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忠 | 做 粑

2021-03-02 茂名濱海作家

今年過年,家裡又做粑了。久違了的年味。

 

得感謝慧謀叔。前不久慧謀叔回來,一家人吃晚飯,偶然說起做粑。慧謀叔說:家裡什麼時候做粑?到時我回來。就這句話,促成了這件事。

 

記不起家裡最近一次做粑,是哪一年了。記得那時,父親還在,爺爺奶奶還在。曲指算算,總該有二十多年了。

 

做粑是項「大工程」:冼曬工具,購買用料,炒制內餡,浸泡大米,涼曬,磨粉,煮製米粉漿團,捏制粑樣,裹包生菜,上蒸欄,蒸煮,出鍋……籌備工作往往從臘月初就張羅,年前四五天做。做粑當天,一大早就開始,到最後一籠上鍋,常常要忙碌到夜深。

 

最近幾年,偶然憶起兒時年味,也曾滋生過年做粑的衝動。但想到做粑的大工程,想到家裡狀況——母親年邁,身體不好;孩子工作在外;勞力只有我與妻子二人。哎,還是免了吧。

這麼些年,家裡不做粑,偶爾會到嶽母家去做。嶽母家勞力充足,再說女婿半個兒,無拘無束的,也如家裡一樣,多少也體驗了些許年味。五年前,嶽父過世,嶽母家也不再做粑。這幾年,春節吃到的粑,都是些親朋好友送的了。不是親手做的粑,吃起來總覺得少了些味道。決定做粑了,心裡莫名的興奮。首先是進行全家動員。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妻子,我,都動員起來了,姐姐當起「總指揮」,妻子負責具體操作。備料,租借用具,邀約幫手,炒制粑餡……分工合作,足足忙活了一周時間。臘月二十六做粑。妻子凌晨五點多就起床了,泡浸糯米,晾乾,然後載去米機碾粉。去前還不忙交待我,上班前到嶽母家把嶽母接來,順便把舂花生仁的石臼、舂棒拿來。八十來歲的嶽母,有做粑情結,也是做粑好手,說起做粑,人就來精神。中午下班回來,第一鍋粑還未出鍋,蒸爐裡冒著熱氣。家裡一派熱鬧景象:做粑的,包粑的,勻粑的,蒸粑的……滿屋子熟悉的年味。姐姐、姐夫來了,妹妹、妹夫來了,嬌姨、姨夫來了,聞鈺老師來了,滿竹三嬸來了……打電話慧謀叔,說就回到。來不及換衣服,冼乾淨手,迫不及待地加入做粑隊伍。捏塊米粉團,搓圓,壓扁,勻薄,入餡,修捏……粑做出來了,形態還不錯。儘管放下幾年了,記憶被喚醒,流程、手藝絲毫不減。這東西,早烙到骨子裡去了。

做粑手藝,是跟爺爺學的。爺爺做的粑,不但個頭均勻,粑皮厚薄適中,包餡修粑皮捏痕勻稱好看,且速度快,做起來讓人眼花繚亂。小孩子做粑,常常是從包粑開始,待到七八歲的時候,幹過幾年包粑活了,爺爺才教做粑,手把手的教,記得兩個環節教得特別細,就是怎樣捏勻粑皮和怎樣修粑。捏勻粑皮講究技巧:粉團壓扁後,兩手拿捏輪轉,左手拇指力度小些,負責內圈,右手拇指力度大些,負責外沿,勻出的粑皮內圈稍厚些,外沿薄些,這樣修捏出來的粑,表皮才勻稱。慧謀叔回來了,陸陸續續又來了幾拔朋友,做粑的場面愈發熱鬧了。擅長拍攝的嘉明,如魚得水,舉著手機,不同角度、挨個地拍著各個工種的小視頻。我知道,這傳統手藝吸引到他了。把嘉明拍的一個小視頻發朋友圈裡,寫上一句話:過年做粑,簡單的幸福。梁永斌老師留言:籺!我知道,梁老師認為「粑」應為「籺」。梁永斌老師是中央電視臺著名音樂主持人,是茂名人,也是茂名市贏得「魅力中國城」形象大使。我很尊重梁老師,也理解他這個更正。我曾上百度查過「粑」和「籺」這兩個字的字義和讀音。從字義上看,表達的意思差不多,「籺」更廣些,意思似乎更貼近;但從字音看,「粑」更接近我們海話方言,而「籺」則與海話方言相去甚遠。從方言情感考量,我更喜歡用「粑」表達。

「粑」在百度裡是與「餈」組成「餈粑」一詞的,百度詞條有這麼一段釋義:餈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花生粉粒、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做內餡,口感香甜。是南方各省小吃。餈粑這製作過程,曾在貴州千戶苗寨見過。那次恰逢春節假期,在千戶苗寨一個農家門前,幾個著民族服飾的苗家大媽,把剛蒸煮出鍋、還冒著熱氣的糯米糰放石臼裡用大木錘舂,綿款柔韌了,捏個米漿團出來,拉扁些,塞些花生砂糖進去,合上米漿團,就可即吃了。五元錢一個,買了幾個,吃了,還想吃。從這餈粑的做法看,跟我們鄉下做糖粑差不多。主料都是糯米,內餡都是糖和花生碎粒,糖粑只是多一塊肥豬肉而已。不同的是餈粑用木錘把煮熟的糯米舂成米漿糊,我們這邊則是先把糯米舂成粉,用開水泡煮一部分,再用手工捏壓成米漿團。當然,糖粑還要多兩道工程:包了陷的粑還要印成櫻桃狀,最後還要上鍋蒸煮。

除了做糖粑,我們還做味粑,味粑一般指割菜包。割菜包更受歡迎。甚至有的家庭就專做割菜包。割菜即芥菜。割菜是海話方言,舊時做味粑,常用割菜葉包裹,故得名。現在做粑,包粑的都改用生菜葉,但名字依然叫割菜包。割菜包與糖粑無論在餡料和工序上都有不同。割菜包內餡是鹹的,除了花生粉粒和肥豬肉,還可以放些臘腸片、蝦仁或生蠔等。工序上,捏包好的糖粑一般用粑印印成桃狀再墊上一片木菠蘿葉,割菜包則無需印製,取塊熱水燙過的生菜葉包裹即可放蒸籠蒸煮了。剛出鍋的割菜包,冒著熱氣,密密麻麻地擠在蒸籠裡。儘管燙手,還是忍不住插手進去,挖上一個來,兩手互換地交替拿著。感覺得不太燙了,放嘴裡一咬,柔軟可口,菜香夾雜著花生豬肉香,讓人回味無窮。這些年,割菜包漸漸演變成一種鄉愁。許多出門在外的電城人,總懷念割菜包。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割菜包吃。離家遠行了,也總要帶上些割菜包。基於這些需求,這些年,小城催生了好些專做割菜包的民間作坊。上個月,一個久居外地的同學回來,專門找到一家作坊,訂做了幾百個割菜包。他說,今年春節疫情防控,可能回不了家鄉過年,帶些割菜包去現居地,也當是在家鄉過年了。

那天慧謀叔突然說想回來做粑,我想,應該也是鄉愁使然。這次做的割菜包,像極了兒時的味道。剛吃上第一口,突然就想起兒時的那片田園。小時候家裡做粑,爺爺奶奶總在半夜就起床了,第一籠割菜包出鍋,天還未亮。口裡咬著個割菜包,手裡還拿著一個,與鄰居小夥伴連蹦帶跳滿村子跑,跑完村子就跑到村邊田園裡去,滿村狗吠雞啼此起彼伏,和著孩子們的歡笑聲,村子就慢慢亮起來了。一邊吃著割菜包,一邊踱步出門口,兒時村邊的那片田園,早已高樓林立。村裡狗呔雞啼的景象,這些年也漸漸淡了。唯有這割菜包,還是兒時的味道。做耙一直做到夜深。親朋好友散去,與妻子收拾好用具雜物,已是第二天凌晨三點。累是累了些,沒有一句怨言。

作者簡介

張永忠,茂名市作家協會會員,濱海新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相關焦點

  • 湖口「年粑」也開始做起來了
    湖口「年粑」也開始做起來了 年關已至,年味越漸濃鬱 豆粑煎好了 豆粑的最佳拍檔「年粑」也開始做起來了 今天一早 湖口武山武前村王女士家開始忙了起來 全家總動員齊上陣~ ▼
  • 家鄉風物:豆粑
    那細長、棕黃、易燃的松針除了可用來引火,另一個非常重要用途就是煎豆粑。豆粑是一種用大米和蕎麥製作而成的美食。到了臘月,幾乎家家戶戶,都盼著好天氣,趕著好天氣,好煎豆粑、曬豆粑。(曬乾的豆粑)煎豆粑是一件非常麻煩又非常熱鬧的事。傍晚,女人便開始量上三四十升大米,然後一簸箕一簸箕地到池塘邊淘米,淘好的米倒進一個大大的水桶裡,用井水浸泡一夜。
  • 玫瑰酥麻葉兒粑
    玫瑰酥麻葉兒粑By 食·色葉兒粑。前幾次都用的嫩柑橘葉,其實,真正吃起來,還是要深綠的老葉子才有那味道。如今,有了老葉,自然就得用老葉來做了。嫩葉生澀,老葉醇厚。這一次的葉兒粑,感覺特別的好。原料:葉兒粑粉、玫瑰酥麻紅糖餡、柑橘葉、水。
  • 永遠的秘密:被扔掉的玉米粑
    記得有天傍晚,放學回家的我見母親買回一些顏色發黃的粉末狀東西,母親說這是剛買回的供應糧玉米粉,可以做粑做糊吃。長這麼大,還第一次看見玉米粉,我好奇的抓起一把,又是聞又是看。這哪裡是什麼粉啊,這分明是一種顆粒狀的東西,碾得沒有米粉那麼細膩。我用手指捻了捻,明顯還有磨手的感覺。按現在來看那就是一種碾得比較細點的玉米渣子。可母親喜形於色地告訴我,今晚就用這玉米粉做粑吃了。
  • 張永忠 | 散發姨婆
    村裡人都說,身體瘦小的、遭受中年喪夫打擊的散發姨婆能活到九十多高齡,全拜她幫忙做好事賜的福。我妻子就老念著散發姨婆的好,有時路上遇見了,總要塞給她一點錢,或一些好吃的。前些日子,住在珠海的堂弟回來,妻子陪他去看望散發姨婆,回來跟我說,姨婆真是糊塗了,問她還認得我嗎,她說認得認得,你不就是弟哥(堂弟小名)媳婦嗎,哎——。看來,散發姨婆真是老囉。
  • 鄉愁一味錄|芝麻糖心糥米粑
    尤其令她驚訝的是,我會不厭其煩地做她自己的母親,我的外婆曾經常做的一些小食,雖然它們通常都有些麻煩,需要花上點功夫。比如在我們的家鄉,三月裡就有的蒿子粑,五月裡的韭菜攤粑,秋季便開始做南瓜粑、春卷,到了年關就更多了,各種雞蛋餃、肉魚圓子、臘肉糥米飯……而算起來,如今我最尋常做的,卻還是芝麻糖心糥米粑。
  • 野生葉兒粑?好吃的葉兒耙會爆漿飆肉肉!
    做葉兒粑的人,是一位來自樂山犍為的婆婆。要知道,清溪葉兒粑可是犍為十大特產之一。特點是清香滋潤,味道鮮美,比別地的葉兒粑都高了不止一個檔次,而婆婆做了一輩子葉兒粑,自然也是箇中好手。起初婆婆是沒打算把這門獨家手藝拿出來賺錢的,她覺得自己做的還有不完美的地方,根本達不到拿來賣的標準。但事實證明,婆婆就是太謙虛了。吃過婆婆做的葉兒粑的人,沒有一個不說好的!
  • 茶油粑你了解多少?
    茶油粑為山茶科植物油茶種子榨去脂肪油後的渣滓。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廣泛栽培,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
  • 傳承30餘年的地方名小吃——豹皮黃粑製法詳解~
    溫小芳10多歲時,開始跟著外婆學做豹皮黃粑。這黃粑,原本是家鄉人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做的一種地方小吃。之所以冠名「豹皮」,是因為包製黃粑的葉子,用的是興文僰王山楠竹筍殼葉——其外表紋路看起來有些像豹皮斑紋。上世紀末,溫小芳開始自己製作黃粑,併到興文縣城裡售賣,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 食味涼山|會理尋味記:豆米兒粑,春天的音符
    春天,正是會理人食蠶豆的季節,煮、燴、燜、煎、炸,做法五花八門,這一季,蠶豆風頭十足,豆米兒粑尤其被人們喜愛,誰家若是沒有做幾次、吃幾回,那肯定會覺得這個春天是浪費了。豆米兒粑,是會理人餐桌上少不了的美食,也許是因為家家戶戶都會做,所以街上買不到。想要吃,只有自己做。
  • 城步老少鹹宜的通便食品:桐葉玉米粑!
    進入盛夏,鄉村山溝裡的油桐樹開葉了,使我想起兒時常吃到母親加工製作的一種美食--用桐樹葉包製的玉米粑。母親雖然己逝世20年了,如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有一種甜滋滋、香噴噴的感覺在舌尖徘徊。進入初夏時節,山中的桐樹葉已有兩隻手掌寬了,不老不嫩的桐葉是包製玉米粑的最好材料。
  • 舌尖上的樅陽 | 三月三 米粉粑 !
    昨天和老家視頻聊天,媽媽和妹妹都和我說:「今天是農曆三月三,我們要準備做米粉粑啦」。我一聽就很高興,忙不迭地回道:「好啊!這可是個好事情,你們將做的過程拍幾張照片吧,我有空的話就寫上那麼幾句。」 要說我家兄妹有好幾個人,可是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卻是只管吃,從來也不去琢磨這些個美味是如何做出來的,還有些什麼故事和傳說。這些年來,走南闖北的,也算是到過了一些國家和地區,嘗過了不少美食。但是印象裡,還是我們故鄉安徽樅陽的美食最可口,品種也十分豐富。這也許是我的偏愛了。於是我花一點時間去研究了一下。我的個乖乖,就這小小的,小時候吃著很稀疏平常的三月三米粉粑,居然也是大有來頭。
  • 【回憶錄】魯敦喜:月半粑裡家鄉味
    看看到了正月十五,兒子說:「我好想吃以前婆婆做的月半粑,嗯郎們會做啵?」 確實,以前每逢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母親早已準備好了月半粑 ,我們只顧著吃,從未去了解它怎麼做。有時幫忙,也是幫了倒忙。  有一年,母親把米在鍋裡反覆炒,直至呈淡黃色,然後把燒開的沸水慢慢加入米中,不停地用鍋鏟攪拌,然後再用手反覆揉搓。
  • 巧家風味小吃:稀豆粉 砂鍋米線 包穀粑 熨鬥粑……
    包穀粑主料:鮮玉米、大米、玉米葉、酵母、白糖製作方法: 首先把鮮玉米和大米用清水侵泡半小時後,帶水磨細,加入酵母發酵。待發酵後再加入白糖攪拌均勻舀在玉米葉上造型,放進鍋裡蒸熟即可食用。 泡粑 主料:大米、酵母。白糖製作方法: 首先把大米用清水侵泡半小時後,帶水磨細,加入酵母發酵。待發酵後再加入白糖攪拌均勻舀在小碗裡造型,放進鍋裡蒸熟即可食用。
  • 美麗鄉村怎麼建,聽東莞農業農村局長張永忠用「養生學」解讀
    12月17日,在創建廣東省農村人居環境示範市新聞發布會上,為了更加通俗易懂地向媒體和市民說明東莞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突出重點,攻堅克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永忠套用養生學的一些原理和詞彙進行了解讀。
  • 貴陽風味小吃「糕粑稀飯」,芳香清淡,甜而不膩,健脾生津
    糕粑稀飯,是貴州貴陽市的漢族風味小吃,是由「糕粑」和「稀飯」組合而成的食品。有圓形和方形,松泡似雪,糕餡精緻,點綴玫瑰和芝麻等材料,甜美可口。配以用開水調好的荸薺粉或藕粉,即形成本地人愛吃的「糕粑稀飯」。糕粑稀飯是貴陽城區南面青巖古鎮的一種特色小吃。
  • 大姐街頭賣特色小吃炸玉米粑,十二元一斤很暢銷玉米香味很濃鬱
    炸玉米粑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小吃,它的製作難度比較低,一般人們在家都可以自己做著吃的!
  • 毛利85%的創新菜:生態玉米粑,點菜率高達99%!
    生態玉米粑教學視頻他,獨創
  • 吃清明粑、畫彩蛋 重慶民眾感受傳統文化
    陳超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圖為工作人員現場展示清明粑的製作。 陳超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圖為工作人員展示清明粑。 陳超 攝   4月4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在位於重慶涪陵紅酒小鎮內,一商家擺起長長的攤位,展示當地清明習俗。現場工作人員為民眾展示如何製作清明粑,小朋友們在家人帶領下畫起彩蛋,共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 重慶人的早餐從重慶特色三角粑開始,搭配豆漿這個冬天溫暖你的胃
    有糯米糰,衝衝糕,泡粑,三角粑,米線,酸辣粉,油條豆漿,饅頭稀飯,重慶面等等。其中比較有地方代表性的是重慶特產三角粑,無數重慶人兒時的美好回憶,伴隨著我們成長,見證著重慶直轄的騰飛!重慶特色三角粑搭配豆漿近年來重慶面、重慶三角粑也成為重慶經典傳統美食之一。重慶火鍋、重慶面、重慶三角粑是重慶三大經典傳統美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