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
認識自體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是站在對人類充滿同情的人文立場來理解人性的。
它的共情、自體客體、主體間性、修復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自體心理學認為:
人性中的自戀需要是人類的本性,
是一種自我珍惜的主要感受,
它與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密切相關,
其發展正引領著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方向
再來看看朱曉剛老師
對於自體心理學的講解:
自體心理學與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對同一心理問題、症狀的解釋完全不一樣,也造成了臨床上的治療方法、過程大有不同。
造成這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各派對症狀形成的病因學觀點不同。
簡言之,自體心理學認為:因為早年感受到自體客體體驗環境的缺乏而形成了適應於此的自體保護機制(類似防禦機制的概念),但這種機制卻反而成為了之後自體進一步發展和實現的障礙。
即:防禦機制(在自體心理理論裡稱為補償結構)成為各種心理症狀形成的原因。
這與經典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後者認為精神病理問題是內心衝突的結果。
自體心理學認為心理問題主要來自於童年期在與依戀對象的關係中,自體客體的需求受挫或缺乏滿足所致。
兒童持續缺乏照料者的自體客體體驗,造成自體發展受阻和扭曲。
最關鍵的致病原因是對關係的基本需要(自體客體需要)的受挫程度,以及為了應對這個自體-客體體驗不足而形成的自體保護性措施。
讓我們將這個過程說得更具體一點:當兒童對自體-客體回應的需要反覆受阻,孩子就可能否認或分裂這個受挫的自體客體需要。
這就導致此人通常不會覺察到他有這個強烈的需要,也不知道這個需要在潛意識水平上成為他觀察、體驗和解釋自己的觀察、體驗的組織原則(就象觀察世界和自己的底色濾鏡)。
這種有問題的組織原則在潛意識水平上自動運作,形成個體的各種心理症狀和人際關係問題。
治療師在治療中面臨的挑戰是識別這個受挫的自體客體需要(三極自體需要中的一個或多個),並且要高度敏感地覺察:自己可能在諮訪關係中與來訪者共同構建、重複一個失敗回應的自體客體環境。
▲
看懂了?沒看懂?不要緊,來朱曉剛老師的課堂上聽自體工作坊的理論詳講+案例解析呀!!!
課程大綱
一.自戀:從弗洛伊德到科胡特
二.自體、自體客體與自體客體需要
三.論共情性內省、破裂與修復
四.自體心理學的正常發展觀
五.自體心理學的異常病理觀
六.治療:移情、阻抗與解析
授課講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德精神分析連續培訓項日第6期初級組、第8期高級組學員。
畢業於復旦大學,師從著名精神分析大師李鳴博士,並在李鳴博士指導下,翻譯關國著名精神分析大師GRENSON的精典蓄作(精神分析的技術與實踐》。
師從著名精神分析大師李鳴博士,翻譯精神分析經典著作《精神分析的技術與實踐》。
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多年,長期接受國內精神分析大師的案例督導與培訓,同時接受法國第七大學精神分析流派L eydenbach老師的團體督導。
擅長領域:情感、婚姻家庭、人際關係。主要工作取向:精神分析、精神動力療法,提倡「內省/心智化」能力的建設與提升,堅持把最終心理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權力交給來訪者的理念。
個案累計1500+小時,精神分析課程1000+小時,個案督導訓練500+小時
課程收費
課程原價:1980元/人
(諮詢客服有驚喜啊~~~)
時間:10月17-18日
如需諮詢:
老學員請聯繫熟悉的瀚思老師~
新學員請掃碼添加福利君喲~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