做說明的創作,否則,哪裡還有漢代趙壹的《非草書》,當然也不會有王羲之的「愛鵝」。其次,當代書法走向展覽等所謂公共空間,儘管不得不關注視覺的影響力,但沒有哪一位作者會把自己品拿出來,其創作首先是能自娛,然後才示人或參展。無論作為讀者還是評委,誰也不會指著一幅寫得很完美、富有更多傳統成分的作品說,這是一幅敗作,儘管這幅作品可能在視覺上不怎麼引人注目也難於獲獎(評委的偏好和導向)。人們之所以把它當書法來看,就因為它是一幅完好的書法作品,而不是一種什麼刺激視覺的黑白圖式。
張瑞圖書《酒中八仙》局部
還有學者認為(書法繪畫)藝術就是藝術,其本質是個性張揚的自我創新,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承載那麼多的哲學和道德責任。不是有沒有必要或承載什麼責任的間題,而是說中國藝術本來就是一種哲學形態,從它誕生到數千年的流傳中就一直是一種哲學和道德情操的體現。同時中國哲學也具有藝術和審美特質,對它的體悟過程與書法繪畫的領悟,都可以進入和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審美和藝術狀態。這一特徵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直接有關。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作為中國哲學主體的儒、釋、道及其經典,如果不能繼續作為中國書法繪畫創作的必要修養基礎和必修課,當代中國書法繪畫就難以企及歷史的高度。當我們今天不得不面對傳統的時候,這一歷史特性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除非所從事的不再是中國藝術而純粹是憑空的創造或西方的什麼藝術形式。
作為中國書家畫家,傳統哲學、文化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相應的道德修養和境界,仍然是必須具備和需要達到的。所謂藝術就是藝術之論,無非是強調藝術的獨立意義和價值。其實,沒有必要把藝術分離得那麼純淨、裝扮得那麼神聖,它與人類的任何活動一樣,不過是人類生命的一種表現方式,只不過更直接、更感性而已。既然藝術是人類的生命活動,那麼對藝術中「人」的思考(人的自我意識。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一般本性),必然會上升到人的本體思考,從而不能不考慮它對於人的本原意義和終極價值。那些一味強調個性張揚、獨立創造、放任人性的藝術,往往失去藝術的本原意義和終極作用,甚至危及人類現有的價值體系。
趙孟《洛神賦》局部
儘管我們不否認書法與古代相比進入了更為純粹的自覺時期,人們一味強調藝術的獨創性,但是,在書法的古典存在環境(傳統)已經弱化和變遷的情況下,如果不反其道而行之強化自身的傳統修養,所謂藝術的獨創不過是一種個性的宣洩,它與該藝術門類的審美通感(本質特徵及一般標準)將沒有任何關聯。這樣的作品也一定不會走遠,更難成為歷史的一個部分,不過是順時即逝過眼雲煙。對此,我們需要冷靜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具有歷史責任感意欲有所作為的中國書家,決不能為一些學者如此片面的思想和學術觀念(在當代流行)所左右,一味以創新之名遠離中國書法的共性本質。要理性地面對現實中諸類問題和現象,不要輕易為之導向和迷惑。諸如此類片面的觀點,往往一葉障目,讀者當鑑。
當今書法展覽書寫的內容大部分還是經典文辭
當代中國書法面對博大精深的傳統資源,可以根據需要有所取捨,但卻不能因為一己之用否認其餘。現代書法的演進,依然是在傳統基礎上的自然延續,是共性基礎上的個性創造,非此,藝術將失去源頭活水,生命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