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都是以本我作為起點的,初始他確實過於注重本我、力比多。但在他研究的後期,尤其是跟榮格、阿德勒決裂後,慢慢意識到了自我的重要性。
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自我與本我》一書,正式提出自我、本我、超我新型人格結構模型。對自我的重視從此產生,在精神分析發展後期特別重視,以至於提出了很多跟自我相關的理論。
自我部分重點研究的是防禦機制,弗洛伊德提出了十幾種防禦機制,後來他女兒安娜補充了幾種。其實真正地把自我重視起來並發展成自我心理學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哈特曼。哈特曼在弗洛伊德去世那年,也就是1939年,出版了《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標誌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流派正式誕生。書中引入了無衝突的自我領域等觀念,拓展了精神分析的分析範圍,把由最初的對本我的分析引入到對自我的分析。

在哈特曼的研究基礎上,後來的精神分析師沿著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逐步拓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論,埃裡克森就做得比較多。20世紀5、60年代,埃裡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心理社會發展的漸成說,對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流派做成重要貢獻。施皮茨、馬勒、雅各布森也是以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為出發點,開創了對早期嬰兒的實驗觀察,總結出嬰兒自我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建立了相關的兒童發展理論,對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也做出非常大的貢獻。
他們把自我心理學和兒童發展理論結合起來,使得精神分析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由最初的變態心理學慢慢轉向對兒童,尤其是幼兒活動的發展。這種做法是當時精神分析發展的新趨勢。
精神分析的發展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前邁進的,儘管他們之間關係有決裂,理論上有分歧,都沒有影響到精神分析的生命力,反而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體系不斷的擴展、壯大,使得精神分析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