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迷茫and自我分析:心理學

2020-12-21 另維Crystal

第二條路:心理學

心理學一條道走到黑,都只有三條路。

Research 科研

Psychiatrist 心理醫生

Counselor 心理諮詢師

第一個是科研

如果是科研,我的興趣點一直很明確,心理語言學。

研究人的語言能力的發展,15年後要是想發展點兒育兒興趣,可以攻一攻少兒的語言能力發展,雙語兒童怎麼教。

如果要研究些有意義的事,我想研究那些從小明顯不適應應試教育環境的電競選手/作家/舞蹈家的行為特點,裡頭的一個小點。心理學我一直愛學,在學校時,課本每一個字都讀得開心,搜論文,列印出來裝好,讀得廢寢忘食。追著教授問問題,別人說,你都穩4.0了,還想怎樣?

我說,我根本不在乎什麼4.0,我就是喜歡知道。圖開心。

心理學學到後期,小夥伴背考綱背得痛苦,我越來越自如。

他們驚訝:你知道這個啊!我:《人類簡史》裡講過啊。他們又驚訝:你知道這個啊!我:《思考快與慢》不就講的這個嗎。

平時有相關課外書閱讀習慣的人,學這種文科專業容易如魚得水。

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課,教授推薦的書我幾乎全看過,結課後有一個還去我家,想看看我的書架,讓我推薦書。

我讀了還能嚼碎,寫出來。

多好的人生狀態。

然而我知道,我喜歡的是本科涉獵廣泛、海納百川式的吸收,這和科研是兩件事。

本科是寬的,博士是細的。

而科研是一件比審計細碎得多的事。如果能有個教職,晚年在大學校園裡,安靜的讀書執教到生命最後一秒,那真是一大快事。而科研這條路怎麼走呢?GPA,實驗室背景,論文背景。導師。心理學GPA沒問題,導師找得到,實驗室背景不突出,論文無。

就科研路來說,我前期在寫書,新媒體上的積累,全部浪費。

四大的一趟也浪費了,這個領域沒人知道四大是啥。如果要打科研這副牌,我手裡是大牌沒有用,有用無大牌。連個三帶一都湊不齊。而這條路上多的是一手王炸的小孩兒。

他們大都人生前30年啥別的都沒幹,一直在校園裡扎著。

科研本身,又是一條天賦要求高,起步越早越好,越專注越有優勢的路。我就是個反方向的鐘。科研是條好路。但任何事情都不是跨進門就完事了,關鍵是門裡頭的生活狀態,是否能給你歸屬感,滋養你的性格。我五六歲的時候,旁人就愛說,這小孩兒將來長大要當記者。這話一直說到我大學畢業。我小時候可抗拒這些話了,我覺得他們在否定我的可能性,局限我的未來。現在我明白了,他們是在評論我的性格。我學得很慢,但我終於學會了:選一條路,最好先跳出來,好好審視自己的性格。科研比審計更不符合我的人物性格。就不說踏入這道門後的時間成本了。這扇門算是早就關上了。

第二,Psychiatrist,心理醫生

我是很喜歡變態心理學課。學得很好,自己親身體驗過一些,至今還在跟教授通郵件,精神病人的事也讀了很多。

但心理醫生是要進醫學院熬博士的。醫學院博士,和我的距離,不吹不黑,起碼八千裡路雲和月二萬五千裡長徵一條銀河。

不說別的,光是生物,以我的基礎,大概要從九年義務教育開始補。

關門。

第三,Counselor 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專業化的三條路裡,諮詢師幾乎是我唯一可行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條路的pros and cons,優點和缺點。

Pros 優點:

比起前兩條路,時間成本相對少

心理諮詢師在美國,兩年研究生學歷,3000小時從業經驗。就能考證。雖然跟CPA很像,每個州證都不一樣。

學歷

我主要關注過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方面的研究生項目,我如果全力以赴衝一把,進門應該沒什麼問題。

確實有一些項目,偏愛豐富的生活經歷,作家更是加持,學生年齡跨度大,好多開完公司/當完主持人/環遊完世界/職業選手退役 的人去讀。什麼千奇百怪的本科專業都有。我有一個修的不錯的心理學專業背景,這時候更有優勢。工作內容是跟人聊天

工作內容是跟人聊天對我而言有多重要呢?

我在四大時有一個頓悟。有一天,我震驚的感嘆:I haven’t spoken to anyone today.我今天到現在還沒跟人說過話。當時是下午五點。同事們紛紛:嗯。就沒有一個人覺得這是個不得了的問題。我回想起來,我工作中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問客戶問題。遇見愛聊的,蹲在旁邊快樂的跟人聊天。

我不喜歡只跟財務部聊天,我喜歡跑上跑下找各種部門聊。

做營業費用底稿的時候,我可喜歡跑去找市場部了。他們見到審計也新鮮。

他們給我搬張椅子。我們什麼預算調整、campaign、投放、採買、KOL營銷,各種深度溝通。我一個聊仨,其樂融融。我寫作和讀書的時候很靜,有過一個月不說一句話。那是外人看起來。我其實內心有一個鬧哄哄的世界。我在和他們聊天。心理諮詢師不給答案,他們只引導你找到你心裡已有的答案。用聊天。

這個工作過程我會快樂。和寫作相通

學習和工作間需要大量廣泛閱讀,會聽到很多很多故事。

可轉型心理諮詢師博主

博主內容可以少一些色彩繽紛,就老老實實記錄自己的求學,總結自己學到的知識點。其實有助於學習。

心理諮詢是未來

我判斷心理諮詢是未來。AI替代再多行業,替代不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溝通需求。

這種需求只會隨著科技發展,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盛。有成功案例參考,我的兩個role model之一是在這條路上走一片天的人Esther Perel,紐約一個心理諮詢師,專攻出軌和婚姻關係。有幾個很棒的ted talk,兩本很好讀的書,自己的心理諮詢師,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培訓班,還在大學裡做講師。

但這是極端個例了。

又有知識,又能傳播,又懂商業。全美國我也就看見了這一個。

Cons:

職場面窄,收入低

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在中國還沒個正形,在美國已經趨於飽和。我畢業之後專業相關的職業,最有可能的,是一個中學裡的心理諮詢老師。這算很好的了。

這個職業的平均年薪,三萬多吧。起步。時間成本

兩年研究生,今年肯定考不了,兩年研究生畢業,3000小時從業經驗,全職也要一年半。那作為行業新人開始工作,大約32 33歲。

要是還想是讀個博士,中間稍微耽誤點兒,出校門得到40歲了。

剛剛邁出校園,再走一遍找工作的辛酸路。面對的還是個低薪行業。我還沒算結婚生子。

同樣的時間成本,我拿來繼續在四大尬熬,也能在四大或者甲方公司熬成個有級別的人了。收入也多少上去了。

人大了之後,每一步的轉變,都背負著巨大的機會成本。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在這次系統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之前,從來沒覺得是事兒。

所以沒說過。我在學校時,修過一門課,教授是經濟學家,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經濟學教授要來商學院教會計選修課。

他的課是大四選修,講各行各業的案例,大家都是去混的,我聽著覺得好玩,他寫的案例也讀得歡喜,於是每周去跟他聊一次天。

他的一個case講的是新媒體營銷,我讀完去找他。

我說教授,別的我不知道,但你這個新媒體案例裡講的錯誤,都是行業常識了,這起碼得是2013年的事情,2014年已經全世界絕跡了。

當時是2017年。

他查了查案例時間,真的是2013年的事。

後來我給他講了很多中美新媒體營銷圈的八卦,中國美國都怎麼在打對方網紅的主意。

我請假去跑美國政府機構的新媒體項目,他還幫我看合同,叫我好好工作,別想著期中考試,他來給我調考試日期。

我當時讀心理學讀得正開心,提起我想考心理學博士,認知心理學裡的心理語言學。

他說,我可以考慮經濟學博士。比如可以跟著他做一個新媒體相關,什麼什麼經濟行為什麼研究,什麼什麼,我就聽進了幾個關鍵詞,經濟學範疇。

這樣,對我個人而言,新媒體可以是做研究,做研究可以是新媒體。心理學背景也是大加持,不是浪費。我一聽經濟學,首先嚇退一半。

我就沒感興趣也沒擅長過經濟學。

三年後過去的此刻,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才意識到,這位教授,好像比我更了解我。

原來我在那時,錯過了一條人生岔口。我當時在幹什麼呢?一股腦子寫《每一天夢想練習》。有這三年,我博士都讀完一半了。我會失去什麼呢?

少去許多國家。不會成為頭部旅遊博主。不會上福布斯。不會這麼了解四大這麼好一個地方,遇見裡面可愛的人。

最嚴重的,《每一天夢想練習》不會存在。以後也不會寫出來,因為那段人生狀態結束了。體悟忘記了。我現在回想,25歲同時具備商學院,心理學和新媒體行業三個背景。開始搞研究的年齡正好,有個現成的教授剛好想做這個選題,剛好欣賞我的背景,我還剛好選了他的課(他一年只教一節課)。這些巧合真的挺難的。其實也沒什麼可惜。蘋果公司的第三位初創時期合伙人,800美金賣了蘋果10%的股份。我看國內新聞,多半以猜測他如何腸子毀青結尾。

韋恩在一部紀錄片裡說過一段話,我印象很深。他說,再讓我走一次,我還是會在800美金的時候賣掉蘋果,因為我的性格一定會在那個階段那樣選擇,那就是我的性格,沒有第二種可能。很坦然。人年輕的時候,很難意識到每一個機會。人一生都很難意識到每一個機會。我沒有在當時及時跳出來,在人生選擇上跳出「我喜歡」的想當然,從旁觀者視角審視和思索「我適合」,及時把我手中的三條線擰成一條線,於是現在越來越撕裂。不過,再來一次,那個腦子裡只想著寫《每一天夢想練習》的我,根本不會去思索我這輩子都沒想過多看一眼的經濟學。

以至於結課後他主動給我發郵件聊申請PhD的事,我都因為回北京實習四大開不了Gmail,沒回。機會再給我一次,我還是不會抓的,那不是我的性格。20多歲活得太恣意,怎麼面對30歲,是個難題。命運的禮物都有價格。所有的恣意都要還。我該怎麼還?今天就到這裡。下次說第三條路,全職博主。

相關焦點

  • 職場迷茫and自我分析:數字營銷
    我一個心理學專業,怎麼會到今天才悟出這個。這間公司的負責人,我作為博主,已經合作了五年。如此,我過去五年,終於可以折算成職場經歷。不只算瞎玩了。我說:如果我在這兒幹幾年,把東西搭建起來了。就能拿這個經驗去微軟申請新媒體經理。她說:微軟的新媒體經理,應該是你的退路。做不起來你有行業經驗,做起來了,你要是實在不想自己創業,我開個M國分公司,聘請你去幹活兒。
  • 精神分析之自我心理學的創立與發展
    但在他研究的後期,尤其是跟榮格、阿德勒決裂後,慢慢意識到了自我的重要性。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自我與本我》一書,正式提出自我、本我、超我新型人格結構模型。對自我的重視從此產生,在精神分析發展後期特別重視,以至於提出了很多跟自我相關的理論。
  • 自我心理學① 精神分析的分裂
    精神分析發展的歷史,也是其學派分裂的歷史。從最先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分道揚鑣,到蘭克被開除,再到阿德勒、榮格相繼反叛,古典精神分析好不容易在硝煙瀰漫中結束。此後,精神分析又主要沿著兩條線索開始分裂,一條是以安娜、哈特曼、艾裡克森等為代表的自我心理學派,另一條是以霍妮、弗洛姆等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學派。
  • 心理學:骨子裡自卑、缺乏自信、內心迷茫的四個表現,你有幾個?
    自卑、迷茫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前進路上的攔路虎,是我們做人做事過程中的一大阻礙,找到這些自卑、迷茫的行為表現,各個擊破,我們才能發現更好的自己,那就不妨先看看以下幾個方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目標感缺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個人沒有目標,生活就會失去方向,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自我心理學之再吐槽
    自我心理學研討已經進行到一半,已經走到Brenner的現代衝突理論,這應該是自我心理學的3.0版本了。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然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並非弗洛伊德,而是另一位同樣的頂級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神秘而陌生的,然而他的那些心理學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分析心理學。
  • 【職場管理分析】十個職場心理學你是否也這樣理解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一個良好的職場心態呢?我認為,掌握以下十五個實用的職場心理學定律,我們就能戰勝職場一些負能量,規避職場風險,實現「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職業生涯夢想。職場心理學定律一:自己人效應人們常常對自己人更信任,一般會覺得自己人的立場、利益和自己是一致的,而且不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對於任何公司來說,內部派系鬥爭在所難免,因此,在很多老闆眼裡,忠誠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 尋找職場人生新拐點—職場心理學課
    -為什麼有的人總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而有的人卻在迷茫中無法自拔?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人雖看似忙碌,但實則是在被職場推著「被動成長」。在心理學上,叫做「約拿情節」。換句話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 筆跡分析――圖畫心理學
    簡單的說,圖畫心理學是依據繪畫者所繪圖像,從線條、大小等諸多角度去分析繪畫者的心理。我們都知道,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在此不用多言,具體可以參見《漢字心理學》《漢字體態論》等著作),圖畫心理學的三個基本理論基本能適用於漢字,本文主要是借鑑圖畫心理學的分析層次來進行筆跡分析。
  • 基於精神分析視角反思自我虛幻性
    自誕生起便作為一種非主流心理學取向的精神分析,對於「自我」這一概念向來不乏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作為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便以一種非理性主義的立場,將整個精神分析大廈奠基於「無意識」之上。這一深刻的「哥白尼式倒轉」無疑將人類的主體性和自由意識幻想深深地打入了谷底。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分析:愛情是生理和心理機制的產物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裡,他通常將人的行為都歸結於本能,即無意識的欲望。這一觀點解釋了為什麼人類解釋不清楚愛情產生的根源。
  • 職場心理學---職場欺凌
    所謂討好型應對姿態的人就是當面對壓力的時候在自我、他人、情境三個因素中忽略了自己和情境只顧著滿足別人的應對姿態。對待職場欺凌,我們不能逆來順受,更不能沉默是金,對於上司或者個別老員工的職場欺凌行為,要大膽發聲,因為「職場欺凌」是所有企業不希望看到的風氣,所以只要你敢抗爭,那一定可以主張自己的權益。
  • 心理學:精神分析療法
    在心理學流派中,精神分析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對整個20世紀西方文化都有劃時代的意義。當然,精神分析也是一個十分具有魅力與張力的心理學技術。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精彩的大門,領略到有關人性的精彩或奇異的風景。說到精神分析,不得不說弗洛伊德。
  • 還在迷茫焦慮?一份能讓人內外兼修的心理書單
    其客戶涵蓋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上千名員工和團隊領導者,致力於服務不同水平、級別的新老生代職場人士。《生活中的心理學》內容介紹:全書內容詳實,涵蓋面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專業知識的精華呈現給讀者。幾乎所有心理學基礎知識,在本書中都得到了清晰、透徹而精練的表述。
  • 《冰雪奇緣》心理學啟示:從面對恐懼到接受自我需要度過3個階段
    這個規律就是人生轉變要經歷的三個階段:結束——迷茫——重生。威廉·布裡奇斯認為轉變總是從結束開始的,結束之後緊跟著一段時間的迷茫和痛苦,在經歷了迷茫和痛苦之後,慢慢才會有新的開始,也就是重生。在心理學博士陳海賢的新書《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中提到,轉變最難的就是要結束,我們對結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誤解。第一種誤解是,很容易把結束當作一種終結的形式,一種事物發展的最終結果。
  • 告別迷茫|居家的自我修養 第二期
    小編又和大家見面了,並給大家帶來了新的一期「居家的自我修養」。非常時期,希望大家能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也能慢慢開始充實自己在家中的生活,化壓力為動力! 在推薦之前,小編要先講一個重要的事情。小編也想要在這裡再次祝福幾位畢業的同學,勇敢而不迷茫的向下一篇章走去,PandaCATs也永遠是你們的家。
  • 當你迷茫焦慮時該怎麼辦?四個步驟,解決職場問題
    就這樣找了10多天工作,焦慮之後我又開始迷茫了,迷茫不知道明天要做什麼,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這幾天回想以前上班的時候,每天都過得挺充實的,老闆叫做什麼,就做什麼,自己不會迷茫,每天數著日子,數著數著就數到20號了,然後就著發工資。日子過得挺快的。
  • 技術精深|朱曉剛·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工作坊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認識自體心理學自體心理學是站在對人類充滿同情的人文立場來理解人性的。它的共情、自體客體、主體間性、修復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自體心理學認為:人性中的自戀需要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自我珍惜的主要感受,它與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密切相關,其發展正引領著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方向
  • 【書單&贈書】來一場精神加冕,更加讀懂自我
    職場生活的把控、為人處世的法則、自我內心的探索、情緒認知的重塑……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認知自我、探索世界,學會與自己和解,與他人愉悅相處,從容而坦然。本期書單,是為大家精心挑選的10本心理自助類書籍,帶你由內而外迸發力量,讀懂自我,突破困擾,為自己的精神加冕,更好地享受人生。
  • 從《獅子王》中辛巴的成長,分析自我認知,對外在行動的影響
    然而,即便是獨自在外面闖蕩,辛巴的心裡也從未平靜過,它逃避生活,覺得前路迷茫,在這種矛盾的心理影響下慢慢長大。好在最終還是在親人和朋友的鼓勵下認清真相,並且獲得了強大的自我認同和力量,最終成為了真正的「獅子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辛巴的成長過程就是自我意識崛起的過程,和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也一致。當自我意識顯現,就意味著成長已經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