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上小學三年級,那一年我愛上了開家長會,因為我的名字在校光榮榜上第一個,老師面對我老媽對我大加讚揚,說我現在的成績在學校無人能擋。老師說這話時,我在旁邊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內心美得要飛起。
我是站在優等生的立場上說的這些,如果是差生呢?恐怕最害怕的就是成績公布的那一刻。於是為了保護低分數者的自尊,學校開始對成績進行了處理,比如說不再排名,只用ABCD來代替不同的分數段。
以前幾個學校之間的競賽,比如說每個學校抽出成績前50名,這樣的形式也逐漸被摒棄了,因為這樣會使成績落後的孩子自尊心受損,沒有被抽到的孩子會很難過。
一系列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做法,看起來科學又合理,不比賽不排序,孩子的光芒就不會被別的孩子所遮擋。
孩子的自尊從何而來?
我們都在說保護孩子的自尊,那自尊到底是什麼呢?
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
這是百科給的定義。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自尊=成功÷自我期望
也就是說,獲得的成功越大,並且對自己的期望越低,自尊就會越高。如果想提高孩子的自尊,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下手,一是增加孩子的成功,二是降低孩子對自己的期望。
詹姆斯認為自尊是一種感覺狀態,並且這種好的感覺是以我們和世界的交流做基礎。孩子在感覺上對自己很滿意和孩子表現得令人滿意,哪種情況下獲得的自尊才是正確的呢?
樂樂是一名五年級的男生,除了體育課外,其他學科的成績都很好,因為他在運動方面確實沒有天賦。樂樂最好的朋友壯壯,他踢足球很棒,在老師宣布成立一個足球隊時,壯壯說服了樂樂去參加預選,並在私底下教樂樂練習一些技巧。
預選當天,樂樂的父親陪著他一起來到球場,看到很多小夥伴在踢足球時摔倒,樂樂開始緊張恐懼,扔球時沒一個扔到接球者的位置,接球時折上了手指。
預選結束後,父親看出了樂樂很難過,他對樂樂說:「你在球場上表現得很好,你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明年你一定能進入球隊的。」
樂樂:「爸爸,你別再說了,我知道自己很差勁,明年我也進不去球隊,我真不應該來參加預選。」
父親繼續安慰樂樂:「你不能有這樣的想法,我認為你表現得很不錯,你也應該告訴自己你表現得很好,而且下次會更好,我不想看到你垂頭喪氣。」
樂樂:「你說的對,行了吧?我們可以回家了嗎?」
父親的做法是出於好意,他看到樂樂內心受到傷害,立刻想要幫助他,用最積極的方法安慰樂樂,希望他能減輕痛苦重新振奮起來。從結果來看,父親的方法起了反作用。
父親的做法是將自尊直接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以此提高孩子的自尊,但他忘記了,樂樂並不是一個好哄騙、能將不愉快經歷很快忘掉的孩子,他知道自己表現的並不好,父親的做法會使他更加氣餒,也會降低他對自己的期望。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克服挫折、完成挑戰,自然會獲得自尊感和愉悅感,孩子一旦有了自尊,就會帶來更多的成功。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績,企圖直接獲得「感覺很滿意」,就是本末倒置了。除了行動以外,快樂沒有辦法從別的地方獲取到。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鼓勵孩子讓他對自己感覺很滿意,而是教他們怎麼才能表現得更滿意的方法。比如說如何學習、如何擺脫欺凌、如何獲得成功。
琪琪是一個7歲的女孩,她的體重比同齡人要重很多,手腳也不太靈活,但她很喜歡芭蕾舞,媽媽為她報了芭蕾課程,並買了芭蕾舞衣,琪琪每天都在家跳舞給媽媽看,認為自己長大一定是最棒的芭蕾舞者。今天是琪琪第一次去上課,課程結束後,媽媽發現琪琪悶悶不樂。
琪琪:「老師教我們單腳跳,其他女孩都跳得很好,我卻經常摔倒,我很難過。」
媽媽:「今天學習的不太順利,我也很難過,你覺得自己做的沒有其他女孩好,你心裡一定不好受。你知道嗎?媽媽有時候也會對自己失望,比如說工作做得沒有想像中的好,你知道我會怎麼辦嗎?我會多加練習,大部分工作會在我努力過後變得更好。我有個主意,我想和你一起學舞步,然後回到家我們就能一起練習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練習,下次上課肯定會比這次要好很多,你覺得怎麼樣?」
琪琪:「那今天晚飯後,你可以和我一起練習嗎?」
媽媽:「當然可以。」
媽媽樂觀的心態很關鍵,她樂觀的解釋風格是影響孩子自尊的主要因素。她定義孩子的不順利只是在「今天」,認為失敗是暫時的,也是局部的,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的挫折。並且給出了可以讓孩子表現得更好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學,讓孩子多加練習。
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感覺失落在所難免,父母不必急於讓孩子從這種感覺中擺脫出來,更合適的方法是改變孩子對失敗的看法,鼓勵孩子容忍挫折,稱讚孩子的堅持和毅力,不要只著眼於結果如何。
回到最初的問題,不公布成績真的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嗎?並否。改變孩子對挫折的看法,教孩子一些學習方法,取得的進步和成功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
家長們,你們怎麼看待,為了保護孩子自尊心而不公布成績這個問題呢?