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記憶中的味道:二次回歸的飯粑跎,真的把90年代找回來了

2020-12-16 騰訊網

小時候,爺爺總愛帶我下館子,拐個彎錯個角,我們爺孫倆最喜歡的就是「飯粑跎」。

我記得那時候還是木桌子,長條凳,絡繹不絕的人。

我最喜歡的就是豌豆豬蹄湯(小時候就這麼重口),我相信,對於老重慶人或者像我一樣大年齡,有著對90年代依稀記憶的重慶人來說,大家對這家店都不會陌生。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這家店停業了。

大概是在2015年左右,飯粑跎短暫的回來了一兩年。我去過一次,亂七八糟的偽網紅裝修,再也不是以前的味道,於是就再也沒去過。

這一次,飯粑跎又回來了。

有了資金的入駐,飯粑砣全面升級,從一進門開始,除了空間更寬敞之外,真的有一種錯覺,仿佛爺爺在前面走著,對我說:想吃撒子就給點菜的嬢嬢說,吃飽了讀書成績才好!

一桌一凳,一磚一瓦、一物一件全都回歸了老山城特有的年代風格:5分錢的公交車票、紅巖老黑白、燕舞錄音機、火車牌電池、荷花牌縫紉機……這些都是小時候陪著我們成長的物件。

你以為這就完了?

最讓我感嘆的是,就連廁所的裝修也都是盡善盡美!

全部都還原了那個年代的風格,連牆上刷的真石漆都是花了大價錢的。在菜還沒上來的時候,我就已經被裝修折服了。

看了下菜單,菜品不多,但都是精簡過後的精華——每一道菜品都值得推薦,每一道都是重慶味道。

涼拌蹄花

一整隻豬蹄真的很實惠,只要28塊錢,耙糯的豬蹄,只需筷子輕輕一剝,骨肉分離即可開吃。

有了剁椒的加入,很好地消除了豬蹄的油膩,一夾筷子一口肉再混合泡椒,沾點汁水,毫不誇張,我一個人吃了一整隻也沒覺得膩。

其實我還想來一隻,怎奈何,女娃兒家家的,還是要保持一點矜持。

粉蒸排骨

這道菜的重慶味道體現在哪裡呢?

表明上看起來很清淡,以為就是平淡無奇的粉蒸排骨而已,結果哪想到,粉蒸面是清淡的沒錯,然後排骨卻經過了孜然和辣椒碼味,別有一番風味。

再看一下價格,18元,不要找藉口了,你沒得理由不點它。

豆花

重慶人吃豆花都講究現磨,吃的就是一口新鮮,食材新鮮,蘸料新鮮。

進門的左手邊就有一間半透明的房,是專門做豆花的,偌大的缸子,每天現磨現賣,足夠新鮮!

蘸料都是用的油辣子,一端上來就香氣溢人,聞著味道就可以流口水的那種。

寫下本文之前,特意和Y總聊了兩句,才知道飯粑跎的恢復重建邀請了重慶知名文物研究專家來指導,就是為了重構渝中母城那些消失的老街記憶。

為了高度復原老山城市井煙火的人間百態,真的是下足了功夫。這一頓飯不僅僅是吃的食物本身,更是吃的是一種文化。

相關焦點

  • 重慶人最愛吃的10家江湖菜,網紅餐廳口碑差,飯粑跎不愧是老字號
    辣炒花甲的花甲不是很大,但肉質十分飽滿,用二荊條炒過之後,特別入味,搭配上特製的醬汁,辣辣的味道一下子就喚醒了我的胃口。 可惜酸菜有點少,味道不夠濃鬱,作為江湖菜還是差一點味道,要是多放一點酸菜就好了。
  • 張永忠 | 做 粑
    做粑手藝,是跟爺爺學的。爺爺做的粑,不但個頭均勻,粑皮厚薄適中,包餡修粑皮捏痕勻稱好看,且速度快,做起來讓人眼花繚亂。那次恰逢春節假期,在千戶苗寨一個農家門前,幾個著民族服飾的苗家大媽,把剛蒸煮出鍋、還冒著熱氣的糯米糰放石臼裡用大木錘舂,綿款柔韌了,捏個米漿團出來,拉扁些,塞些花生砂糖進去,合上米漿團,就可即吃了。五元錢一個,買了幾個,吃了,還想吃。從這餈粑的做法看,跟我們鄉下做糖粑差不多。主料都是糯米,內餡都是糖和花生碎粒,糖粑只是多一塊肥豬肉而已。
  • 永遠的秘密:被扔掉的玉米粑
    這看看那瞅瞅,拿起又放下,所有零食都看個遍,卻還挑不中自己想要吃的東西。有些孩子在大人的不斷催促下,小手胡亂一指,大人如釋重負,忙不迭的拿起裝袋。可孩子一轉身又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不要,不要,我已經吃過了嘛。"有些孩子,在擺滿各種各樣的零食貨架前轉一圈,最終拉著大人的手要走出超市。因為所有的零食他都嘗過沒新鮮花樣的可買了。看樣子他要寧缺毋濫等著廠家製造出新口味的零食才來買呢!
  • 【回憶錄】魯敦喜:月半粑裡家鄉味
    總場的集市是不敢去了,打聽到壪上做得有月半粑的人家,便去要了幾個,妻子回來炕了,叫我和兒子起來吃。吃著噴香的月半粑,我一下子回到孩提歲月,回到家鄉,回到母親身旁。  小時候,母親給我們吃的月半粑,都是自己做的。每年春季播種育苗,父親總要育一壠糯谷秧苗,夠五分田插。
  • 重慶人的早餐從重慶特色三角粑開始,搭配豆漿這個冬天溫暖你的胃
    有糯米糰,衝衝糕,泡粑,三角粑,米線,酸辣粉,油條豆漿,饅頭稀飯,重慶面等等。其中比較有地方代表性的是重慶特產三角粑,無數重慶人兒時的美好回憶,伴隨著我們成長,見證著重慶直轄的騰飛!重慶特色三角粑都說重慶人的一天從早上一碗噴香麻辣的重慶面開始的,其實重慶人的早餐不只重慶面。還有重慶特產三角粑搭配熱豆漿,營養又健康。
  • 藏在樂山小區裡的知名葉兒粑,沒有土著帶路你根本找不到
    這家美食小店開在嘉定中路石雁兒南巷的石雁兒小區內,嘉定路是樂山市中區的一條主路,石雁兒小區離這條繁華的主路也就幾十米遠,不管從大路上還是小區門口,完全看不出任何一絲一毫跟美食相關的痕跡來,沒有當地土著帶路,這種小店你完全就找不到。進入小區,正在猶疑間,居然發現大門右側不遠處的一棟老舊的居民樓前立著大大的指路牌。
  • 夢回90年代,挑染的時尚旋風又刮回來啦?
    90年代的歐美男團正是一派繁榮景象,因為明星效應,他們的時尚品味也引得無數人紛紛效仿,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挑染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西城男孩那首膾炙人口的《My love》?年代的影視作品中也出現過,效果呢是這個樣子的:
  • 夢回90年代,挑染的時尚旋風又刮回來啦?
    90年代的歐美男團正是一派繁榮景象,因為明星效應,他們的時尚品味也引得無數人紛紛效仿,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挑染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西城男孩那首膾炙人口的《My love》?如果你也曾經是他們的粉絲,應該會對這個"挑染刺蝟頭"有點印象吧?
  • 鄉愁一味錄|芝麻糖心糥米粑
    比如在我們的家鄉,三月裡就有的蒿子粑,五月裡的韭菜攤粑,秋季便開始做南瓜粑、春卷,到了年關就更多了,各種雞蛋餃、肉魚圓子、臘肉糥米飯……而算起來,如今我最尋常做的,卻還是芝麻糖心糥米粑。說起來特別簡單,不過是在糥米粉裡裝上拌了白砂糖的芝麻粉餡,先捏成一個個小湯圓狀,再用手掌壓扁壓平,挨個放在煎鍋裡,小火慢煎便好。
  • 想念南瓜飯
    看著斑駁的黃皮或青皮上泛著一層白粉的南瓜,想起兒時常吃的南瓜飯,於是對母親說:「媽,我想吃南瓜飯!」母親一聽,樂壞了,母親知道我最愛吃南瓜飯的,母親雙手拿起一個大南瓜,掂了掂,放在懷裡用手敲了敲,然後滿意地抱著南瓜走進廚房開始忙開了。 望著母親那忙碌的身影,我的思緒回到了30多年前,那個年代,我家在村裡是有名的缺糧戶,家大口闊,掙工分的勞力少。
  • 家鄉風物:豆粑
    幼年的記憶裡,每到十一月,山裡灌木的葉子基本凋落,村裡便會分山砍柴。村民們雖不懂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可卻很認真地對待這片山上的一木一樹。每年只有等這個季節,大家一起開會討論、劃分砍伐區域後,家家戶戶才能按抓鬮所得進山砍柴。一年的柴火,也就靠這一次的運氣了。所砍的柴木都是野生的灌木。砍完柴後的山坡,就像被褪去了褲子,一棵棵挺拔的松樹露出光光的腿,分外顯眼。
  • 城步老少鹹宜的通便食品:桐葉玉米粑!
    進入盛夏,鄉村山溝裡的油桐樹開葉了,使我想起兒時常吃到母親加工製作的一種美食--用桐樹葉包製的玉米粑。母親雖然己逝世20年了,如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有一種甜滋滋、香噴噴的感覺在舌尖徘徊。進入初夏時節,山中的桐樹葉已有兩隻手掌寬了,不老不嫩的桐葉是包製玉米粑的最好材料。
  • 老照片:90年代的四川南充,這才是記憶中的那個老南充
    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是90年代的南充,跟隨這些老照片,去看看30多年前的南充的樣子。圖為90年代的南充汽車客運站。90年代的南充北湖公園,該公園始建於1984年,北湖公園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南充人成長,這裡留有許多南充人的記憶。90年代的南充嘉陵江大橋。嘉陵江大橋是南充第一座橫跨江面的大橋,因坐落在白塔山下該橋也被稱之為白塔大橋。
  • 看厭80、90年代復古風了嗎?千禧年代風潮回歸!
    但隨著趨勢的回歸,那些曾經被認為的「土」,又再次成為了「時髦」。 在維基百科上,千禧年代的定義是從2000年1月1日開始到2009年12月31日結束,跨越了20世紀與21世紀,人類文明、科技、經濟的發展都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因此,這個時期的時尚風格非常豐富多變。
  • 童年記憶:90年代的甘肅酒泉老照片
    老城記憶---甘肅酒泉。很多的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變得那麼模糊。其實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下圖這個90年代的大轉盤相信每一個酒泉市民都認識吧?下圖80年代的酒泉文化宮,如今早就沒在了吧。下圖80年代的解放橋市場,那時候都是搭起棚子,非常的親民,小時候最喜歡去這樣的老市場。下圖80年代的鑫利商場。第一次去逛商場的你是否被眼前淋漓滿目的商品所震驚?
  • 文化 | 記憶中的荷葉飯
    小編說:每個人記憶中都有一道難以忘懷的食物,對於作者來說,牽繫起童年記憶的荷葉飯令他魂牽夢縈。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走近作者心中的荷葉飯。這篇文章文筆清新,讀罷令人潸然淚下。荷葉是一味中藥,味略苦,性平,有清熱解暑、醒脾除溼、升發清陽的作用,適用於暑熱、睏倦、頭昏、消渴、暑溼或脾虛洩瀉、體臭等人群。
  • 名家 | 李康美:記憶中的紅薯飯
    可是當大家都扔到嘴裡仔細地琢磨時,誰都不敢否定那確實是紅薯的味道。最後的結論是,袖珍紅薯也是真紅薯,只是經過了廚師的再創造,先是把那些大紅薯剝皮後揉搓成紅薯泥,然後再丸成大小相同的小個頭,當然還要塗上紫紅的顏色,上鍋又蒸一遍,立即就真假難辨了。為此我甚至埋怨中國人在什麼事情上都喜歡瞎折騰,本來也就是真紅薯,玩出那樣的花樣不但太費事,而且讓紅薯都失去了自我的本真。
  • 時代記憶,90年代的我們一起吃過的方便麵,你吃過幾種?
    而曾經被比喻為新世紀一代的90後們也都漸漸長大,其中最大的90後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我們的童年沒有現在科技發達,沒有王者榮耀,沒有吃雞,沒有花不完的零錢。童年的快樂可能就是手裡的幾毛錢買零食吃的那種幸福,彈溜溜球贏了的那種激動。這些美好記憶會深深的藏在我們腦海中。
  • 讀熱事|記憶重組,90年代的當下解讀
    8ON8 2018秋冬 記憶重組,90年代的當下解讀8ON8 2018秋冬系列延續了設計師堅持對tailoring工藝、服裝比例以及青年文化思考之間的微妙制衡,標籤式的「Tailorporting照片中的他們穿著不規整的旅遊裝扮,充滿時代的詼諧感,卻正迎合了當下參差多態的多元化審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